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之考量——兼与“两宋士大夫‘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说”商榷 被引量:4
1
作者 白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共9页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 "文学法理,咸精其能"并非两宋士大夫法律素养的普遍状态。从两宋时期"吏强官弱"的司法生态以及"阿云之狱"中士大夫们的整体表现,可以看出两宋士大夫群体的法律素养并不是很高。对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而言,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判断,才有益于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大夫 法律素养 考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告密现象的法律社会史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白贤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告密在古代社会是指臣民向官府告发他人犯罪的行为。告密入法的初衷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诱发诬告成风、匿告难禁等社会问题,并与容隐制度存在重大冲突,加之告密者自身因素,使告密行为日益带... 告密在古代社会是指臣民向官府告发他人犯罪的行为。告密入法的初衷是为了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诱发诬告成风、匿告难禁等社会问题,并与容隐制度存在重大冲突,加之告密者自身因素,使告密行为日益带有贬义化色彩。面对告密的历史影响,我们有必要在法律层面对告密和举报的概念有所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密 诬告 匿告 容隐 举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与观念:中国侠文化的双重性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白贤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0-44,共5页
中国古代的侠,应该有现实之侠与观念之侠的区别。大约唐代以后,由于观念中的侠符合人们的许多心理期待,从而日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侠,成为人们对侠的主体认识。在此过程中,侠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把握侠的这种现实与观念的... 中国古代的侠,应该有现实之侠与观念之侠的区别。大约唐代以后,由于观念中的侠符合人们的许多心理期待,从而日渐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侠,成为人们对侠的主体认识。在此过程中,侠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把握侠的这种现实与观念的双重性特征,是解读中国侠文化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侠文化 现实 观念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儒家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以“和谐观”与“正义性”为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白贤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7-103,共7页
法治建设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法律移植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走出法治精神与儒家法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继承儒家法文化中的"和谐观",以之调节现代法制中的不足;同时,对传统中的礼法不分、强调等级、忽视... 法治建设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这是近代以来法律移植的基本经验。我们应该走出法治精神与儒家法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继承儒家法文化中的"和谐观",以之调节现代法制中的不足;同时,对传统中的礼法不分、强调等级、忽视程序等非"正义性"因素保持警惕,并因势利导地加以改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法律文化 和谐观 正义性 传承 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唐代游侠与咏侠诗 被引量:2
5
作者 白贤 申忠玲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8-20,共3页
唐代游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并没有如许多论者所说的空前兴盛。咏侠诗不能反映唐代游侠的真实面貌。但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游侠成为唐代文人咏志抒怀的对象,客观上促进了咏侠诗的高度繁荣。咏侠诗也为我们认识唐代游侠提供了一些思路与依据。
关键词 唐代游侠 侠义精神 “观念侠” 咏侠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儒风与河西文化之东渐 被引量:1
6
作者 白贤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1-34,共4页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 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文化,随着北魏儒风的高涨而逐渐东传,并与中原文化及北渐的江左文化相融合,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从而奠定了隋唐文化繁荣的基础。河西文化的东渐及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以及中国历史的进程均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儒风 河西文化 东渐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复仇案件看唐代社会的礼法冲突 被引量:1
7
作者 白贤 《华夏文化》 2016年第1期30-31,共2页
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 复仇案件是中国古代社会极为特殊的案件类型。其特殊之处在于:复仇往往为法所禁止却被礼所允许,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礼、法冲突。本来,礼、法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本无根本矛盾之处。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者也”,更足以说明二者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通常情况下,礼之所定,亦为法之所许;法之所禁,亦为礼所不容。但复仇案件堪称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件类型 古代社会 复仇 冲突 礼法 唐代 行为规范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选修一《十六国兴亡表》正误——兼论十六国时期雄踞河湟的南凉政权
8
作者 白贤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3年第2期47-48,共2页
我省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在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六国之梗概,配有一张《十六国兴亡表》。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历史教科书 人民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兴亡 选修 高中 政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道历史选择题引发的再思考
9
作者 白贤 《青海教育》 2014年第12期28-28,共1页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刊发了骆长明老师的《是引导还是误导--一道选择题带来的深度思考》一文,看罢令人受益匪浅。正如骆老师所言:“一道有争议的试题,如果能引起教师同仁的不断思考和争鸣,从梳理史实和厘清概念的角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年第6期刊发了骆长明老师的《是引导还是误导--一道选择题带来的深度思考》一文,看罢令人受益匪浅。正如骆老师所言:“一道有争议的试题,如果能引起教师同仁的不断思考和争鸣,从梳理史实和厘清概念的角度说,其作用更值得珍视。”但对于骆老师在文中的一些提法,本人尚有些不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选择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不同意见 老师 教师 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的社会源头考论
10
作者 白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5-58,共4页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古今论侠者虽不乏其人,但至今仍未对其源头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且已有的种种陈说亦多有值得商榷之处。考之侠字本义及相关典籍记载,可知侠最初当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公族重臣。而对侠与古代各家思想之关...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古今论侠者虽不乏其人,但至今仍未对其源头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且已有的种种陈说亦多有值得商榷之处。考之侠字本义及相关典籍记载,可知侠最初当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公族重臣。而对侠与古代各家思想之关系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侠之"歧义迭出"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源头 春秋战国 公族重臣 古代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武犯禁”到“侠骨飘香”:略论中国侠文化之流变
11
作者 白贤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人们所崇尚的侠并非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侠,而是与其近乎相反的观念中的侠,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真实的"侠"往往"以武犯禁",幻想的"侠"才能"侠骨飘香"。侠之衰落、萎滥乃历史必然,人们对侠的向... 人们所崇尚的侠并非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侠,而是与其近乎相反的观念中的侠,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标志。真实的"侠"往往"以武犯禁",幻想的"侠"才能"侠骨飘香"。侠之衰落、萎滥乃历史必然,人们对侠的向往、歌咏亦为历史必然,看似矛盾互违的现象并行不悖的统一于历史的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现实 观念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学历史课堂的评价原则
12
作者 白贤 《西部素质教育》 2015年第12期75-75,共1页
中学历史课堂的评价标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超越简单的评价模式,采用科学性、目标性、诊断性等原则,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 中学历史 课堂评价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礼法观的演进及其影响——以肉刑论争为视角
13
作者 白贤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7-80,110,共5页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肉刑作为一种常见刑罚被广泛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围绕肉刑的存废、价值、功能等问题,对建立在“德主刑辅”基础上的礼法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争,使“明刑弼教”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律在儒家传统礼法关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刑罚手段及重刑主义在国家治理中获得更大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肉刑 礼法关系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议唐宣宗
14
作者 张宏周 白贤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S1期192-194,共3页
唐宣宗历来被认为是中晚唐少有的杰出帝王,素有"小太宗"之美誉。但考察宣宗本人及其统治时期的"大中之政",却不难发现:宣宗性格冷酷阴暗而虚骄好名;行事敏感多疑而刚愎自用。作为人主,只知固位而无有远图;虽勤政恭... 唐宣宗历来被认为是中晚唐少有的杰出帝王,素有"小太宗"之美誉。但考察宣宗本人及其统治时期的"大中之政",却不难发现:宣宗性格冷酷阴暗而虚骄好名;行事敏感多疑而刚愎自用。作为人主,只知固位而无有远图;虽勤政恭俭却乏治国之谋。被史家称道的所谓"大中之政"也不过虚有其表,看似平静的帝国实则孕育着更为严重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宣宗 “大中之政” “小太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士大夫对传统社会“法治”实践的省思——从叶适对宋朝“任法”的态度谈起 被引量:2
15
作者 白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37-45,共9页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 作为宋代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虽然肯定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两宋时期的“任法”之弊提出尖锐批评,认为“以法为治”“不任人而任法”是导致宋代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以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直面宋朝“法治”中的诸多问题,对传统社会的“法治”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法律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适 任法 任人 宋代士大夫 法律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忠君”到“为民”: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镜鉴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贤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9年第11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国历代最基本的统治手段;以儒家思想及其礼仪规范(礼教)为核心内容,以儒家化的法律为保障,形成“礼法...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措施也越来越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国历代最基本的统治手段;以儒家思想及其礼仪规范(礼教)为核心内容,以儒家化的法律为保障,形成“礼法结合”“以刑弼教”的基本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塑造着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统一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人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培育公民良好的政治素养和社会人格,需要:践行民主,完成从“忠君”向“为民”的现代转向;开启民智,实现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关注民生,实现从“弱民”到“强民”的转变。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政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儒学 礼教 忠君 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侠的现实生活与时代特征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贤 《唐都学刊》 2022年第2期25-29,共5页
唐代是中国古代侠与侠文化的重要发展和转型期。随着汉魏以来的社会变迁,唐代侠的成员构成,社会交往趋于复杂,生活方式、人格特征也更为多元。较前代而言,唐代的侠表现出宗族豪侠衰落、文人任侠兴盛以及侠与刺客合流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侠与侠文化的重要发展和转型期。随着汉魏以来的社会变迁,唐代侠的成员构成,社会交往趋于复杂,生活方式、人格特征也更为多元。较前代而言,唐代的侠表现出宗族豪侠衰落、文人任侠兴盛以及侠与刺客合流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唐代侠的这些变化,使其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削弱,但却被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是一种精神风范,使其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力日益高涨并大放异彩,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侠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现实生活 时代特征 侠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当代价值及现代转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白贤 《华夏文化》 2023年第2期53-54,共2页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引导全民守法、保障人民权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博大...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引导全民守法、保障人民权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精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以独具一格、泽被东亚的“中华法系”而闻名中外。其核心精神要义,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以人为本,明德慎罚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文主义,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法律文化 中华法系 中华优秀传统 完善法律体系 公正司法 核心精神 全民守法 明德慎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熙河开边所见北宋士大夫的民族观念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贤 《河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7-71,共5页
对于熙河之役的发动及其成效,北宋士大夫内部始终存在不同的认识,除王安石、王韶等少数主战派外,绝大部分士大夫认为是役妄兴战事、失信吐蕃,实为得不偿失、遗患无穷之举。通过分析北宋士大夫关于熙河开边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相对平等... 对于熙河之役的发动及其成效,北宋士大夫内部始终存在不同的认识,除王安石、王韶等少数主战派外,绝大部分士大夫认为是役妄兴战事、失信吐蕃,实为得不偿失、遗患无穷之举。通过分析北宋士大夫关于熙河开边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相对平等的民族观念以及"德化"为主的治边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士大夫 熙河开边 民族观念 治边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大夫政治视域下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贤 《社会科学论坛》 2019年第1期92-98,共7页
士大夫政治模式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视域。士大夫兼有儒生与官僚的双重身份,使其一方面轻视司法,推崇礼仪教化;另一方面在司法中往往超越司法本身,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古代司法中"有法&qu... 士大夫政治模式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视域。士大夫兼有儒生与官僚的双重身份,使其一方面轻视司法,推崇礼仪教化;另一方面在司法中往往超越司法本身,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在此基础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古代司法中"有法"还是"无法",士大夫阶层"守法"还是"枉法",古代法律文化传统究竟该"批判"还是"继承"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政治 官僚 儒生 法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