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云杉群落特征和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建泉 丁国民 +4 位作者 郝虎 彭吉庭 刘兴明 王多尧 王零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7,22,共5页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频度分布、层片结构、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频度分布表现为A>B<C>D=E,群落具有分化和演替的趋势;群落季相与气候季节性变... 根据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16块样地256个样方的调查结果,对青海云杉群落的频度分布、层片结构、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频度分布表现为A>B<C>D=E,群落具有分化和演替的趋势;群落季相与气候季节性变化相吻合,反映出群落对祁连山环境的适应性;受青藏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具有寒温性针叶林的特征;群落结构基本合理,青海云杉呈稳定型种群。不同林型的种群结构和动态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林区 青海云杉群落 频度分布 生活型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肃南县、天祝县为例
2
作者 王零 车克钧 +1 位作者 蒋志荣 汪有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2-128,共7页
计算分析了肃南县、天祝县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内2009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在进行生态承载力计算时,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12类地类按生态足中的6类... 计算分析了肃南县、天祝县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内2009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赤字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在进行生态承载力计算时,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12类地类按生态足中的6类生物生产性土地进行了重新归类.结果表明:肃南县和天祝县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生态承载力都出现赤字,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3.164 4hm2和0.074 7hm2;由于祁连山保护区所在各县(区)进出口贸易量较小,所以进出口贸易对计算生态足迹的影响较小;2个区域人均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1.983 6hm2和2.175 9hm2,均大于甘肃省2009年的1.902 3hm2;研究区2009年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自然保护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质量评价及利用规划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零 汪有奎 +3 位作者 张建奇 郭生祥 王善举 李进军 《林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11期39-44,共6页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附录B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利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资料,对保护区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在保护区812 969.11hm^2林地中,林地质量等级为Ⅱ级的林地3 068.45hm^2,占...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附录B林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利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资料,对保护区林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在保护区812 969.11hm^2林地中,林地质量等级为Ⅱ级的林地3 068.4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35%;Ⅲ级面积483 833.07hm^2,占59.51%;Ⅳ级面积288 169.95hm^2,占35.45%;Ⅴ级面积37 897.64hm^2,占4.66%。林地质量等级为Ⅲ级和Ⅳ级的林地占绝大部分,二者合计达94.96%。通过加强保护和封山育林、适当造林、有害生物防治,调整林地树种结构、龄组结构,提升林地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质量评价 规划 利用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零 《甘肃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20-24,59,共6页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和本底生态足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等于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减去保护区本底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331 9 hm2/cap,保护区可供使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395 4hm2/cap,保护区人均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为1.063 5 hm2/cap。研究表明: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可行的,为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合理利用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和新的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杉阿扁蜂发生量预报技术研究
5
作者 袁虹 汪有奎 王零 《甘肃科技》 2007年第9期221-223,共3页
采取定点观察和抽样统计的办法,进行了云杉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iceacoia)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步查清了不同虫态期的自然死亡率,据种群发展规律,提出了发生量测报方法和综合治理策略。
关键词 云杉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 发生量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青海云杉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宜明 吕春燕 +4 位作者 王零 赵维俊 马雪娥 杜军林 何俊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3-1144,共12页
为深入了解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氮固持能力与循环及其影响机制,以不同林分密度(350株·hm^(-2)、850株·hm^(-2)、1000株·hm^(-2)、1400株·hm^(-2)、1600株·hm^(-2)、1950株·hm^(-2)、2100株·hm^(... 为深入了解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氮固持能力与循环及其影响机制,以不同林分密度(350株·hm^(-2)、850株·hm^(-2)、1000株·hm^(-2)、1400株·hm^(-2)、1600株·hm^(-2)、1950株·hm^(-2)、2100株·hm^(-2)、2300株·hm^(-2)、3000株·hm^(-2))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林乔木碳、氮含量均值分别为497.11 g·kg^(-1)和4.43 g·kg^(-1),各器官碳含量分配格局表现为干>根>叶>枝>皮,氮含量为叶>枝>根>皮>干;林下植被层碳、氮含量总体呈现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层碳、氮含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随土层加深也逐渐减小。(2)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双峰型分布,氮储量呈现先增加后波动降低的趋势,林分密度为850株·hm^(-2)时林分碳、氮储量最高,分别为500.76 t·hm^(-2)和25.00 t·hm^(-2),林分密度为3000株·hm^(-2)时林分碳、氮储量均最低,分别为315.52 t·hm^(-2)和12.52 t·hm^(-2);随林分密度增加,植被碳、氮储量占比逐渐升高,土壤碳、氮储量占比逐渐降低。碳储量分配格局为:土壤层(73.53%)>乔木层(17.0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9.44%),氮储量分配格局为:土壤层(87.63%)>灌草层和枯落物层(9.90%)>乔木层(2.47%)。(3)林分密度与森林碳、氮储量及分配格局密切相关,低密度(850株·hm^(-2))利于植被和土壤碳、氮固持能力显著提高,是祁连山青海云杉中龄林的最佳留存密度。研究结果为揭示林分密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固持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森林结构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青海云杉林 碳、氮储量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热状况与生态功能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善举 王秀芳 王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2期284-288,共5页
[目的]对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分状况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研究区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状况。[结果]研究区大部分... [目的]对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分状况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研究区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状况。[结果]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植物经历春季萌发和秋季枯死过程,土壤经历冻融过程,最大冻土深度186cm,并有一定量的降雪,最大降雪深度30cm,非生长季节降水平均占全年降水的7.7%。陕西省北部的典型定位观测点的土壤冻结时间达3月之久,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结论]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热过程较弱,但是在水资源短缺条件下,能够明确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过程,提高这一时段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非植物生长季节 植被恢复 水热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效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全生 汪有奎 +3 位作者 李进军 郭生祥 张建奇 王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5,共7页
祁连山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巨大。2001~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加强了森林保育。采用样地调查及"3S"技术监测资料对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 祁连山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巨大。2001~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加强了森林保育。采用样地调查及"3S"技术监测资料对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8%、26.9%、54.3%、283.6%,每年新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82亿元·a-1;森林覆盖率增长1.3%,活立木蓄积增加212.47万m3;封山育林区与未封育区相比,天然更新幼树密度、青海云杉幼树年均高生长量、植物种数量、灌木盖度、灌木平均高分别增加了557.6%、28.7%、18.8%、57.5%和180.0%,植物种多度提高;退化林地植被群落多样性随封山育林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指出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成效分析 问题与对策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变迁 被引量:17
9
作者 汪有奎 杨全生 +3 位作者 郭生祥 李进军 王零 袁虹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6-979,共14页
祁连山森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主体,了解祁连山森林资源变化,对于制定森林保护政策法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祁连山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3年,应用"3S"技术和搜集以往调查研究资料,对比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森林... 祁连山森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主体,了解祁连山森林资源变化,对于制定森林保护政策法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祁连山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3年,应用"3S"技术和搜集以往调查研究资料,对比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森林分布范围及面积变化,结果表明:地质时期,随着祁连山快速隆升,气候变得寒冷干旱,森林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早全新世以后,祁连山区森林退缩至酒泉以东山区。历史时期,祁连山北坡森林遭到4次较大规模人为破环,森林面积日渐建少。新中国建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末,祁连山北坡林区经过3次较大的毁林开荒行动,森林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甘肃省加大了祁连山森林保护,祁连山北坡森林得到逐步恢复与扩展。目前,人为活动对祁连山北坡森林的干扰影响仍然严重,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森林保护与恢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分布 面积 变化 祁连山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云杉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0
10
作者 冯宜明 王零 +1 位作者 赵维俊 吕春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121,174,共11页
【目的】探讨甘南亚高山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林分密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 【目的】探讨甘南亚高山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各层次(植被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为揭示林分密度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和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甘南亚高山地区选取地域毗邻、林龄和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不同密度(850、1060、1350、1550、1750、2300、3000株·hm^(-2))云杉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用收获法测得植被生物量,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植物、土壤碳含量,估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碳储量。【结果】1)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及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草本层生物量则表现为逐渐减小,且不同林分密度间差异显著。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在各密度林分均表现为干>根>枝>叶>皮,树干生物量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总生物量的38.58%~43.81%。2)不同密度云杉人工林乔木层碳含量为487.5~532.5 g·kg^(-1),中密度N1550碳含量平均值最高,为518.0 g·kg^(-1);灌木层碳含量为437.49~492.07 g·kg^(-1),草本层为354.29~427.83 g·kg^(-1),灌、草层均在低密度N850出现碳含量最高;土壤层的碳含量为8.25~79.44 g/kg,表土层(0~20 cm)碳含量在中密度N1550平均值最高,下土层(20~60 cm),N1350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碳含量。3)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上呈现随林分密度增加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为1550株·hm^(-2)时林分碳储量最高,为381.11 t·hm^(-2)。4)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为土壤层(66.51%)>乔木层(29.57%)>灌草层和枯落物层(3.92%)。【结论】林分密度与森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550株·hm^(-2))利于植被和土壤碳固存能力显著提高,是甘南亚高山云杉人工林的最佳留存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碳储量 林分密度 云杉 甘南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森林嫩梢叶部害虫发生危害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全生 汪有奎 +2 位作者 齐多德 陈锋 王零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1-575,共5页
2004—2007年,采取线路踏查、标准地调查、直接计数与天平称量等方法,查到祁连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嫩梢和叶部害虫(包括蜱螨目)10目93科679种。查明了主要嫩梢叶部害虫的发生特征、危害面积,分析了嫩梢叶部害虫发生的原因,调查了青海云杉... 2004—2007年,采取线路踏查、标准地调查、直接计数与天平称量等方法,查到祁连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嫩梢和叶部害虫(包括蜱螨目)10目93科679种。查明了主要嫩梢叶部害虫的发生特征、危害面积,分析了嫩梢叶部害虫发生的原因,调查了青海云杉嫩梢食叶害虫危害损失量,建立了青海云杉叶部害虫虫口密度、针叶损失率、被害侧枝鲜质量、胸径生长量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青海云杉嫩梢虫害率与嫩梢鲜质量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嫩梢 害虫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云杉林昆虫群落垂直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有奎 杨全生 +3 位作者 倪自银 蒋志成 刘勋才 王零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1-435,共5页
采取以线路调查为主,踏查与详查、人工采集与灯诱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中不同林层的昆虫分别进行了采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中植食性昆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根据林分的垂直结构和昆虫寄生... 采取以线路调查为主,踏查与详查、人工采集与灯诱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林中不同林层的昆虫分别进行了采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中植食性昆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根据林分的垂直结构和昆虫寄生、取食树木组织部位可划分为6个群落,其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灌木和草本层昆虫群落(928种),土壤与根部昆虫群落(约780种),嫩梢与针叶昆虫群落(117种),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昆虫群落(66种)、枝梢与嫩皮昆虫群落(38种)、花与种实昆虫群落(14种)。危害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嫩梢与针叶昆虫群落、树干韧皮部与木质部昆虫群落、花与种实昆虫群落、枝梢与嫩皮昆虫群落、灌木和草本层昆虫群落、土壤与根部昆虫群落。在青海云杉寄生或取食的昆虫多数种类为单食性或寡食性,少数种类为多食性,取食或寄生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昆虫大多数为多食性,少数种类为寡食性,较少为单食性。多数种类的取食部位较为固定,但也有许多种类可以在几个部位取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植食性昆虫 垂直结构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调查初报 被引量:2
13
作者 盛殿军 汪有奎 +3 位作者 王零 李进军 尹承陇 孙小霞 《甘肃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22-25,共4页
于1994—2002年期间,通过林间调查采集标本鉴定、查阅历史资料,查对有关单位标本等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半翅日(Hemiptera)昆虫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记录半翅目昆虫13科71种,其中:盲蝽科16种、土蝽科1种、长蝽科8种、红蝽科1... 于1994—2002年期间,通过林间调查采集标本鉴定、查阅历史资料,查对有关单位标本等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半翅日(Hemiptera)昆虫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记录半翅目昆虫13科71种,其中:盲蝽科16种、土蝽科1种、长蝽科8种、红蝽科1种、蛛缘蝽科1种、缘蝽科4种、同蝽科4种、蝽科21种、异蝽科1种、网蝽科3种、姬蝽科5种、猎蝽科3种、花蝽科3种。按食性分,植食性的59种,捕食性的12种。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分析了生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日 昆虫 祁连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区林木韧皮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虹 汪有奎 +3 位作者 倪自银 王零 蒋志成 邸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8-682,共5页
1998—2004年,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韧皮部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韧皮部昆虫3目8科共87种,其中,缨翅目1科2种,鞘翅目6科81种,鳞翅目1科4种。主要类群为鞘翅目的吉丁虫科15种、天牛科32种、小蠹... 1998—2004年,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韧皮部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韧皮部昆虫3目8科共87种,其中,缨翅目1科2种,鞘翅目6科81种,鳞翅目1科4种。主要类群为鞘翅目的吉丁虫科15种、天牛科32种、小蠹科3种、齿小蠹科29种。观察了不同种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提出了韧皮部害虫防治的策略与措施,开展了以综合培育、清除灾害木及保护利用天敌为主要措施的生态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韧皮部昆虫 种类 防治技术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种子的形态与萌芽过程及成苗生长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建泉 王零 +3 位作者 王多尧 杨全生 朱高 张天斌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0年第1期36-42,共7页
对天然生长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的带内果皮及去内果皮种子的形态、萌发过程及成苗生长状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扁桃带内果皮种子长1.344~1.389 cm,宽0.872~0.922 cm,厚0.711~0.740 cm,... 对天然生长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隆畅河自然保护站的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的带内果皮及去内果皮种子的形态、萌发过程及成苗生长状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扁桃带内果皮种子长1.344~1.389 cm,宽0.872~0.922 cm,厚0.711~0.740 cm,种子单粒重0.364~0.419 g,千粒重364~419 g;蒙古扁桃去内果皮种子长0.953 cm,宽0.530~0.539 cm,厚0.383~0.395 cm,单粒重0.087~0.097 g,千粒重87~97 g。单粒种子的内果皮平均重量为0.282±0.008 g。种子的单粒重与长度、宽度、厚度的相关极为显著;种子重量与其种子长度、宽度、厚度的关系可分别用直线、幂函数曲线和多项式曲线方程来描述。不同温度温水浸泡处理的蒙古扁桃带内果皮及去内果皮种子的发芽过程分别适合用对数和多项式曲线方程来描述,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发芽数量大致都呈单峰曲线状态;内果皮对蒙古扁桃种子的萌发有机械抑制作用。蒙古扁桃种子成苗(平均苗龄20天和14天)后苗木高度小于根长,但其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含水率则小于地下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扁桃 种子形态 种子萌发过程 成苗生长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蒙古扁桃种子吸水及幼苗生长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建泉 王多尧 +1 位作者 王零 杨建红 《林业科技开发》 2010年第3期38-41,共4页
通过对蒙古扁桃种子吸水过程、幼苗生长的观测,拟合了种子的吸水模型,分析了幼苗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蒙古扁桃种子吸水过程适合对数函数曲线模型,吸水率分别适合幂函数、对数函数曲线模型;50℃温水处理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带内果皮... 通过对蒙古扁桃种子吸水过程、幼苗生长的观测,拟合了种子的吸水模型,分析了幼苗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蒙古扁桃种子吸水过程适合对数函数曲线模型,吸水率分别适合幂函数、对数函数曲线模型;50℃温水处理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带内果皮种子的吸水量和吸水速度,不带内果皮种子经过温水处理后9 h、吸水量为6.3%时种子吸水量即基本达到饱和;种子在1 h内能够大量吸水,适应荒漠强降雨环境;内果皮能够吸收一定的水分,在环境干旱时可以减轻环境干旱造成的种子失水;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带内果皮种子育苗能够有效地增加幼苗高度和根系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扁桃 濒危植物 吸水速率模型 幼苗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建泉 李进军 +2 位作者 郝虎 王零 邸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140-143,146,共5页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青海云杉胸径—材积的一元模型、青海云杉林蓄积—生物量模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以及影响青海云杉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青海云杉胸径—材积的一元模型、青海云杉林蓄积—生物量模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以及影响青海云杉林碳储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平均值分别为223.445 4 m^3/hm^2、136.075 5 t/hm^2和96.186 4 t/hm^2;总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达到2.59×107 t和1.52×107 t,其中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占总量的42.581 8%和41.134 8%,而幼龄林仅占1.080 9%;影响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因子为环境水热状况,温度是影响祁连山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关键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林 蓄积量 生物量 碳储量 影响因素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昆虫资源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郝虎 冯炜东 王零 《特产研究》 2005年第2期50-53,60,共5页
初步查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昆虫有32种,分属7目16科。
关键词 祁连山 药用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及对策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善举 王零 +4 位作者 张建奇 郭生祥 汪有奎 金敏艳 袁虹 《林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4期51-57,共7页
森林资源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及时调查分析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是制定和改革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合理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据。应用“3S”技术,于2017-2018年开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资源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及时调查分析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是制定和改革森林资源保护政策法规,合理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据。应用“3S”技术,于2017-2018年开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对森林保护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990-2017年,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分别增加321 231.2hm^(2)、903.6万m^(3),增幅分别为65.2%、48.65%;其中,有林地面积、蓄积分别增加65 843.8hm^(2)、1 023.4万m^(3),增幅分别为59.2%、61.68%;优势树种林地面积、蓄积显著增加。2)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分别增加306 791.7 hm^(2)、1 996.43hm^(2),增幅分别为104.5%、78.4%。3)有林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增长了2.5%;林木绿化率增长了14%。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产生的服务功能价值增加258.32亿元。可以得出结论:1)祁连山保护区建立以来,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大幅度增加,说明森林植被得到显著保护与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呈进展演替。2)分析了保护区森林资源增加的原因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 保护成效 对策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圆柏林害虫及防治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锋 杨青 +2 位作者 倪自银 王零 汪有奎 《甘肃科技》 2008年第13期155-157,共3页
2005~2007年,查到取食祁连圆柏的昆虫67种,采到区内新记录种17种、省内新记录1种。调查了主要害虫危害状况,提出了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ulsky)和圆柏大痣小蜂(Megatigmus sabinae Xu et He)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 祁连圆柏 虫害 防治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