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培肥地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田丽云 刘欢 盛海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基于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偏高的现状以及“双碳”背景对农业的要求,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设计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10%、20%、30%化肥以及常规施肥等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肥力、植株养分吸收和水稻产... 基于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偏高的现状以及“双碳”背景对农业的要求,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设计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10%、20%、30%化肥以及常规施肥等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肥力、植株养分吸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等土壤养分指标及土壤重要特性pH值向好的方向发展,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有效氮含量增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与有机肥替代比例正相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替代20%N和30%N处理土壤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水稻体内氮、磷、钾含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仍能维持较高的浓度水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有明显提升,替代比例为20%时,水稻产量及氮、钾积累量最高。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20%时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 部分替代 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径流磷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盛海君 夏小燕 +3 位作者 杨丽琴 赵海涛 栾书荣 封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837-2840,共4页
在水稻生长季节设置不同施磷水平 (0、30、70、15 0、30 0 kg P/hm2 )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施磷对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土表径流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随施磷量提高 ,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 ... 在水稻生长季节设置不同施磷水平 (0、30、70、15 0、30 0 kg P/hm2 )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施磷对环境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土表径流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随施磷量提高 ,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 ,径流磷含量也随之增加。早期径流液中的磷以颗粒磷为主 ,而后期可溶性磷的比例加大。一般施磷水平下径流液的可溶性磷中有机磷占的比例较大 ,而大施磷量时无机磷占的比例较大。虽然通过径流损失的磷占总施磷量的 0 .2 %以下 ,但径流液中可溶性磷的浓度和总磷浓度均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磷浓度的临界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下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盛海君 周春霖 +2 位作者 沈其荣 徐阳春 封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8,共6页
通过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地膜覆盖旱作、裸地旱作比较试验 ,研究了在田间覆盖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在水稻生长期 ,降雨量为 4 4 0mm条件下 ,与其他旱作相比 ,采用半腐解秸秆覆盖 ,水稻生育前期植株个... 通过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地膜覆盖旱作、裸地旱作比较试验 ,研究了在田间覆盖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特征。结果表明 ,在水稻生长期 ,降雨量为 4 4 0mm条件下 ,与其他旱作相比 ,采用半腐解秸秆覆盖 ,水稻生育前期植株个体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但生育中后期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 ,分蘖成穗率较高 ,冠层叶长 ,叶面积大 ,光合功能强 ,每穗结实粒数多 ,粒重大 ,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腐解秸秆 覆盖农作 水稻 旱作 群体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根系Cr^(6+)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幼苗生长的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盛海君 杜岩 +3 位作者 居静 高亚娟 胡廷旭 封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4-40,共7页
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对以K2Cr2O7形式添加的Cr6+的吸收特征及其不同浓度Cr6+对玉米根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Cr6+含量随溶液中Cr6+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动态符合Michaelich-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根系Cr6+含... 通过水培方法,研究了玉米根系对以K2Cr2O7形式添加的Cr6+的吸收特征及其不同浓度Cr6+对玉米根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Cr6+含量随溶液中Cr6+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收动态符合Michaelich-Menten模拟曲线方程特征,根系Cr6+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Cr6+含量,富集系数也极显著高于地上部。Cr6+对玉米形态生长的影响表现为"低促高抑"特征,低浓度Cr6+(<1.00 mg/L)促进玉米根系形态发育,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生物量明显增加;高浓度Cr6+(≥1.00 mg/L)抑制玉米根系发育,当Cr6+浓度达到2.00 mg/L时,即可极显著降低玉米幼苗的根长和根表面积。不同浓度的Cr6+处理使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较不添加Cr6+的对照均有所下降,表现出"脉间失绿"症状,其中低浓度Cr6+处理因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造成的稀释作用使得这种"失绿"症状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系形态 吸收动力学参数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调节剂降低次生盐渍化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 被引量:7
5
作者 盛海君 杜岩 +2 位作者 施凯峰 单玉华 封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00,共9页
【目的】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氮肥施用过多造成的硝酸盐在表土中的累积。本研究根据碳/氮互作原理,向次生盐渍化土壤中添加碳调节剂(秸秆+腐解菌),探讨其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方法】碳调节剂主要以小麦成熟期秸秆... 【目的】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由于氮肥施用过多造成的硝酸盐在表土中的累积。本研究根据碳/氮互作原理,向次生盐渍化土壤中添加碳调节剂(秸秆+腐解菌),探讨其降低土壤可溶性盐含量的可行性。【方法】碳调节剂主要以小麦成熟期秸秆磨成粉加入快腐菌剂制成。采用盆钵试验方法,土壤盐分动态试验在每盆2.5 kg土壤中添加150 g碳调节剂,调节剂用量试验在每盆中添加0(CK)、30(T1)、60(T2)、90(T3)、120(T4)、150(T5)和180 g/pot(T6)碳调节剂,进行短期(7 d)和长期(90 d)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测定土壤溶液的电导率、可溶性盐含量及离子组成。【结果】盐分动态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碳调节剂后,明显增加了起始电导值,随培养进行,电导值不断下降,呈二项式关系(y=0.0138x2-0.2681x+3.7768,r=0.9966**),7 d以后基本趋于稳定。碳调节剂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添加碳调节剂的所有处理其水溶性盐含量均较对照有极显著下降,下降幅度随调节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培养90 d后,添加碳调节剂的各处理土壤水溶性盐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与培养7d时相比,T3和T4处理降幅最为明显,其中T4处理在培养7 d已降低23.82%的基础上又降低了9.14%,总降幅达到32.96%,该结果说明碳调节剂的加入,其长期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短期培养还是长期培养,只要加入碳调节剂,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浓度均明显下降,最多可使硝酸根浓度降低97.10%,这些结果说明,通过向次生盐渍化土壤中加入碳调节剂来降低硝酸根含量的方法是可行的。碳调节剂还可大幅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其中T6处理使土壤水溶性钾浓度提高了近10倍,但对速效磷的补充有限。长期培养90 d,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变化与短期培养7 d相似,只是铵态氮和硝态氮进一步明显减少。【结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理论上碳调节剂用量在36 g/kg(T3处理)和48 g/kg(T4处理)之间较为合适,但实际田间用量需经过大田生产过程加以进一步验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次生盐渍化 硝酸根 碳/氮互作 碳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旱作水稻群体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盛海君 沈其荣 封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处理与水作处理水稻的群体生育特征 .结果表明 ,旱作水稻营养生长期较水作长 ,叶片变短、变窄 ,群体LAI变小 ,光合生产能力下降 ,最终粒数变少、粒重变轻 .不同旱作处理之间表现为地膜覆盖旱作处...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处理与水作处理水稻的群体生育特征 .结果表明 ,旱作水稻营养生长期较水作长 ,叶片变短、变窄 ,群体LAI变小 ,光合生产能力下降 ,最终粒数变少、粒重变轻 .不同旱作处理之间表现为地膜覆盖旱作处理分蘖发生多 ,成穗率低 ,穗分化和籽粒形成与灌浆时间缩短 ,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和裸地旱作分蘖发生少 ,成穗率高 ,穗分化时间缩短 ,籽粒形成与灌浆的时间延长 .产量表现为水作处理 >地膜覆盖旱作 >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 >裸地旱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水稻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盛海君 沈其荣 周春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16,共4页
通过半腐解秸秆 (稻草 )覆盖旱作、地膜覆盖旱作、裸地旱作和水作比较试验 ,着重研究了覆盖条件下旱作水稻(协优 6 3)的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 ,旱作水稻较水作减产 12 4 6 %~ 32 5 9% ,以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减产最小。水稻旱种... 通过半腐解秸秆 (稻草 )覆盖旱作、地膜覆盖旱作、裸地旱作和水作比较试验 ,着重研究了覆盖条件下旱作水稻(协优 6 3)的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 ,旱作水稻较水作减产 12 4 6 %~ 32 5 9% ,以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减产最小。水稻旱种后籽粒长和宽变小 ,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处理稻米垩白度变小 ,碾磨品质得到改善 ,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 ,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峰值时间低 ,回复值和糊化温度高于水作 ,米饭质地和口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水稻 产量 品质 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秆还田与腐熟剂对小麦当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盛海君 牛东 +2 位作者 张莀茜 孙凯文 朱新开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34,共6页
以冬小麦扬辐麦4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稻秸还田(SR)、稻秸还田+腐熟剂(FS)和不还田处理(NR)3种处理下小麦当季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特征,估算不同处理下当季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全球增温潜势(GWP... 以冬小麦扬辐麦4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稻秸还田(SR)、稻秸还田+腐熟剂(FS)和不还田处理(NR)3种处理下小麦当季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特征,估算不同处理下当季土壤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全球增温潜势(GW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极显著增加CH4和CO2的排放,极显著地降低N2O的排放;施用秸秆腐熟剂后,极显著增加CH4和CO2的排放,但对N2O排放的影响极小。FS处理GWP和GHGI显著或极显著高于SR和NR处理。这一研究结果提示稻秸秆还田与施用秸秆腐熟剂可改变麦田当季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组成比例,使得GHGI下降,但单位产量的潜在温室效应显著增加,GWP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腐熟剂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添加快腐菌剂还田对麦季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盛海君 施凯峰 +3 位作者 牛东 杨静 朱新开 马爱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6-169,共4页
通过设置在秸秆中添加快腐菌剂的大田试验,研究快腐菌剂对秸秆还田的促进作用和对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快腐还田影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与仅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快腐还田处理0~5 cm土层的土... 通过设置在秸秆中添加快腐菌剂的大田试验,研究快腐菌剂对秸秆还田的促进作用和对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快腐还田影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与仅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快腐还田处理0~5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最为明显,有机质含量次之,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除成熟期及速效磷含量除花后15 d和成熟期有增加或持平外,其余各生育期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硝态氮含量则急剧减少;秸秆快腐还田处理小麦穗数与千粒质量提高,而穗粒数略有降低,最终产量提高;秸秆快腐还田能极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籽粒硬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筋小麦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快腐菌剂 小麦 土壤养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床旱育稀植水稻单株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盛海君 朱新开 +4 位作者 苏祖芳 张亚洁 吴寿瑛 吴福龙 吴才来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3-25,共3页
研究汕优63不同带蘖秧苗的结实性状及相互关系,表明旱育稀植水稻的结实性状与单株带蘖数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株成穗数亦呈二次曲线关系,以单株带蘖2~3个、成穗8~9个秧苗综合性状好。
关键词 水稻 肥床旱育 结实性状 单株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包衣缓释掺混肥料施用模式对江苏不同生态区稻茬小麦产量、氮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盛海君 马泉 +3 位作者 蒋昕 朱敏 李天兵 朱新开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为研究缓释肥在稻茬小麦上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推动缓释肥合理施肥技术在小麦高产高效及轻简化栽培中的广泛应用,以硫包衣缓释掺混肥(SCBF,N∶P_(2)O_(5)∶K_(2)O=26∶12∶12)和普通尿素(U,N 46.3%)为材料,设计6种施肥... 为研究缓释肥在稻茬小麦上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推动缓释肥合理施肥技术在小麦高产高效及轻简化栽培中的广泛应用,以硫包衣缓释掺混肥(SCBF,N∶P_(2)O_(5)∶K_(2)O=26∶12∶12)和普通尿素(U,N 46.3%)为材料,设计6种施肥模式:尿素4次分施(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0%∶10%∶20%∶20%)对照(CK);100%N-SCBF基施(M1);60%N-SCBF基施+40%N-U拔节期追施(M2);60%N-SCBF基施+40%N-SCBF返青期追施(M3);M2模式减氮15%(M4);M3模式减氮15%(M5)。在江苏8个不同生态试验点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施肥模式的产量、氮效率和效益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生态试验点和施肥模式显著影响稻茬小麦的产量和氮效率,在等施氮量条件下,和尿素对照相比,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模式(M1)平均增产-4.70%(-15.23%~4.49%),穗数、千粒重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虽追肥成本减少,但肥料成本增加和减产,效益降低1083.60元/hm^(2);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M3)氮素合理供应,平均穗数和粒重均显著高于尿素对照,8个试验点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产,平均增产8.49%(1.07%~21.31%)、效益增收11.46%(-3.21%~43.50%);缓释肥与尿素配施模式(M2)较尿素对照平均增产3.11%(-2.21%~12.03%)、效益平均增收3.14%(-9.20%~19.01%)。减氮15%条件下,缓释肥二次施用减氮15%模式(M5)产量较尿素对照增加0.37%(-5.61%~10.76%)、效益增收1.65%(-19.05%~26.91%),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但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农学利用率。综上所述,缓释肥一次基施虽然减少了人工成本,但产量和效益有所下降,在人工匮乏条件下推荐应用。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表现出较优的丰产性和稳定性,相比于传统施肥减少2次追肥,是稻茬小麦生产中值得推荐的缓释肥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且在减氮15%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稳产性,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肥 生态区 冬小麦 产量 效益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盛海君 董召娣 +1 位作者 张明伟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09-1214,共6页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半冬性类型显著高于春性类型,不同氮源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系性状中,平均根长、根系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高于春性类型,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低于春性类型,根系重量、氧化力则因供应的氮源不同,生态类型间存在差异。根干重、根系氮积累量与氮肥吸收效率显著相关,其他性状与氮肥吸收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类型 苗期 根系性状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型化肥增效剂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盛海君 钱晓晴 王小治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7-50,共4页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集成型肥料增效剂(IFC)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IFC能扩大高效叶面积,提高冠层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花后光合物质生产量,增产增收。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每盆施用IFC2~3g效...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集成型肥料增效剂(IFC)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IFC能扩大高效叶面积,提高冠层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花后光合物质生产量,增产增收。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每盆施用IFC2~3g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型化肥 增效剂 水稻 群体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盛海君 周卫华 +2 位作者 冷亚麟 朱新开 李振宏 《北方水稻》 CAS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FFP)相比,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YHE)、高产模式(SHY)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纯收益和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其中产量增7.5%~20.63%,纯收益增20.31%~45.87%,产投比增3.57%~38.19%,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1.50%~74.68%;HYHE和HE模式还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4~14.84个百分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间的产量、产投比与氮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高效处理(HE)虽增产幅度最小,但实现了低投入、高产投比、高效益、高氮效率;高产高效处理(HYHE)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效益与氮效率,产量与效益比较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管理模式 产量 效益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性状差异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盛海君 蒋昕 +4 位作者 马泉 戴博安 丁永刚 朱敏 朱新开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28,35,共8页
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小麦基因型并应用于大田生产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选用来自不同省份的57个小麦品种,研究水培低氮胁迫条件下苗期不同性状的变化特征,分类比较不同性状的耐低氮指数差异。结果表明:茎叶和根系的硝... 筛选耐低氮能力强的小麦基因型并应用于大田生产是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选用来自不同省份的57个小麦品种,研究水培低氮胁迫条件下苗期不同性状的变化特征,分类比较不同性状的耐低氮指数差异。结果表明:茎叶和根系的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及积累量、地上部干重、根冠比变异系数均大于20%,地上部干重耐低氮指数变异范围为0.56~1.45,变异系数为22.99%,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植株地上部干重耐低氮指数差异,将品种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耐低氮品种、中度耐低氮品种和低氮敏感品种,其中地上部干重、地上部与根系的氮含量与积累量均表现为耐低氮型品种依次高于中度耐低氮型品种、低氮敏感型品种;地上部与根系的含氮量耐低氮指数、根系干重及其耐低氮指数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该研究还讨论了植株地上部干重耐低氮指数分类指标界值(0.7和0.9)应用于品种耐低氮特性早期分类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氮胁迫 幼苗 耐低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土壤有效氮(碱解氮)测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盛海君 田丽云 +1 位作者 蒋昕 汪晓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35,共4页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_(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_(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_(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_(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NO_(3)^(-)-N还原作用不明显;锌-硫酸亚铁还原能力相对较强,但不完全,加100和250 mg/kg NO_(3)^(-)-N标准溶液,回收率只有71.3%和70.9%。以锌-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检测同样表明锌-硫酸亚铁只能还原部分NO_(3)^(-)-N,两种设施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率分别为63.5%和64.8%。建议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用不加还原剂测得的碱解氮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NO_(3)^(-)-N之和表示,可有效解决碱解扩散法测定过程中使用的还原剂对NO_(3)^(-)-N还原不完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有效氮 碱解氮 还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途径与配套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盛海君 朱新开 +3 位作者 吴福龙 彭必来 吴长春 吴寿瑛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23,共3页
分析了汕优63旱育稀植的优势表现,探讨了其高产栽培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认为旱育稀植水稻要培育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茎蘖苗在67.5~90.0万/hm2,合理运筹肥料,氮肥中基蘖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为4∶6,扩大穗肥施用... 分析了汕优63旱育稀植的优势表现,探讨了其高产栽培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认为旱育稀植水稻要培育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茎蘖苗在67.5~90.0万/hm2,合理运筹肥料,氮肥中基蘖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为4∶6,扩大穗肥施用比例,在稳定穗数的前提下通过攻大穗来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旱育稀植 高产栽培 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盛海君 牛东 +2 位作者 孙光佑 孙凯文 朱新开 《土壤科学》 2016年第2期19-26,共8页
我国的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田间直接焚烧现象比较普遍,被有效利用的则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秸秆的利用价值。该文综述了秸秆直接焚烧的危害,探讨秸秆直接还田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认为短期还田对土壤性能改变的... 我国的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田间直接焚烧现象比较普遍,被有效利用的则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秸秆的利用价值。该文综述了秸秆直接焚烧的危害,探讨秸秆直接还田对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认为短期还田对土壤性能改变的贡献相对较小;长期适量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协调土壤理化性质,利于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过量还田对土壤结构会产生短期的不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直接还田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PAD值预测小麦叶片叶绿素和氮含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4
19
作者 朱新开 盛海君 +2 位作者 顾晶 张容 李春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0,共5页
2003~2004年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1号、WH510和徐州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及NO3--N含量的关系,旨在为小麦上应用SPAD快速诊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2003~2004年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1号、WH510和徐州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及其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及NO3--N含量的关系,旨在为小麦上应用SPAD快速诊断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不同叶位小麦叶片SPAD值明显不同;小麦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因品种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小麦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叶片SPAD值与全氮含量呈正相关,SPAD值高,全氮含量也高,可以用SPAD值估算全氮含量进行小麦氮素营养状况诊断,但同一品种不同叶位SPAD值与全氮含量的关系表现不一致,即用SPAD值来诊断小麦叶片氮含量时应选择完全展开并已进入功能盛期的叶片。小麦叶片SPAD值与NO3-N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筋小麦 SPAD值 叶绿素含量 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基因型苗期NO_3^-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受吸收液中NH_4^+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汪晓丽 封克 +1 位作者 盛海君 陈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06-1311,共6页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 12个水稻品种和 2个旱稻品种在苗期 (2 0d)的NO3 -吸收动力学特性及添加吸收液中NH4+ 对NO3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NO3 -吸收的最大速率 (Vmax)为 :旱稻 >水稻 ,籼稻 >粳稻 ,杂交稻 >常规稻。NH4+ 对NO3 ...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 12个水稻品种和 2个旱稻品种在苗期 (2 0d)的NO3 -吸收动力学特性及添加吸收液中NH4+ 对NO3 -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NO3 -吸收的最大速率 (Vmax)为 :旱稻 >水稻 ,籼稻 >粳稻 ,杂交稻 >常规稻。NH4+ 对NO3 -吸收Vmax的影响在基因型间有较大差异 :籼稻受影响小于粳稻 ,杂交稻小于常规稻 ,旱稻基本不受影响。NH4+ 对个别籼稻和旱稻品种的NO3 -吸收甚至有促进作用。NH4+ 对所有供试水稻基因型NO3 -吸收的Km 值影响均很小 ,说明NH4+ 对NO3 -吸收的影响可能主要在于影响细胞膜上NO3 -载体的运转速率而非吸收位点与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型 苗期 NO3^- 吸收动力学 特征特性 吸收液 NH4^+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