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腹腔镜联合肌瓣填充缝合术与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瘢痕憩室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开芹 林立波 +4 位作者 邵晓彤 娄琰琰 许宗兰 田永会 曹佃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62-465,470,共5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与宫腹腔镜联合肌瓣填充缝合术治疗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6月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n=38)行宫腔镜电切术,B组(n=30)行宫腹腔镜...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与宫腹腔镜联合肌瓣填充缝合术治疗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6月手术治疗的68例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n=38)行宫腔镜电切术,B组(n=30)行宫腹腔镜联合肌瓣填充缝合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子宫前壁下端肌层厚度等。结果:两组术后经期均缩短,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子宫前壁下端肌层厚度,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由术前的(2.09±0.48)mm增加至术后的(6.52±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宫腔镜电切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适于无生育要求、月经期延长影响生活质量、术前子宫憩室残存子宫肌层厚度≥3 mm的患者;宫腹腔镜联合肌瓣填充术不破坏子宫的完整性,术后避孕时间短,可增加术后子宫前壁肌层厚度,适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宫憩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瘢痕憩室 电切术 肌瓣填充术 宫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的B超/CT图像表现及诊断(附11例分析)
2
作者 娄琰琰 刘元涛 +2 位作者 许宗兰 田永会 郝长宏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77-79,共3页
目的总结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的B超/CT图像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中,8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发病年龄3~57岁,中位年龄16岁;病程2 d~4 a;临床表现为腹痛8例,腹部肿物、... 目的总结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的B超/CT图像表现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中,8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发病年龄3~57岁,中位年龄16岁;病程2 d~4 a;临床表现为腹痛8例,腹部肿物、腹胀、无症状各1例。B超/CT检查:单房型囊状淋巴管瘤3例,多房型囊状淋巴管瘤8例;淋巴管瘤位于一个区域9例,累及腹腔内2个区域1例,累及颈部和腹腔1例;直径3.3 cm×3.4 cm~18.5 cm×5.8 cm;9例呈液性低密度(密度均匀一致),1例为不规则混杂密度灶(可见脂性密度灶,部分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密度影),1例囊实性占位病变。1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完整剥除淋巴管囊肿,其中10例在囊壁完整有张力情况下剥除,1例行肠系膜囊肿引流+肠系膜肿瘤切除术。11例随访4个月~9 a,均未复发。结论腹腔脏器外囊状淋巴管瘤B超/CT检查提示为囊性、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尚清,沿解剖间隙蔓延,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多房者囊壁及间隔菲薄,无血流信号;病理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囊状淋巴管瘤 腹痛 B超检查 CT检查 腹膜淋巴囊肿剥除术 肠系膜淋巴囊肿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_(125)、HE4、EMA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郝长宏 田永会 +1 位作者 刘正玲 许宗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55-85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25(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沂水中心医院收治的EMT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3例为对照... 目的:探讨血清癌抗原125(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沂水中心医院收治的EMT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53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检测CA125、HE4、EMAb水平,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A125、HE4、EMA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血清CA125、HE4水平在Ⅲ~Ⅳ期患者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而血清中EMAb在Ⅲ~Ⅳ期患者虽略高于Ⅰ~Ⅱ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3项指标时,诊断EMT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血清CA 125、HE4、EMAb的敏感度、特异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T患者血清CA125、HE4及EMAb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期别的升高血清CA125、HE4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强.联合检测3项指标可明显提高诊断EMT的敏感度、特异度,提示联合检测3项指标对于诊断EMT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抗原125 人附睾分泌蛋白4 抗子宫内膜抗体 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及腹水中人附睾蛋白4与糖类抗原125及卵巢恶性风险计算法在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郝长宏 刘正玲 +1 位作者 许宗兰 田永会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10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及腹水中人附睾蛋白4(HE4)与糖类抗原125(CAl25)及卵巢恶性风险计算法(ROM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6例卵巢癌患者,10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女性血清及腹水中HE4和CA...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及腹水中人附睾蛋白4(HE4)与糖类抗原125(CAl25)及卵巢恶性风险计算法(ROMA)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6例卵巢癌患者,100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及42例正常健康女性血清及腹水中HE4和CA125的表达水平,计算ROMA指数,对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同时本实验对HE4和CA125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单项检测血清HE4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较CA125为高;单项检测腹水HE4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较CA125为高;检测腹水HE4、CA125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均较血清为高;联合检测血清HE4及CA125较单项检测血清HE4或CA125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ROMA以PP值>13.1%作为绝经前,PP值>27.7%作为绝经后的截断点时,提高了卵巢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HE4可以很好地反映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论 HE4对卵巢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腹水中HE4、CA125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了卵巢癌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腹水 血清 HE4 CA125 RO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s-1和HIF-1α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郝长宏 田永会 +1 位作者 刘正玲 许宗兰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2例子宫内膜癌的内膜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的癌旁组织、21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灶、3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Ets-1和HIF-...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32例子宫内膜癌的内膜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的癌旁组织、21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灶、3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Ets-1和HIF-1α蛋白的表达。分析Ets-1和HIF-1α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HIF-1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和HIF-1α表达与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灶中Ets-1、HIF-1α表达高于其对应的原发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s-1和HIF-1α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显著相关(r=0.673,P<0.05)。结论:Ets-1和HIF-1α蛋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ETS-1 HI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ts-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郝长宏 田永会 +1 位作者 刘正玲 许宗兰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Et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ts-1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ts-1 mRNA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蛋白阳性表达率... 目的:探讨Et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ts-1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Ets-1 mRNA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8%,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ts-1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与病理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s-1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ETS-1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胸背部皮肤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瘤一例
7
作者 娄琰琰 刘元涛 +2 位作者 许宗兰 田永会 郝长宏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6期9930-9936,共7页
目的:通过探讨胸背部皮肤、腹膜后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以及诊断,探讨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完整切... 目的:通过探讨胸背部皮肤、腹膜后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以及诊断,探讨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胸背部皮肤淋巴管瘤、腹膜后淋巴管瘤,术后恢复良好,左侧胸壁皮肤淋巴管瘤切除术后45个月左侧背部皮肤出现淋巴管瘤,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持续随访至今未复发。腹膜后淋巴管瘤随访5个月未复发。结论:同一个体多部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管瘤临床上十分罕见,术前需行全面检查,避免漏诊,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手术为首选治疗,切除肿瘤的完整性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淋巴管瘤 皮肤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正玲 王增艳 +2 位作者 郝长宏 李开芹 田永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704-4706,共3页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620例CI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且行宫颈LEEP术治疗,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阴道病...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620例CI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且行宫颈LEEP术治疗,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阴道病原体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620例CIN患者术后58例发生阴道病原体感染,感染率为9.35%;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89株病原体,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分别占40.45%和23.60%;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CIN患者阴道病原体感染与年龄、宫颈上皮内瘤变分级、术后切缘阳性以及锥切后HPV持续感染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患者术后阴道病原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术后应加强患者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以降低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阴道病原体 感染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