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山区隧道地下水漏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芳其 郑炜 +1 位作者 徐华 陈剑楠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5-923,共9页
为研究隧道建设引起的地下水漏失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托穿越中梁山山脉通向重庆市区西部的3条重叠相交岩溶隧道(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渝遂高速公路大学城隧道和成渝客专铁路歌乐山隧道)的地下水漏失情况,对其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及... 为研究隧道建设引起的地下水漏失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托穿越中梁山山脉通向重庆市区西部的3条重叠相交岩溶隧道(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渝遂高速公路大学城隧道和成渝客专铁路歌乐山隧道)的地下水漏失情况,对其影响区内的生态环境及植被生长进行长期监测与综合分析,利用树轮宽度均值探讨地下水漏失对隧址区优势植物(马尾松、杉木)的生长影响,提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隧道地下水"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建设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以排为主"的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造成马尾松生物量明显降低(衰退幅度达71.4%),而"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其他2条隧道对马尾松的影响则相对小;3条隧道的建设对杉木的生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影响范围在隧道轴线两侧1 km左右;基于马尾松出现生长恢复的时期(1992—1997年),建议将此阶段的最低地下水位作为隧址区地下水生态平衡埋深下限值,进而确定中梁山地区隧道的"以堵为主、限量排放"中限量排放的生态地下水位值,为岩溶山区隧道限量排放的地下水位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隧道 地下水漏失 植物生长 马尾松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波入射时软弱夹层的减震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芳其 李亚勇 +1 位作者 吕志涛 靳晓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弹性介质假定和忽略反射波影响的条件下,从透射波振幅和能量的角度,研究了SH波入射时入射角与波阻比对软弱夹层减震特性的影响。通过非线性弹塑性动力计算,探讨了软弱夹层的埋深与层厚对其减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的... 在弹性介质假定和忽略反射波影响的条件下,从透射波振幅和能量的角度,研究了SH波入射时入射角与波阻比对软弱夹层减震特性的影响。通过非线性弹塑性动力计算,探讨了软弱夹层的埋深与层厚对其减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透过软弱夹层进入上部普通层的波的振幅和能量先缓慢增大至与入射波相同,然后快速减小至0,整体上小于入射波;存在最不利入射角,它是波速比与密度比的函数,当SH波以此角度入射时,夹层的底面和顶面均不存在反射波,入射波全部透过夹层;软弱夹层与普通层的波阻比越小,透过夹层进入普通层的波的振幅和能量越低,夹层的减震效果越好,但此时夹层自身的震动也越剧烈。随着入射波波长的增加,软弱夹层发挥减震作用所需的临界埋深增大,且埋深在0.2倍普通层剪切波波长左右时,减震效果达到最佳;软弱夹层的减震效果并不随着层厚增加单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减震特性 入射角 波阻比 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三维红外扫描车载系统在隧道定期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芳其 刘永华 +1 位作者 刘秋卓 郭鸿雁 《公路交通技术》 2015年第6期85-89,共5页
介绍非接触式隧道三维激光红外扫描车载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并以G65包茂高速公路彭黔、黔酉段31座隧道快速定期检测应用为例,充分展示该系统在隧道定期检测中的高效、精准、可靠和优越性。
关键词 非接触式 三维激光红外扫描系统 运营隧道 定期检测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稳定性的二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芳其 李天斌 梁虹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论证我国西南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的稳定性。重点对左岸拱肩槽边坡在自然状态下和施工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的应力、应变场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 ,并据此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设计和...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和论证我国西南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的稳定性。重点对左岸拱肩槽边坡在自然状态下和施工开挖过程中以及开挖后的应力、应变场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二维有限元分析 ,并据此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共肩槽边坡 稳定性 有限元 应力 应变场 工程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次级断层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层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芳其 《公路交通技术》 2018年第2期68-74,共7页
为研究地震动荷载作用下次级断层对隧道衬砌应力、变形及加速度等动力响应的影响,找出穿越次级断层隧道结构抗震设防的思路及重点部位,以高烈度区典型穿越次级断层隧道为依托,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穿越次级断层的动力响应进行... 为研究地震动荷载作用下次级断层对隧道衬砌应力、变形及加速度等动力响应的影响,找出穿越次级断层隧道结构抗震设防的思路及重点部位,以高烈度区典型穿越次级断层隧道为依托,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穿越次级断层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并建立在隧道初支及二衬之间设置6 cm,8 cm,10 cm三种厚度减震层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减震层厚度与减震效果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次级断层与隧道相交位置沿轴向前后各20 m范围的衬砌地震动力响应有明显放大,为抗震设防重点位置;设置减震层能够明显减小隧道衬砌位移及应力响应,但随着减震层厚度的增加,衬砌加速度响应有所增加,建议穿越次级断层隧道采用厚度为6 cm^8 cm的减震层为宜。研究成果能够为穿越次级断层隧道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震动力响应 减震层 次级断层 动力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八一隧道病害检测与整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芳其 刘永华 王连成 《公路交通技术》 200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介绍八一隧道病害诊断与整治的全过程,通过现场调研与检测查明隧道病害及其成因,据此进行整治设计和施工,并对整治后的隧道进行复检。
关键词 隧道 病害 检测 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三维红外扫描车载系统在隧道定期检测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芳其 刘永华 +1 位作者 刘秋卓 郭鸿雁 《公路隧道》 2016年第1期40-44,共5页
介绍非接触式隧道三维激光红外扫描车载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并以G65包茂高速公路彭黔、黔酉段31座隧道快速定期检测应用为例,充分展示该系统在隧道定期检测中的高效、精准、可靠和优越性。
关键词 非接触式 三维激光红外扫描系统 运营隧道 定期检测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富水优势特征分析及模糊推理判定研究
8
作者 王芳其 孙建国 《公路隧道》 2004年第2期5-9,共5页
突水是地下工程中常遇到的主要、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现象,也属于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一直引起工程界的关注。地下工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地下工程中发生的突水问题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总的说来就是时间和空间因素两个方面。大量... 突水是地下工程中常遇到的主要、危害严重的工程地质现象,也属于重大地质灾害问题,一直引起工程界的关注。地下工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工程,地下工程中发生的突水问题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总的说来就是时间和空间因素两个方面。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地下工程突水不但具有时间效应,而且还与地质结构面,特别是富水优势裂带密切相关。文中分析了地下水在裂带控制下赋存和运移规律,以及可能导致突水的富水断裂、裂隙特征,将地质机制分析、经验判断和基于Matlab模糊逻辑工具箱的模糊综合评价结合进行富水裂带分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富水 突水 优势特征 模糊推理 地质结构 裂隙控水 时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判断和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王芳其 孙建国 《青海电力》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为了合理确定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的开挖坡比,正确评价其稳定性。文章通过现场地质原型调研对拱肩槽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人工高边坡在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开挖后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 为了合理确定某水电站拱肩槽高边坡的开挖坡比,正确评价其稳定性。文章通过现场地质原型调研对拱肩槽高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人工高边坡在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开挖后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工程部位的变形破裂特征,得出了人工边坡在叠加构造应力场作用后,较在自重应力场作用下坡体的应力有所增加,位移增加较大,但总体相差不大;工程边坡开挖后,虽然坡体应力重分布,在坡面和层间错动带附近有拉应力分布,坡脚会出现剪应力集中现象,但坡体的整体位移量不大,无大范围破坏区出现,仅在开挖面及岩体断层带附近发生局部松弛和破坏,工程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肩槽 高边坡 稳定性 工程地质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断层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方林 蒋树屏 +1 位作者 林志 王芳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09-2713,2820,共6页
以西藏某复杂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穿越断层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从试验模型相似比、模型箱设计和边界处理、模型制作、测点布置及地震波加载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试验方案。试验重点观察在地震作用下穿越断层隧道动力响应规律及特... 以西藏某复杂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穿越断层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从试验模型相似比、模型箱设计和边界处理、模型制作、测点布置及地震波加载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试验方案。试验重点观察在地震作用下穿越断层隧道动力响应规律及特征。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穿越断层隧道和均质围岩隧道地震动力响应规律有相似之处,随着地震波的向上传播,岩土体地震响应增大;断层处衬砌破坏严重;断层对地震波在岩土体内的传播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隧道 振动台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既有隧道次生力学效应三维模型试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新荣 郭子红 +3 位作者 裴丽 王吉明 林志 王芳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09-2616,共8页
为分析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的内容包括新建隧道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围岩内部压应力、围岩内部位移及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隧... 为分析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的内容包括新建隧道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围岩内部压应力、围岩内部位移及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拱顶径向压应力和拱腰切向压应力具有增加趋势,拱顶切向压应力和拱腰径向压应力具有减小趋势;拱顶围岩内部位移表现为压缩变形,拱腰围岩内部位移为拉伸变形;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的轴力和弯矩全为增加,右拱腰的弯矩受到的影响最大;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L8截面的影响较小,对L1和L4截面的影响非常明显,当间距小于L8截面情况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隧道 次生力学效应 模型试验 既有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理岩体中连拱隧道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亚勇 王芳其 +1 位作者 靳晓光 罗维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以重庆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渝中区连接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UDEC软件建立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研究了城区连拱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上部建筑物基础沉降及倾斜,新建隧道下方已有轨道六号线的变形、受力特征,并将监测数据与数值... 以重庆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渝中区连接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UDEC软件建立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研究了城区连拱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上部建筑物基础沉降及倾斜,新建隧道下方已有轨道六号线的变形、受力特征,并将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连拱隧道左侧隧道上导坑施工引起的隧道拱顶沉降和基础沉降量最大,经计算上部建筑物基础最大沉降量为3.81mm,最大倾斜量为0.02%,建筑物基础沉降量和倾斜在规范许可范围之内;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使得轨道六号线左拱肩向上隆起,六号线弯矩分布规律和其变形形态基本一致,弯矩最大值位于左拱肩部位,最大值为238kN·m;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量值相当,变形趋势基本一致;采用UDEC软件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隧道开挖过程中节理的存在对隧道周围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岩体 离散元 隧道施工 建筑物变形 连拱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新荣 郭子红 +3 位作者 王吉明 裴丽 林志 王芳其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4-59,共6页
以重庆两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实验,分析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对模型实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建隧道左侧周边位移普遍大于右侧周边位移;左侧周边... 以重庆两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实验,分析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对模型实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建隧道左侧周边位移普遍大于右侧周边位移;左侧周边位移大于独立隧道单侧周边位移;右侧周边位移小于独立隧道单侧周边位移;得出不同近接间距下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随隧道开挖的发展趋势;模型实验获得的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归一化后得出位移随近接间距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获得的周边收敛和拱顶沉降与还原后模型实验结果相接近,表明模型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隧道 模型实验 新建隧道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对火灾烟气分层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帅 陈建忠 王芳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19-1423,共5页
纵向通风目前是我国长隧道使用最多的通风排烟方式。通过1∶10隧道模型火灾排烟试验,利用激光片光观测火灾烟气分层结构,分析了纵向通风对火灾烟气分层结构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隧道采用纵向通风排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无风情况... 纵向通风目前是我国长隧道使用最多的通风排烟方式。通过1∶10隧道模型火灾排烟试验,利用激光片光观测火灾烟气分层结构,分析了纵向通风对火灾烟气分层结构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隧道采用纵向通风排烟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无风情况下,火灾初期烟气能够较好地维持在隧道顶部,与空气分层界限明显;开启纵向排烟后,能够有效抑制火灾烟气向火源上游蔓延,但烟气分层结构遭到破坏并随着风速增加逐渐消失,火源下游区域能见度下降;纵向排烟风速维持在临界风速及以下,可降低纵向风对烟气分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纵向通风 烟气分层 排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模糊推理系统设计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建国 李天斌 +1 位作者 黄润秋 王芳其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69-274,共6页
将现场获取的影响地下工程围岩分类的几种主要因素视为判别围岩类别论域上的模糊子集 ,利用建立的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模糊逻辑推理系统对围岩类别进行模糊逻辑推理运算 ,获得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围岩类别的判定 ,直接为地下工程的信息化设... 将现场获取的影响地下工程围岩分类的几种主要因素视为判别围岩类别论域上的模糊子集 ,利用建立的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模糊逻辑推理系统对围岩类别进行模糊逻辑推理运算 ,获得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围岩类别的判定 ,直接为地下工程的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围岩分类 模糊推理系统 隶属度 隶属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16
作者 王芳其 《公路隧道》 2017年第1期18-22,共5页
本文采用3D-FLAC分析软件,对隧道工程Ⅲ类围岩典型断面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真实再现了开挖过程中不同支护方式下围岩应力的动态发展过程,全面了解围岩塑性分布区,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围岩 稳定性 应力 3D-FL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变形的多因素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秀珍 王芳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5-238,共4页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了小波变换良好的时频局域化性质及传统神经网络具有的自学习功能,具有良好的逼近与容错能力。以某水电工程区的典型滑坡为例,在对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变形与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滑坡位移...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了小波变换良好的时频局域化性质及传统神经网络具有的自学习功能,具有良好的逼近与容错能力。以某水电工程区的典型滑坡为例,在对滑坡的基本特征、滑坡变形与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滑坡位移速率和对滑坡位移起控制作用的降雨2个因素,建立了滑坡变形的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与其他多因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的滑坡多因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总体均比较高,其中以位移速率和降雨量建立的2因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优于其他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变形预测 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LE-EKKO地质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建国 王芳其 《公路交通技术》 2006年第5期104-107,共4页
阐述了地质超前预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PUSLE-EKKO系列地质雷达系统构成及探测原理,举例说明PUSLE-EKKO地质雷达在公路隧道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质雷达 地质超前预报 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路隧道养护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之思考 被引量:9
19
作者 丁浩 张琦 +1 位作者 刘永华 王芳其 《公路隧道》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截至2013,我国已有11359座/9605.6km公路隧道进入养护期,养护工作任务将长期且繁重,但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工作实际需求。为此,通过全面调查欧美日等国、以及世界道路协会和国际隧道协会在隧道养护方面的现状,并结合与我国现状的比较,分析... 截至2013,我国已有11359座/9605.6km公路隧道进入养护期,养护工作任务将长期且繁重,但现有技术不能满足工作实际需求。为此,通过全面调查欧美日等国、以及世界道路协会和国际隧道协会在隧道养护方面的现状,并结合与我国现状的比较,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的不足。该文认为,我国公路隧道的养护工程技术在检测技术、决策技术和维修技术等方面,以及养护管理技术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并指出了对应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隧道养护 工程技术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养护技术之关键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浩 张琦 +1 位作者 刘永华 王芳其 《中国公路》 2015年第5期90-91,共2页
从2001年至2013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公路隧道年均增长740公里,截至2013年,我国公路隧道已建成11359座/9605.6公里,表明我国已有1.1万座公路隧道进入养护期.又据国家规划预测,未来其规模仍将持续增加.可以预见,我国公路隧道将面... 从2001年至2013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公路隧道年均增长740公里,截至2013年,我国公路隧道已建成11359座/9605.6公里,表明我国已有1.1万座公路隧道进入养护期.又据国家规划预测,未来其规模仍将持续增加.可以预见,我国公路隧道将面临长期、繁重的养护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养护技术 国家规划 养护期 公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