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
作者 石斌豪 徐宗佩 樊官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心脏重塑从而导致心脏衰竭的重要原因,造成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复杂,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结果。但其中机制较为明确,并且在心肌纤维化进程中扮演重要作用的是TGF-β1依赖的Smads信号通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心脏重塑从而导致心脏衰竭的重要原因,造成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机制复杂,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的结果。但其中机制较为明确,并且在心肌纤维化进程中扮演重要作用的是TGF-β1依赖的Smads信号通路。心肌梗死后,活化的TGF-β1可以通过下游Smads信号发挥持续的生物学效应,活化成纤维细胞,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使心肌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因此,如何阻抑或控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就当前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治疗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 TGF-Β/SMADS TGF-Β1 治疗靶点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石斌豪 贾建伟 王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6例HBV—ACLF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44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6例HBV—ACLF患者按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试验组44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了按中医辨证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黄证给予凉血解毒化瘀方(赤芍60—150g,茵陈30—90g,栀子9~12g,白花蛇舌草20~30g,丹参30g,炒白术30g,茜草30~45g,稀莶草30~45g,白及15g),气虚瘀黄证给予益气解毒化瘀方(炙黄芪30g,太子参15g,茵陈30~60g,虎杖15~30g,丹参30g,炙附子10~15g,白术30g,茜草30~45g,稀莶草30~45g,鸡内金20g),均每日1剂,水煎至250~300mL,分2次温服;对照组予以单纯西医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变化、胆碱脂酶(ChE)、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试验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33/44)比45.5%(10/22),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75.0%(33/44)比63.6%(14/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治疗前降低,chE,Alb、PT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以试验组的变化更显著[试验组:ALT(U/L):63.28±99.28比574.58±571.08,AST(U/L):86.84±92.88比438.20±482.74,TBil(μmol/L):161.90±178.34比269.46±95.10,DBil(μmol/L):115.32±126.51比209.12±79.78,ChE(U/L):4239.14±1505.00比3341.49±1609.40,Alb(g/L):32.65±4.77比29.73±3.31,PTA:(69.69±44.92)%比(32.84±7.47)%;对照组:ALT(U/L):93.28±93.86比365.244-376.98,AST(U/L):126.26±121.35比287.17±301.04,TBil(μmol/L):226.80±187.38比281.02±103.73,DBil(μmol/L):172.50±147.32比227.96±87.20],ChE(U/L):4484.66±1886.53比3918.77±1417.77,Alb(g/L):33.17±4.76比30.47±3.03,PTA:(63.80±36.80)%比(33.96±6.32)%;P〈O.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ACLF,能够改善肝功能,且预后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病毒性肝炎 乙型 慢性 肝衰竭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丹利心丸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石斌豪 黄鈺婷 +1 位作者 徐宗佩 樊官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观察芪丹利心丸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的方法诱导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经过芪丹利心丸药物[1.1、2.2、4.4 g/(kg·d)]4周干预后,利用超声心动仪和左心室... [目的]观察芪丹利心丸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的方法诱导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模型,经过芪丹利心丸药物[1.1、2.2、4.4 g/(kg·d)]4周干预后,利用超声心动仪和左心室压力-容积环检测评价心功能。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心脏病理学变化,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组胶原蛋白(Collagen I和Ⅲ)的mRNA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Smad7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心功能显著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P<0.05],心室重构明显[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P<0.05];与模型组比较,芪丹利心丸能够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延缓心室重构进程,其中芪丹利心丸中剂量组和芪丹利心丸高剂量组效果较为明显(P<0.05),并且抑制胶原蛋白CollagenI和Ⅲ的mRNA表达(P<0.05),减少心肌纤维细胞形成,下调心肌纤维化相关蛋白TGF-β1、Smad3蛋白表达(P<0.05),提高抗纤维化蛋白Smad7水平(P<0.05)。[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方芪丹利心丸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延缓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Smads的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 益气活血利水 芪丹利心丸 心肌梗死 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典籍浅析温病中“金汁”的应用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石斌豪 贾建伟 +1 位作者 伍喜良 苗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21-423,共3页
金汁是由人类粪便经过炮制形成的特殊的药物,具有除大热解百毒的作用,中国医家运用它来治病救人已逾千年,特别是在治疗温病发热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控制疫疠做出了贡献,是中医药的伟大发明。现代由于其制作及卫生安全问题已基本废... 金汁是由人类粪便经过炮制形成的特殊的药物,具有除大热解百毒的作用,中国医家运用它来治病救人已逾千年,特别是在治疗温病发热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当时控制疫疠做出了贡献,是中医药的伟大发明。现代由于其制作及卫生安全问题已基本废用,但不可否认其治疗温病的历史功绩,文章根据中医典籍就温病中金汁的应用特点进行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汁 中医典籍 温病 应用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衰竭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石斌豪 郭丽颖 贾建伟 《医学综述》 2015年第9期1604-1607,共4页
机体免疫失衡是肝衰竭的重要表现,因此调节免疫对于病情治愈至关重要。肝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各阶段的表现体现了机体免疫反应在肝脏细胞损伤凋亡坏死中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总结也进一步为肝衰竭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方向。该文以肝衰竭机... 机体免疫失衡是肝衰竭的重要表现,因此调节免疫对于病情治愈至关重要。肝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及各阶段的表现体现了机体免疫反应在肝脏细胞损伤凋亡坏死中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总结也进一步为肝衰竭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方向。该文以肝衰竭机体免疫变化为基础,整理归纳了抑制免疫、细胞免疫、增强免疫等方面的免疫治疗手段,得出调节免疫治疗肝衰竭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运用截断逆挽结合治肝理脾法治疗肝衰竭气虚瘀黄证验案1则 被引量:4
6
作者 石斌豪 郭丽颖 贾建伟 《四川中医》 2014年第5期152-153,共2页
肝衰竭属于肝病危重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而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大大提高疗效,贾建伟教授应用"截断逆挽结合治肝理脾法"治疗气虚瘀黄证患者1例,通过扶正祛邪,顾护脾胃之气,治肝实脾,相辅相成,疗效显著。
关键词 肝衰竭 截断逆挽法 治肝理脾
原文传递
从失眠论治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素琼 石斌豪 贾建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6期100-102,共3页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作息均可诱发该病。失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加上饮食偏嗜肥甘厚味,长期心、肝、脾三脏俱损,郁热内生、肝气不舒、脾失运化,造成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血运行...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作息均可诱发该病。失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加上饮食偏嗜肥甘厚味,长期心、肝、脾三脏俱损,郁热内生、肝气不舒、脾失运化,造成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血运行失调。从失眠角度,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1例,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炎 失眠 栀子豉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和肾阴、肾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原淳淳 黄晨 +8 位作者 赵东峰 舒冰 石斌豪 王晶 李晨光 赵永见 施杞 唐德志 王拥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1-225,共5页
在“肾主骨”理论指导下,从肾论治骨病为临床治疗骨病的根本大法,调和肾阴、肾阳则为从肾论治的具体实践,本研究从调和肾阴、肾阳思想的起源、发展,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进行论述,形成了“调和肾阴、肾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理、法、... 在“肾主骨”理论指导下,从肾论治骨病为临床治疗骨病的根本大法,调和肾阴、肾阳则为从肾论治的具体实践,本研究从调和肾阴、肾阳思想的起源、发展,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进行论述,形成了“调和肾阴、肾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理、法、方、药的研究体系和创新模式,并展望提出了肾阴、肾阳表型组学,为慢性筋骨病的防治拓展了思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肾主骨”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主骨 调和肾阴、肾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补肾益精法 肾阴、肾阳表型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冬梨 李玉红 +3 位作者 王焱皙 石斌豪 沙争梅 徐宗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3期1921-1926,共6页
目的 对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8年第2期)、EMbase、SinoMed(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收集稳心... 目的 对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8年第2期)、EMbase、SinoMed(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收集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1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2,95%CI(1.17,1.27),P<0.00001];试验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RR=0.18,95%CI(0.08,0.41),P<0.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45,95%CI(0.31,0.65),P<0.0001]。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复发率低、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稳心颗粒 西药 有效性 安全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宗佩“母子同治”治疗痤疮举隅 被引量:1
10
作者 沙争梅 石斌豪 +1 位作者 邱春叶 徐宗佩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2期165-166,共2页
痤疮发病率极高,病因复杂,易反复。徐宗佩教授根据经验,以"母子同治"之法,应用消风散合泻黄散治疗,可达到祛风燥湿、清泄肺胃的功效,临床效果显著。举验案加以说明。
关键词 痤疮 母子同治 消风散 泻黄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斌豪 郭丽颖 贾建伟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72-76,共5页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要表现,伴有全身症状,多见淋巴结外受累和远处扩散的一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恶性肿瘤,是造血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及死亡率已占恶性肿瘤的前10位[1]。乙型肝炎...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是以淋巴结肿大为首要表现,伴有全身症状,多见淋巴结外受累和远处扩散的一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的恶性肿瘤,是造血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及死亡率已占恶性肿瘤的前10位[1]。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问题,以地区性而言,据相关资料[2]显示我国人口HBV的感染率在8%~20%。而NHL合并HBV感染在临床治疗中已屡见不鲜,研究表明NHL患者感染HBV概率可达8.5%~30.2%,其中容易合并HBV感染的NHL常见的有B细胞性和T细胞性,尤其是B细胞性淋巴瘤[3-7],相关Meta分析[8]研究也进一步得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B细胞NHL的危险性较高,而且B细胞性低度恶性比例高于T细胞性的低度恶性比例[9],所以临床上以B细胞性的NHL感染HBV多见,但NHL合并HBV感染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治疗上仍以化学治疗结合抗病毒治疗为主。与此同时,新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出现拓展了治疗该病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