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关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临床综合评价
1
作者 刘心如 李梦露 +4 位作者 龚金红 王禹基 苏丹 周鑫叠 商晶晶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目的多方位评价人工关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药物综合价值,解决人工关节MRSA感染难题。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检索相关文献,筛选归纳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收集临床综合评价证据,以评价指南为准则进行... 目的多方位评价人工关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治疗药物综合价值,解决人工关节MRSA感染难题。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检索相关文献,筛选归纳出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收集临床综合评价证据,以评价指南为准则进行不同维度的评价;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匿名问卷评价,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治疗人工关节感染治疗药物的临床综合评价指标模型,采用yaahp分析软件对各方向的临床综合评价证据进行评分;通过该软件分析权重计算MRSA治疗药物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各级指标的最终临床综合评价权重,得出利奈唑胺临床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结论在人工关节MRSA感染的治疗药物中,利奈唑胺临床综合价值更高,可为人工关节MRSA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工关节感染 临床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表面置换后股骨近段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3 位作者 瞿玉兴 范文潮 贾庆卫 董天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股骨近段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WD-5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载荷-应变关系、近段股骨应力分布、刚度和扭转... 目的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对股骨近段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建立静止单腿站立位股骨头受力模型,WD-5生物力学测试机测试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载荷-应变关系、近段股骨应力分布、刚度和扭转力学性能。结果载荷为1000N时,置换前后的平均应变、最大平均应力、最大平均位移、刚度等指标的测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面置换前后最大扭矩值相差19%,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表面置换是适用于年轻患者的过渡性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置换 髋关节 股骨头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段应力遮挡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1 位作者 董天华 王以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 目的试图验证表面置换术能否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所出现的股骨侧应力遮挡并发症。方法采集8具青年正常新鲜髋关节标本,选择静止单腿站立的股骨头受力模型。依次测16根正常股骨在1000N载荷下股骨头表面置换前、后的应力值,以及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应力值,根据公式η=(1~δ全板/δ未板)×100%(η为应力遮挡率),计算两种不同假体在各点的应力遮挡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张力侧(外侧)应力遮挡率在15%~17%之间变化。压力侧应力遮挡率在30%~34%之间变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颈应力遮挡最大为3%~5%,股骨近段和中部应力遮挡为0.1%~0.6%。结论表面置换能有效维持近段股骨的正常应力传递,能有效避免类似于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近段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从而能有效保留近段股骨的骨量,为日后翻修提供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置换 应力遮挡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19,T001,共4页
目的 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方法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对FicatⅢ期、早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 9例 1 2个髋关节施行了股骨头表面置换术 ,并进行随访。结果 无一例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 目的 探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方法和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对FicatⅢ期、早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 9例 1 2个髋关节施行了股骨头表面置换术 ,并进行随访。结果 无一例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血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 9~ 38个月 ,显示全部患者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从术前的 39分 (2 8~ 62分 )改善至术后的 91分 (85~ 96分 )。结论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作为年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过渡性治疗 ,能有效延缓全髋置换术的手术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 治疗 年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预测股骨头坏死累及髋臼软骨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1 位作者 瞿玉兴 董天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83-585,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坏死(NFH)累及髋臼软骨的可能预测指标,为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治疗年轻NFH提供依据。方法13例15髋NFH均符合THA手术指征而接受了THA治疗。术中对每例患者的髋臼软骨进行大体观察,然后取材供组织学检查,并将结果与...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坏死(NFH)累及髋臼软骨的可能预测指标,为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治疗年轻NFH提供依据。方法13例15髋NFH均符合THA手术指征而接受了THA治疗。术中对每例患者的髋臼软骨进行大体观察,然后取材供组织学检查,并将结果与术前疼痛时间和NFH的ARCO分期、股骨头塌陷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疼痛时间在平均7.4个月组的7髋中,ARCO分期为ⅡC和ⅢA期,髋臼软骨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均呈Ⅰ级轻度损伤者5髋,仅Ⅰ级组织病理损伤者2髋。而术前疼痛时间在平均16.5个月的8髋中,ARCO分期为ⅡB和ⅢC期,大体和组织病理显示Ⅱ级中度损伤者6髋,Ⅲ级重度损伤者2髋。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学评分与疼痛持续时间及塌陷程度呈密切相关。结论NFH患者的髋臼软骨损伤远早于影像学改变。ARCO分期为ⅡC和ⅢA期,疼痛时间<1年者,应是SRHA的最佳手术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股骨头坏死 髋臼软骨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禹基 孙俊英 董天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6-848,851,共4页
目的研究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金属帽假体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自1999年1月以来行SRHA手术的10例13髋,以及与SRHA关节接触磨损特征相似的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UHA)因髋臼磨损疼... 目的研究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金属帽假体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自1999年1月以来行SRHA手术的10例13髋,以及与SRHA关节接触磨损特征相似的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UHA)因髋臼磨损疼痛改行全髋关节翻修术(RTHA)的14例14髋,分别采用Kwok 法和 LaBelle法测量头-臼匹配度和髋臼磨损度,对UHA者还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髋臼软骨的磨损程度.结果 SRHA组头-臼匹配均良好.随访2~3年的4例4髋,无1例髋臼软骨磨损;而随访4~5年的6例9髋中,软骨磨损<1 mm者1例, 余无明显磨损.UHA组14例14髋,术后2~3年改行RTHA的6髋中,头-臼匹配不良者5髋(83%),髋臼软骨磨损达0.5~2 mm,大体和组织病理显示髋臼负重区软骨呈Ⅱ级中度磨损,病理评分平均为8.5分;在术后4~6年改行RTHA的8髋中,头-臼匹配不良者仅1髋(13%),测量显示髋臼软骨磨损>2 mm,大体和组织病理分别显示髋臼软骨呈Ⅲ级重度磨损,病理平均13分.结论头-臼匹配度与髋臼软骨磨损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与软骨磨损的程度无关.使用直径1 mm递增的股骨头金属帽假体,可改善头-臼匹配度,延缓髋臼软骨磨损时间,进而改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置换术 软骨 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增强的聚醚醚酮作为髋臼假体材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贾庆卫 孙俊英 +2 位作者 江宏卫 孙康 王禹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评价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CFPEEK)作为髋臼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损性。方法:(1)采用国产材料和工艺研制出碳纤CFPEEK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环境下对其本身以及与不同磨擦偶的耐磨损性能进行测试,并与传统髋臼假体材料超高分... 目的:评价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CFPEEK)作为髋臼假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耐磨损性。方法:(1)采用国产材料和工艺研制出碳纤CFPEEK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环境下对其本身以及与不同磨擦偶的耐磨损性能进行测试,并与传统髋臼假体材料超高分子聚乙烯(UHMWPE)作比较。(2)体外研究CFPEEK磨屑对巨噬细胞ANA-1释放白细胞介素1(IL-1_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并与传统的人工关节材料比较,以确定各材料间生物学反应的差异。结果:(1)CFPEEK的体积磨损率只为UHMWPE的1/2,耐磨损性能明显优于UHMWPE(Alpha=0.01水平)。CFPEEK与钴铬钼合金(CoCrMo)对磨将产生最少的磨屑(Alpha=0.01水平)。CFPEEK与CoCrMo对磨时的摩擦系数最低。(2)各实验组IL_(-1β)和TNF-α的释放都有增高,实验结果总体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1),UHMWPE组明显高于CFPEEK组(Alpha=0.01水平)。结论:CFPEEK材料具耐磨损、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未来髓臼假体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生物相容性材料 磨损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15
8
作者 董天华 孙俊英 +1 位作者 瞿玉兴 王禹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07-709,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 目的探讨采用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例(14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表面置换术,并对假体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5~49岁.对13例(16髋)Ficat分期为Ⅲ期或早Ⅳ期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表面置换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48岁. 结果股骨头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1~5年,髋关节Harris 评分从术前平均39分增至91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移位,近段股骨和髋臼无骨吸收和骨溶解,髋关节间隙除1例轻度狭窄外余均无磨损征象,无1例翻修.全髋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4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0分增至93分,有1例因技术原因术后半年假体松动而进行翻修,评为失败. 结论表面置换术是治疗中青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性坏死 表面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钽棒置入联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中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蒋羽清 周栋 +4 位作者 王禹基 农鲁明 孙奇 高共鸣 徐南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髓芯减压和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髓芯减压和钽棒植入术治疗,19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的关节功能评价,根据ARCO... 目的探讨应用髓芯减压和多孔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19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髓芯减压和钽棒植入术治疗,19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的关节功能评价,根据ARCO分期系统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影像学坏死区骨硬化和囊性变亦无1例进展,18例出现股骨头出现骨重建迹象而外形及关节间隙仍未发生改变。Harris评分由术前62~84分(平均75分)增加到85~99分(平均92分),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增加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可阻止影像学进展,缓解症状,促进骨长入,中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钽棒 髓芯减压 中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段髓腔解剖参数测量与不同类型人工股骨假体的选择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宏伟 孙俊英 +3 位作者 张云坤 郁忠杰 王禹基 孙荣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7-71,76,共6页
目的对414例股骨近段髓腔解剖特征的X线影像学测量,为临床合理选择股骨假体提供参数。方法随机选择414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期间股骨近端DR影像资料(DICOM格式),用Dicom viewer软件测量10项股骨近段髓腔径... 目的对414例股骨近段髓腔解剖特征的X线影像学测量,为临床合理选择股骨假体提供参数。方法随机选择414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05年3月~2008年12月期间股骨近端DR影像资料(DICOM格式),用Dicom viewer软件测量10项股骨近段髓腔径长参数和5项形态参数,分析各参数的特点、相关性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 (1)年龄因素(女性)和峡部内径显著正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小粗隆中点下方20 mm处髓腔至峡部髓腔内径变宽大,整个股骨近端髓腔呈宽而直的烟囱型。(2)MCFI集中于1.8~2.4,占总的被测人群68.08%。(3)本组所测CFI,根据Nobel分型,烟囱型髓腔占13.0%,正常型髓腔占72.5%,漏斗型髓腔占14.5%。(4)MCFI和CFI显著正相关,MCFI和DCFI无显著相关性;CFI和DCFI、股骨远端髓腔开大角度显著正相关,CFI和峡部内径显著负相关;DCFI和股骨远端髓腔开大角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1)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大小变异较大,国人之间及与欧美白种人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MCFI、CFI、DCFI对描述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各有侧重,三者结合髓腔径长参数能更准确、细致地刻画髓腔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髓腔形态 影像学 Noble分类 测量 MCFI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老年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世杰 王禹基 +4 位作者 赵公吟 朱瑞霞 徐南伟 贾晓钧 王亮亮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240-3243,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老年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行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于手术前接受10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实验组)或等...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老年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行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于手术前接受10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实验组)或等量生理盐水组(安慰剂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活动及休息时的疼痛程度,并统计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镇痛及止吐药物的使用量、髋关节运动范围(ROM)、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后24、48、72 h CRP水平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相比,实验组术后24 h时活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托烷司琼用量、按压自控镇痛泵次数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安慰剂组,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PONV发生率(25.00%)高于实验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创面及假体周围未出现感染。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炎症指标CRP水平,减轻术后活动性疼痛,降低PNOV发生率,增加髋部的运动范围,在不增加伤口问题和假体周围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可缩短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地塞米松 疼痛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近期结果 被引量:9
12
作者 瞿玉兴 王禹基 +1 位作者 孙俊英 董天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8期510-512,共3页
目的对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作一小结,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对15例18髋FicatⅢ、Ⅳ期股骨头坏死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平均年龄39岁(23~49岁).手术方法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 目的对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作一小结,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对15例18髋FicatⅢ、Ⅳ期股骨头坏死进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平均年龄39岁(23~49岁).手术方法按照Amstutz和Nelson提出的标准方法进行,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平均随访3.5年(6~50个月),无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感染.1例髋臼假体周围发现有透亮带,1例因股骨头假体位置不佳已行翻修.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0分,术后为90分,最近一次随访平均评分93分(89~98分).评价:优16髋,良1髋,差1髋.结论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FicatⅢ、Ⅳ期且年龄较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表面置换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坏死 表面置换术 全髋关节 治疗 HARRIS评分 2000年10月 平均年龄 定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瞿玉兴 王禹基 +3 位作者 蒋涛 薛桐 彭立波 王晓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777-1778,F0003,共3页
[目的]介绍椎板减压后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和体会,评价其在椎板减压临床病例中的效果。[方法]26例需椎板减压患者在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1.... [目的]介绍椎板减压后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的方法和体会,评价其在椎板减压临床病例中的效果。[方法]26例需椎板减压患者在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分别于术后3、6、9、12个月、1.5 a进行X线片、CT、MR I检查1次。[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钛网被自体骨固定,位置良好,椎体稳定,硬膜外无明显瘢痕压迫。[结论]椎板减压后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有利于维持手术效果,减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减压 椎板切除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醚酮全髋假体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庆卫 孙俊英 +2 位作者 孙康 王禹基 戴尅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8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研制一种低弹、高强、耐磨且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全髋假体材料。方法:采用国产材料和工艺研制出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和短切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两种CFPEEK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环境下比较测试CF-PEEK与传统人工关节材料的耐磨... 目的:研制一种低弹、高强、耐磨且生物相容性好的新型全髋假体材料。方法:采用国产材料和工艺研制出连续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和短切碳纤维增强的聚醚醚酮两种CFPEEK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环境下比较测试CF-PEEK与传统人工关节材料的耐磨损性能。采用兔骨内置入的方法,判断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CFPEEK的体积磨损率分别为Ti和Co-Cr-Mo的1/50和1/20,前者与后两者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磨损表面形态观察显示其磨痕细小,基质—纤维结合良好;CFPEEK—骨的界面结合强度明显优于传统人工关节材料,组织学显示CFPEEK能与骨形成良好的生物学固定。结论:CFPEEK假体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耐磨损和低弹性模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假体 生物相容性材料 体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配式髋表面置换股骨头假体植入后股骨近段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南伟 孙荣彬 +2 位作者 王禹基 侯丽丽 赵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9-464,共6页
目的研究组配式髋表面置换股骨头假体植入后,股骨近段及假体周围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建立正常股骨近段、传统表面髋置换假体(本实验选用Wright假体)、组配式表面髋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关节加载后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近段应力分... 目的研究组配式髋表面置换股骨头假体植入后,股骨近段及假体周围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建立正常股骨近段、传统表面髋置换假体(本实验选用Wright假体)、组配式表面髋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关节加载后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近段应力分布变化,并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区域骨质应力分布进行分区量化研究。结果传统假体沿着杆体周围骨质上有多处的应力集中区域,在股骨颈的下方(4、10区)应力明显增加,股骨头上方假体杯下缘(1、7区)应力遮挡;组配式假体螺钉周围骨质上虽有应力集中,但是数值相对较小,股骨颈下方(4、10区)应力分布接近正常股骨。结论与传统表面髋假体置换相比,组配式假体在股骨颈下方区域有较好的应力分布,接近正常股骨,降低了股骨颈骨折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配式假体 有限元 表面置换 髋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卵泡抑制素样蛋白1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涛 何小舟 +3 位作者 许贤林 徐海燕 周萃星 王禹基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表达,以及血清FSTL1与机体慢性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细胞生长分化调节相关因子骨形成蛋白6(BMP6)的相关性,探讨血清FSTL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表达,以及血清FSTL1与机体慢性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细胞生长分化调节相关因子骨形成蛋白6(BMP6)的相关性,探讨血清FSTL1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FSTL1、IL-6、BMP6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骨转移组血清FSTL1的表达水平[(20.23±8.69)μg/L]较BPH组[(35.45±12.35)μg/L]明显降低(P<0.01);血清IL-6、BMP6表达[(23.56±20.17)μg/L、(428.30±178.40)μg/L]较BPH组[(11.21±8.62)μg/L、(293.50±39.72)μg/L]明显增高(P<0.05);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的血清FSTL1的表达与IL-6、BMP6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0.972(P<0.05)。结论: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FSTL1的表达降低,并且和体内炎症因子、细胞转化因子有关,为临床判断前列腺癌的发生及进展提供了新的生物学标记,为前列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学靶向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卵泡抑制素样蛋白1 白介素6 骨形成蛋白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超大型臼杯生物学固定行臼杯翻修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俊英 蒋建农 +1 位作者 王禹基 董天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总结超大型臼杯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11例11髋,均为首次臼杯翻修(RA)术患者.其中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Tanzer标准)Ⅰ期者3例,Ⅱ期6例,ⅢA期2例.从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至翻修术的时间最短3年... 目的总结超大型臼杯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 11例11髋,均为首次臼杯翻修(RA)术患者.其中臼杯松动合并髋臼骨缺损(Tanzer标准)Ⅰ期者3例,Ⅱ期6例,ⅢA期2例.从全髋关节置换术(THR)至翻修术的时间最短3年,最长13年.全髋置换术的臼杯外径46~50 mm,翻修术的臼杯外径56~60 mm.假体选用AML(Depuy,USA)假体3例,Bi-Metric(Biomet,USA)2例,REF(Lima,Itali)3例,PF(UOC,Taiwan)3例.结果随访2~5年.髋关节功能(Harris标准)从翻修术前的平均30(16~54)分恢复至翻修术后的平均90(85~95)分,其中功能优9例(82%),良2例(18%),无一例需行再翻修.X线片显示:髋关节中心从术前的泪点间线近侧的平均30(17~67) mm改善至翻修术后的平均15(10~20) mm,髋关节旋转中心从泪点外侧的平均23 mm处改善至术后的33 mm,臼杯均表现骨性固定,无一例X线松动.结论对某些类型的臼杯松动骨缺损,采用超大型臼杯行无骨水泥翻修术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修术 治疗 术后 生物学固定 髋臼骨缺损 泪点 骨水泥 超大型 PF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活性玻璃颗粒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锦春 孙俊英 +1 位作者 王禹基 宋斌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8-299,303,共3页
目的 观察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在急性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6 8例新鲜股骨干骨折随机分成两组,A组:34例,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骨折端填入生物活性玻璃颗粒;B组:34例,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未行植骨... 目的 观察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在急性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6 8例新鲜股骨干骨折随机分成两组,A组:34例,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骨折端填入生物活性玻璃颗粒;B组:34例,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未行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A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2 0 .5周,骨性愈合时间平均2 4 .5周,B组均比A组迟4~5周。于术后第3、第6、第8个月进行比较,A组骨折愈合率均明显高于B组(P <0 .0 1)。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安全、有效,是一种很好的骨缺损移植物,并能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玻璃颗粒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数字显示角度仪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靖钊 王海红 +3 位作者 程彦骁 包洪卫 王禹基 孙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7期597-600,共4页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液晶数字显示角度仪控制前倾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8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55例;年龄42~81(70.4±7.9)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液晶数字显示角度仪控制前倾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83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55例;年龄42~81(70.4±7.9)岁。股骨颈骨折6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0例。所有患者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控制髋臼杯假体的前倾角,术后采用CT扫描,测量髋臼杯的前倾角,两者进行比较,了解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的准确性。结果:术后CT测量提示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均位于Lewinnek提倡的安全区内,术中使用液晶数显角度仪测量髋臼杯的前倾角度中位数为14.20°(12.80~15.40)°,术后CT扫描测量的髋臼杯的前倾角中位数为14.20°(13.40~15.5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5,P=0.085)。结论:应用液晶数显角仪器对术中控制髋臼杯的前倾角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辅助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前倾角 数显角度仪 直接前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S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斌 孙俊英 +1 位作者 吴锦春 王禹基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4-305,316,共3页
目的 总结DHS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体会,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从2 0 0 2年1月至2 0 0 3年1月应用DHS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30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在DHS组中发生髋内翻畸形3例,在外... 目的 总结DHS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体会,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从2 0 0 2年1月至2 0 0 3年1月应用DHS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30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 在DHS组中发生髋内翻畸形3例,在外固定组中有4例,外固定组中有17例发现膝关节僵硬。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有明显统计学意义,DHS组明显高于外固定支架组。DHS组中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2周,而外固定支架组为14周(P <0 .0 5 )。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转子间骨折较DHS具有手术安全、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于有高手术风险的病例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外固定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