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解可脱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血管内栓塞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 2011年第5期327-328,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全切除8例体会
2
作者 王曙辰 孙明礼 +4 位作者 穆苍山 石国辉 刘彦铖 郑自立 赵宗尧 《航空航天医药》 2000年第3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鞍结节脑膜瘤 显微全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前循环动脉瘤
3
作者 王曙辰 马熙岳 +1 位作者 韩力强 赵宗尧 《航空航天医药》 2004年第3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时机 ,手术方法。方法 :对 72例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动脉瘤的分级 ,手术时机的选择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等。结果 :随访二年术后痊愈 5 7例 ,遗有偏瘫、失语、精神症状...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时机 ,手术方法。方法 :对 72例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包括动脉瘤的分级 ,手术时机的选择 ,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等。结果 :随访二年术后痊愈 5 7例 ,遗有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等功能障碍 5例。术后昏迷 2例 ,死亡 7例 ,术后再出血 2例。结论 :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采取显微手术与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 豆微手术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17例分析
4
作者 王曙辰 赵宗尧 +1 位作者 亢文 郑自立 《航空航天医药》 1998年第3期163-163,共1页
关键词 慢性 硬膜下血肿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POT.TB试验、腺苷脱氨酶、γ-干扰素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关伟 张东伟 +2 位作者 崔文贤 钱璞 王曙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评价腺苷脱氨酶活性(ADA)、γ-干扰素、全血T-SPOT.TB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收集4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39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采用TSPOT.TB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效应T细胞,胸腔积液检测... 目的评价腺苷脱氨酶活性(ADA)、γ-干扰素、全血T-SPOT.TB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收集4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39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采用TSPOT.TB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效应T细胞,胸腔积液检测ADA、γ-干扰素,比较三者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外周血T-SPOT.TB试验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84.6%;胸腔积液ADA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79.4%;γ-干扰素敏感性为88.8%、特异性为82.5%。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A、γ-干扰素、T-SPOT.TB试验均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率,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快速及准确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脱氨酶 Γ-干扰素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 结核性胸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后IFN-γ mRNA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惊宇 李国忠 +6 位作者 孙博 曹京燕 王广友 马珊珊 王曙辰 李呼伦 金连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26-530,共5页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和外周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探讨IFN-γ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拴封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及外周淋巴组织中IFN-γmRNA...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和外周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探讨IFN-γ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拴封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及外周淋巴组织中IFN-γmRNA动态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数量。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T细胞表达IFNγ-。结果:①缺血脑半球IFN-γ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01),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②IFN-γmRNA表达数量随损伤面积扩大而增加(R=0.978 0,P<0.001);③缺血组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mRN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12小时达高峰(P<0.001),而脾淋巴细胞、淋巴结细胞IFN-γmRNA水平也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加(P<0.05、P<0.01、P<0.001);④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脑内浸润的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IFN-γmRNA表达主要参与大脑损伤后期反应过程,可能加重脑缺血后期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干扰素-Γ T细胞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式气管切开术在急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宗尧 刘艳武 +4 位作者 郑自立 李辉 韩立强 王曙辰 夏士斌 《航空航天医药》 2008年第2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急危重病人 经皮式 微创气管切开术 危重患者 皮肤切口 外科技术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入路视神经减压治疗视神经损伤 被引量:1
8
作者 石国辉 王曙辰 《航空航天医药》 2005年第3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经颅减压 视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肿瘤54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金鹤基 赵宗尧 +4 位作者 亢文 王宪武 穆苍山 王曙辰 郑自立 《航空航天医药》 1994年第4期187-189,共3页
本文分析了对54例颅内肿瘤的手术疗效。作者提出脑瘤手术后半年──8年随访结果胶质瘤和脑室内肿瘤疗效很差,讨论了如何减少脑膜瘤和垂体瘤手术后复发问题。本组手术死亡率为11.3%。
关键词 脑膜瘤 胶质瘤 垂体瘤 脑室内肿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附38例报告)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522-52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10~2010-10间我科收治的38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 d复查头部CT,血肿...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9-10~2010-10间我科收治的38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采取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 d复查头部CT,血肿清除≥90%26例,70%~89%10例,≥60%2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24例(63.1%),中残8例(21.0%),重残4例(10.5%),植物生存1例(2.6%),死亡1例(2.6%)。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损伤小、疗效好、预后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节区 显微神经外科 经外侧裂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60例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698-699,共2页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救治的6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48例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死亡8例。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外伤后应及... 目的:回顾分析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救治的60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48例手术治疗12例保守治疗,死亡8例。结论: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外伤后应及早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同时控制脑水肿,防止肺部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外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443-444,共2页
目的:对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38例均行钻孔引流,无死亡及重度残疾。术后复查头CT,血肿消失、症状... 目的:对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提出合理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诊断、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38例均行钻孔引流,无死亡及重度残疾。术后复查头CT,血肿消失、症状消失者35例,治愈率为92.1%;血肿消失、遗有精神功能障碍者3例,好转率为7.89%。术后随访1-2年,1例复发,复发率2.6%,二次钻颅手术后痊愈。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经典方法,效果满意。但是在术中需要注意预防脑组织损伤及气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钻孔引流术 硬膜下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13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第7期827-828,共2页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的有效技术方法,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输液。自2009-08~2010-12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通过分... 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技术,是急诊抢救和危重手术的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临床输血输液扩容、输注全静脉营养液的有效技术方法,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输液。自2009-08~2010-12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通过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得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普通病房操作安全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穿刺术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应用的临床效应(附300例病例报告)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4 位作者 夏世斌 韩立强 赵忠尧 石岭 刘晓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14期2730-2732,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 目的:分析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锁骨下静脉,首选右侧,如果穿刺右侧失败改为左侧。穿刺成功后用扩张器扩皮,最后顺导丝置入导管,根据患者身高置管长度为12~15 cm,局部缝合固定,外敷纱布封闭或用一次性贴膜封闭。静脉留置管接三通静脉输液管。结果:286例首次穿刺右侧成功282例,4例失败后改选左侧成功。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短3天,最长45天,留置时间平均为18天。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神经外科中抢救治疗重症患者是十分便利、有效的措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较其他深静脉穿刺置管如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及PICC相比较,更利于护理并具有费用低廉的优点。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十分利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静脉 穿刺术 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治疗35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曙辰 李瑞岩 +4 位作者 陈明辉 李庆斌 冯岩 袁青华 李永利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02-704,共3页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由于其位置深在,紧邻脑干、脑神经,基底动脉本身具有许多穿通动脉等重要结构,其开颅手术风险及难度极大,近几年随着神经介入的发展,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首选。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由于其位置深在,紧邻脑干、脑神经,基底动脉本身具有许多穿通动脉等重要结构,其开颅手术风险及难度极大,近几年随着神经介入的发展,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首选。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35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基底动脉顶端 顶端动脉瘤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管内技术 穿通动脉 手术风险 神经介入
原文传递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辉 王曙辰 +2 位作者 李庆腊 宋玉文 刘晓谦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8期1595-1597,1491,共4页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由130多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组成,它们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家族一起调控蛋白质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的动态平衡,它们的活性直接决定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的高低。SHP-2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由130多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组成,它们和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家族一起调控蛋白质中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的动态平衡,它们的活性直接决定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的高低。SHP-2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家族的一员,在各种细胞和组织中均有广泛的表达,参与多个信号传导通路,介导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粘附及凋亡等。SHP-2的表达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但是相关综述较少,同时未见文献报道其在胶质瘤中的作用,因此本文简要介绍SHP-2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并阐述了SHP-2与常见疾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磷酸化 去磷酸化 疾病
原文传递
HIF-1α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17
作者 王曙辰 李辉 +3 位作者 夏世斌 韩立强 赵忠尧 石岭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4期4704-4707,共4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对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集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学检查及病理诊断的垂体腺瘤60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其中...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对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集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学检查及病理诊断的垂体腺瘤60例,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其中侵袭组36例,非侵袭组24例;对照组正常脑组织5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垂体腺瘤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侵袭组和非侵袭组垂体腺瘤之间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HIF-1α蛋白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x20.05,1=12.392,P<0.001,有显著性差异;侵袭组HIF-1α蛋白的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增高,二者比较,x20.05,1=24.658,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IF-1α是垂体腺瘤侵袭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与垂体腺瘤的大小、分级以及侵袭性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表达程度可用作垂体腺瘤预后的评估指标,为垂体腺瘤术后的复发以及相应的辅助治疗提供判断依据。有可能为人们靶向肿瘤缺氧来开发新药物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缺氧诱导因子 侵袭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