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工程运行背景下洞庭湖近25年来水生态环境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严广寒 殷雪妍 +2 位作者 汪星 王丽婧 田泽斌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三峡工程自2003年运行以来,对长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25年来对洞庭湖11个点位的监测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背景下洞庭湖水情、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1996—2015... 三峡工程自2003年运行以来,对长江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基于25年来对洞庭湖11个点位的监测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背景下洞庭湖水情、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洞庭湖水环境演变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1996—2015年,长江三口年均水量和输沙量分别为(1.83~10.46)×10^(10) m^(3)、(1.07~147)×10^(6) t,三峡工程运行后的入湖水量和输沙量分别降低了27%和87%;湖体主要水质指标总氮(total nitrogen,TN)浓度在1999—2022年显著上升,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浓度则明显下降,全湖处于中营养水平,而东洞庭湖则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浮游藻类密度变化范围为(9.00~272.03)×10^(4) ind./L,且逐年上升,藻的优势类群逐渐由硅藻、隐藻向绿藻和蓝藻演替。整体来看,水文调节是维持洞庭湖营养平衡和水环境安全的关键要素。此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进全面清洁生产,通过生境改善和生态修复来有效拦截入湖口及上游河流污染物是洞庭湖环湖经济带管理部门进行洞庭湖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的主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通江湖泊 水环境 富营养化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与植被类型对洱海湖滨带微生物群落特征及脱氮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2
作者 廖万雪 田泽斌 +3 位作者 侯泽英 祝枫 储昭升 袁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4-1373,共10页
为探究淹水条件与植被类型对湖滨带微生物群落结构、脱氮功能基因的影响,以洱海湖滨带3种淹水条件(不淹水、间歇淹水、持续淹水)和6种植被类型(草地、林地、林草地、挺水、沉水、无植被)土壤/底泥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 为探究淹水条件与植被类型对湖滨带微生物群落结构、脱氮功能基因的影响,以洱海湖滨带3种淹水条件(不淹水、间歇淹水、持续淹水)和6种植被类型(草地、林地、林草地、挺水、沉水、无植被)土壤/底泥中的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淹水条件和植被类型对洱海湖滨带土壤和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脱氮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交界区作为湖滨带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最频繁的区域,受水位波动影响环境条件复杂,其土壤/底泥中氮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如绿弯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等)的相对丰度及α多样性均高于陆向区和水向区;而植被类型主要影响水向区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α多样性。微生物脱氮功能基因丰度的差异进一步说明湖滨带脱氮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点,陆向区和交界区更高的功能基因丰度说明微生物脱氮活动更强烈。含水率、碳氮比、有机碳和亚硝氮是洱海湖滨带土壤/底泥脱氮过程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浓度变化是淹水条件和植被类型影响脱氮功能基因丰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淹水条件 植被类型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特征 被引量:41
3
作者 田泽斌 王丽婧 +3 位作者 李小宝 郑丙辉 李利强 金菊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08-1015,共8页
采用2010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的污染物通量,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来源组成.结果表明,2010年洞... 采用2010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的污染物通量,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来源组成.结果表明,2010年洞庭湖经由四水和三口CODMn、NH4+-N、TP入湖通量分别为44.47×104、67.49×103、15.03×103t,城陵矶出湖通量分别为73.69×104、82.46×103、21.88×103t.时间分布上,受水情的影响,洞庭湖污染物入湖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最高值出现在6—7月,三口输入的污染物通量变化与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呈较显著相关;空间分布上,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占总入湖污染负荷的82.82%~87.54%),湘江和沅江贡献较大,长江三口入湖量仅占12.46%~17.18%.此外,与1999—2002年(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2010年(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三口来水量减少了约13,经由三口输入的CODMn、NH4+-N、TP入湖通量减少了49.27%~53.19%,但该变化特征仍需进一步论证.除入湖河流外,洞庭湖区间径流及湖面受纳降水虽然亦同步影响洞庭湖污染物输入,但该部分污染物通量贡献相对较小.洞庭湖的污染物控制仍应以强化主要入湖河流输入通量控制为主,并重点兼顾湖区面源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污染物通量 时空变化 来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蓝藻水华成因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田泽斌 刘德富 +3 位作者 杨正健 方小凤 姚绪姣 方丽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83-2089,共7页
为探讨香溪河夏季蓝藻水华发生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年7月19日~8月30日在蓝藻水华暴发区域开展持续监测,并对水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华持续25d,自7月23日暴发,8月16日逐渐消退,藻密度最高达到108.03 106cells/L,优势藻种为... 为探讨香溪河夏季蓝藻水华发生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于2010年7月19日~8月30日在蓝藻水华暴发区域开展持续监测,并对水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华持续25d,自7月23日暴发,8月16日逐渐消退,藻密度最高达到108.03 106cells/L,优势藻种为鱼腥藻(Anabaena);自身悬浮机制、固氮机制、能够产生藻毒素抑制其他藻类生长,是鱼腥藻成为优势藻种的主要原因;充足的营养物质、显著的水体分层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水华期间蓝藻对硝氮利用显著;在具备充足的营养盐的稳定水体中,水温持续升高、混合层与真光层比值的降低是诱发蓝藻水华的关键因子,并且在混合层与真光层比值为0.5时对蓝藻增殖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蓝藻水华 混合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近30年水环境演变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5 位作者 李莹杰 陈建湘 李利强 汪星 赵艳民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0-1149,共10页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富营养化3个层面剖析了近30年洞庭湖水环境演变态势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江湖"关系变化影响了洞庭湖水沙交换及其年内分配,是湖泊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水沙关系突变等现象的主控因素;"河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加剧了该现象.②"河湖"关系的失衡和"河湖"统筹管理措施缺位,造成入湖河流长期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是湖体氮磷污染较重的根源;"江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影响着营养盐分布格局,但影响范围及程度有限.③在"江湖""河湖"作用关系复合影响下,藻类生长条件更为有利,增加了洞庭湖富营养化及水华风险.为保障洞庭湖水环境安全,建议:针对"江湖"作用主导的低枯水位问题,以水资源调控为核心,推进长江与流域上游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湖泊生态流量;针对"河湖"作用主导的水质恶化问题,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流域污染控制,统筹"河湖"一体化监测管理模式,保障湖泊水环境质量;对于"人湖"作用主导的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空间管控为核心,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通江湖泊 水环境 演变态势 “江湖”关系 “河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52
6
作者 方丽娟 刘德富 +1 位作者 杨正健 田泽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5-50,共6页
2012冬季,在香溪河中游建立水上水温实验系统,设置5个水温梯度(10、18、25、30、40℃),研究不同水温梯度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设置水温梯度范围内均能大量增殖,但种类有所不同。10~30℃硅藻均有出现,绿藻在18~3... 2012冬季,在香溪河中游建立水上水温实验系统,设置5个水温梯度(10、18、25、30、40℃),研究不同水温梯度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在设置水温梯度范围内均能大量增殖,但种类有所不同。10~30℃硅藻均有出现,绿藻在18~30℃下均能生长良好,蓝藻能在40℃的高水温下生长。25℃水体中藻类比增长率(μ)最大,为2.80。光照强度与叶绿素a浓度(Chl.a)响应关系较好。据此可知,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速率,且是导致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光照是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的主导性因子。香溪河库湾冬季仍有暴发水华的可能,不能忽视冬季香溪河水体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群落结构 浮游植物 香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影响评述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婷 王坤 +3 位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黄威 姜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 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其江湖关系的变化影响洞庭湖水文、水质、水环境容量和营养状态.近年来洞庭湖的富营养化指数不断升高,但水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风险变化的原因错综复杂,如何区分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是洞庭湖江湖关系研究的难点.根据近年来洞庭湖江湖关系、水环境或富营养化水平的相关研究,对洞庭湖由于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以及该变化对洞庭湖水环境、富营养化风险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和评述.现阶段研究得出,三峡工程运行导致的江湖关系变化影响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水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枯水期和泄水期洞庭湖水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水体中的ρ(TP)有所降低,但洞庭湖湖体ρ(TN)、ρ(TP)仍相对较高,已能够满足藻类生长的需求,水华发生的制约条件是水体透明度和水流流速;江湖关系变化后洞庭湖富营养化风险增大的时段是蓄水期,其他时段富营养化风险减小;流速较低的东洞庭湖湖滩区、蓄水期流速降低明显的南洞庭湖滩区水华发生的风险增大,为水华发生的敏感区域.大型枢纽工程对通江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的机理分析、对通江湖泊水环境影响的模拟及相关参数研究、对湖泊水环境及富营养化风险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江湖关系 富营养化 三峡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氮磷控制阈值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曹晶 田泽斌 +2 位作者 储昭升 牛远 郑丙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5-1089,共15页
藻类生长与营养盐浓度存在藻类几何级数增长的营养盐浓度变化的下限阈值和藻类生长不受氮磷浓度增加影响的上限阈值,但由于蓝藻水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湖泊、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段的氮磷浓度对蓝藻水华的影响差别较大,使得... 藻类生长与营养盐浓度存在藻类几何级数增长的营养盐浓度变化的下限阈值和藻类生长不受氮磷浓度增加影响的上限阈值,但由于蓝藻水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湖泊、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段的氮磷浓度对蓝藻水华的影响差别较大,使得蓝藻生长的氮磷控制阈值难以确定.针对控制蓝藻水华暴发的氮磷阈值的研究虽然有所开展,但多集中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或对经验值的判断,虽然也有基于野外实测数据的研究,但也限制于某一特定区域,而基于野外长序列实测数据并且覆盖整个湖泊的氮磷阈值研究则是空白.太湖作为具有较高营养背景的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蓝藻水华的发生受氮磷影响较大.对太湖总磷(TP)、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太湖西北湖区的TP、TN与Chl.a浓度明显较高,并且TP、TN与Chl.a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为探究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TP和TN控制阈值,以轻富营养化等级下的Chl.a分级标准(10,26)作为表征水华暴发的条件,采用郑丙辉等的频率分布法,确定了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TP和TN控制阈值分别为0.05~0.06和1.71~1.72 mg/L;通过空间验证,太湖藻型区TP和TN浓度远高于同级营养水平下全湖区TP和TN控制阈值,表明藻型区高氮磷水平为蓝藻水华发生提供充足营养盐条件,即使氮磷全湖平均浓度控制在蓝藻水华暴发的氮磷阈值水平之下,但在气象水文等因素适宜条件下,藻型区水华发生风险仍然较高;并且在高氮磷背景下,即便在水华发生风险低的季节,水华发生风险仍然较大.近十几年来,虽然太湖经历了大规模的高强度治理,但由于环太湖流域的湖西区入湖负荷占比大,导致太湖藻型区氮磷浓度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为蓝藻水华的暴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基础,因此,湖西区的控源减排仍然是太湖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防控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叶绿素A 总氮 总磷 控制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其原因 被引量:16
9
作者 方丽娟 刘德富 +3 位作者 杨正健 姚绪姣 胡响玲 田泽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4-240,共7页
于2010年夏季(6—8月)在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沿程布点,观测浮游植物的生长特性,探讨夏季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夏季水华期间,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均表现为长江干流显著低于香溪河库湾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长江... 于2010年夏季(6—8月)在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沿程布点,观测浮游植物的生长特性,探讨夏季浮游植物演替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夏季水华期间,浮游植物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均表现为长江干流显著低于香溪河库湾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长江干流水体掺混剧烈,而香溪河库湾水体垂向掺混微弱,浮游植物生长旺盛;库湾浮游植物种群演替规律为:6—8月的主要藻种依次为硅藻、绿藻和蓝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与库湾真光层深度/混合层深度比值显著相关,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温、水体稳定系数及混合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演替 香溪河库湾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绪姣 刘德富 +4 位作者 杨正健 方小凤 胡响铃 方丽娟 田泽斌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11-220,共10页
为研究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0—2011年3—8月在库湾沿程布点、采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环境因子时空动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最常见的藻种为... 为研究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0—2011年3—8月在库湾沿程布点、采样,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环境因子时空动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最常见的藻种为小球藻(Chlorella)、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Cryptomonas)、衣藻(Chamydomonas)、直链藻(Melosira)、栅藻(Scenedesmus);早春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小,夏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最大;库湾浮游植物随时间变化呈硅藻—绿藻—蓝藻的演替趋势,硅藻和绿藻是库湾中相对比例较大的浮游植物门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在时间上差异明显,空间上差异不显著;水温、Zeu/Zmix及RWCS是影响香溪河库湾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ρ(D-Si)对硅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香溪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底泥中二噁英污染现状及水动力对其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巧娜 王丽婧 +4 位作者 赵兴茹 田泽斌 王山军 郑学忠 郑丙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1-747,共7页
2013年9月采集洞庭湖区三口四水入湖口,东、西、南洞庭湖湖区以及出湖口沉积物,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二噁英(PCDD/Fs).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中二噁英的浓度范围为153—7144 pg·g-1dw(干重),... 2013年9月采集洞庭湖区三口四水入湖口,东、西、南洞庭湖湖区以及出湖口沉积物,采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了沉积物中的二噁英(PCDD/Fs).结果表明洞庭湖沉积物中二噁英的浓度范围为153—7144 pg·g-1dw(干重),小河嘴最低,虞公庙最高.对比国内外其他淡水湖泊河流二噁英浓度,洞庭湖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二噁英污染水平依次为洞庭湖湖区>出湖口>入湖口,湖区内污染水平依次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主要同类物为OCDD,贡献率范围为77%—97%.PCDD/Fs的污染水平比1995年下降1—2个数量级,但和2004年污染水平相当.沉积物中二噁英的含量与水的流速成反比.洞庭湖出口处PCDD/Fs浓度相比入湖口和湖区浓度处于中间水平,表明洞庭湖中的二噁英可能会随水流进入长江中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二噁英 水动力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碳素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丽婧 朱怡帆 +5 位作者 田泽斌 纪道斌 杨忠勇 李莹杰 刘佳 孟江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42-2552,共11页
2022年4月平水期及2022年7月丰水期对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同步检测各环境因子;基于水体酸碱平衡、亨利定律及室内实验,计算水体各碳素赋存含量,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各碳素赋存含量均呈现出溶解性无机碳(... 2022年4月平水期及2022年7月丰水期对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同步检测各环境因子;基于水体酸碱平衡、亨利定律及室内实验,计算水体各碳素赋存含量,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水域各碳素赋存含量均呈现出溶解性无机碳(DIC)>溶解态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无机碳(PIC)的特征.水位变动、水体理化因子、湘江来流和温室气体分压对东洞庭湖水域碳素赋存含量有较大影响;不同时期水温(Temp)、pH值、溶解氧(DO)与叶绿素a(Chl-a)含量对碳素赋存含量影响差异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平水期 丰水期 碳素赋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175m蓄水前后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方丽娟 刘德富 +2 位作者 张佳磊 杨正健 田泽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2011年9-11月三峡水库175 m蓄水期前后,在香溪河库湾沿程布点和采样,监测分析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蓄水期前后香溪河库湾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42属,主要为绿藻和硅藻;浮游植物密度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 2011年9-11月三峡水库175 m蓄水期前后,在香溪河库湾沿程布点和采样,监测分析库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环境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蓄水期前后香溪河库湾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42属,主要为绿藻和硅藻;浮游植物密度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浮游植物成分空间差异不显著,时间上则由绿藻向硅藻演替;营养物质、光热条件等环境因子时间差异明显,空间差异不显著。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香溪河库湾水质,蓄水期前后库湾水质较好,为中污染状态。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水位、表底温差、溶解性硅酸盐浓度ρ(SiO2-3-Si)、真光层深度/混合层深度(Zeu/Zmix)、水位日变幅、硝酸盐氮浓度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香溪河库湾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工业点源排污许可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国晓春 韩镇阳 +2 位作者 卢少勇 郑丙辉 田泽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梳理了国内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实施初期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科技需求.根据对“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太湖技术成果的梳理总结,从控制单元... 梳理了国内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总结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实施初期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科技需求.根据对“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太湖技术成果的梳理总结,从控制单元划分、控制单元污染负荷核定、控制单元水环境容量核算、重点行业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评估、排污许可量分配和证后动态监管角度集成形成工业点源排污许可管理成套技术.同时阐释了成套技术在太湖流域的应用成效,以期为太湖流域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专项 太湖流域 控制单元 排污许可量分配 排污许可管理 技术集成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洞庭湖入湖河流磷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18
15
作者 蔡佳 王丽婧 +4 位作者 陈建湘 田泽斌 汪星 黄代中 刘德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识别西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来水与洞庭湖水系河流来水磷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2月在西洞庭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松滋河(三口分流河道)、沅江和澧水(洞庭湖水系河流)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研究了入湖河流中磷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 为识别西洞庭湖长江三口分流来水与洞庭湖水系河流来水磷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6年1—12月在西洞庭湖的主要入湖河流松滋河(三口分流河道)、沅江和澧水(洞庭湖水系河流)开展了水文水质同步调查,研究了入湖河流中磷浓度和组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水文因素对磷污染特征的影响,探究了磷的来源结构.结果表明,3条主要入湖河流流量平均值表现为沅江(1 718 m^3/s)>松滋河(935 m^3/s)>澧水(884 m^3/s),ρ(TP)平均值表现为沅江(0.070 mg/L)<澧水(0.077 mg/L)<松滋河(0.138mg/L);沅江的年均入湖磷通量(4 177.26 t/a)对于西洞庭湖磷污染而言仍起主导作用;沅江、澧水与松滋河的磷的形态以DTP(溶解态磷,占比为78.56%~90.19%)为主,并且松滋河DTP占比(90.19%)显著高于沅江和澧水(78.56%~83.34%).进一步的分析显示,3条河流的磷污染状况受水文因素影响显著,沅江和澧水磷浓度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磷的主要来源为非点源;松滋河的磷浓度表现为非汛期高于汛期,汛期主要取决于长江来水状况,非汛期主要取决于松滋口以下区间的点源污染状况.研究显示,3条河流磷浓度和形态均具有时空差异性,并且年内变化规律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洞庭湖 人湖河流 形态组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洞庭湖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严广寒 殷雪妍 +4 位作者 汪星 王丽婧 李丹 田泽斌 李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322,共10页
为了解洞庭湖流域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12月对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其... 为了解洞庭湖流域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12月对洞庭湖进行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存在较为显著的时空分布差异,其年均值为5.77μg/L,变化范围为1.00~67.33μg/L.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单因素GAM模型中,不同季节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影响解释率较高的单一因素有所不同,春季为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电导率(Cond)和总磷(TP);夏秋季为COD_(Mn)、水温(WT)和电导率;冬季为氨氮(NH_(4)^(+)-N)、电导率.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多因素GAM模型中,对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总体解释率为97.5%,解释效果较好.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子排序为COD_(Mn)>TP>电导率>NH_(4)^(+)-N>TN/TP,均与叶绿素a浓度呈非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叶绿素A浓度 环境因子 GAM模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怡帆 田泽斌 +5 位作者 王丽婧 纪道斌 杨忠勇 孟江槐 田盼 刘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3-853,共11页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 为了解东洞庭湖水域的碳汇特征,于2022年4月涨水期对东洞庭湖区域进行调查采样,并同步监测关键环境因子.运用垂向归纳模型和薄边界层法分别研究了东洞庭湖涨水期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以及水-气界面CO_(2)和CH_(4)的交换通量,基于碳收支关系计算水域净碳汇通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涨水期水域碳汇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总体表现出碳源的特征.湖区出口、城陵矶、岳阳楼、扁山、鹿角、湖中岛、蝴蝶口、大小西湖、六门闸上游、红星洲净碳汇通量为负值,表现为碳源,通量波动范围为-4.92~-0.17(mmol/(m^(2)·h)),平均值为-1.95mmol/(m^(2)·h);东湖区、六门闸下游净碳汇通量为正值,表现为碳汇,通量波动范围为1.10~2.24(mmol/(m^(2)·h)),平均值为1.67mmol/(m^(2)·h).东洞庭湖水域的净碳汇通量(NPP)主要受CO_(2)通量(FCO_(2))、CO_(2)分压(PCO_(2))及溶解氧(DO)影响.此外水位波动、水体营养盐、温度、水体碱度也会通过改变水体PCO_(2)含量对碳汇能力造成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涨水期 碳汇 环境因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出入湖氮磷通量特征及滞留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子豪 袁静 +2 位作者 田泽斌 储昭升 汪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2,共9页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 采用2013—2017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经由“四水”(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氮、磷通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滞留效应。结果表明:时间上,2013—2016年“四水”“三口”年均入湖氮、磷通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2017年受入湖水质改善、水量减小的同步影响,相比2016年入湖氮、磷通量分别减小了19.93%、23.14%,受水情影响,入湖氮、磷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70%以上集中在4—9月;空间上,入湖氮、磷通量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分别占78.48%和71.77%,其中湘江和沅江的贡献较大。“四水”受点、面源污染的综合作用,而“三口”的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污染来源。此外,洞庭湖氮、磷滞留率很低,藻类浓度不高,但湖区氮、磷浓度(1.73、0.075 mg/L)仍远高于湖泊藻类暴发的临界值(0.20、0.02 mg/L)。为降低湖泊水华的发生风险,关键是保持湖泊的连通性,警惕长江“三口”区域总磷风险,并兼顾湖滨区污染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物 污染物通量 滞留效应 污染物控制 湖泊水华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DC模型的洱海水温模拟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锦鹏 吴越 +3 位作者 田泽斌 储昭升 袁静 侯泽英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68-376,共9页
洱海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高原中深水湖泊,夏秋季节没有明显的温跃层,具有独特的水温垂向分布特点。为掌握洱海水位、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建立了洱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拉丁超立... 洱海是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高原中深水湖泊,夏秋季节没有明显的温跃层,具有独特的水温垂向分布特点。为掌握洱海水位、水温等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采用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建立了洱海三维水动力模型,并用拉丁超立方采样(LHS)和标准秩回归(SRR)方法对影响水温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湖体水温对太阳短波辐射中的快速波占比(FSWRATF)和快速衰减系数(SWRATNF)2个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而对太阳短波辐射慢速衰减系数(SWRATNS)的敏感性较弱;洱海水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南北方向变化,且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水温自北向南递减,秋冬季水温南北低、中间高,这可能与洱海湖盆地形及出入流河口位置有关。洱海水温模拟结果较好地拟合了水温的弱分层现象,对解释洱海营养盐的垂向分布特征、藻华发生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DC 水温 敏感性分析 影响因素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诚 陈厚斌 +3 位作者 马龙 田泽斌 郑直 周明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578-2581,共4页
目的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流相关指数的变化,探讨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在进展期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公安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为NAFLD的患者148例及健康志愿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测... 目的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流相关指数的变化,探讨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在进展期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公安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为NAFLD的患者148例及健康志愿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肝功能、血常规,计算NAFLD患者的NAFLD纤维化评分(NFS)。按NFS结果将NAFLD患者分为A组(NFS≤0. 676)、B组(NFS>0. 676),以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肝门静脉峰值(PPVV)、门静脉平均流速(MPVV)及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HARI)。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先进行方差分析,若有差异再采用SNK-q法进行多重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48例患者中A组121例,B组27例,HARI值在A组(0. 64±0. 08)、健康对照组(0. 76±0. 09)、B组(0. 88±0. 05)中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981,P <0. 01),MPVV、PPVV在健康人群[(22. 84±3. 12) cm/s、(19. 02±1. 97) cm/s]、A组[(17. 84±2. 87) cm/s、(15. 29±2. 02) cm/s]及B组[(15. 31±2. 29) cm/s、(13. 39±1. 92) cm/s]组中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 645、7. 435,P值均<0. 01)。在NAFLD患者中,HARI与NFS呈正相关(r=0. 763,P <0. 01),MPVV、PPVV与NFS负相关(r值分别为-0. 463、-0. 425,P值均<0. 01)。结论 NAFLD进展期纤维化患者肝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HARI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评价NAFLD患者是否为进展期纤维化,当HARI异常增高时应警惕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肝动脉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