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胃内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瑞官 李虎城 +2 位作者 黄辉 吴田田 张维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07年6月~2011年1月实施的10例内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0例均在胃镜、十二指肠镜下成功实施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2007年6月~2011年1月实施的10例内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10例均在胃镜、十二指肠镜下成功实施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无近、远期并发症发生,随访17个月~4年,效果良好,囊肿全部消失。结论十二指肠镜下胰腺假性囊肿-胃内引流术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一种有效、安全方法。但需要选择合适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假性囊肿 内镜 胃内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胃束带取出术15例报告
2
作者 王瑞官 李为民 +2 位作者 郑方 刘浩润 吴田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822-824,共3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束带取出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为1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胃束带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25~49岁,平均(37.0±7.12)岁。束带向食管滑动1例,减重失败后患者要求取出束带1例...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束带取出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为1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胃束带取出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25~49岁,平均(37.0±7.12)岁。束带向食管滑动1例,减重失败后患者要求取出束带1例,束带腐蚀胃壁造成胃瘘1例,束带向胃体滑动造成梗阻9例,需要妊娠3例。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胃束带取出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0±9.23)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日晚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术后第1天可进流食,术后住院3~5 d,平均(4.0±0.8)d,术后第7天拆线。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24个月,平均(15.0±5.18)个月。患者饮食正常,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结论:腹腔镜胃束带术是可逆性手术,腹腔镜胃束带取出术可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胃束带取出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巨大囊肿伴肿瘤标记物升高一例报道
3
作者 王瑞官 李虎城 邹一平 《腹部外科》 2010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肿瘤标记物 巨大囊肿 上腹部胀痛 脾脏 腹壁静脉曲张 移动性浊音 蠕动波 胃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处理
4
作者 王瑞官 李虎城 +1 位作者 邹一平 黄辉 《感染.炎症.修复》 2010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肝移植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表现与肝穿刺活检及ERCP检查的方法明确原因,分析总结其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结果:40例肝移植患...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肝移植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表现与肝穿刺活检及ERCP检查的方法明确原因,分析总结其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结果:40例肝移植患者发生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16例(40.0%)、保存性损伤11例(27.5%)、胆道并发症7例(17.5%)、药物反应6例(15.0%)。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者,受者1年生存率约为90%,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愈率为95%。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较多,机制复杂,以急性排斥反应、保存性肝损伤、胆道并发症和药物反应常见,临床上应根据其病因,进行综合处理,常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高胆红素血症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升高的真性脾囊肿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方 邹一平 +6 位作者 崔洪涛 戴新 李为民 李虎城 王瑞官 刘浩润 江兆涛 《北京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122-122,126,共2页
伴随肿瘤标志物CA125及CA19—9异常升高的真性脾囊肿罕见文献报道。现将我院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治疗的3例伴随CA125、CA19—9升高的真性脾囊肿行腹腔镜开窗术治疗的资料报告如下。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CA125 真性脾囊肿 临床分析 腹腔镜开窗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本 苏佳灿 +1 位作者 王瑞官 张春才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取52具髋骨标本,确定髋臼缘最上点为点A,髋臼缘最下点为点B,坐骨大切迹顶点与坐骨棘基底中点连线的中点为点C,取CD垂直于AB,D点为CD与髋臼后缘的交点,把DC近似三等分,等分点为E、F,... 目的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取52具髋骨标本,确定髋臼缘最上点为点A,髋臼缘最下点为点B,坐骨大切迹顶点与坐骨棘基底中点连线的中点为点C,取CD垂直于AB,D点为CD与髋臼后缘的交点,把DC近似三等分,等分点为E、F,分别以D1、D2、D3代表DF、 DF、DC的长度,R1、R2、R3分别为在点E、F、C三点所测的髋臼后壁的厚度,测量D1、D2、D3、R1、R2、R3 的值,并计算D1与R1、D2与R2、D3与R3的比值。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具髋臼的D1与 R1、D2与R2、D3与R3的比值分别为1.25±0.20、1.24±0.24、1.24±0.18,三者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927),故可认为D与R是成比例的,平均比值为1.24。结论我们发现髋臼后缘中部与坐骨大切迹中部连线上各点到髋臼后缘的距离与该点髋臼后壁的厚度成一定的比例,比值近似为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型记忆加压接骨器记忆生物力学特性检测(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苏佳灿 曹洪海 +4 位作者 王瑞官 张春才 薛召军 吴建国 丁祖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2-184,共3页
背景:通过记忆生物力学计算和实验测定,分析肱骨骨折和近关节部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目的:通过对天鹅型记忆加压接骨器进行力学测定,分析相关记忆生物力学意义。设计: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互为补充,互为验证。单位:解... 背景:通过记忆生物力学计算和实验测定,分析肱骨骨折和近关节部位天鹅型记忆接骨器的记忆生物力学特性。目的:通过对天鹅型记忆加压接骨器进行力学测定,分析相关记忆生物力学意义。设计: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互为补充,互为验证。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选择死于颅脑损伤的成年男性肱骨20根。方法:分别选取成人尸体湿肱骨,制作骨折模型,包绕压敏胶片后以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测定加压支和环抱支固定骨折时的应力值。主要观察指标:①环抱支的压力测量结果。②加压支的测量结果。结果:天鹅型记忆接骨器环抱支与肱骨接触部位的应力范围是2.42~22.68N,而加压支在骨折断面产生的应力较大,应力为13.6MPa左右。结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的环抱支应力有利于固定骨折两断端,加压支在骨折断面形成的应力场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记忆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对肱骨骨折加载应力的选择(英文)
8
作者 苏佳灿 王瑞官 +3 位作者 张春才 薛召军 吴建国 丁祖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234-236,共3页
背景:肱骨骨折治疗中经常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于应力加载的方向与应力加载的力值。目的:分析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固定肱骨时不同应力加载的选择,为今后肱骨骨折治疗时内固定器械的放置部位、载荷的施加方向及大小等提供力学依据。设计:进行... 背景:肱骨骨折治疗中经常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于应力加载的方向与应力加载的力值。目的:分析天鹅记忆加压接骨器固定肱骨时不同应力加载的选择,为今后肱骨骨折治疗时内固定器械的放置部位、载荷的施加方向及大小等提供力学依据。设计:进行不同应力加载的条件下,构建肱骨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和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选取湿成年尸体肱骨标本和与之相对应型号的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方法:选择湿肱骨标本行CT成像得到肱骨每层横截面图像,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5.6建立肱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以及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的三维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对比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寻求临床治疗的参考数值。结果:所构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三维模型,逼真反映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同时获得不同加载方式下肱骨的受力情况。结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固定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可以为肱骨正常力学行为以及骨折后内固定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骨折 记忆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手术后伴发Wernicke脑病诊治分析
9
作者 郑方 王瑞官 +1 位作者 许长涛 赵洪强 《武警医学》 CAS 2018年第10期938-94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伴发Wernicke脑病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解放军309医院肝胆外科2006-09至2017-10收治的10例腹部外科手术伴发Wernicke脑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误诊...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伴发Wernicke脑病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解放军309医院肝胆外科2006-09至2017-10收治的10例腹部外科手术伴发Wernicke脑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本组10例腹部外科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粘连性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其中每例患者至少合并1种并发症,治疗要求短时间内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病程均在3周以上。临床表现主要有精神异常8例,共济失调6例,眼球震动4例,认知功能减退5例。10例早期全部误诊,后经多科室会诊后确诊,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_1治疗,6例痊愈,由于治疗不及时,3例留下后遗症状,死亡1例。结论腹部手术后伴发Wernicke脑病症状不典型,应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维生素B_1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外科手术 WERNICKE脑病 维生素B_1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10
作者 刘浩润 李为民 +4 位作者 邹一平 杜继东 郑方 黄辉 王瑞官 《腹部外科》 2009年第3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共18个肝癌病灶经腹腔镜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3.2cm。术后复查超声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平均为8.6min。术后均未出现腹...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例共18个肝癌病灶经腹腔镜行射频消融治疗,病灶平均直径3.2cm。术后复查超声造影,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个病灶射频消融时间平均为8.6min。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出血、胆囊损伤、胆漏、胃肠道损伤、膈肌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造影复查病灶完全坏死率达83.3%,残留病灶均再次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随访6~32个月(平均16个月),2例发现肝内新病灶,3例消融部位复发,均采用B型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结论经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安全可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扩大了治疗的适应证。但应选择肿瘤位于肝脏表面、肝左外叶的病例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细胞 导管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附88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航 李为民 +3 位作者 郑方 刘浩润 王瑞官 王义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右前叶26例,右后叶16例,左内叶10例,左外叶13例,右肝10例,肝左叶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同时分布3例,全肝呈弥漫性散在分布5例,尾状...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病灶位于右前叶26例,右后叶16例,左内叶10例,左外叶13例,右肝10例,肝左叶4例,肝左叶及肝右叶同时分布3例,全肝呈弥漫性散在分布5例,尾状叶1例。所有病例中,除外B超回报多发散在结节样病灶外。右前叶病灶面积0.8 cm×0.9 cm^6.7 cm×10.6 cm,右后叶病灶面积0.9 cm×1.2 cm^8.1 cm×8.3 cm,左内叶病灶面积0.8 cm×1.2 cm^6.2 cm×4.7 cm,左外叶病灶面积1.3 cm×1.8 cm^3.8 cm×4.9 cm,尾状叶病灶面积4.8 cm×6.5 cm。肝结核为体内惟一结核杆菌感染灶者2例,并发肺结核55例,结核性腹膜炎30例,结核性胸膜炎12例,脾结核9例,其他类型结核9例。出现肝功能异常11例(12.5%),其余肝功能正常。80例患者均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余8例患者于外科进行肝结核病灶切除术。结论肝结核在肝右叶分布多于肝左叶,而结核病灶大小与所在其肝区域无相关性,肝结核一经诊断应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仍以内科抗结核治疗为主,当有外科治疗指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清除结核病灶并辅以抗结核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结核 抗结核药物治疗 肝结核病灶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织机监测系统采集数据进行了机预报的实践
12
作者 何德兴 王瑞官 张利华 《棉纺织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织机 微机 监测系统 了机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结核病临床特征分析
13
作者 封立魁 王瑞官 杜国盛 《武警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480-483,488,共5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至2021-04医院收治的44例肝移植术后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3.95±9.15)岁,常见症状...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结核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至2021-04医院收治的44例肝移植术后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3.95±9.15)岁,常见症状是发热(52.3%)、咳嗽(50%)、咳痰(36.4%),罹患结核病的中位时间为24(10.00,59.25)个月,其中14例(31.8%)在术后1年内发病。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68.2%),27.3%的患者合并2种及以上类型的结核,肺外结核和播散性结核发生率分别是25%和15.9%。PPD试验、血结核抗体、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47.4%、75%、67.7%,血结核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PD试验(χ^(2)=4.39,P=0.04)。56.8%患者行侵入性检查,阳性率为92%,确诊率显著高于非侵入性检查(χ^(2)=15.14,P<0.01)。抗结核治疗期间有11例(25%)出现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治疗有效率为90.9%。结论肝移植术后结核病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早期确诊困难,误诊率高,对反复肺部感染者应筛查结核菌感染,疑似病例应及时行诊断性治疗,侵入性检查有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结核病 诊断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纯棉府绸出口合格率的初步实践
14
作者 张秀芝 王瑞官 《河北纺织》 1992年第5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棉织物 府绸 合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10例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瑞官 李为民 +4 位作者 郑方 刘浩润 吴田田 刘航 吕家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63-7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对10例LC术后胆漏病人行ERCP、ENBD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对10例LC术后胆漏病人行ERCP、ENBD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成功实施ERCP检查,进一步证实为胆漏。其中肝总管漏4例、右肝管漏2例、胆囊管残端漏4例。胆管内结石3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所有病人均放置鼻胆管,平均手术时间40(30~60)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复查血尿淀粉酶无明显异常,术后第2天病人可进流食。10例全部治愈,平均愈合时间为9(7~10)d。结论 ERCP、ENBD治疗LC术后胆漏安全、有效,可作为处理术后胆漏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鼻胆管引流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漏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肝段大血管瘤或肝巨大血管瘤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瑞官 郑方 +1 位作者 李为民 许长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肝段大血管瘤或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自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4例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围术期指标...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肝段大血管瘤或肝巨大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自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4例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共消融26个血管瘤,其中,8个采用单针消融,18个采用双针消融,单个血管瘤平均消融时间(32.0±10.3)min。术后并发症均为Dindo-Clavien分级Ⅰ级并发症,经药物治疗后恢复良好,无Ⅱ级及以上并发症。26个血管瘤中,22个完全消融,消融率为84.6%;其余4个消融灶残留,临床继续观察,如增大考虑二次消融。结论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特殊肝段大血管瘤或肝巨大血管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腹腔镜 微波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脏MALT型边缘带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瑞官 李虎城 邹一平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00-800,共1页
病人,男,57岁。因“发热待查”收住呼吸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补液、退热等治疗,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查体B超示:肝内左叶6.7cm×9.0cm异常回声(非均质脂肪肝?左肝占位?)、肝囊肿、胆囊多发结石伴... 病人,男,57岁。因“发热待查”收住呼吸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炎、补液、退热等治疗,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查体B超示:肝内左叶6.7cm×9.0cm异常回声(非均质脂肪肝?左肝占位?)、肝囊肿、胆囊多发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肝外胆管扩张、双肾结石、前列腺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瘤 MALT型 边缘带 原发性 肝脏 上呼吸道感染 胆囊多发结石 肝外胆管扩张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瑞官 李虎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8,共4页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常见原因包括:供肝质量问题,急慢性排斥反应,病原体感染等;胆道和血管、药物及其他因素亦可致本症发生。笔者就肝移植术后高胆红质的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肝移植/副作用 高胆红素血症/并发症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核纤层蛋白B1通过影响端粒酶活性调控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瑞官 陈思 +4 位作者 孙志佳 王诗昆 王杰 秦玲玫 李江波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9-1620,共12页
核纤层蛋白B1(nuclear lamina protein B1,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中,通过敲低LMNB1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siRNA在肝癌细胞中敲低LMNB1,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果,使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 核纤层蛋白B1(nuclear lamina protein B1,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中,通过敲低LMNB1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siRNA在肝癌细胞中敲低LMNB1,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果,使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TRAP)检测其端粒酶活性变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其端粒长度变化。并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其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敲低LMNB1的HepG2细胞,检测其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变化,采用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及对肿瘤后续的组化染色,SA-β-gal衰老染色,端粒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其对成瘤性的影响。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寻找LMNB1在临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病人生存期的关系。HepG2和Hep3B中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和裸鼠成瘤实验证明稳定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端粒长度缩短,细胞发生衰老,此外细胞成瘤性降低,Ki-67表达降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且与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相关。LMNB1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评估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指标和精准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纤层蛋白B1 肝癌 端粒酶 端粒 细胞衰老
原文传递
单极电凝对胆管热损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邹一平 黄辉 +4 位作者 王瑞官 许长涛 李为民 郑方 李树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831-833,共3页
目的探讨胆管电凝损伤的组织学病理改变特征。方法将中国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常规手术器械分离胆管后取材,胆管电凝损伤后0、3、5和7 d分别取材,标本用10%甲醛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胆管电灼伤的组织... 目的探讨胆管电凝损伤的组织学病理改变特征。方法将中国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常规手术器械分离胆管后取材,胆管电凝损伤后0、3、5和7 d分别取材,标本用10%甲醛固定,经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胆管电灼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对照组正常胆管壁结构,电凝伤后0 d可见胆管壁电凝处胆管壁组织大片气化坏死,气化区管壁结构消失、肌层断裂、黏膜消失;损伤后3 d胆管病变部位可见全层炎性坏死,坏死底部炎性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损伤后5 d和7 d胆管壁损伤改变特征基本同第3天,但全层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管壁明显增厚。损伤范围平均(4.11±0.28)mm。结论电凝损伤胆管壁全层,范围超出电凝区,病理改变进程主要由细胞凝固坏死,炎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管壁纤维性增厚组成。手术修复或吻合时应注意判断和处理失活的胆管壁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 单极电凝 热损伤 组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