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_(3)-TiO_(2)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光热协同催化丙烷和丙烯氧化 被引量:1
1
作者 朱锐杰 康磊磊 +8 位作者 李林 潘晓丽 王华 苏杨 李广亿 程鸿魁 李仁贵 刘晓艳 王爱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7,共2页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2)负载的Pt SAC(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氧化C3H8和C3H6这两种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表现出比相应的纳米催化剂(PtNP/WO_(3)-TiO_(2))高得多的活性。研究发现,Pt1/WO_(3)-TiO_(2)和PtNP/WO_(3)-TiO_(2)都可以通过克服氧中毒来提高光热协同催化C3H8氧化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Pt1/WO_(3)-TiO_(2)的反应速率达到了3792μmol∙gPt−1∙s^(−1),这对C3H8氧化是一个新的突破。更有趣的是,由于C3H6在PtNP/WO_(3)-TiO_(2)上的强吸附导致催化剂C3H6中毒,因此PtNP/WO_(3)-TiO_(2)上的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无法进行。但是,得益于C3H6和Pt单原子之间适中的相互作用,Pt1/WO_(3)-TiO_(2)上的C3H6中毒在光照下可以被克服。因此,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中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这项工作表明,SAC的优势不仅在于节约贵金属,还在于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电子特性发现新的催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光热协同催化 氧化反应 氧中毒 丙烯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Cl_(2)促进的Pt1/PS-PPh_(2)催化剂高选择性催化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
2
作者 虞周楠 张磊磊 +7 位作者 谈源龙 井日峥 曹宏晨 楼才溢 格日乐 王军虎 王爱琴 张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16-326,共11页
氢甲酰化作为工业上制备醛、醇等含氧化合物的重要反应,广泛应用于制备洗涤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和香料等.目前,氢甲酰化反应主要使用HCo(CO)_(4),HCo(CO)_(3)(PR_(3))和HRh(CO)(PPh_(3))_(2)等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尽管Co基催化剂可以... 氢甲酰化作为工业上制备醛、醇等含氧化合物的重要反应,广泛应用于制备洗涤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和香料等.目前,氢甲酰化反应主要使用HCo(CO)_(4),HCo(CO)_(3)(PR_(3))和HRh(CO)(PPh_(3))_(2)等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尽管Co基催化剂可以将高碳烯烃、内烯烃以及支链烯烃高选择性地转化为直链醛,但其反应条件(5-30 MPa,140-200℃)较苛刻,且容易发生烯烃加氢等副反应.相比之下,Rh催化剂的活性比Co基催化剂高1-2个数量级,且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但Rh储量稀少,价格昂贵,而且对于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Rh催化剂难以分离和循环使用.因此,研究者开展了其他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其中Pt-Sn催化剂因其出色的区域选择性而备受关注.但目前Pt-Sn催化剂多局限于均相催化体系,而且Sn助剂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采用商业化三苯基膦嫁接的聚苯乙烯小球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SnCl_(2)-Pt_(1)/PS-PPh_(2)单原子催化剂,考察了其在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研究了Sn的促进作用.首先,以1-己烯氢甲酰化为探针反应,对催化剂的组成以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当Pt/P/Sn=1/2/5时,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在90-120℃和4-6 MPa合成气条件下,催化剂转化频率(TOF)为40 h^(-1),产物醛的正异比>42.随后,考察了催化剂的底物适用性.结果表明,C6-C12的高碳烯烃均可被高选择性地转化为相应的醛(正异比>20).然而,在循环使用实验中,由于SnCl_(2)不能稳定锚定在载体上,第二次循环时催化活性降低.但通过补加SnCl_(2),催化活性可以完全恢复.高压热过滤实验及元素检测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Pt没有流失.X射线吸收光谱(XAFS)表征结果表明,反应后Pt仍以单原子形式存在,说明Pt1/PS-PPh_(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准原位X-射线吸收谱、Mössbauer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对反应过程中Pt和Sn的电子性质和配位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nCl_(2)在反应过程中逐渐转化为Sn(dioxane)Cl3-物种(1,4-二氧六环为反应溶剂),并与Pt原子形成Pt-Sn键.当反应体系中没有Sn时,Pt(II)会被合成气过度还原并发生团聚.当没有膦配体时,Pt原子也会发生聚集,而且SnCl_(2)会在Pt(II)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SnO.因此Sn(dioxane)Cl3-与膦配体共同抑制了Pt(I)在反应过程中的还原与聚集.最后,通过XAFS表征深入研究了反应机理.分析结果表明,CO在催化剂上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H_(2)则可能以异裂的方式在催化剂上被活化.据此提出可能的反应机理:首先,H_(2)在催化剂上活化先形成Pt-H物种;随后,烯烃插入Pt-H,形成Pt-烷基物种;接着,CO迁移并插入,生成Pt-酰基物种;最后,经过还原消除步骤,得到最终的产物醛.综上,本文制备了一种对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SnCl_(2)-Pt1/PS-PPh_(2)单原子催化剂,为低成本非Rh基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借鉴.同时,揭示了催化体系中Sn的促进作用,为通过Lewis酸来调控催化剂的性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甲酰化反应 铂-锡催化剂 高碳烯烃 区域选择性 单原子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驱动的高活性Pd/PdO表面界面促进低温甲烷燃烧
3
作者 谈源龙 张亚峰 +10 位作者 高雅 马静远 赵晗 顾青青 苏杨 徐晓燕 王爱琴 杨冰 张国旭 刘晓艳 张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42-252,共11页
天然气汽车尾气中尚未充分燃烧的甲烷是一种典型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远超二氧化碳,达到后者的20倍以上.因此,减少甲烷的排放对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以Pd/Al_(2)O_(3)为基础催化剂的催化燃烧反应,已被证实为减少甲烷... 天然气汽车尾气中尚未充分燃烧的甲烷是一种典型的温室气体之一,其温室效应远超二氧化碳,达到后者的20倍以上.因此,减少甲烷的排放对于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目前,以Pd/Al_(2)O_(3)为基础催化剂的催化燃烧反应,已被证实为减少甲烷排放的最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钯基催化剂的活性结构不仅有助于合理设计高效的催化体系,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贵金属钯的使用量.然而,在甲烷燃烧反应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气氛的复杂性,Pd金属的表面容易转变为不同结构,这增加了研究其活性结构的难度.此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载体的性质、预处理的气氛以及温度等因素均会对Pd的价态和粒径效应产生影响,使得Pd基催化剂在甲烷燃烧反应中的活性结构至今仍存在争议.为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选用商业化的纳米级γ-Al_(2)O_(3)作为载体,采用易于工业化应用的浸渍法制备了Pd/Al_(2)O_(3)催化剂,并研究其在低温(200-400℃)贫燃条件下的活性结构.球差电镜结果表明,催化剂中的Pd纳米颗粒在不同气氛中经800℃高温预处理后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点.氦气处理后的催化剂中,Pd以完全金属态的形式存在;氧气处理后的催化剂中,Pd以PdO的形式存在;甲烷燃烧反应气处理后的催化剂中,PdO大颗粒上存在金属Pd小颗粒,呈现出“荔枝型”Pd/PdO结构.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原位X射线吸收谱等结果表明,“荔枝型”Pd/PdO结构是在甲烷燃烧反应中受氧化还原气氛诱导形成的.该独特的“荔枝型”Pd/PdO结构的催化剂在300℃甲烷燃烧反应中,表现出337.8μmol gPd^(-1) s^(-1)的反应速率,分别是纯金属Pd和PdO型催化剂反应速率的10.7倍和15.5倍.进一步研究表明,无论催化剂中Pd的初始状态为金属态或是氧化态,高活性的“荔枝型”Pd/PdO结构都可以在较低温度(500℃)的长时间(12 h)甲烷燃烧反应中缓慢生成.通过调节预处理气氛中甲烷与氧气的相对浓度,可以实现689.2μmol gPd-1 s^(-1)的反应速率,高于文献已报道的Pd基催化剂在相似反应条件下的活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金属Pd和PdO,甲烷在Pd/PdO界面处表现出最低(0.40 eV)的自由能势垒,这表明由于界面处金属Pd和PdO的协同作用,甲烷断裂第一个C-H键的解离活化过程更容易发生,从而解释了“荔枝型”Pd/PdO结构高催化活性的来源.综上,本文通过先进的球差电镜和原位光谱表征技术,为深入认识甲烷燃烧钯基催化剂活性结构提供了新的角度.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因气氛诱导而生成的高活性结构可能是重要的活性中心,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理解甲烷燃烧反应的机理,而且可以为其他氧化还原催化体系的研究以及工业催化剂的设计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表征 纳米颗粒 甲烷燃烧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碳化钯的动态精细调控: 气氛和氧化锌助剂的作用
4
作者 陈欢 虞周楠 +8 位作者 杨冰 张亚峰 车春霞 刘晓艳 张峰 韩伟 温翯 王爱琴 张涛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90-200,共11页
碳化钯通常被认为是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原位生成的活性相,其生成有助于抑制次表面非选择性的氢化钯物种,从而实现高选择性乙炔加氢制乙烯的目标.次表面上碳化钯和氢化钯物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乙炔加氢反应的选择性.然而,由于... 碳化钯通常被认为是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原位生成的活性相,其生成有助于抑制次表面非选择性的氢化钯物种,从而实现高选择性乙炔加氢制乙烯的目标.次表面上碳化钯和氢化钯物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乙炔加氢反应的选择性.然而,由于实际反应环境的复杂性,反应环境下的两种物种之间的动态转化过程和竞争关系尚不清晰.特别是,反应环境(比如氢气组分)对碳化钯物种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也使得对碳化钯活性物种的精准调控变得困难.此外,氧化锌助剂作为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最常用的助剂之一,存在典型的金属-氧化物界面相互作用,也会对渗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动态视角理解碳化钯物种的原位形成过程,对于精准设计和合成高性能乙炔选择加氢钯基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来,先进原位表征光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从原子、分子层面理解原位过程机制成为可能.本文旨在通过先进的原位表征技术揭示乙炔选择加氢反应中碳化钯物种的动态生成过程,并进一步探究气氛环境、温度、助催化剂等参数对碳化钯物种的动态调控机制,从而为高性能乙炔选择加氢催化剂的精准设计和合成提供有力支撑.原位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气升温还原条件下,空气焙烧后新鲜催化剂中氧化钯相首先转变为氢化钯相;随着还原温度升高,氢化钯相的含氢量逐渐降低.当切换至乙炔选择加氢反应原料气时,氢化钯相迅速分解为金属钯,并随着恒温碳化时间的延长,烃类裂解产生的碳原子逐渐渗入钯的体相,最终形成稳定的碳化钯活性相.通过移除乙炔加氢反应原料气氛中的氢气,考察了反应气中的氢气组分对碳化钯形成的调控机制.实验发现,在仅有乙炔和乙烯存在时,碳化过程仍能发生;而引入少量氢气(体积分数2.2%)后,碳化程度显著增强,C/Pd原子比从0.136提升至0.154.相变机理研究表明,氢气的引入促进了氢化钯物种的形成,并通过晶格扩张作用促进渗碳过程.此外,还研究了氧化锌助剂对原位渗碳过程的影响,揭示了氧化锌助剂对碳化钯的抑制作用.结合原位CO吸附漫反射红外光谱、准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低温氢气还原下Pd-ZnO界面作用促进了微量表面PdZn合金的生成,从而抑制了碳的渗入.这种现象在不含氢气的碳化气氛中尤为显著,碳含量降低一个数量级(C/Pd原子比仅为0.019).在此基础上,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实现了对碳化钯物种碳含量的精准调控,并与反应活性关联,揭示了碳化钯含量与乙炔选择加氢反应活性之间的线性关系.电子结构表征和同位素实验进一步表明,Pd-C的电子相互作用促进了向Pd中心原子的电子转移,从而提高了氢气的活化解离能力和乙炔加氢反应活性.综上,本工作原位解析了碳化钯的动态形成过程,阐明了氢气辅助插碳和ZnO抑制插碳的微观机制,实现了碳化钯活性物种的精准调控,揭示了碳化程度与反应活性的线性关系,为高性能乙炔选择加氢催化剂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选择加氢 碳化钯 渗碳过程 原位光谱 动态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层状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5
作者 李爽 王文焱 +5 位作者 张飞扬 崔云峰 谢敬佩 王爱琴 朱晓龙 高铭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5-76,共12页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 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在固液复合铸轧成型时,固态铜与液态铝在接触面发生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容易引发晶界脆性、晶间裂纹或弹性畸变致使其开裂而失效。因此,一个强而稳定的界面对于整个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键合、晶体结构及稳定性,利用第一性原理对Cu-Al层状复合材料中常见的金属间化合物Al_(4)Cu_(9)、Al_(2)Cu、AlCu开展了热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子结构的相关计算。有效生成热数值表明,扩散初始阶段Al_(2)Cu相将在界面处最先生成,待Al_(2)Cu初生相形成后,将依次生成Al_(4)Cu_(9)、AlCu。Al_(2)Cu、Al_(4)Cu_(9)和AlCu均符合力学稳定性标准,对比它们的B/G值、泊松比和硬度,3种金属间化合物均为脆性相,其中Al_(2)Cu的脆性最大且硬度最高。通过对能带、态密度和Mulliken布居进行分析,发现金属键在Al_(2)Cu和AlCu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离子性特征,而在Al_(4)Cu_(9)化学键中具有更强的共价性特征,使得Al和Cu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层状复合材料 生成焓 结合能 电子结构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SiCp/Al-Si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调控及强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苏嶓 王爱琴 +4 位作者 谢敬佩 刘瑛 张津浩 柳培 梁婷婷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SiCp/Al-Si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比模量,良好的导热、导电、耐磨性及尺寸稳定性等优点,作为结构功能性材料应用于空间工程、电子封装、交通运输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界面结构调控、强化机制及性能调控... SiCp/Al-Si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比模量,良好的导热、导电、耐磨性及尺寸稳定性等优点,作为结构功能性材料应用于空间工程、电子封装、交通运输和精密仪器等领域。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界面结构调控、强化机制及性能调控等方面。在SiCp/Al-Si复合材料中存在着增强体与基体界面、析出相与基体界面、析出相与增强体界面,这些界面受各种因素影响,会出现多种界面反应和界面产物,界面结构和结合状态复杂而多样。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制备工艺、基体合金成分和SiCp表面改性等方面对SiCp/Al-Si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影响及调控,并总结了影响其力学性能的因素及强化机制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Si复合材料 界面结构调控 力学性能 强化机制 多尺度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Cu-Zr/Al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
7
作者 张飞扬 王文焱 +3 位作者 谢敬佩 王爱琴 朱晓龙 崔云峰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169,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Zr含量对Cu/Al层状复合材料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使用取代掺杂的方式用Zr取代Cu/Al层状复合材料中的Cu,取代比例分别为0.25%、0.45%、0.65%、0.85%和1.05%。结果表明:随着Zr取代比例的增加,Cu-Zr/Al复合材...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Zr含量对Cu/Al层状复合材料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使用取代掺杂的方式用Zr取代Cu/Al层状复合材料中的Cu,取代比例分别为0.25%、0.45%、0.65%、0.85%和1.05%。结果表明:随着Zr取代比例的增加,Cu-Zr/Al复合材料的极限拉伸强度和最大拉伸应变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当Zr的取代比例为0.85%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抗拉强度和最大拉伸应变最大,继续增加Zr的含量则会使极限拉伸强度和最大拉伸应变都减小。随着应变的增加,FCC结构、BCC结构以及HCP结构会发生相互转化,沿Y轴进行拉伸时,初始阶段相结构转变更加明显;随着Zr取代比例的增加,塑性变形过程中复合材料的晶型转变将会推迟进行,Shockley不全位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且沿Y轴拉伸时的位错线长度大于沿Z轴拉伸时的位错线长度,同时由于Zr元素的加入,影响位错的扩散,导致复合材料的位错密度降低,从而提高其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Zr/Al复合材料 分子动力学模拟 拉伸变形机制
原文传递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ZSM-5及Anacime沸石的原位合成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爱琴 梁东白 +3 位作者 徐长海 孙孝英 关文 张涛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9-22,共4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原位合成了ZSM5 沸石和Anacime 沸石,并用XRD和SEM 等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当改变合成条件时,在堇青石表面可分别生长出厚度为30 ~40 μm 的ZSM5 沸石和厚...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原位合成了ZSM5 沸石和Anacime 沸石,并用XRD和SEM 等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当改变合成条件时,在堇青石表面可分别生长出厚度为30 ~40 μm 的ZSM5 沸石和厚度为30 ~180 μm 的Anacime 沸石. 随着凝胶中SiO2/Al2O3 比的增大和含水量的减少,在堇青石蜂窝陶瓷上生长的分子筛的量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型催化剂 ZSM-5沸石 Anacime沸石 原位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感应淬火对45钢滚动磨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爱琴 谢敬佩 +2 位作者 王文焱 李继文 李洛利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针对传统热处理后45钢耐磨性较低的缺点,研究了正火+表面感应淬火热处理后45钢相对ZG31Mn2Si摩擦副的滚动磨损特性和磨损机理。测试了试验载荷、材料硬度与磨损失重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感应淬火热处理后不同硬度45钢的磨损形貌及... 针对传统热处理后45钢耐磨性较低的缺点,研究了正火+表面感应淬火热处理后45钢相对ZG31Mn2Si摩擦副的滚动磨损特性和磨损机理。测试了试验载荷、材料硬度与磨损失重的关系,采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感应淬火热处理后不同硬度45钢的磨损形貌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载荷恒定,磨料硬度Ha大于被磨材料45钢硬度Hm时,45钢随着感应淬火后自身硬度的提高,耐磨性明显提高,为硬磨料磨损;Ha<Hm时,随着材料硬度的提高,磨损量变化很小,为软磨料磨损;其滚动磨损机理随着表面感应淬火后硬度的升高由塑变磨损转变为犁沟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感应淬火 45钢 摩擦副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凝固Al-Si合金的组织形态及相结构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爱琴 谢敬佩 +2 位作者 刘忠侠 李继文 王文焱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利用单辊旋淬法制备快速凝固共晶和过共晶铝硅合金条带,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RD技术对试样的组织形貌、相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快速凝固后组织明显细化,共晶和过共晶组织转变成了亚共晶组织;与平衡态相比,快速凝固有效抑制硅相... 利用单辊旋淬法制备快速凝固共晶和过共晶铝硅合金条带,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XRD技术对试样的组织形貌、相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快速凝固后组织明显细化,共晶和过共晶组织转变成了亚共晶组织;与平衡态相比,快速凝固有效抑制硅相的形核与生长,初生硅不能析出,α相领先共晶形核生长,形成α相和分布在α相间的羽毛针列状共晶体复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微观组织 微纳米晶 羽毛针列状共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处理对快速凝固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爱琴 谢敬佩 +2 位作者 王文焱 李继文 李洛利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1,共3页
利用单辊旋转甩带法制备快速凝固铝硅合金薄带,并对其进行固溶处理,研究了不同固溶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凝固使Si相的形核和析出受到抑制,α相领先析出;与铸态组织相比,过共晶成分的铝硅合金经快速凝固后得... 利用单辊旋转甩带法制备快速凝固铝硅合金薄带,并对其进行固溶处理,研究了不同固溶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凝固使Si相的形核和析出受到抑制,α相领先析出;与铸态组织相比,过共晶成分的铝硅合金经快速凝固后得到微纳米级亚共晶组织,且在随后的固溶处理过程中,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Si元素从基体中脱溶析出并逐渐聚集长大,形成细小的Si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之上。在480℃下保温100min并水淬,经自然时效96h后,Si相颗粒细小且圆整度高,合金硬度(HV)达到最高值24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过共晶铝硅合金 微观组织 显微硬度 固溶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变质对过共晶Al-Si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爱琴 谢敬佩 +1 位作者 刘忠侠 王文焱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04-806,共3页
以过共晶Al-Si合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RE变质对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探讨了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变质后合金组织中粗大块状、条状的初晶Si尺寸明显细化,粗大针状的共晶Si变为纤维状或短杆状,合金的力学性能提高。当P含量为... 以过共晶Al-Si合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RE变质对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探讨了其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变质后合金组织中粗大块状、条状的初晶Si尺寸明显细化,粗大针状的共晶Si变为纤维状或短杆状,合金的力学性能提高。当P含量为0.08%和RE含量为0.6%时,其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最好,室温抗拉强度从未变质的236.2MPa提高到287.6 MPa,高温抗拉强度从142.5 MPa提高到210 MPa,分别提高了22%和47%;伸长率分别提高了57%和42%。初晶Si的变质以AlP异质形核作用机理为主,共晶Si以RE吸附产生孪晶为变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共晶A1—21Si合金 P+RE变质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变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肉鸡产业新生态
13
作者 段炼 吴荣富 +3 位作者 冯楠 王爱琴 刘鹏飞 张帅 《中国禽业导刊》 2024年第6期2-13,共12页
作为山东的优势产业,肉鸡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二届肉鸡产业五岳论坛”深刻探讨了山东肉鸡产业的发展现状,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产业的蓬勃活力和强劲势头。专家们对山东肉鸡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作为山东的优势产业,肉鸡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二届肉鸡产业五岳论坛”深刻探讨了山东肉鸡产业的发展现状,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产业的蓬勃活力和强劲势头。专家们对山东肉鸡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种源创新、加工能力、市场布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让我们一同见证山东肉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期待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产业 产业链整合 优势产业 肉鸡业 市场布局 技术创新 未来发展前景 提质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王爱琴 钟世良 +5 位作者 贾赛雄 王丽英 农春花 傅爱凤 黄日妹 易小青 《现代临床护理》 2008年第8期18-20,60,共4页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3~11月门诊收治的338例骨折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日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17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162例,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复位时...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3~11月门诊收治的338例骨折患者按就诊日期单双日划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17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162例,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复位时使用止痛药情况、复位成功率、术后3d肢体肿胀情况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使用止痛药情况、复位成功率、术后肢体肿胀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实施舒适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在使用止痛药情况、肢体肿胀情况方面均低于对照组,而在复位成功率和满意度方面则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骨折手法复位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复位中的疼痛及术后肢体肿胀,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适护理 手法复位 疼痛 复位成功率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尺寸及分布均匀性对SiC/Al-30Si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爱琴 倪增磊 谢敬佩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SiCp/Al-30Si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检测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SiC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材料的组织中SiC颗粒的团聚现象逐渐消失,其在基体中的分布更加均匀。抗拉强度与增强体颗粒尺寸有...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SiCp/Al-30Si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表征,检测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SiC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材料的组织中SiC颗粒的团聚现象逐渐消失,其在基体中的分布更加均匀。抗拉强度与增强体颗粒尺寸有关,SiC颗粒平均粒径为13μm时,材料的抗拉强度最大。材料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SiC颗粒粒径为4μm时,断口表面有团聚、裸露的SiC颗粒;SiC颗粒粒径为13μm时,断口SiC颗粒表面包覆着一层铝硅合金;SiC颗粒粒径为30μm时,断口处有断裂的SiC颗粒,部分SiC颗粒从基体中被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颗粒 颗粒分布均匀性 抗拉强度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钴卟啉负载碳黑电催化剂的结构及氧还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爱琴 任奇志 +2 位作者 刘双艳 麻晓霞 谢先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2-756,共5页
制备了钴卟啉负载碳黑催化剂(CoTMPP/BP2000)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00~900℃热处理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提高CoTMPP/BP2000的催化活性,热处理温度为900℃时,催化剂的氧... 制备了钴卟啉负载碳黑催化剂(CoTMPP/BP2000)用于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200~900℃热处理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处理能够提高CoTMPP/BP2000的催化活性,热处理温度为900℃时,催化剂的氧还原能力最好.利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改变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400℃以上热处理使催化剂中钴卟啉环的结构坍塌,Co—N4键断裂;900℃高温下形成了稳定的Co-Nx-C结构,新的活性位使催化剂的氧还原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钴卟啉负载碳黑催化剂 循环伏安 氧还原 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话随访对提高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爱琴 钟世良 +3 位作者 贾赛雄 王丽英 傅爱凤 许丽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783-1784,共2页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提高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择行骨折手法复位的患者154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复位后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及口头或书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电话随访,进行...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对提高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后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择行骨折手法复位的患者154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复位后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及口头或书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电话随访,进行延续健康指导。复位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比较复位后1周的患肢肿胀程度、拆除外固定1个月后的关节僵硬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肢端血运的监测、定期复诊、功能锻炼、心理平衡方面的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这4个方面的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关节僵硬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这两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电话随访可以提高患者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依从性 电话随访 肢体肿胀 关节僵硬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出口远洋货轮挂舵臂的铸造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爱琴 岳宗格 +3 位作者 谢敬佩 赵永让 王文焱 李洛利 《铸造》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08-1310,共3页
大型出口远洋货轮挂舵臂铸钢件重量大,形状复杂,内部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论述了大型船舶挂舵臂铸件(150 t)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缺陷和防止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型砂和分层造型方法,严格控制熔炼工艺,采用优化... 大型出口远洋货轮挂舵臂铸钢件重量大,形状复杂,内部质量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论述了大型船舶挂舵臂铸件(150 t)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缺陷和防止措施。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型砂和分层造型方法,严格控制熔炼工艺,采用优化浇冒口系统,可消除铸件内部缩孔、缩松缺陷,避免铸件表面出现粘砂、砂眼,保证铸件的流线型外形,成功生产出符合商检和船级社要求的合格铸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货轮 挂舵臂 铸造缺陷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磨盘铸钢件计算机工艺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爱琴 谢敬佩 +5 位作者 王文焱 李洛利 袁海伦 岳宗格 赵永让 马锦萍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磨盘 铸钢件 工艺优化 CAPP 铸造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高分子材料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爱琴 利春叶 +3 位作者 贾赛雄 李晓文 傅爱凤 农春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4525-4527,共3页
粘连是结缔组织纤维带与相邻的组织或器官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异常结构。粘连是引发组织损伤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肌腱修复后粘连程度的因素很多,在目前预防粘连的诸多方法中,选用高分子材料包裹肌腱周围,作为屏障防止腱周结缔... 粘连是结缔组织纤维带与相邻的组织或器官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异常结构。粘连是引发组织损伤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肌腱修复后粘连程度的因素很多,在目前预防粘连的诸多方法中,选用高分子材料包裹肌腱周围,作为屏障防止腱周结缔组织长入,从而减轻粘连的发生,这也是目前防止肌腱粘连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用于预防粘连的各种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包括壳聚糖、透明质酸钠、聚乳酸等。这些材料可以制成溶液、薄膜、凝胶等不同形式使用;而且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抗粘连药物结合使用。本文旨在分析几丁糖、透明质酸钠、聚乳酸在防止肌腱粘连中的作用,探讨3种材料对防止肌腱粘连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粘连 高分子材料 几丁糖 透明质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