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汉芳 季书琴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9-804,共6页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处理,研究不同剂量的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用药剂量越大,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越好。在防治蚜虫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防效分别为85.61%~97.71%和80.15%~93.38%,与对照药剂600g.L-1吡虫啉FS1∶300包衣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在蚜虫发生前期和中后期防效分别为91.32%~94.91%和74.88%~83.27%,其中中后期防效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处理。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6.91%~86.64%和78.29%,与对照药剂12.5%烯唑醇WP 1∶1500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60时的防效分别为69.14%~80.87%和72.68%,显著低于药种比1∶50包衣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分别为60.75%~78.35%和64.43%,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以上结果说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8-42,共5页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具有抑制作用,对出苗后麦苗的伸长、苗期根系的数量和伸长等影响较小。试验条件下,烯唑醇种衣剂在有...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具有抑制作用,对出苗后麦苗的伸长、苗期根系的数量和伸长等影响较小。试验条件下,烯唑醇种衣剂在有效剂量不大于0.04 g/kg种子时,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影响较小;在有效剂量为0.06 g/kg种子时,对出苗率影响不大,开始出苗时间推迟1 d,终止出苗时间推迟2 d;在有效剂量大于0.06 g/kg种子时,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开始出苗时间推迟1~2 d,终止出苗时间推迟2~3 d,出苗率降低18.5%~35.7%。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后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用药剂量越大,与对照相比苗高相差越多,播种后10 d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相比降低13.1%~45.8%;播种后15 d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相比降低8.6%~28.2%,但播种后10~15 d,所有处理苗高增长幅度均在6.1~6.8 cm,差异并不明显。烯唑醇种衣剂包衣播种后10 d各处理的平均根数4.6~4.9条,平均根长11.9~13.4 cm;播种后15 d各处理的平均根数4.9~5.2条,平均根长20.5~22.8 cm,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实际应用中,烯唑醇种衣剂有效剂量应小于0.06 g/kg小麦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种衣剂 小麦 出苗 苗高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流及价值链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汉芳 海江波 +1 位作者 季书琴 史俊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4-197,共4页
界定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和价值链基本内涵,在充分体现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件和经 济属性基础上对价值流进行了分类;与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比较而言,价值链与食物链相互耦联、充分反 映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和人类对农产... 界定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和价值链基本内涵,在充分体现农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件和经 济属性基础上对价值流进行了分类;与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比较而言,价值链与食物链相互耦联、充分反 映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和人类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程度、价值链条的无限性及能量流向不定性是价值链 的基本特征;自然、社会文化、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建立以政策、 科技、市场为一体的价值流对生态流的导向机制,有助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的实质性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 价值流 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汉芳 王振华 +1 位作者 季书勤 李团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5-46,共2页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 根据河南省中产灌区一年两熟制下的生态条件,针对中产灌区小麦、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小麦氮肥运筹、玉米播种机型筛选、小麦高质量群体调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合已有成熟技术,集成了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玉米 中产灌区 丰产高效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3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郭瑞 王恒亮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2-764,共3页
采用小区试验法进行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质量比,下同)和1:60时,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6.22%和78.10%,对玉米丝黑穗... 采用小区试验法进行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质量比,下同)和1:60时,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6.22%和78.10%,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为82.51%和74.4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在药种比为1:70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分别为68.45%和57.88%,与对照药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1:50)包衣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烯唑醇 玉米种衣剂 田间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2 位作者 李向东 郭瑞 张德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2,共4页
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 研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2007—2008年在河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对该制剂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药种比1:50~70)对玉米无不良影响;在防治地下害虫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9.8s%和71.5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拌种、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08%,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在防治丝黑穗病方面,该药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为81.06%,略高于对照药剂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包衣,显著高于20%福·克悬浮种衣剂包衣;药种比为1:60时防效为72.65%,介于两个对照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为60.95%,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因此,该种衣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拌种包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烯唑醇 玉米种衣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带状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汉芳 杨程 +6 位作者 李向东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张德奇 马富举 秦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0期28-31,共4页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带状播种(带宽20、40、60、100 cm,行距20 cm)、全区撒播(幅宽270 cm)等播种方式,研究了种子分布带对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宽度的增加,穗数和各生育期单株分蘖数...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带状播种(带宽20、40、60、100 cm,行距20 cm)、全区撒播(幅宽270 cm)等播种方式,研究了种子分布带对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宽度的增加,穗数和各生育期单株分蘖数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播种宽度20 cm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少,全区撒播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播种宽度20 cm时,千粒重和穗粒数最大,全区撒播时最小。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种宽度20~60 cm时,增产效果最好,当全小区撒播时,产量最低。综上所述,适当宽幅播种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比等行距播种和撒播高,本试验条件下,60 cm宽幅播种分蘖多,成穗率高,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分蘖成穗 群体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汉芳 马西云 《农业科技管理》 2001年第4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河南 小麦 品质 育种 问题存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品种缺苗断垄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2 位作者 郭瑞 张德奇 王绍中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5期43-44,共2页
为探讨缺苗断垄对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在大田状态下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断垄程度小区进行调查,并对断垄率、籽粒产量及其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缺苗断垄引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随着断垄率的增加,穗数逐渐减少,产... 为探讨缺苗断垄对小麦产量及其三要素的影响,在大田状态下选择不同品种不同断垄程度小区进行调查,并对断垄率、籽粒产量及其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缺苗断垄引起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随着断垄率的增加,穗数逐渐减少,产量逐渐降低,产量降低幅度小于断垄率的增加幅度,在断垄率为12.00%~45.44%的情况下,产量降低幅度为9.03%~28.68%;在断垄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减产幅度基本一致。对于豫麦49,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数和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对于周麦16,断垄引起的产量降低主要从穗粒数上得到一定的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缺苗断垄 产量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水运筹对不同筋类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2 位作者 赵淑章 王汉芳 张德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通过连续2年的施肥和灌水试验,研究了肥水对强、弱筋小麦产量扣品质的影响,探讨了以群体调控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在一定范围内,强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 通过连续2年的施肥和灌水试验,研究了肥水对强、弱筋小麦产量扣品质的影响,探讨了以群体调控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在一定范围内,强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提高,弱筋小麦随施氮量增加品质下降,产量有所提高。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弱筋小麦不同灌水量处理间的品质差异不明显。因此强筋小麦要节本增效,应在底墒克足、一播全苗的基础上,不浇越冬水扣返青水,小麦全生育期灌水由3~4次减少为1~2次,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底氮用量,起身拔节期重施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肥 灌溉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固定配施下施磷量对小麦光合、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岳俊芹 李向东 +8 位作者 邵运辉 方保停 王汉芳 张素瑜 张德奇 秦峰 时艳华 杨程 杜思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3-481,共9页
为优化氮钾固定配施下小麦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4个不同的氮钾配施方式[低氮低钾(N1K1,N 225 kg·hm^-2+K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1K2,N 225 kg·hm^-2+K2O 225 kg·hm^... 为优化氮钾固定配施下小麦适宜的磷肥施用量,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在4个不同的氮钾配施方式[低氮低钾(N1K1,N 225 kg·hm^-2+K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1K2,N 225 kg·hm^-2+K2O 225 kg·hm^-2)、高氮低钾(N2K1,N 300 kg·hm^-2+K2O 150 kg·hm^-2)、高氮高钾(N2K2,N 300 kg·hm^-2+K2O 225 kg·hm^-2)]下,设置0、150、225、300和375 kg·hm^-25个施磷(P2O5)水平(分别用P0~P4表示),研究不同氮钾固定配施下施磷量对小麦光合、干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钾营养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变化,小麦干物质转运、SPAD值、Pn及产量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一定施磷范围(P2O50~225 kg·hm^-2)内,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花后同化物数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SPAD值、Pn及产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当磷用量(P2O5)超过225 kg·hm^-2时,各指标又呈下降趋势,且均以P2处理最大。低氮低钾(N1K1)条件下各指标测定结果均较好。小麦籽粒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型,二者极显著相关,施磷量在219.36~224.66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综上所述,4个不同的氮钾营养条件下,以N 225 kg·hm^-2+P2O5225 kg·hm^-2+K2O 150 kg·hm^-2(N1K1P2)配施组合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钾配施 磷用量 光合 干物质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钾配施下施磷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特性、冠层光截获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岳俊芹 张德奇 +7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吕风荣 马富举 秦峰 杨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40-851,共12页
【目的】明确一定氮钾配施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特性、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IPAR与LAI之间的相关性,为在一定氮钾配施下筛选出适宜的磷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设... 【目的】明确一定氮钾配施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群体发育特性、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IPAR与LAI之间的相关性,为在一定氮钾配施下筛选出适宜的磷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设低氮低钾N_1K_1(N 225 kg·hm^(-2)、K_2O 150 kg·hm^(-2))、低氮高钾N_1K2(N 225 kg·hm^(-2)、K_2O 225 kg·hm^(-2))、高氮低钾N_2K_1(N 300 kg·hm^(-2)、K_2O 150 kg·hm^(-2))、高氮高钾N_2K_2(N 300 kg·hm^(-2)、K_2O 225 kg·hm^(-2))4个氮钾配施比例,每个氮钾配施设置5个施磷水平:P0(不施磷)、P1(P_2O_5 150 kg·hm^(-2))、P_2(P_2O_5 225 kg·hm^(-2))、P^(-2)3(P_2O_5 300 kg·hm2)、P4(P_2O_5 375 kg·hm-),共20个处理。对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IPAR)、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1)在4种氮钾配施下,施P_2O_5 0—225 kg·hm^(-2)时,随施磷量的增加,总茎蘖数、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及LAI均增加,施P_2O_5超过225 kg·hm^(-2)时,各指标均有所下降,以施P_2O_5 225 kg·hm^(-2)水平群体指标最佳。(2)氮钾配施固定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小麦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值(IPAR)的大小顺序均为P_2>P1>P3>P4>P0,且P_2水平IPAR值最高,增幅最大。不同氮钾配施下以N_1K_1条件IPAR增幅最多。(3)4种氮钾配施条件下IPAR与LAI均呈指数正相关关系,N_1K_1、N_1K2、N_2K_1、N_2K_2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小麦IPAR与LAI的拟合系数分别为0.8492、0.8363、0.7321、0.8081。产量与LAI在二阶多项式函数关系上拟合度较好,拟合系数为0.7145。(4)从3个年度各处理产量来看,适当增施磷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的籽粒产量,但磷肥增加到一定程度小麦产量又呈下降趋势,不同氮钾配施下N_1K_1处理产量水平最高,氮钾配施固定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的产量及增产率均为P_2(P_2O_5 225 kg·hm^-2))时最高。【结论】本研究条件下,N_1K_1P_2(N_225 kg·hm^(-2)、K_2O 150 kg·hm^(-2)、P_2O_5 225 kg·hm^(-2))处理可以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LAI,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IPAR和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群体发育特性 氮磷钾配施 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镉吸收规律研究 被引量:50
13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3 位作者 王汉芳 张德奇 赵淑章 许令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57,共4页
为给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品种保障,2003年对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2004年对鹤璧市卫河堤岸内侧土壤重金属检测表明,其... 为给小麦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品种保障,2003年对河南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相关标准。2004年对鹤璧市卫河堤岸内侧土壤重金属检测表明,其土壤Cd含量为10.5mg/kg,严重超过国家标准(0.6mg/kg)。在此土壤环境下测定小麦植株各部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重金属Cd的积累量因品种、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品种间籽粒Cd含量为0.102~0.168mg/kg,均超过国家标准(0.100mg/kg)。小麦各部位Cd积累大小次序为根〉叶〉茎〉鞘〉籽粒〉颖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吸收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杨程 李向东 +6 位作者 张德奇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马富举 秦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23,共5页
选用2008—2014年河南省生产上种植面积前15位的小麦品种和部分区域试验或生产示范表现较好的品系,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2种方法对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种分析方法的差异,以期为... 选用2008—2014年河南省生产上种植面积前15位的小麦品种和部分区域试验或生产示范表现较好的品系,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2种方法对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比较了2种分析方法的差异,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分析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对产量三要素数据分别进行初值化、区间化、均值化处理后,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顺序各不相同,分别表现为千粒质量>穗粒数>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而通径分析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更加一致,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综上,灰色关联度分析由于受数据转换方法的影响,试验结果波动较大,而通径分析所得结果更加稳定,因此,在进行试验因素相关程度分析时应优先选择通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径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德奇 岳俊芹 +9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杨程 秦峰 马富举 时艳华 陈远凯 程红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38,共7页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响应 被引量:21
16
作者 岳俊芹 张素瑜 +8 位作者 李向东 邵运辉 方保停 葛胜修 王汉芳 张德奇 杨程 时艳华 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为了解小麦低温胁迫后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新麦26和郑麦366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3个梯度的低温处理(分别为5℃、0℃和-5℃),处理时间均为10 h,以自然生长(10℃)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 为了解小麦低温胁迫后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以新麦26和郑麦366为供试材料,在拔节期进行3个梯度的低温处理(分别为5℃、0℃和-5℃),处理时间均为10 h,以自然生长(10℃)为对照(CK),研究低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胁迫导致小麦株高、倒一至倒三节间长、叶片SPAD值、Fv/Fm、ΦPSⅡ、穗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降低,且对新麦26的影响总体上大于郑麦366,其中低温胁迫后新麦26和郑麦366的单株产量分别减少29.58%~55.52%和23.65%~47.95%。此外,低温胁迫对小麦的伤害程度与温度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5℃低温胁迫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拔节期低温会影响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光合和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胁迫 叶绿素荧光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中、北部冬小麦播期和越冬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郭瑞 季书勤 +3 位作者 王汉芳 李向东 张德奇 程芳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0,共4页
利用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 利用近30 a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变化趋势,结合多年多点多品种播期试验,确定了河南省中、北部地区适宜的播种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气温呈升高趋势,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每年增加0.088 8℃;冬前气温也呈升高的趋势,冬前平均气温每年约增加0.054 5℃;越冬气温亦呈上升趋势,每年约增加0.078 8℃。综合理论与田间试验结果,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应控制在10月7-10日,最晚不宜超过10月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气候变化 中、北部地区 小麦 播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郑麦366千粒重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吕凤荣 李向东 +2 位作者 季书勤 王汉芳 张德奇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13,共3页
以小麦品种郑麦36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3次... 以小麦品种郑麦36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强筋小麦千粒重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对小麦千粒重和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其千粒重分别比喷洒1次的处理高6.1%、4.4%、2.5%和0.8%;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8.2%、12.1%、9.4%和7.9%,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和杀菌剂影响小麦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小麦湿面筋含量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1.9、1.7和1.3个百分点,只有喷洒3次禾果利的处理比对照减少0.3个百分点;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小麦干面筋含量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高0.3、1.6、1.6和0.7个百分点。但过度喷施杀菌剂对郑麦366的加工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其中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禾果利、磷酸二氢钾的处理面团稳定时间分别比喷洒清水对照减少4min、5min、1min和3min;喷施3次粉锈宁、多菌灵、磷酸二氢钾的处理面团稳定时间比喷施1次(扬花期)的处理分别减少3min、3min和2min,只有喷洒3次禾果利的处理与喷洒1次的处理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磷酸二氢钾 杀菌剂 千粒重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灌水、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2 位作者 赵淑章 王汉芳 张德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86,共5页
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 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效应,对蛋白质、湿面筋有一定的正效应,尤其在肥力偏低的地块,施氮效果十分明显,而磷、钾肥对几项指标都有一定负效应;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喷洒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子粒千粒重,喷洒1次杀菌剂对子粒品质无明显影响,喷洒3次子粒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田间测产和实际产量转换系数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向东 吕风荣 +7 位作者 张德奇 杨程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岳俊芹 马富举 秦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小麦田间测产与实际产量的折算系数长期以来一直采用0.85,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发现实打验收和实收产量往往高于这一系数折算后的理论产量,导致在测产系数是否需要调整及调整幅度上颇存争议。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利用连续7年的田间... 小麦田间测产与实际产量的折算系数长期以来一直采用0.85,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发现实打验收和实收产量往往高于这一系数折算后的理论产量,导致在测产系数是否需要调整及调整幅度上颇存争议。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利用连续7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结果,结合大田取样测产和实打收获案例,对田间取样测产和实收产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即测产系数)进行了系统计算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实测千粒重进行产量估算时,测产系数平均为0.85,而使用常年千粒重时平均为0.92。由于千粒重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因此建议在田间理论测产中使用当年实测千粒重时,折算系数采用0.85;使用常年千粒重时,测产系数采用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产系数 公顷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