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残塬沟壑区人工林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王子涵 龚铭 +6 位作者 赵炯昌 池金洺 朱洪盛 左启林 王丽平 王百群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目的]了解残塬沟壑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生态建设和探究水文过程对气候-植被-地貌综合效应的敏感性至关重要。[方法]以地处山西吉县蔡家川的人工林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尺度野外定位监测与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小流域... [目的]了解残塬沟壑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生态建设和探究水文过程对气候-植被-地貌综合效应的敏感性至关重要。[方法]以地处山西吉县蔡家川的人工林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尺度野外定位监测与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时段内总降雨历时为308 h,累计降雨量311.1 mm,占全年降雨量的77.95%,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2)采用有序最优分割法将人工林小流域土壤水分分为三层,其中,0-1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3.91±4.08)cm^(3)/cm^(3)(CV=29%),10-8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6.28±5.01)cm^(3)/cm^(3)(CV=31%),80-180 cm为土壤水分调节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4.25±1.89)cm^(3)/cm^(3)(CV=13%)。(3)人工林小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反距离权重法土壤水分空间插值的精确度最高,纳什系数为0.52,均方根误差为2.04。[结论]蔡家川人工林小流域的水分空间分布受到地形、降水和植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分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空间插值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蓝藻水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龚铭 王百群 +1 位作者 赵方凯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蓝藻水华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2002—2021年,滇池蓝藻水华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特征,在2006年、2013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1.952×10^(7),2.010×10^(7),1.743×10^(7) m^(2);在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出现谷值,分别为1.243×10^(7),1.156×10^(7),1.163×10^(7) m^(2)。2016年后蓝藻水华面积稳定波动,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2021年面积为1.709×10^(7) m^(2)。在月份尺度,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7—12月,8月达到峰值,11—2月持续降低,2月达谷值。蓝藻水华与气温、降水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风向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风向呈现最为密切的显著相关关系(p<0.05),受滇池地形等因素影响,4种气象因子中风向因子重要性最高,偏东的风向对滇池蓝藻水华覆盖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滇池蓝藻整体保持稳定波动无显著演变趋势,未来滇池水生态修复应深入考量风向、风速对蓝藻爆发的重要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滇池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胁迫下根施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上海青生长和铀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连贝贝 赵珊珊 王百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236,共7页
[目的]揭示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上海青缓解铀胁迫的作用机制,为褪黑素-抗性菌-植物联合修复铀污染土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添加铀(10 mg/kg)污染红壤为供试土壤,研究褪黑素(100μmol/L)、铀抗性菌苏云... [目的]揭示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上海青缓解铀胁迫的作用机制,为褪黑素-抗性菌-植物联合修复铀污染土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添加铀(10 mg/kg)污染红壤为供试土壤,研究褪黑素(100μmol/L)、铀抗性菌苏云金芽孢杆菌以及联合施用下对土壤pH和养分、上海青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在土壤-上海青系统中铀含量和转运的影响。[结果](1)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显著促进了上海青的生长,提高了上海青的株高(1.8%~11.8%)、生物量(0.8%~34.4%)、叶绿素含量(12.1%~50.2%)和养分含量(7.1%~39.5%);(2)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减弱了铀胁迫对上海青造成的氧化损伤,增强了抗氧化损伤防御能力,进而促进上海青的生长;(3)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增加了根的富集系数(9.26%),降低了铀从根向叶的转运,进而降低了食用上海青的风险;(4)褪黑素和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减轻上海青中铀含量和促进上海青生长方面有协同作用,联合施用效果更好。[结论]褪黑素和抗性菌通过显著增强土壤酶活性和上海青抗氧化防御,增强上海青对养分的吸收、减弱氧化损伤,维持细胞稳态,来减弱上海青对铀的吸收与转运,促进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抗性菌 氧化损伤 上海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百群 吴金水 吴振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870-1876,共7页
根据野外调查和观测,对子午岭次生林区的灌木和森林植被地上部各部分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灌木群落中,狼牙刺、虎榛子和沙棘群落中的茎杆与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分别占地上部生物量中有机碳储量的70.59%~75.33%、95%... 根据野外调查和观测,对子午岭次生林区的灌木和森林植被地上部各部分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灌木群落中,狼牙刺、虎榛子和沙棘群落中的茎杆与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分别占地上部生物量中有机碳储量的70.59%~75.33%、95%和83.84%;茎杆和枝条及叶片生物量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沙棘>狼牙刺>虎榛子;灌木群落中草本层生物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狼牙刺>沙棘>虎榛子;地被层有机物质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沙棘>虎榛子>狼牙刺。狼牙刺群落、虎榛子群落和沙棘群落中有机碳的储量分别为15.06~16.25t/hm2、8.84t/hm2和25.67t/hm2。在森林植被中,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等落叶阔叶林的茎与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占地上生物量中总储碳量的88.66%~97.75%、侧柏林和人工油松林针叶林的茎和枝条中有机碳的储量,约占地上生物量中总储碳量的83%,除过人工油松林外,乔木林中灌木层中有机碳储量的顺序为白桦>山杨-辽东栎>山杨>侧柏>辽东栎,乔木林中草本层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为0.5~0.6t/hm2,人工油松林的草本层生物量中有机碳的储量为1.26t/hm2,天然乔木林下地被物中有机碳的储量,约占群落地上部总有机碳储量的7%~13%。山杨-辽东栎、白桦、山杨、辽东栎、侧柏及人工油松林中有机碳的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储量 植被 凋落物 子午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垦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库构成与来源的效应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百群 苏以荣 吴金水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8-622,共5页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农作用地土壤。玉米与甘蔗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甘蔗连作。13C示踪结果表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农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玉米与甘蔗轮作的农田中,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的高于甘蔗连作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甘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垦草地 农田 土壤有机碳 ^13C同位素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地形对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87
6
作者 王百群 刘国彬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22,共5页
根据黄土丘陵区坡地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地地形因素中的坡长及坡度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和土壤可溶性养分离子随径流液而流失的状况。初步结果表明,坡地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强度与坡长呈指数函数关... 根据黄土丘陵区坡地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次降雨条件下,坡地地形因素中的坡长及坡度与土壤养分流失的关系和土壤可溶性养分离子随径流液而流失的状况。初步结果表明,坡地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磷、钾养分的流失强度与坡长呈指数函数关系(NL=a1·exp(b1x),a1>0,b1>0),养分流失强度随坡长的增加呈指数增加趋势;坡地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强度与坡度呈指数函数关系(NS=a2·exp(b2x),a2>0,b2>0)。径流液中的养分离子流失强度大小顺序为:钙离子>钾离子>无机氮(NO-3-N+NH+4-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流失 地形因素 坡地 黄土丘陵区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淋洗下土壤各形态氮在剖面中的分布与移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百群 余存祖 +1 位作者 戴鸣钧 彭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S1期6-11,共6页
采用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氮和NH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不易移动;无机氮组分中NO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NH4—N次之,非交换态铵是稳定的形态,难以移动。水... 采用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氮和NH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不易移动;无机氮组分中NO3—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NH4—N次之,非交换态铵是稳定的形态,难以移动。水肥是决定NO3—N淋失的重要因素.NO3—N的淋溶量随着淋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氮肥增加了NO3—N的淋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柱模拟 氮素形态 剖面分布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牧草营养元素累积及土壤有机碳与养分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百群 姜峻 +1 位作者 都全胜 曹庆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7-132,共6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川地及山坡地豆科和禾本科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变化、草地植物营养元素吸收与循环特征,揭示种植不同种类牧草的人工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种牧草...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川地及山坡地豆科和禾本科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变化、草地植物营养元素吸收与循环特征,揭示种植不同种类牧草的人工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种牧草当年生长的茎叶、立枯物、凋落物及根系中所累积的营养元素中,氮素累积量最高,其次为钾,磷的累积量最少;牧草通过凋落物归还到土壤中的氮素最多、其次为钾素,磷的归还量最少;各种牧草的地上部氮、磷、钾3种元素累积量高于根系。苜蓿的地上部和根系中氮、磷、钾的总累积量最高,其次为红豆草、柳枝稷和达乌里胡枝子,沙打旺的地上部与根系中累积的氮、磷、钾总量最少。川地与坡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碳储量及有机碳固定量均高于裸地。川地草地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高于坡地,川地草地土壤有机碳固定量低于坡地。土壤全氮含量川地以苜蓿最高,山坡地以白羊草最高。建植草地可有效提高土壤氮与钾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营养元素 土壤有机碳 养分特征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移动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百群 戴鸣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应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 ,在可控水量条件下 ,研究不同水量淋溶情况下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氮组分中 ,氨基酸氮和 NH3-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 ;无机氮组分中 NO- 3 - ... 应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 ,在可控水量条件下 ,研究不同水量淋溶情况下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和移动特征。研究表明 ,土壤有机氮组分中 ,氨基酸氮和 NH3-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非酸解性氮则相对稳定 ;无机氮组分中 NO- 3 - N是易于移动的形态 ,NH+ 4 - N运移性差 ,非交换态 NH+ 4 - N为相对稳定形态 ;水、肥条件是决定 NO- 3 - N淋失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认识和掌握土壤氮素在剖面中的运移规律 ,为农田水分和氮素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为深入揭示土壤中各种形态氮运移动态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模拟实验 氮素形态 淋溶运移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对氮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百群 张卫 余存祖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62-367,共6页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处理小麦地上生物量、茎叶产量和籽粒产量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这3 种产量则随氮素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成熟后地上部吸收总氮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出施氮处理和水分处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处理小麦地上生物量、茎叶产量和籽粒产量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同一土壤含水量下,这3 种产量则随氮素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成熟后地上部吸收总氮量的方差分析显示出施氮处理和水分处理对小麦吸氮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一施氮处理小麦地上部吸氮总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3 种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小麦的吸氮量均随施尿素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施尿素处理的土壤A 值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尿素与猪粪配施处理的土壤A 值则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施肥量下,尿素氮的利用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田间持水量分别为50 % 、70 % 和90 % 时,小麦对土壤中氮素利用率分别为1330 % 、2797 % 和3226 % ,尿素与猪粪配施处理在3 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996 % 、2990 % 和3439 % 。说明在水分缺乏的情况下,尿素氮的利用率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制约,土壤水分充足及无机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小麦 ^15N示踪法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素的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百群 吴金水 赵世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3-25,共3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长期草地(白羊草地和茭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的全氮含量为坡耕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1.4~2.5倍。长期草地和...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对象,研究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长期草地(白羊草地和茭蒿草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的全氮含量为坡耕地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1.4~2.5倍。长期草地和乔木林地表层土壤(0—5cm)全氮的含量相近,高于灌木林地及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在林草植被下,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的含量,土壤剖面中全氮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表现为下降趋势。与坡耕地相比,草、灌木和乔木可以分别提高0—15cm,0—25cm和0—50cm土层中土壤全氮的含量,表明了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说明,在黄土丘陵区,坡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可以有效地驱动上层土壤氮素含量逐渐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植被类型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东胜煤田大柳塔矿区水质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百群 张卫 邢大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100-111,共12页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神府煤田大柳塔地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兰木伦河两岸支沟泉水水质良好,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活鸡兔沟矿坑水为强矿化度硬水,水化学性质差,这些矿坑水排入河道,是污染河水的因素之一... 本文在野外考察和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神府煤田大柳塔地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兰木伦河两岸支沟泉水水质良好,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活鸡兔沟矿坑水为强矿化度硬水,水化学性质差,这些矿坑水排入河道,是污染河水的因素之一。目前,乌兰木伦河和活鸡兔沟河水污染尚不严重,但河水水质由上游至下游交差。最后,对河水水质污染趋势作了分析和定性预测,并提出控制污染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污染 大柳塔矿区 神府─东胜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煤田大柳塔镇的土壤资源及其养分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百群 张卫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107-111,共5页
本文概述了神府煤田在柳塔镇辖区内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区内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表明河谷川道区及部分沟底地土壤养分充足;而盖沙丘陵区的长期耕种和培肥的土壤养分充足,但是不便于培... 本文概述了神府煤田在柳塔镇辖区内的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对区内土壤养分状况进行评价,表明河谷川道区及部分沟底地土壤养分充足;而盖沙丘陵区的长期耕种和培肥的土壤养分充足,但是不便于培肥的农地土壤以及稀疏草地土壤养分缺乏。根据养分的测定值及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培肥土壤和提高土壤有效养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柳塔镇 土壤资源 养分评价 模糊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山坡农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状况分析
14
作者 王百群 王占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47-51,共5页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第一副区山坡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由于长期土壤侵蚀的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虽然全磷和全钾含量相对较丰富,但其有效性不高,土壤水分条件差且多变,...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了黄土丘陵第一副区山坡地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由于长期土壤侵蚀的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低,虽然全磷和全钾含量相对较丰富,但其有效性不高,土壤水分条件差且多变,土壤肥力贫瘠。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和土壤肥力低下是导致该区山坡地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和合理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山坡地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生产力 山坡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黑垆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去向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20
15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3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郭明航 王百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在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陕西省长武县的黑垆土上 ,用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的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以及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 ,氮肥的增产效果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 ,施N量为 1 0 0和 1 5 0kghm- 2 时每kg肥料N分别增产小麦 1 2 .1kg和6.4kg。施用氮肥亦提高了水分利用率 ,无氮区和施肥区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 7.6kghm- 2 mm- 1和 9.7~ 1 0 .5kghm- 2 mm- 1。15N微区试验结果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利用率为36.6%~ 38.4% ,土壤残留率为 2 9.2 %~ 33.6% ,标记氮肥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迅速降低。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在 33%~ 40 %之间 ,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在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氮去向 冬小麦 黑垆土 增产效果 水分利用率 黄土旱塬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标记肥料研究旱地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与去向 被引量:15
16
作者 党廷辉 蔡贵信 +2 位作者 郭胜利 郝明德 王百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0-285,共6页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 在黄土旱塬 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 ,在特殊干旱年里小麦施氮肥增产仍很显著 ,但氮肥效果受到明显抑制 ,施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播种前土壤水分含量对旱作小麦产量有决定性作用。15N微区试验表明 ,尿素作基肥混施入耕层后 ,小麦当年利用率为 3 6 6%~ 3 8 4% ,土壤残留率为 2 9 2 %~ 3 3 6%。氮肥的后效显示 ,土壤残留的氮素可被第 2茬小麦部分利用 ,占施氮量的 2 1 %~ 2 8% ,相当于 0~ 40cm土壤残留氮的 6 7%~ 8 7%。土壤残留的氮素主要集中在 0~ 40cm土层中 ,土壤剖面中残留氮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膜间种植对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在试验年里没有显示作用 ,但大大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同位素标记 尿素 覆膜栽培 黑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水氮动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杜红霞 吴普特 +2 位作者 冯浩 王百群 马军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4期82-87,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监测夏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剖面含量变化,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其时空变化及籽粒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氮肥对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随土壤深...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监测夏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剖面含量变化,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其时空变化及籽粒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氮肥对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和硝态氮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表层50 cm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较高且呈降低态,50-110 cm相对较低且波动较小,灌浆期二者均达到最低值;各生长期表层50 cm土壤含水量呈不施氮处理均高于施氮处理,50-110 cm土层则相反;施氮能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硝态氮运移受土壤水分状况和含量的影响,含量越高,向下移动越深;施氮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增产效果明显(增产28.52%-37.86%),二者均以施氮240 kg/hm^2处理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及籽粒吸氮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之趋势,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并不显著;不施氮与施氮处理氮素生产力、氮肥利用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从控制土壤硝态氮积累及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综合考虑,夏玉米的适宜施氮量范围应控制在120-240 kg/hm^2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土壤水氮动态 籽粒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丁婷婷 王百群 +1 位作者 何瑞清 张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 为了研究施用秸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设置CK(对照),M2,M4,M6共4个处理,处理中每100g干土中加入秸秆量分别为0,2,4,6g。在室温为25℃、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试验,分别在15,30,45,60,105,150d时,采取各处理中的土壤样品,观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及矿质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个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再减小,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后趋于平稳。在培养的整个过程中,M4与M6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明显高于CK中的含量,表明了施用秸秆可以促进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累积。在相同时间段内,各处理之间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加入秸秆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矿物态氮 秸秆 培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邓瑞芬 王百群 +2 位作者 刘普灵 刘栋 徐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4-107,共4页
坡面土地利用方式与产流、产沙及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具有密切关系。对延安燕沟流域的坡耕地、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以及刺槐林地径流小区的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流、产沙量... 坡面土地利用方式与产流、产沙及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具有密切关系。对延安燕沟流域的坡耕地、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以及刺槐林地径流小区的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产流、产沙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随径流流失的可溶性有机碳量表现为:坡耕地>刈割草地>草地>刈割灌木地>灌木地>刺槐林地小区,随泥沙流失的有机碳量表现为:坡耕地>草地>灌木>刺槐林地。随泥沙流失的土壤有机碳占总流失量的主要部分,而随径流流失的有机碳只占很少的比例。因此,增加黄土坡面植被覆盖度是控制产流、产沙量和有机碳流失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流失 水土流失 黄土坡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吸氮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红霞 吴普特 +2 位作者 王百群 冯浩 马军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1-126,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生长期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累积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施磷水平分别为0,60,120和180 kg/hm^2时,研究施磷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吸收累...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夏玉米生长期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累积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施磷水平分别为0,60,120和180 kg/hm^2时,研究施磷对夏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在0-110 cm土层,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0-30 cm土层明显高于30-110 cm土层且变幅较大,施磷肥能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夏玉米生育期推进,0-11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于灌浆期达到最低值;当施磷水平为120 kg/hm^2时,成熟期0-11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低于施磷60和180 kg/hm^2的处理;施磷肥能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籽粒吸氮量及氮收获指数,均以施磷水平为120 kg/hm^2时最高。【结论】在施氮基础上施用磷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累积,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及向更深土层中的运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 土壤硝态氮 籽粒产量 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