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瞿涤 袁正宏 闻玉梅 《微生物与感染》 2014年第4期197-201,共5页
自2014年2~3月,西非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已呈播散趋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提高了防止埃博拉病毒进入国内的警示,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现将有关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相关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作简要... 自2014年2~3月,西非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已呈播散趋势,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也提高了防止埃博拉病毒进入国内的警示,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现将有关埃博拉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相关流行病学与防治策略作简要综述,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 致病机制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及其疫苗和特异性药物的研发 被引量:3
2
作者 瞿涤 陆路 姜世勃 《微生物与感染》 2015年第4期200-207,共8页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是引起MERS的病原。本文就MERS-CoV的分类、特性、决定宿主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及其疫苗研究状况和特异性药物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 疫苗 抗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后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 被引量:3
3
作者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08年第3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传染病控制 地震灾害 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自然疫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 人类生存环境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性细菌生物膜及持续性感染 被引量:7
4
作者 瞿涤 闻玉梅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年第6期1-4,16,共5页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固有的抵抗各种生物作用的特性是许多持续性和慢性细菌感染的根源。对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形成群体后,其许多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于原单个浮游细菌,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们将...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固有的抵抗各种生物作用的特性是许多持续性和慢性细菌感染的根源。对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揭示了细菌形成群体后,其许多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于原单个浮游细菌,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微生物学的新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们将认识微生物是如何形成一个具有结构性、协调性和功能性的高度组织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性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 持续性感染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ka病毒与Zika病毒病 被引量:3
5
作者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16年第3期130-136,共7页
Zika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新现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感染后临床表现为轻症发热,因病重住院者罕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Zika病毒病的流行与自身免疫性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先天性小头畸形有关,引起了专家和公... Zika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种新现虫媒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感染后临床表现为轻症发热,因病重住院者罕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Zika病毒病的流行与自身免疫性神经性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及先天性小头畸形有关,引起了专家和公众的关注,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ka病毒 Zika病毒病 格林-巴利综合征 先天性小头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读与评议(2017年第4期) 被引量:1
6
作者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4期197-197,242,共2页
由于历史原因和结核病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紧随印度之后的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经济发展。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终止结核病流行的目标:2030年结核病死亡率降低90%,发病率降低80%;
关键词 结核病死亡率 疫苗研究 亚单位疫苗 抗原特异性 细胞免疫应答 树突细胞 治疗性疫苗 经济发展 脓肿分枝杆菌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瞿涤 陈洁敏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4年第5期1-4,11,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暴发流行的病原体(SARS-CoV),目前仍无抗SARS-CoV的特效药物,因此疫苗的研究为预防SARS再次流行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研制的SARS-CoV疫苗有SARS-CoV灭活疫苗、SARS-CoV DNA疫苗、SARS-CoV腺病毒载体... 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暴发流行的病原体(SARS-CoV),目前仍无抗SARS-CoV的特效药物,因此疫苗的研究为预防SARS再次流行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研制的SARS-CoV疫苗有SARS-CoV灭活疫苗、SARS-CoV DNA疫苗、SARS-CoV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SARS-CoV刺突蛋白-减毒痘苗病毒等.体外及体内动物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所研制的SARS疫苗均可诱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对免疫动物具有保护性作用.本文将近期有关研究结果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CoV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相关冠状病毒 SARS疫苗 研制现状 保护性作用 刺突蛋白 免疫动物 特效药物 灭活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质粒DNA-抗原-抗体复合物诱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研究
8
作者 瞿涤 闻玉梅 +4 位作者 周生华 王开利 余生玲 郭盛淇 李平洋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699-701,共3页
本文研究了含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DNA(pCMV-HBS)对HBsAg、抗·HBS免疫复合物(IC)诱生抗-HBs的影响。在Balb/c小鼠中,IC加PCMV-HBS(100μg)免疫组比单独使用IC或pCMV-HBsDNA组诱生的抗-HBs... 本文研究了含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DNA(pCMV-HBS)对HBsAg、抗·HBS免疫复合物(IC)诱生抗-HBs的影响。在Balb/c小鼠中,IC加PCMV-HBS(100μg)免疫组比单独使用IC或pCMV-HBsDNA组诱生的抗-HBs效价高,虽然略低于IC加氢氧化铝组,但无明显差异。在IC中加20μgpCMV-HBsDNA。经再次免疫亦可有效地诱生高效价的抗-HBs,可达PCMV-HBSAg100μg加IC免疫一次所诱生的杭体水平。然而在IC中加入1μgpCMV-HBs,即使再次免疫也不能使小鼠抗-HBS的阳转率达100%。此外在IC中加入载体质粒DNA(pCMV),亦可增强诱生抗-HBS。当DNA用量为100μg或20μg时,pCMV-HBs加入组诱生的抗-HBs效价略高于加入相同量的载体质粒DNA组。结果提示可用HBsAg-抗HBs免疫原性复合物加重组质粒DNA组建治疗性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原性复合物 DNA免疫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读与评议(2017年第2期)
9
作者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2期65-65,共1页
结合目前出现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病及其病原体,本刊特邀请专家撰写了有关专题。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的潘浩等报道了我国首次在来自安哥拉的上海入境人员中发现Ekpoma病毒(Ekpoma virus,EKV)(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 结合目前出现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病及其病原体,本刊特邀请专家撰写了有关专题。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的潘浩等报道了我国首次在来自安哥拉的上海入境人员中发现Ekpoma病毒(Ekpoma virus,EKV)(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行核酸检测),并评估了其对上海市公共卫生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急性传染病 导读 VIRUS 上海市 核酸检测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读与评议(2017年第3期)
10
作者 瞿涤 《微生物与感染》 2017年第3期131-131,共1页
目前,人体微生物组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有关成果将改变以往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撰写了人体微生物组方面的文章。郭晓奎教授在《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组》一文中,对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组的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 目前,人体微生物组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有关成果将改变以往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撰写了人体微生物组方面的文章。郭晓奎教授在《人体微生物群与微生物组》一文中,对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组的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人体微生物群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模式,概括了微生物群与人体有关疾病的关系,提出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研究技术的发展、相关数据的规范化和挖掘、微生物群与宿主如何相互作用、人体微生物群致病机制、以微生物群为靶标的疾病诊断技术和产品及干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相关诊断和干预技术或产品的规范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模式 微生物群 诊断技术 导读 生物医学 基础研究 致病机制 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基因的转录调控系统
11
作者 瞿涤 欧元祝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5年第1期1-4,28,共5页
细菌可通过不同的系统感应自然界的多重复杂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环境因素改变的压力产生应激应答,表达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如何整合多重环境的刺激信号产生适当的应答,是研究细菌转录调控的关键点.虽然目前人们对细菌基因表达调控的... 细菌可通过不同的系统感应自然界的多重复杂环境条件的变化,并对环境因素改变的压力产生应激应答,表达不同的生物学特性.细菌如何整合多重环境的刺激信号产生适当的应答,是研究细菌转录调控的关键点.虽然目前人们对细菌基因表达调控的认识还大多基于严格控制的单个实验条件改变的研究结果,但研究细菌不同转录调控因子及其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节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将有助于阐明细菌适应多种环境及致病性表型改变的分子机制.由于细菌的转录调控因子及其机制非常复杂,本文仅简单介绍数个研究较为深入的细菌转录调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 转录调控 细菌基因 刺激信号 研究结果 表达 应答 生物学特性 应激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调节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靳嘉巍 张力 +2 位作者 查锡良 李华林 瞿涤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合成,合成PIA的糖基转移酶由icaADBC基因编码。以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为对象,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对生物被膜形成... 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合成,合成PIA的糖基转移酶由icaADBC基因编码。以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为对象,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对生物被膜形成、细菌总糖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索外界环境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葡萄糖对生物被膜诱导的分子机制。有利于生物被膜形成培养条件促进生物被膜形成及多糖的表达,葡萄糖能诱导ica基因的表达和生物被膜形成,ica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ODN)能对抗葡萄糖的作用;葡萄糖作用下不同生长周期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ica、icaR、AtlE表达不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细菌糖代谢有关,葡萄糖通过上调ica表达诱导生物膜形成,但不需要ica基因的持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多聚β-1 6-2脱氧-2-氨基-D-吡喃葡萄糖(PLA) 反义寡核苷酸(ODN) ica At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在鸭原代肝细胞中抗鸭乙肝病毒(DHBV)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许斌 周双宬 +1 位作者 黄玉仙 瞿涤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9-374,共6页
通过建立鸭原代肝细胞-DHBV感染模型研究氧化苦参碱抗DHBV的作用。分别在DHBV感染前、感染同时以及感染后给药,利用打点杂交、Southern印迹核酸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及细胞内病毒核酸,观察氧化苦参碱在病毒感染... 通过建立鸭原代肝细胞-DHBV感染模型研究氧化苦参碱抗DHBV的作用。分别在DHBV感染前、感染同时以及感染后给药,利用打点杂交、Southern印迹核酸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培养细胞上清及细胞内病毒核酸,观察氧化苦参碱在病毒感染的各个环节所起的抗病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1mg/mL氧化苦参碱处理细胞后,鸭原代肝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的DHBV核酸明显低于病毒感染对照组,病毒抑制率达91.6%;在病毒感染同时加药对病毒的抑制率可达98.5%;感染后持续用药能使不同培养天数的鸭肝细胞内的DHBV核酸降低60.5%~96.6%;氧化苦参碱与DHBV共孵育后,可以使病毒感染力下降69.6%。结果说明氧化苦参碱可以在DHBV感染鸭原代肝细胞的多个环节,包括病毒吸附、进入细胞及细胞内复制等方面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乙肝病毒 氧化苦参碱 鸭原代肝细胞 抗病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源性表皮葡萄球菌ica操纵子转录水平对生物膜表型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江娟 孙景勇 +3 位作者 欧元祝 秦智强 陈洁敏 瞿涤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中ica操纵子转录水平对生物膜表型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细菌生物膜表型,用Southern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caA基因及ica操纵子中是否存在插入序列,用RNA狭缝杂交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中ica操纵子转录水平对生物膜表型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细菌生物膜表型,用Southern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caA基因及ica操纵子中是否存在插入序列,用RNA狭缝杂交和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caA基因和icaR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icaA基因与生物膜表型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101株临床分离株中,32.7%(33/101株)能形成生物膜,其中22株icaA基因阳性;67.3%(68/101株)无生物膜形成,其中15株icaA基因阳性。15株icaA+/生物膜表型-分离株中,ica操纵子各基因中均不存在插入序列,icaA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生物膜阳性的ATCC35984株(P<0.05),其中2株icaR基因的转录水平高于ATCC35984株(P<0.01)。结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株中ica操纵子的存在与生物膜表型相关(χ2=19.045,P<0.01);ica操纵子的低转录是icaA+/生物膜表型-临床株不形成生物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ICA操纵子 转录 插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葡萄球菌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欧元祝 朱于莉 +4 位作者 陈洁敏 秦智强 江娟 杨晓梅 瞿涤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了相应时期的胞外DNA的释放量,并用DNA酶(DNaseⅠ)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介导生物膜起始黏附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方法检测了相应时期的胞外DNA的释放量,并用DNA酶(DNaseⅠ)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胞外DNA在生物膜形成和起始黏附中的作用;采用pBT2质粒同源重组敲除的方法构建了表皮葡萄球菌1457的atlE基因突变株,研究atlE基因敲除突变对起始黏附能力、生物膜形成及胞外DNA释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的表达与胞外DNA的释放量有相关性;DNA酶能影响未成熟生物膜且能降低起始黏附能力;ΔatlE菌株胞外DNA的释放减少,起始黏附能力明显降低,不形成生物膜。结论表皮葡萄球菌atlE基因编码的AtlE蛋白能通过释放胞外DNA在表皮葡萄球菌的生物膜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葡萄球菌 生物膜 atlE基因 胞外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对人PBMC/PBM表达IL-18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维 刘春红 +5 位作者 王静 ITALIANI Paola 王迅 BORASCHI Diana 马世平 瞿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IL-18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穿心莲内酯处理LPS刺激的PBM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LPS+IFNγ-/IL-4激活的磁珠分选PBM(PeripheralBlood Monocytes...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IL-18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穿心莲内酯处理LPS刺激的PBMC(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LPS+IFNγ-/IL-4激活的磁珠分选PBM(PeripheralBlood Monocytes,外周血单核细胞),利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IL-18、IL-18BP、IL-18Rα、IL-18Rβ基因转录水平,ELISA法检测PBM上清中的IL-18、IL-18BP和IL-1β、IL-1Rα。结果:穿心莲内酯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地调节PBMC IL-18和IL-18BP的表达。穿心莲内酯处理使LPS刺激的PBMC IL-18BP转录增加,IL-18BP/IL-18比值升高;使LPS+IFNγ-激活的PBM表达IL-18BP/IL-18比值从9.60倍升高至214倍;IL-4激活的PBM表达IL-1Rα/IL-1β比值从9 200降低至6 520。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调节激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IL-18相关基因转录和表达,抑制炎症时IL-18的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IL-18 IL-18BP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及纳米银无纺布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表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唐晓峰 杨振国 +2 位作者 孙治平 朱涛 瞿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116,130,共3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10nm左右的纳米银溶液,并得到很高的反应产率。制备的纳米银溶液具备很好的抑菌性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ppm和1.6ppm。无纺布经过500ppm纳米银溶液后,浸渍对表皮葡萄球菌...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粒径10nm左右的纳米银溶液,并得到很高的反应产率。制备的纳米银溶液具备很好的抑菌性能,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ppm和1.6ppm。无纺布经过500ppm纳米银溶液后,浸渍对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约具有很好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制备 无纺布 抗菌布最低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草多糖抑制LPS活化PBMC表达炎症相关因子的基因转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春红 王维 +7 位作者 王静 朱红薇 刘晓颖 姜韵 王迅 陈道峰 曹文俊 瞿涤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研究紫草多糖对LPS活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表达TNF-α、IL-10、IL-18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LymphopreTM(1.077 g/ml)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分离正常健康人PBMC,紫草... 目的:研究紫草多糖对LPS活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表达TNF-α、IL-10、IL-18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LymphopreTM(1.077 g/ml)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分离正常健康人PBMC,紫草多糖处理正常健康人的PBMC或LPS活化的PBMC,利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TNF-α、IL-10、IL-18、IL-18BP、IL-18Rα、IL-18Rβ基因转录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BMC中ERK磷酸化水平。结果:紫草多糖可增强PBMC TNF-α、IL-10、IL-18Rα、IL-18Rβ的转录,与LPS处理的PBMC相近。紫草多糖处理LPS活化的PBMC,在处理早期(4小时)可抑制LPS活化的PBMCTNF-α及IL-18的表达,抑制率达15%50%(P〈0.05);并可抑制LPS诱导的ERK磷酸化,抑制率达27%61%(P〈0.05)。结论:紫草多糖可能是通过抑制PBMC的MAP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相关因子TNF-α等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多糖 TNF-α IL-18 MAPK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麻醉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光明 蒋豪 +3 位作者 薛张纲 方浩 王文逸 瞿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 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 8、IL 1 β、TNF α基因表达 ,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 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 =1 2 )和硬膜外组 (n =1 2 ) ,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 4... 目的 研究复合麻醉中人外周血淋巴细胞IL 8、IL 1 β、TNF α基因表达 ,探讨异氟醚吸入和硬膜外阻滞对外周血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2 4例肝脏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氟醚组(n =1 2 )和硬膜外组 (n =1 2 ) ,在麻醉诱导后即刻和 4小时分别取静脉血 2 0ml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Ficoll)进行梯度离心 ,从获得的淋巴细胞中提取RNA ,逆转录合成cDNA ,PCR后电泳扫描求积 ,检测淋巴细胞IL 8、IL 1 β和TNF α的mRNA表达。 结果 异氟醚组麻醉维持 4小时比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 β的表达增加 (P <0 0 5) ,硬膜外组麻醉维持 4小时与麻醉诱导后即刻IL 8、IL 1 β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P >0 0 5)。两组均未检出TNF α基因表达。 结论 复合麻醉中吸入异氟醚能增强肝脏部分切除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mRNA表达 ,即在转录水平上 ,异氟醚能增强外周血炎性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麻醉 促炎性细胞因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硬膜外阻滞 外周血淋巴结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上海株(nCoV-SH01)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荣 易志刚 +19 位作者 王玉燕 滕峥 徐巍 宋武慧 蔡霞 孙志平 谷陈建 周艳秋 陈洪友 叶荣 韩文东 朱云凯 冯飞 房方皓 李崇山 张曦 瞿涤 付晨 谢幼华 袁正宏 《微生物与感染》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病毒的分离是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细胞感染模型和动物感染模型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冠状病毒易感的Vero E6细胞,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病毒的分离是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细胞感染模型和动物感染模型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冠状病毒易感的Vero E6细胞,从1例上海感染者的咽拭子中分离到一株2019-nCoV,命名为nCoV-SH01。对该毒株全基因组采用一代Sanger和二代Illumina法测序,发现该毒株与GenBank MN908947的同源性>99.99%。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该毒株与COVID-19康复者的血清呈阳性反应。当nCoV-SH01感染Vero E6细胞后,导致典型的合胞体病变,细胞病变效应明显且进展迅速,提示nCoV-SH01可用于进一步建立2019-nCoV的细胞感染和动物感染模型,为开展致病性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合胞体 VERO E6细胞 鼻/咽拭子 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