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吲哚菁绿脑血管造影在烟雾病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来藏 王超 +2 位作者 张伟光 王君升 王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的38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搭桥术后共行ICG脑血管造影41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搭桥血管...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血管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的38例MMD患者的临床资料,搭桥术后共行ICG脑血管造影41次,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并与术后320排CTA或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术中ICG脑血管造影发现1例搭桥血管闭塞,2例吻合口不通畅,重新吻合后再次造影显示搭桥血管通畅。术后行DSA检查26例,320排CTA检查38例,均证实与术中ICG脑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术中ICG脑血管造影对于判断搭桥血管是否通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种简便、迅速和具有较高准确性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颅内外血管搭桥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来藏 王超 +2 位作者 肖玉强 张伟光 王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重建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1例脑缺血患者采用脑血管重建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进行三个月到五年的随访。结果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39例,贴敷术(... 目的探讨不同脑血管重建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1例脑缺血患者采用脑血管重建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术后进行三个月到五年的随访。结果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39例,贴敷术(颞肌贴敷和颞浅动脉贴敷)52例。术后75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搭桥术有效率为94.9%(37/39),明显高于贴敷术的73.1%(38/52,P<0.05)。结论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确切,搭桥术疗效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重建术 搭桥术 贴敷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附56例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智 张伟光 +3 位作者 王来藏 张波 谢晨 雷霆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58-361,共4页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探讨合理有效的外科治疗与干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反复TIA36例,头晕或眩晕6例,不典型脑缺...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效果,探讨合理有效的外科治疗与干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反复TIA36例,头晕或眩晕6例,不典型脑缺血症状14例。根据临床症状,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根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对手术或介入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治疗24例,其中颈动脉内膜剥脱(CEA)7例,颅内外血管搭桥17例;介入治疗32例,其中颈、椎基底动脉系统支架成形26例,锁骨下及无名动脉支架成形6例。反复TIA病人中,1例CEA术后出现卒中事件,另1例术后死于心脏猝死,其余34例术后TIA症状消失;头晕或眩晕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不典型脑缺血症状者术后影像学复查均获满意效果。结论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积极采用手术及介入方法早期干预。手术和介入治疗在预防和治疗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动脉硬化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夹闭术后终板造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任付宾 王智 +4 位作者 徐延斌 王超 张伟光 王来藏 李建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58-159,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 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终板造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劲强 王智 +2 位作者 李晨光 张伟光 王来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19-320,共2页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行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术后Nakai分级:优42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95.8%。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行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术后Nakai分级:优42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95.8%。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平均2.46分,放射痛VAS评分平均7.25分;出院时腰痛VAS评分平均0.71分,放射痛VAS评分0.44分;手术前后腰痛和放射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6
作者 朱晓锋 周广平 +5 位作者 王来藏 周厚俊 耿鑫 余化霖 李经辉 白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77-83,共7页
目的通过多模态显微外科手术在脑胶质瘤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探索脑胶质瘤复发后的诊疗模式。方法收集昆明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术后脑胶质瘤复发后再手术的患者资料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PS(Karnofsky... 目的通过多模态显微外科手术在脑胶质瘤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探索脑胶质瘤复发后的诊疗模式。方法收集昆明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术后脑胶质瘤复发后再手术的患者资料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PS(Karnofsky神经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用影像学资料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复发脑胶质瘤的病理变化对比、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患者的生存期等总体疗效。通过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作图、数据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及术后KPS评分的差异。结果28例研究对象的术后影像学观察结果:肿瘤全切的21例,次全切的5例,肿瘤活检的2例。并发症患者22例。出院前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24例(改善率85.7%)。术前KPS平均评分(66.07±7.37)分;术后1月KPS平均评分(72.14±11.00)分,对比术前的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病理显示肿瘤恶性程度进展8例。经术后随访证实28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7.98±6.42)月,最长生存时间24月。结论多模态、多技术联合应用的显微外科手术是复发脑胶质瘤的相对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效果良好,可用作复发脑胶质瘤手术切除的选择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复发 再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时机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孙鹏鹏 刘志晶 +4 位作者 张萌 王敬东 张圣 王来藏 白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90-94,共5页
目的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10 d)共28例,晚期气... 目的评估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气管切开的5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口插管时间将患者分成早期气管切开ET组(≤10 d)共28例,晚期气管切开LT组(>10 d)共28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观察2组患者的基础特征、气管切开后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重症医学科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痰培养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发生率及细菌培养的菌群分布等。结果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评分以及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7.5 d和7 d,P=0.729)及VAP发生率(分别为39%和61%,P=0.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5 d和22 d,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11.8±3.2)d和(17.1±4.1)d,P<0.001]及多重耐药发生率较晚期气管切开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39%和79%,P=0.003)。而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P=0.029)。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明显缩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减少多重耐药的发生率,但并没有减少VAP的发生率。而对于气管切开指征及时机仍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时机 重症脑血管病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nges of TXA_2 and PGI_2 during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智 王超 +2 位作者 张伟光 王来藏 雷霆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1期87-89,共3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the roles of TXA2 and PGI2 during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31 cases subject to craniotom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es and the roles of TXA2 and PGI2 during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31 cases subject to craniotom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9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group B, 13 patients without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and group C, 9 patients without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TXA2, TXB2, 6-keto-PGF1α and PGI2 were measure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hree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post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in group A, including SBP and DBP, was elevat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TXA2 and PGI2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two groups (P〈0.01). Moreover, the ratio of TXB2 to 6-keto-PGF1α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two groups (P〈0.05). The increase of TXA2 and the relative inadequacy of prostacyclin, especially 6-keto-PGF1α, may play roles in the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And the increased value of TXB2 to 6-keto-PGF1α c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diagnosis of postoperative hypertensive cri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ypertensive crisis TXA2 PG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声动力疗法抑制C6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来藏 李晨光 +5 位作者 谢晨 邵正凯 李建华 李俞辰 王雪峰 张伟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9期3616-3620,3652,共6页
目的:探讨自噬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抑制C6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对数期生长的C6胶质瘤细胞并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未予处理)、超声组(单独超... 目的:探讨自噬在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介导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抑制C6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对数期生长的C6胶质瘤细胞并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未予处理)、超声组(单独超声照射)、HMME组(单独加入HMME)、SDT组(超声照射+HMME)。透射电镜观察SDT处理的C6胶质瘤细胞中自噬体数量的改变。应用qRT-PCR和免疫印迹分析SDT处理对C6胶质瘤细胞中的LC3、Beclin1、Bcl-2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MTT检测C6胶质瘤细胞的活力变化。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SDT组自噬体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SDT组C6胶质瘤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LC3)、Beclin1 m RNA和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 Bcl-2) m RNA和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SDT组C6胶质瘤细胞存活率从0 h至6 h逐渐下降,从12 h至72 h逐渐升高。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SDT、氯喹(Chloroquine,CQ)+SDT处理后C6胶质瘤细胞存活率较SDT组明显降低。结论:SDT可能通过诱导自噬抑制C6胶质瘤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声动力疗法 C6胶质瘤细胞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BECLIN1
原文传递
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智 任付宾 +3 位作者 王来藏 王超 张伟光 李建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5期6863-6866,共4页
目的:探讨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动脉瘤夹闭术中是否进行终板造瘘分为两组,随访6个月以上,评价其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所... 目的:探讨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动脉瘤夹闭术中是否进行终板造瘘分为两组,随访6个月以上,评价其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总发生率为17.4%,终板造瘘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7.8%,而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28.1%,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在FisherⅠ-Ⅱ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5.0%、7.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isherⅢ-Ⅳ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0.8%、40.3%,单独夹闭组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而Hunt-HessⅠ-Ⅱ级中,终板造瘘组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7.0%、9.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unt-HessⅢ-Ⅳ级中终板造瘘与单独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1.3%、46.5%,单独夹闭组显著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结论:终板造瘘可明显降低Hunt-HessⅢ-Ⅳ级、FisherⅢ、Ⅳ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而对Hunt-HessⅠ-Ⅱ级、FisherⅠ-Ⅱ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终板造瘘
原文传递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附48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伟光 朱丹 +3 位作者 王来藏 王超 李晨光 王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1年第22期4322-4324,4343,共4页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C-IC bypass)的治疗效果,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A型缺血性脑...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C-IC bypass)的治疗效果,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例,语言功能障碍8例,单侧肢体轻瘫4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根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TIA病人中,1例术后出现卒中事件,其余35例术后TIA症状消失;语言功能障碍和单侧肢体轻瘫病人术后半年症状均有改善;40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术后影像学复查均获满意效果。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动脉硬化 颅内外血管搭桥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治疗囊性听神经瘤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任付宾 张伟光 +4 位作者 王来藏 王超 王雪峰 麻旭东 王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5期6900-6903,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开颅治疗囊性听神经鞘瘤的肿瘤全切情况及面、听神经的保留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囊性听神经鞘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37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对结果...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开颅治疗囊性听神经鞘瘤的肿瘤全切情况及面、听神经的保留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囊性听神经鞘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37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囊性听神经鞘瘤(42例)手术全切率simpson(Ⅰ-Ⅱ级)为64.28%(27例),次全切除率(simpsonⅢ级)为26.19%(11例),部分切除率为(simpsonⅣ级)为9.53%(4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71.43%(30例),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14.29%(6例),听神经解剖保留率为7.1%,听神经功能保留3例,较实质性听神经瘤的手术效果差。结论:囊性听神经瘤的面、听神经解剖与功能保护尚有难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鞘瘤 手术 面神经 听神经
原文传递
ABCG2与胶质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宏 胡炜 +4 位作者 张涵 陈赤丹 王来藏 任付宾 王宏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5期6916-6922,共7页
目的:研究ABCG2在胶质瘤血管形成过程中与VEGF、VEGFR和CD34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对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脑胶质瘤的组织芯片技术,分析ABCG2、VEGF和VEGFR(fl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率,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计... 目的:研究ABCG2在胶质瘤血管形成过程中与VEGF、VEGFR和CD34的关系,探讨其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对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脑胶质瘤的组织芯片技术,分析ABCG2、VEGF和VEGFR(fl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率,根据CD34阳性的血管计数判定微血管密度(MVD);另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ABCG2与CD34、VEGF的共表达;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BCG2对胶质瘤患者预后影响。结果:ABCG2、VEGF、VEGFR(flt-1)和CD34阳性表达率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ABCG2Ⅰ、Ⅱ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CG2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ABCG2表达水平与MVD显著相关,γ=0.540,P<0.001。ABCG2、VEGF和VEGFR(flt-1)均为阳性表达的肿瘤标本MVD平均值显著高于ABCG2阴性表达者,P<0.001。ABCG2与CD34、VEGF共表达于血管壁。COX回归模型证明ABCG2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ABCG2阳性表达细胞具有向肿瘤血管细胞分化的潜能,对肿瘤血管研究重要意义,且ABCG2表达可作为考察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预后
原文传递
MiR-26a在人垂体腺瘤组织及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14
作者 刘艳武 王雪峰 +2 位作者 薛丽 王来藏 詹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32期6289-6293,共5页
目的:miRNA遍及生命体的发生、发育、分化和死亡的过程。它在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各个阶段中起到调控癌基因作用。miRNA在垂体腺瘤中异常表达,且影响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及凋亡情况。本研究通过探讨miRNA家族中的miR-26... 目的:miRNA遍及生命体的发生、发育、分化和死亡的过程。它在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各个阶段中起到调控癌基因作用。miRNA在垂体腺瘤中异常表达,且影响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及凋亡情况。本研究通过探讨miRNA家族中的miR-26a在垂体腺瘤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为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提供依据,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20例,取其组织及采集血清标本:年龄在20-74岁(平均50岁),术前均未进行任何治疗。既往无内分泌疾病的正常死亡人的垂体组织及其血清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CR)方法分别检测垂体腺瘤病人和正常人组织及血清中的miRNA-26a的表达情况。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Mann—WhitneyU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RNA-26a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为22.30,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量为23.38,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中miRNA-26a的表达表达量为25.04,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量为24.95,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垂体腺瘤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中miRNA-26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组织中miRNA-26a的高表达与血清学检测miRNA-26a的正常表达,为预防脑垂体腺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miRNA-26a 血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