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起搏器辅助监测决奈达隆与可达龙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王志慧 赵青 +3 位作者 栾建立 王茂敬 纪阳 蔡尚郎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032-1039,共8页
目的:应用心脏起搏器监测,比较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口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后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安装心脏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分为决奈达隆组(观察组,70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药物治疗后起搏器记录... 目的:应用心脏起搏器监测,比较决奈达隆与胺碘酮口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后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安装心脏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分为决奈达隆组(观察组,70例)和胺碘酮组(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药物治疗后起搏器记录的房颤事件频率、持续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治疗3个月和1年后,房颤发生次数显著下降(P Objective: To utilize cardiac pacemaker monitoring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ral dronedarone and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F). 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F who had cardiac pacemakers implanted were enroll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dronedarone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70 cases) and an amiodarone group (control group, 70 cases).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AF events recorded by pacemakers, as well as relate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aseline data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3 months and 1 year of treatment, the frequency of AF episod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but the time to restore sinus rhythm after an AF episod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AF, dronedarone and amiodarone exhibit comparable efficacy. Dronedarone is associated with fewer adverse effects and better patient compliance. However, amiodarone demonstrates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restoring sinus rhy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奈达隆 胺碘酮 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器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P波离散度的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茂敬 蔡尚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P波离散度(最大、最小P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P波离散度(最大、最小P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P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比(48.84±4.08)ms,P<0.01]。成功组P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比(47.63±3.58)ms,P<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比(49.51±1.64)ms],但无显著性差异(P=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P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P波离散度(P<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P波离散程度,成功组P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P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心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茂敬 纪阳 蔡尚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B12期86-88,共3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我国每年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几百例,发展到目前每年近10万例。PCI手术虽能解决局部血管的狭窄问题,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茂敬 蔡尚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6期467-46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9年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房颤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阵发性房颤组27例,持续性房颤组19例,永久性房... 目的探讨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在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9年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房颤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阵发性房颤组27例,持续性房颤组19例,永久性房颤组23例,另外选择21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同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患者左心房直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_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4组血清肾素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08,P<0.01),永久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9±1.27)ng/mL、(7.85±1.23)ng/mL、(5.23±1.01)ng/mL vs.(2.92±0.67)ng/mL,P<0.01];4组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6,P<0.01),永久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5±9.57)pg/mL、(78.86±10.68)pg/mL、(53.03±9.06)pg/mL vs.(27.67±6.10)pg/mL,P<0.01];4组LA_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38,P<0.05),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LA_d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8±5.8)mm、(51.8±6.7)mm vs.(34.9±3.9)mm,P<0.01];4组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17,P<0.05),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LVEF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3±7.8)%、(60.7±7.2)%vs.(68.3±5.6)%,P<0.01]。4组血清肾素的浓度与LA_d大小呈正相关(r=0.68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43,P<0.01);4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与LA_d的大小呈正相关(r=0.660,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519,P<0.01)。结论血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参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具有促进房颤发生和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病人血清炎症因子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茂敬 蔡尚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心房颤动病人69例,分为3...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心房颤动病人69例,分为3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7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9例,永久性心房颤动组23例,对照组(窦性心律)21例。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血清hs-CRP、IL-6、TNF-α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组病人左心房内径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永久性心房颤动组血清hs-CRP、IL-6、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P<0.01);持续性及永久性心房颤动组血清hs-CRP、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及永久性心房颤动组血清hs-CRP、IL-6、TNF-α的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永久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左心房内径虽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病人的血清hs-CRP、IL-6、TNF-α明显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高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对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松 李荣 +2 位作者 蔡尚郎 王茂敬 王宝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探讨环肺静脉消融术(CAPV)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应用比索洛尔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6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3例,持续性房颤21例,均接受CAPV,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不用比索洛尔,B组术后3个月内使用比索...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探讨环肺静脉消融术(CAPV)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应用比索洛尔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6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3例,持续性房颤21例,均接受CAPV,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不用比索洛尔,B组术后3个月内使用比索洛尔治疗。所有患者通过心电图及Holter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PV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复发:A组13例(40.6%),B组5例(15.6%),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复发:A组10例(31.2%),B组8例(25.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远期复发:A组13例(9.4%),B组11例(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复发率:A组为40.6%,B组为3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短期应用比索洛尔能显著降低CAPV术的早期复发,对远期、更远期复发及总体复发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比索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淀粉样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宁 魏文迎 +2 位作者 吴颖 王茂敬 赵青 《心脏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43-547,共5页
心肌淀粉样变为非折叠蛋白在心肌组织沉积,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损伤。虽然对心肌淀粉样变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很多患者诊断为心肌淀粉样变时已经是终末期。本文将综述轻链型淀粉样变(AL)、老年型系统性淀粉样变(wtATTR)及遗传型淀粉... 心肌淀粉样变为非折叠蛋白在心肌组织沉积,进而导致心脏结构及功能损伤。虽然对心肌淀粉样变的认识逐步深入,但是很多患者诊断为心肌淀粉样变时已经是终末期。本文将综述轻链型淀粉样变(AL)、老年型系统性淀粉样变(wtATTR)及遗传型淀粉样变(mATTR)最新诊疗方法,为心肌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淀粉样变 心力衰竭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鹏 赵青 +3 位作者 刘文亨 孙品 王茂敬 蔡尚郎 《精准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分析左束支起搏(LBB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行永久性CRT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起搏模式不同... 目的分析左束支起搏(LBB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行永久性CRT的3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起搏模式不同,分为LBBP-CRT组(15例)和BVP-CRT组(15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6个月的心功能、十二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二尖瓣反流面积(MR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波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和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SPWMD)的差异。结果LBBP-CRT组术后6个月的LAEF较术前1 d明显提高(F=5.54,P<0.05),术后3、6个月的LVEF较术前1 d明显提高(F=6.72,P<0.01);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的MRA均较术前1 d明显减小(F=43.59、31.74,P<0.01);治疗后1、3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较术前1 d显著提高(F=24.16、15.89,P<0.01),QRS波时限、IVMD和SPWMD均较术前1 d显著缩短(F=23.53~149.93,P<0.01);但两组患者的LAVI与术前1 d相比无显著减小(P>0.05)。治疗后1、3和6个月,LBBP-CRT组患者QRS波时限、IVMD、SPWMD均短于BVP-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6.43~100.71,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左心室功能在LBBP后得到明显改善,但短期内左心房结构无明显改善,在改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方面LBBP较BVP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起搏 心室功能 心房功能 心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球囊损伤后主动脉组织中Atox1和Lox表达及缬沙坦对其影响
9
作者 赵坤 侯勃 +3 位作者 王茂敬 赵青 李培慧 蔡尚郎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225-228,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球囊损伤后铜伴侣蛋白-1(Atox1)、赖氨酸氧化酶(Lox)的表达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探讨Atox1、Lox及缬沙坦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药物组,各12只。制备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球囊损伤后铜伴侣蛋白-1(Atox1)、赖氨酸氧化酶(Lox)的表达及缬沙坦对其影响,探讨Atox1、Lox及缬沙坦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组和药物组,各12只。制备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动物模型,药物组给予缬沙坦灌胃,对照组、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术后14、28d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检测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Atox1、Lox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术后14、28d主动脉内膜、中膜增厚,Atox1、Lox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上升;与手术组比较,药物组术后14、28d主动脉内膜、中膜增生减轻,Atox1、Lox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F=25.73~34.16,P<0.05)。结论 Atox1、Lox参与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过程;缬沙坦可抑制内膜增生,其作用与下调Atox1、Lox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铜伴侣蛋白-1 赖氨酸氧化酶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0
作者 丁云美 王茂敬 +6 位作者 李少玲 卢晓虹 曹丽华 李雪 张静雅 魏丽丽 崔岩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1-24,共4页
目的调查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患者制订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个人生活掌控感量表、简化版疾病感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04例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房颤患者进... 目的调查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患者制订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个人生活掌控感量表、简化版疾病感知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04例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总得分20.75±5.86;疾病感知总得分52.50±12.42;社会支持总得分65.58±9.9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房颤病程、并存疾病数、疾病感知、社会支持是患者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生活掌控感水平较低,医护人员应多关注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短病程、有合并症的患者;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减轻负性情绪,改善负向疾病感知,促进患者生活掌控感水平提升和生活质量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空白期 生活掌控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症患者起搏治疗后阵发房颤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位少彬 蔡尚郎 +1 位作者 王茂敬 纪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后阵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阵发房颤(PAF)患者54例,行双腔起搏治疗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低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高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8例。12个...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后阵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阵发房颤(PAF)患者54例,行双腔起搏治疗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瑞舒伐他汀低剂量(低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高剂量(高剂量组),每组18例。12个月疗程后比较3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房颤(AF)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他汀低、高剂量组血浆hsCRP[(4.79±1.62)mg/L比(3.37±1.24)mg/L、(3.31±1.21)mg/L]水平明显降低,AF发生次数[(16.17±4.89)次/年比(7.39±2.68)次/年、(7.44±2.68)次/年]、AF负荷[(30.61±5.65)h/年比(6.33±2.57)h/年、(6.44±2.60)h/年]明显减少,LAD[(40.22±4.91)mm比(36.39±3.29)mm、(36.28±3.53)mm]显著减小(P均<0.05),高、低剂量组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起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房颤患者双腔起搏治疗后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其疗效与剂量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房颤动 病窦综合征 瑞舒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皓 纪阳 +2 位作者 王茂敬 孙品 蔡尚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SSS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瑞...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器治疗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SSS住院并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瑞舒伐他汀组: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每晚顿服;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不服用瑞舒伐他汀。分别测定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患者NT-pro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结果:术后6个月常规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术前有好转趋势;瑞舒伐他汀组NT-proBNP、LAD、LVESd、LVEDd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各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NT-proBNP[(341.51±373)pg/ml比(257.09±173)pg/ml]水平显著降低,LAD[(3.96±0.84)cm比(3.67±0.40)cm]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利钠肽 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侃侃 赵坤 +2 位作者 王茂敬 蔡尚郎 刘松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12期3296-3300,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肺栓塞(APE)危险分层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PE患者167例,根据危险度分为低危(n = 48)、中低危(n = 57)、中高危(n = 41)、高危组(n = 21),并根据急诊诊疗需要将高危、中...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肺栓塞(APE)危险分层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PE患者167例,根据危险度分为低危(n = 48)、中低危(n = 57)、中高危(n = 41)、高危组(n = 21),并根据急诊诊疗需要将高危、中高危归为高风险(n = 62),其他归为低风险(n = 105),入院完成ECG并记录,ECG观察指标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右胸导联T波倒置、碎裂QRS波(fQRS)、SIQIIITIII、aVR导联ST段抬高(STEaVR)、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顺钟向转位,QRS波电交替,肢体导联低电压。探讨ECG在APE危险分层中的应用。结果: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律失常、右胸导联T波倒置,STEaVR、fQRS的患者中,低危组与高危组之间,低风险与高风险之间均存在差异(P 【0.05),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右胸导联T波倒置,fQRS及STEaVR呈正相关(r = 0.227, 0.358, 0.202, 0.267, P 【0.05)。结论:常规ECG可为APE的诊断和危险度分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心电图 急性肺栓塞 危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和芬太尼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凯杨 李培慧 +2 位作者 纪阳 王茂敬 蔡尚郎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9期4086-4091,共6页
目的:探讨吗啡和芬太尼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1年5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射频消融前静脉缓慢给予吗啡和芬太尼,术后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 目的:探讨吗啡和芬太尼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1年5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射频消融前静脉缓慢给予吗啡和芬太尼,术后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并观察患者在入室时(T0)、给药后(T1)、手术开始时(T2)、射频消融开始10 min后(T3)、射频消融结束10 min后(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头痛、眩晕、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次数。结果:2组患者在Ramsay镇静评分、头痛、眩晕、呼吸抑制发生率、因疼痛调整药物剂量发生率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芬太尼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吗啡组、而芬太尼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吗啡组。T0时刻,2组患者的MAP、HR、SpO2没有统计学差异,T1、T2时刻,芬太尼组患者的MAP、HR高于吗啡组,T3、T4时刻,芬太尼组患者的MAP、HR低于吗啡组,SpO2在T0~T4时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显示,吗啡组患者T1、T2时刻MAP、HR低于T0,T3、T4时刻MAP、HR高于T0,SpO2在T0~T4时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芬太尼组患者MAP、HR、SpO2在T0~T4时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中,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吗啡,且对心率、血压的影响较小,但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吗啡组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镇痛 吗啡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与右室流出道起搏近期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栾和运 蔡尚郎 +1 位作者 孙品 王茂敬 《齐鲁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328-330,共3页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及术后抗栓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凯杨 王茂敬 +3 位作者 李培慧 赵青 纪阳 蔡尚郎 《精准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并比较一站式术后空窗期内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抗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并行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心房颤...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并比较一站式术后空窗期内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抗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并行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术后空窗期(3个月)内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进行抗栓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空窗期内出血性事件、缺血性事件及器械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比较左心耳封堵的效果。结果围手术期,3组患者心包积液或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系统性栓塞、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在(13.33±3.20)个月的随访中,3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卒中/TIA、系统性栓塞、器械相关血栓形成;3组患者之间系统性出血或局部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3组患者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例数及残余分流大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术后空窗期内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也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心耳 心间隔封堵装置 阻断治疗 血栓栓塞 抗凝药 华法林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叶左心耳心房颤动患者植入双左心耳封堵器1例
17
作者 张鹏 赵青 +3 位作者 刘文亨 孙品 蔡尚郎 王茂敬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44-245,共2页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方法,多用于具有抗凝禁忌或规范抗凝过程中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但不同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结构具有差异,单一封堵器无法完全封闭左心耳,本文旨在报道双叶左心...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心房颤动(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方法,多用于具有抗凝禁忌或规范抗凝过程中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但不同房颤患者左心耳解剖结构具有差异,单一封堵器无法完全封闭左心耳,本文旨在报道双叶左心耳房颤患者成功植入两个左心耳封堵装置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耳 血栓栓塞事件 非瓣膜性房颤 心房颤动患者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房颤患者 封堵器 双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颤患者心脏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后晚期复发危险因素研究
18
作者 韩玉 王茂敬 赵青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1期10778-10785,共8页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手术)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房颤患者开展临床及介入的诊疗方案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及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手术)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房颤患者开展临床及介入的诊疗方案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及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行一站式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共80人,根据术后半年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指标、心脏结构与功能学指标和血清学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一站式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4例(30%)研究对象术后房颤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复发组房颤病程(t = 2.682, P = 0.012)、房颤性质(χ2 = 17.654, P 2 = 38.355, P 2 = 12.444, P < 0.001)、CHA2DS2-VASc评分(t = −2.806, P = 0.008)、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t = −2.093, P = 0.040)、血清脂蛋白a (t = −3.245, P = 0.002)水平低于非复发组,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LAD (OR = 1.225, P = 0.013)是影响房颤患者一站式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左心房前后径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行一站式手术的房颤患者术后房颤晚期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射频消融 左心耳封堵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19
作者 李凯杨 王茂敬 蔡尚郎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8期3806-3812,共7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96例,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出现空窗期(术后3个月)后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n = 25)和非...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96例,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出现空窗期(术后3个月)后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n = 25)和非复发组(n = 71),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的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房前后径、左房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术中标测术中是否存在左房低电压区、血清尿酸、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前后径、左房容积指数、存在左房低电压区、血清尿酸水平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其ROC曲线下面积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42 (0.899~0.984),0.801 (0.712~0.889),0.957 (0.920~0.993),0.644 (0.517~0.771)。结论:左房前后径大、左房容积指数高、存在左房低电压区、血清尿酸高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恐惧量表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0
作者 卢晓虹 王纪哲 +6 位作者 郎晗旭 史少婷 韩静 王晓杰 王茂敬 张栩 魏丽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5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编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恐惧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以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构建量表条目池,经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1—3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编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恐惧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以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构建量表条目池,经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1—3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复查的361例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37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明模型拟合良好。最终量表共包括触发因素、复发风险感知、疾病不确定感、心理负担与应对策略5个维度,24个条目。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4,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684~0.947。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9,折半信度系数为0.834,重测信度系数为0.872。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恐惧量表编制过程科学、规范,且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有效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恐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恐惧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