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掘族裔生态智慧 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综述
1
作者 生安锋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4期139-146,159,160,共10页
2024年6月23日,“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生态文化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 2024年6月23日,“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生态文化中心、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前沿》集刊、清华大学学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的60多位学者、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者围绕生态文明、生态智慧、生态批评、环境文学和文明互鉴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生态文明 中国比较文学 北京语言大学 生态智慧 全球生态 清华大学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听与缄默:“不可信言说者”格吕克的生存之维 被引量:3
2
作者 生安锋 郑春晓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5-91,共7页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倾听与缄默这两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生存论议题给予特殊关注,并在生存论的高度强调它们对此在追求存在的本真状态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正是通过倾听音乐和歌声... 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对倾听与缄默这两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生存论议题给予特殊关注,并在生存论的高度强调它们对此在追求存在的本真状态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吕克正是通过倾听音乐和歌声来领悟在世存在的意义、体会此在向死而在的境界,在缄默中聆听良知的召唤、追求澄明无蔽、源始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往对格吕克的作品分析鲜有从此角度入手进行研究,在这个“世界成为图像”的现代社会,倾听本真的声音和道说对寻求此在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必要性也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易丝·格吕克 倾听 缄默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的疗愈和共同体的新生——论《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生安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15-26,共12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宠儿》中精彩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得诡异与虚幻的小说场景充满了现实性和政治性意义,也使得人物能够更勇敢地直面过去的创伤经历并得以重建身份,重新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在其代表作《宠儿》中精彩地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使得诡异与虚幻的小说场景充满了现实性和政治性意义,也使得人物能够更勇敢地直面过去的创伤经历并得以重建身份,重新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本文通过探索宠儿这一鬼孩形象与个体创伤及集体性创伤之间的关系,指出莫里森正是借助鬼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具象地揭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及其所带来的绵延几百年的伤痛和深远的负面影响。在莫里森看来,历史是不会凭空消失的,我们需要意识到,为了个体和共同体的存续,我们应该不断回溯包括奴隶制在内的创伤性历史事件,正视人类过去的罪恶和人性中的邪恶,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否则我们将无法找到灵魂的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宠儿》 魔幻现实主义 创伤 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批评、环境人文的研究状况(译文) 被引量:4
4
作者 Scott Slovic 南宫梅芳 +2 位作者 乔美雅 崔婧(译) 生安锋(校)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7,共7页
此文是Scott Slovic教授专诚为本刊"生态文化"栏目撰写的论文综述。Slovic教授是美国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主任,从事文学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研究。他是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创始人兼首任主席、环境文... 此文是Scott Slovic教授专诚为本刊"生态文化"栏目撰写的论文综述。Slovic教授是美国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主任,从事文学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研究。他是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创始人兼首任主席、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主编、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二十余年,是美国首个"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设于内华达大学)的核心创建人之一,著有25部专著和逾百篇论文,曾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地讲学,在国际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他的第25本专著《生态批评美学:语言、美与环境》(Ecocritical Aesthetics:Language,Beauty,and the Environment)于2018年出版。Slovic教授还是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波恩大学、东京大学等)的客座教授,自2006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担任富布赖特学者起开始访问中国,在中国多次讲学和讲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研究 生态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环境文学 客座教授 译文 人文 大学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和谐星球的生态共同体建构——兼评傅修延教授《生态江西读本》
5
作者 生安锋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4期16-20,123,共6页
傅修延教授的《生态江西读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关切,是一部集数十年当地生活体验和生态实践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的结晶之作,也是其50余年“生态修行”的体悟与成果。文章结合傅先生的著作,从汲取古人生态智慧、开拓生态文明新思路,去除... 傅修延教授的《生态江西读本》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关切,是一部集数十年当地生活体验和生态实践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的结晶之作,也是其50余年“生态修行”的体悟与成果。文章结合傅先生的著作,从汲取古人生态智慧、开拓生态文明新思路,去除人类中心主义和反对伪人文主义,以及重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呼声三个方面,提出要汲取世界各族人民的生态智慧,构建起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共同体 生态文明 生态智慧 《生态江西读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肤、白面具:《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瑞斯默司的身份僵局 被引量:17
6
作者 生安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9,共6页
后殖民理论 ,尤其是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反对民族与身份上的本质主义 ,推崇“混杂性”概念 ,并将其作为抵制殖民主义话语的一种策略。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的人物身份问题所做的剖析 ,指出小说主人公克瑞斯默司的... 后殖民理论 ,尤其是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反对民族与身份上的本质主义 ,推崇“混杂性”概念 ,并将其作为抵制殖民主义话语的一种策略。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的人物身份问题所做的剖析 ,指出小说主人公克瑞斯默司的不明身份固然是社会建制 (奴隶制 )和文化传统 (种族歧视 )强加于自身的 ,但是身处困境之中的主人公却无法像后殖民理论所设想的那样 ,能动性地运用混杂策略 ,对种族主义制度进行反击 ,反而成为孱弱无力的牺牲品。对于身份的追寻表明了现代社会中人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 ,身份未明的苦境也是对种族制度的讽刺与控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人公 人物身份 后殖民理论 追寻 福克纳 牺牲品 小说 抵制 霍米·巴巴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重写、经典重构与文化参与——杜威·佛克马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3
7
作者 生安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70,共9页
杜威·佛克马(DouweFokkema),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数年,后长期担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兼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和主席。现任国际比较文学... 杜威·佛克马(DouweFokkema),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工作数年,后长期担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兼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和主席。现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主席,国际文学理论学会顾问,欧洲科学院院士,乌德勒支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文学教义及苏联影响》、《20世纪文学理论》(合著)、《文学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推测》(合著)、《走向后现代主义》(合编)、《后现代主义探究》(合编)、《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论题》、《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国际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实践》(合编)、《知识与专致》(合著)等。2005年6月,应邀来华讲学,于6月11日接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教师生安锋的采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文化参与 访谈录 后现代主义 重写 莱顿大学 荷兰王国 文学理论 杜威·佛克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主义的“流亡诗学” 被引量:26
8
作者 生安锋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63,共3页
“流散”概念近来逐渐成为一种对当代后殖民文化与认同经验的总体解释。本文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大家霍米·巴巴和爱德华·萨义德等人对流散的阐释 ,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在运动中而非绝对的本真性中思考认同问题。由于离散者游移于... “流散”概念近来逐渐成为一种对当代后殖民文化与认同经验的总体解释。本文分析了后殖民理论大家霍米·巴巴和爱德华·萨义德等人对流散的阐释 ,这种阐释有助于我们在运动中而非绝对的本真性中思考认同问题。由于离散者游移于多种文化之间 ,故而拥有更宽阔和多元的视角 ,得以重新参与文化的改造与传承。流散论述 ,或者“流亡诗学”,为我们审视后殖民语境下差异性文化的变迁与碰撞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流散 流亡诗学 霍米·巴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神关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生安锋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主要从超验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盛期文学的两个阶段来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 ,进而反观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美国浪漫主义所倡导的重视个人、追求自立的思想和当时依然浓重的宗教感情和宿命思想针锋相对。与欧洲的... 本文主要从超验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盛期文学的两个阶段来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 ,进而反观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美国浪漫主义所倡导的重视个人、追求自立的思想和当时依然浓重的宗教感情和宿命思想针锋相对。与欧洲的浪漫主义相比 ,美国浪漫主义的主流及经典作品都具有地道的美国特点 ,这是由于边疆生活对人们思想所产生的塑造作用、美国人对反叛所持的保守态度 ,使得美国的浪漫主义仍以其认真和严谨影响着整个民族的道德风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超验主义 美国文学 爱默生 惠特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米·巴巴的“流亡诗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生安锋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9-151,共3页
关键词 霍米·巴巴 “流亡诗学” 后殖民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报刊英语图式建构教学策略 被引量:28
11
作者 生安锋 赵玉荣 张莉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5-48,共4页
本文依据图式理论和报刊英语教学的实际,尝试性地提出了报刊英语图式建构教学策略。文章认为报刊英语的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学生建立报刊英语的内容、形式和语言图式为起点;在图式建构过程中母语知识图式的建构或激活可为报刊英语图式的建... 本文依据图式理论和报刊英语教学的实际,尝试性地提出了报刊英语图式建构教学策略。文章认为报刊英语的阅读教学应以帮助学生建立报刊英语的内容、形式和语言图式为起点;在图式建构过程中母语知识图式的建构或激活可为报刊英语图式的建立提供稳固的知识平台;课外相关内容的补充阅读可望促进学生报刊英语图式知识的巩固和扩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建构教学策略 内容图式 形式图式 语言图式 报刊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理论语境下的文学理论境况与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生安锋 林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171,178,共10页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 20世纪末,“理论的世纪”行将结束,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理论的功效及其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正副作用,“反理论”或者“后理论”等词悄然映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充满张力的“后理论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有些西方学者对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唱衰理论,但很多主流学者并不认为理论已死。理论热潮的回落与传统文学及经典在整体上的衰落、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图像化消费方式的盛行关系密切,也与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式微和“冷战”结束、区域研究萎缩等因素相关。所谓后理论时代的来临,是理论自身发展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所体现出的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彻底终结和死亡。如果从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后理论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和重新校正方向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彻底反思过去一个多世纪对西方理论过度崇拜和狂欢式套用的基础上,思考理论的中国在地化问题并着手建构适合中国文学和文化语境的文学理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文学性,需要加强理论对现实的关注度,更需要彰显一种后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文学理论 反思 后人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的愉悦、解构者的责任与学术自由——米勒访谈 被引量:2
13
作者 生安锋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5,共8页
关键词 解构批评 学术自由 道德责任 米勒 愉悦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加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印第安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沙丘花园》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生安锋 翟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3-18,共6页
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 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的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的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的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文学 《沙丘花园》 物质性关系 精神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印第安文学中的世界主义理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生安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4,共9页
美国印第安文学一方面饱含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复兴意图,但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们又清醒地意识到,狭隘而保守的民族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因而在经历寻觅个体的文化认同而不得的痛苦之后,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返回纯粹的印第安民... 美国印第安文学一方面饱含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复兴意图,但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们又清醒地意识到,狭隘而保守的民族主义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因而在经历寻觅个体的文化认同而不得的痛苦之后,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返回纯粹的印第安民族文化已经不再可能,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杂糅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人们所能希冀的,不是将历史倒退到白人侵入美洲之前的纯粹印第安世界,而是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各个文明,包括白人的主流文明,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以世界主义的心态去拥抱不同文明、不同意识形态和人类的未来。立足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和世界文化交流速度不断加快、交流程度不断加深的现状,结合当代主要美国印第安作家如莫马迪、西尔科、阿莱克西等人的艺术创作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诉求和文化理解,指出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包容度的必要性,并认为一个包容开放、尊重差异的人类文化共同体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和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文学 民族文化 文化交流 世界主义 人类文化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母语在L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L2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2
16
作者 生安锋 赵玉荣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5-17,共3页
本文对母语思维和母语知识在L 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作了粗略的梳理和回顾,并着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母语学习与L 2学习的相关性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最后本文强调在L 2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母语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 本文对母语思维和母语知识在L 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作了粗略的梳理和回顾,并着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母语学习与L 2学习的相关性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最后本文强调在L 2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母语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母语知识和母语思维,以促进L 2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语思维 母语知识 母语迁移 L2学习 L2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老舍作品的域外传播看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生安锋 《英语研究》 2019年第1期80-89,共10页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文学研究的呼唤:J.希利斯·米勒访谈录(英文)
18
作者 生安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共12页
J.希利斯·米勒是加州大学厄湾分校英文与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解构批评“耶鲁学派”主要成员、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清华大学外语系荣誉教授。米勒先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研... J.希利斯·米勒是加州大学厄湾分校英文与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解构批评“耶鲁学派”主要成员、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清华大学外语系荣誉教授。米勒先生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研究中,并为推动中美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互动与交流、为世界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期间,米勒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清华大学副教授生安锋的采访。米勒指出,人们对解构批评存在着很多误读和误解,解构批评家如德里达等其实大都能够自觉地承担起作为社会良心的道德责任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有力的干预。米勒还指出了中外比较文学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描绘了理想的大学体制,表现了对学术自由的憧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批评 比较文学 文学研究 学术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的困惑与前景:文化理论的跨学科和多元走向
19
作者 生安锋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5,共3页
□为读者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一幅变动不居而又斑斓庞杂的文化理论图景。在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上,文化是不是也能被全球化?
关键词 文化理论 后理论时代 跨学科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20
作者 生安锋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就生活着数千万土著人士,他们的文学形式主要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文学最能充分地体现印第安文学的真正精髓。口头文学主要包括典仪、曲词、传说、传记、战歌、道德剧...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就生活着数千万土著人士,他们的文学形式主要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文学最能充分地体现印第安文学的真正精髓。口头文学主要包括典仪、曲词、传说、传记、战歌、道德剧等。印第安口头文学不仅具有一般文学中所具有的道德教化和行为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丰富多彩而鲜明突出的文学性;对古代印第安人而言,语言又具有无与伦比的神圣性,与超自然的、宗教性的神灵密切相关;印第安口头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动态发展的性质,是一种'活的文学';对于古代印第安人而言,语言具有极强的述行功能或者施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印第安文学 口头文学 施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