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肖递祥 杨康权 祁生秀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82-1491,共10页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在典型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水汽输送条件好,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而"7.23"暴雨出现在高空冷涡后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因此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回波强度比"7.3"暴雨要强5 dBz左右,并具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等强风暴特征;大气非静力平衡强迫激发低层辐合是两次突发性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大气非平衡值能提前6 h左右反应暴雨的启动和演变趋势,暴雨中心出现在非平衡负值中心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暴雨 雷达回波 环境条件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沿线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16
2
作者 肖递祥 屠妮妮 祁生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23,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对2012年8月17 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沿线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明显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对2012年8月17 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沿线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明显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对流发展与低层偏东气流密切相关,暴雨开始前,四川盆地内低层偏东气流增强,使盆地西部沿山地区辐合和地形抬升作用增强,是造成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降低高原地形高度,暴雨区明显西移;降低盆地内初始场温湿条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不考虑地面热通量影响,降水强度也将有一定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地形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1
3
作者 肖递祥 顾清源 +1 位作者 祁生秀 黎家全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上旬四川东北部连续出现的3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和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上旬四川东北部连续出现的3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和巴尔喀什湖冷涡两个长波系统稳定少动的阻塞环流形势下,第3场局地性大暴雨发生在环流调整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快速东撤导致对流云团在东移过程中迅速减弱消亡;(2)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偏南风急流的维持为连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能量供应,3场暴雨的中心均出现在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水汽辐合中心的巴中地区;(3)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期间,从地面到高层形成了"辐合—辐散—辐合—辐散"接力式上下大气运动的动力结构,大气层结处于高能和对流不稳定状态,且有冷空气触发,大暴雨发生在能量锋区偏向暖区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副热带高压 低空急流 动力结构 水汽输送 热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肖递祥 顾清源 祁生秀 《暴雨灾害》 2009年第1期8-13,共6页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hPa和700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hPa和700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地震灾区 热力层结 风速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涡生成过程中形成“7.8达州大暴雨”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顾清源 肖递祥 祁生秀 《四川气象》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和强水汽辐合中心对中尺度大暴雨的产生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低涡 中尺度 机理分析 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晶粒度的显示、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祁生秀 安永成 《青海科技》 2011年第5期138-140,共3页
晶粒度是金属材料的重要显微组织参量,本文浅析了奥氏体晶粒度的显示和测定方法以及对其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晶粒度 奥氏体晶粒度 显示 测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中市2003年3月3~5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肖递祥 祁生秀 《四川气象》 2003年第2期13-15,共3页
通过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发现强冷空气是经西北方向和东北回流方向共同作用进入巴中市及整个川东北地区的 ,5 0 0hPa贝湖—巴湖横槽的转竖、断裂和演变是决定强冷空气入侵的路径、时间及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 ,同期欧洲中心中短期数... 通过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发现强冷空气是经西北方向和东北回流方向共同作用进入巴中市及整个川东北地区的 ,5 0 0hPa贝湖—巴湖横槽的转竖、断裂和演变是决定强冷空气入侵的路径、时间及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 ,同期欧洲中心中短期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中市 2003年3月 寒潮 天气过程分析 强冷空气 天气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中市夏季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肖递祥 祁生秀 《四川气象》 2007年第3期12-15,共4页
本文对1961年以来巴中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做了详细分析,并利用NCEP月平均环流资料分析了旱涝成因,从500hPa环流、ENSO、高原积雪以及太阳黑子等因子入手,总结出了巴中地区夏季旱涝趋势预测的主要参考因子和... 本文对1961年以来巴中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做了详细分析,并利用NCEP月平均环流资料分析了旱涝成因,从500hPa环流、ENSO、高原积雪以及太阳黑子等因子入手,总结出了巴中地区夏季旱涝趋势预测的主要参考因子和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气候变暖 成因 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站网信息流转路径的优化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杨雪 徐晓莉 +1 位作者 向筱铭 祁生秀 《气象科技》 2019年第2期229-236,共8页
针对气象站网信息流转路径的优化开展研究,在分析现有站网信息两条流转路径对站网准确性和一致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站网信息流转路径优化方案,包括基于两级审核机制的站网信息业务管理路径优化、基于实时检测-反馈机制的站网信息上行气... 针对气象站网信息流转路径的优化开展研究,在分析现有站网信息两条流转路径对站网准确性和一致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站网信息流转路径优化方案,包括基于两级审核机制的站网信息业务管理路径优化、基于实时检测-反馈机制的站网信息上行气象资料传输路径优化和站网信息版本控制优化。通过管理手段与业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将该优化方案在省级气象业务中予以实施,数据分析表明:该优化方案对于提高站网信息质量具有明显的成效,有助于实现气象站网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站网信息 流转路径 站网信息检测 站网信息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气候对自动气象站运行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会兵 祁生秀 +2 位作者 王小勇 郑自君 郑丽英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对地处我国南方高山的峨眉山自动气象站自2002年10月运行8年来出现或遇到的各种因雷暴、雨雾凇冻结、连续高湿等天气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证高山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高山气候 自动气象站 雷暴 冻结 高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自由授粉家系遗传评价与选择 被引量:11
11
作者 欧阳芳群 祁生秀 +6 位作者 蔡启山 范国霞 陈海庆 高万里 杨桂娟 贾子瑞 王军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2,共7页
[目的]通过对青海云杉1代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开展遗传评价,利用遗传测定结果提升青海云杉造林的良种化水平及提高良种使用率。[方法]本文以青海云杉初级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对13年生青海云杉家系树高、新梢长、... [目的]通过对青海云杉1代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开展遗传评价,利用遗传测定结果提升青海云杉造林的良种化水平及提高良种使用率。[方法]本文以青海云杉初级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对13年生青海云杉家系树高、新梢长、保存率和11年生的主、侧梢冻害率进行了遗传评价,采用综合指数选择优良家系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预测单株育种值选择二代优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家系13年生的树高、新梢长、保存率和11年生主、侧梢冻害率的表型变异系数是24. 06%84%,遗传变异系数是3. 28%19. 31%。家系、家系和区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了13年生青海云杉树高和新梢长。树高和新梢长的家系遗传力分别是42. 5%和34. 2%,而单株遗传力是3. 00%,家系遗传力高于单株遗传力。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法进行生长和抗性性状的综合选择,根据综合指数基于多样性和遗传增益进行平衡选择,有21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的树高、保存率、主梢冻害率现实遗传增益分别为5. 66%、12. 59%和12. 96%。根据家系内单株13年生的树高育种值从1 103个单株中选择二代优树111个,单株入选率为10. 06%,入选二代优树树高的期望遗传增益是20. 10%。[结论]青海云杉13年生树高和新梢长在家系间存在显著变异,且还受家系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说明青海云杉家系的生长不仅受遗传的控制,还受遗传和环境的互作影响。根据各家系13年生树高和保存率和11年生主、侧梢冻害率综合指数值按35%的入选率综合选择21个家系,入选的家系不仅生长好,且抗性能力强,可用于回选优良无性系用于改扩建1代种子园或建立1. 5代种子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遗传变异 育种值 BLUP 综合指数选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光对青海云杉家系幼苗生物量和矿质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欧阳芳群 王军辉 +3 位作者 贾子瑞 李悦 仲永芳 祁生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8-196,共9页
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高原山地造林的优良乡土树种,其材质优良、适应性强,在区域生态林与用材林建设中有重要地位。青海云杉实生苗早期生长缓慢,育苗周期长,效率低,露地育苗常需6~7年出圃(... 青海云杉( 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高原山地造林的优良乡土树种,其材质优良、适应性强,在区域生态林与用材林建设中有重要地位。青海云杉实生苗早期生长缓慢,育苗周期长,效率低,露地育苗常需6~7年出圃(张守攻等,2005),严重制约其繁殖利用。初步试验表明,通过温室内延长光照时间青海云杉1年生苗的苗高已超过传统露地育苗3年生苗,比常规育苗提早3~4年出圃(张守攻等,2005),为提高青海云杉的育苗效率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并已逐步在生产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家系 幼苗 补光 生物量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无性系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青粉 王军辉 +2 位作者 李登平 胡长寿 祁生秀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6,35,共6页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8个青海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通过多性状选择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结果表明:材性性状无性系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除早材管胞长度与早材双壁厚度外,其...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18个青海云杉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通过多性状选择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结果表明:材性性状无性系间均存在较大的变异,除早材管胞长度与早材双壁厚度外,其他性状晚材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早材;树脂道比量、生长轮宽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的变异系数较大(21.0%~34.2%),管胞比量和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小(0.50%和3.9%)。基本密度与管胞形态(晚材胞壁率、早材双壁厚度和晚材径向管胞腔径等)及组织比量(除树脂道比量)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22个性状中有9个性状的重复力在0.5以上。早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材性性状间的正负相关关系基本上和晚材管胞长度与其它性状的正负相关关系一致;基本密度与早材弦向管胞直径、管胞数量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生长轮宽度、晚材宽度、早材弦向管胞腔径、早材径向管胞直径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早材胞壁率与晚材胞壁率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晚材率与早、晚材管胞长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管胞比量与木射线比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联合选择的方法筛选出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3号、11号和1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无性系 木材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8CrMoAlA零部件裂纹原因分析
14
作者 雷国清 陆建民 +2 位作者 侯志鹏 马玉龙 祁生秀 《华东科技(综合)》 2019年第10期429-429,431,共2页
38CrMoAlA 油阀零部件在渗氮后,发现在零部件表面存在一条裂纹,通过金相组织和扫描显微镜分析裂纹产生原因,分析确定为是在调质过程中由于淬火不当导致油阀表面开裂。
关键词 油阀零部件 裂纹 渗氮 调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气现象仪降水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平 王磊 +1 位作者 祁生秀 郭晓梅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针对2018年四川出现的21次降水天气过程,利用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13个地区35台降水天气现象仪滴谱数据,分析了天气现象仪降水观测.结果表明:基于天气现象仪滴谱数据计算获取大暴雨、暴雨降水量,与自动气象站测值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 针对2018年四川出现的21次降水天气过程,利用四川盆地及川西高原13个地区35台降水天气现象仪滴谱数据,分析了天气现象仪降水观测.结果表明:基于天气现象仪滴谱数据计算获取大暴雨、暴雨降水量,与自动气象站测值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度较高,通过了置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大暴雨、暴雨天气现象的观测是可行的,但81.8%过程降水量的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都较大.计算获取小雨到大雨降水量,与自动气象站测值相关系数在0.95以上,绝对偏差也较小,表现出降水时间点、降水强度时间点、日最大降水强度、过程持续时间以及变化趋势的观测十分吻合,大雨到小雨天气现象的观测是可靠的,但过程降水量相对偏差依然较大.同时,低温降水过程(温度<2℃),一些站过程降水量相对偏差出现异常,经数据质量控制,仍然存在大粒径、小粒速的粒子,很难从正常雨滴中分离出来,此类降水过程伴有降雪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通过天气现象仪滴谱数据计算获取的此类型降水量或等效降水量不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观测 天气现象仪 滴谱数据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素处理对青海云杉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祁生秀 《青海农林科技》 2017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7-9a生青海云杉苗木一级侧枝为插穗进行扦插,探讨不同激素、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对青海云杉扦插生根率、根系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硬枝穗条用IBA处理效果优于ABT处理;而S3307处理比IBA处理对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生根更有效... 以7-9a生青海云杉苗木一级侧枝为插穗进行扦插,探讨不同激素、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对青海云杉扦插生根率、根系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硬枝穗条用IBA处理效果优于ABT处理;而S3307处理比IBA处理对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生根更有效,具有较高的生根率;而S3307+IBA混合处理效果最佳,以100mg kg^(-1) IBA+100mg kg^(-1) S3307混合浸泡处理1h的穗条生根率最高,为74.60%,比单独用100mg kg^(-1) IBA或100mg kg^(-1) S3307浸泡处理1h的生根率分别高出181.19%,26.38%。而IBA和蔗糖不同浓度混合浸泡穗条效果不明显,甚至还有相反的作用,穗条腐烂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扦插 激素浓度 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超级苗选择初探 被引量:4
17
作者 祁生秀 蔡有柱 +1 位作者 陈艳 阿春花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5期64-66,共3页
以4、6、9年生青海云杉实生苗为材料,初步探讨青海云杉超级苗选择的方法与标准。结果表明:1同龄级苗木个体苗间苗高差异显著,且9年生个体苗间差异较大。2按照平均苗高加2倍标准差为超级苗选择的标准,平均入选率为3.3%,且4年生苗木选择... 以4、6、9年生青海云杉实生苗为材料,初步探讨青海云杉超级苗选择的方法与标准。结果表明:1同龄级苗木个体苗间苗高差异显著,且9年生个体苗间差异较大。2按照平均苗高加2倍标准差为超级苗选择的标准,平均入选率为3.3%,且4年生苗木选择效果最好。3从青海云杉超级苗入选结果来看,4、6、9超级苗平均生长量增幅为3.64-24.78cm,增率为34.70%-50.50%,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超级苗 标准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强化育苗技术改进与推广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祁生秀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0期206-206,208,共2页
青海云杉温室强化育苗技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青海省大通县东峡林场通过几个小型试验,已明确掌握了青海云杉播种的最佳时期与最适播种容器,也成功掌握了低温处理并逐步回温生长的育苗方式,进一步改进完善了青海云杉温室强化... 青海云杉温室强化育苗技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青海省大通县东峡林场通过几个小型试验,已明确掌握了青海云杉播种的最佳时期与最适播种容器,也成功掌握了低温处理并逐步回温生长的育苗方式,进一步改进完善了青海云杉温室强化育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强化育苗技术 改进 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蓝云杉引种试验初报 被引量:2
19
作者 祁生秀 陈艳 《青海农林科技》 2015年第3期74-76,共3页
自2012年起,东峡林场连续3年进行了美国蓝云杉引种试验,结果表明:(1)4a生美国蓝云杉引种定植后生长良好,适应性强,保存率高,在东峡林场阿家堡苗圃已引种成功。(2)与当地乡土树种青海云杉相比新梢生长量较高,美国蓝云杉新梢生长量最高为3... 自2012年起,东峡林场连续3年进行了美国蓝云杉引种试验,结果表明:(1)4a生美国蓝云杉引种定植后生长良好,适应性强,保存率高,在东峡林场阿家堡苗圃已引种成功。(2)与当地乡土树种青海云杉相比新梢生长量较高,美国蓝云杉新梢生长量最高为30.50cm,平均为20.29cm,青海云杉新梢生长量最高15.68cm,平均为7.32cm,(3)美国蓝云杉色泽靛蓝,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海拔2600m域内的青海西宁地区作为绿化树种可以推广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蓝云杉 引种试验 苗高 地径 新梢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开花生物特性和杂交技术试验初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祁生秀 《青海农林科技》 2016年第3期17-20,共4页
通过对青海云杉雌、雄球花开花生物学特性2-3年观察和杂交授粉试验。总结了青海云杉杂交套袋在雌雄球花芽鳞开裂未散粉前套袋,雌球花鳞片外翻、下垂、整个球果呈蜂窝状时是最佳授粉期。果鳞紧闭(向上紧抱成梳状)时解袋,球果速生期加强... 通过对青海云杉雌、雄球花开花生物学特性2-3年观察和杂交授粉试验。总结了青海云杉杂交套袋在雌雄球花芽鳞开裂未散粉前套袋,雌球花鳞片外翻、下垂、整个球果呈蜂窝状时是最佳授粉期。果鳞紧闭(向上紧抱成梳状)时解袋,球果速生期加强水肥管理,及球果采收的时间等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杂交 授粉 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