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非线性共振特性
1
作者 田抒平 王振钰 张陈蓉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4,共9页
海上风机的自振频率与转动频率或叶片扫略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严重时会损坏风机结构。现有研究对共振频率评估多以弹性分析为主,没有考虑实际桩-土相互作用非线性对风机共振特性的影响。以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基于... 海上风机的自振频率与转动频率或叶片扫略频率一致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严重时会损坏风机结构。现有研究对共振频率评估多以弹性分析为主,没有考虑实际桩-土相互作用非线性对风机共振特性的影响。以大直径单桩基础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采用双曲线型桩周土抗力-桩身侧向位移(p-y)骨干曲线考虑桩土刚度非线性,采用剪应变相关滞回阻尼考虑土体能量耗散,提出了海上风机共振频率的非线性频域理论简化分析方法。通过与开展的一系列模型试验结果以及Lely(A2)海上风机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非线性风机共振频率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随后,开展了砂土密实度、桩长和桩径对于风机共振频率非线性影响的参数分析,研究认为风机系统共振频率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而呈现减小趋势,且当砂土较松散、桩长较短或桩径较小时,共振频率受土体非线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机 非线性 共振频率 P-Y曲线 WINKLER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论李贽“童心说”的双重使命及内在困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振钰 戴兆国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1-96,共6页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 在明末名教桎梏和市民社会的催逼下,李贽为恢复儒学的真精神和探究性命下落,借用佛教"真空"观取代传统儒学的"道器"论,将性善论的"赤子之心"置换为自然之性的"童心",通过"童心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真"的本体论地位,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由于在农业文明时代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的悖结,李贽不仅因其"童心说"而成为儒学"异端",还被由其催生的明清启蒙思潮所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童心说 心学范式 道统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思想启蒙到人性守护——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及其困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振钰 吴先伍 《学习与实践》 2008年第6期125-131,共7页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 近代学者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境遇下为思想启蒙而提前进入审美现代性的构建。现代美学之审美无功利、审美主体化和美学独立性在王国维和丰子恺那里集中体现在"静观"人生所构建的审美境界中。只是二者在个性、哲学根基和对童心诠释等方面存有差异,以致中国现代美学同时出现了以美灭欲的排斥生活和以美观物的体验生命两种审美倾向。近代审美境界的理性建构不仅为个我的觉醒和人的尊严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路径参考。而王国维的自杀和丰子恺的倚重宗教则反映了缺乏个体价值支撑的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审美境界 王国维 丰子恺 静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振钰 王艳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14,共5页
《护生画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高僧弘一大师和他的学生丰子恺共同创作的一部旨在弘扬佛法慈悲、戒杀护生思想的漫画丛书。画集中所体现的佛教深信因果、厚植善因;慈悲为怀、护生护心;惜福布施、素食简朴;依正不二、净心净土等基本思想... 《护生画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高僧弘一大师和他的学生丰子恺共同创作的一部旨在弘扬佛法慈悲、戒杀护生思想的漫画丛书。画集中所体现的佛教深信因果、厚植善因;慈悲为怀、护生护心;惜福布施、素食简朴;依正不二、净心净土等基本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仍然是契理契机、不可或缺的宗教伦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画集》 佛教 生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队伍模式探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振钰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年第3期64-66,共3页
专职辅导员加班主任的学生工作模式,将辅导员从繁重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专业教师担当班主任工作也避免了过去辅导员专业知识的不足,为高校学生的学业指导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专职辅导员 班主任 学生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屈原“他人”思想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振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q...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儒学 他人思想 天命观 道德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体两翼”结构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振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4-37,共4页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全面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以产权基础为主体,以道德支撑和法律保障为两翼则形成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立体性架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全面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以产权基础为主体,以道德支撑和法律保障为两翼则形成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立体性架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的认识,明确提出建立归属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从而使得产权和道德、法律可以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共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权 道德 法律 社会信用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行其德——浅论范蠡的经济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振钰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8-31,103,共5页
范蠡根据“圣人之功,时为之用”的天道观,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耻,并依据“随时以行”的天道观在以后的经商中取得三致千金的巨大成功。同时,范蠡基于对天道泰终必否的理性自觉,尽散其财,富行其德,功成身退,最终“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范蠡根据“圣人之功,时为之用”的天道观,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耻,并依据“随时以行”的天道观在以后的经商中取得三致千金的巨大成功。同时,范蠡基于对天道泰终必否的理性自觉,尽散其财,富行其德,功成身退,最终“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研究范蠡“富行其德”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当代商人的道德定位以及产权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伦理观 范蠡 现代意义 产权制度建设 经济伦理思想 理性自觉 借鉴意义 道德定位 天道观 圣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建立“法治政府”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振钰 《前沿》 2004年第7期165-169,共5页
“在十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 “在十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败了。今天 ,以史为鉴 ,比较古今法治的本质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 ,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古今法治成败得失的经验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改造行政观念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 德治路径
原文传递
《护生画集》的创作理路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振钰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1期4-9,共6页
《护生画集》作为开启近代生态伦理思潮的开篇之作,它从人道主义的高度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戒杀思想和儒家时禁好生之德,使其成为构建当代生态文明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而其中契理契机的进行视角转换的创作理路,内在的彰显了中... 《护生画集》作为开启近代生态伦理思潮的开篇之作,它从人道主义的高度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戒杀思想和儒家时禁好生之德,使其成为构建当代生态文明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而其中契理契机的进行视角转换的创作理路,内在的彰显了中国未来生态伦理建设的可能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画集》 创作理路 现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心”的诠释与守护——中小学审美化德育的哲学根基与模式建构
11
作者 王振钰 赵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年第5期55-59,共5页
为对治当前德育功利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症候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主动性,学界提出审美化德育模式,尝试通过美育的非功利、情感化和超越性特质以弥补现代性背景下规范伦理学占主流可能导致的道德虚伪与道德悖论。但由于没... 为对治当前德育功利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症候群",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与主动性,学界提出审美化德育模式,尝试通过美育的非功利、情感化和超越性特质以弥补现代性背景下规范伦理学占主流可能导致的道德虚伪与道德悖论。但由于没能为现代社会所必须的道德责任在主体内指定"价值之根",导致审美化德育模式陷入困境。现代美育家丰子恺汲取席勒审美思想中的"童心"观,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童心说"进行人道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以"童心"为本体和动力的人性扩充与守护机制,为德育审美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化德育 童心 哲学根基 模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脱与救赎——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与演进逻辑
12
作者 王振钰 吴先伍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5期23-27,共5页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到"...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到"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既能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又可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审美静观 演进逻辑 路径 分歧 救赎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统维护与思想启蒙——论“童心说”的双重使命及儒学的终结
13
作者 王振钰 吴先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3-87,共5页
在明末道学僵化和名教桎梏的催逼下,李贽为探究性命下落和儒学的真精神,用"真-空"观取代"道-器"论,将"赤子之心"置换为"童心",通过"童心说"对"真"的追求,在心学范式下艰... 在明末道学僵化和名教桎梏的催逼下,李贽为探究性命下落和儒学的真精神,用"真-空"观取代"道-器"论,将"赤子之心"置换为"童心",通过"童心说"对"真"的追求,在心学范式下艰难维护儒学道统的同时开启了前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童心说"双重使命的内在冲突决定了李贽只能以儒学"异端"的形象被排斥,而农业文明的延续必然会导致封建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再度加强。李贽"童心说"的衰世绝音意味着儒学伴随农业文明的终结而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童心说 心学范式 思想启蒙 道统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脱与救赎——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与演进逻辑
14
作者 王振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0,共5页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 近代中国学者引介西方美学并以此观照和改造中国传统美学,提出了审美静观说。在立人启蒙的同一历史语境下,由于个性气质、文化心态的差异,服膺叔本华意志美学的王国维和汲取席勒美学思想的丰子恺分别形成了"人生解脱"和"人性救赎"两种路径的审美静观思想。梳理近代中国审美静观的路径分歧及其演进逻辑,管窥近代中国美学思潮的时代变迁,探讨近代中国学者美学本土化的心路历程及其经验得失,诠释中国传统美学的后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静观 人生解脱 人性救赎 路径分歧 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作为自由的基础与目的——他者伦理视域中的安徽人际和谐建设
15
作者 王振钰 陈静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2-76,共5页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建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伦理 安徽 人际和谐 自由 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建立法治政府浅议
16
作者 王振钰 《青海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53-56,共4页
在 1 0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 ,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 在 1 0年内建立起职能比较完善的法治政府 ,既是为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前提。然而 ,由于几千年来农业文明下形成的人们对“德治路径”的依赖 ,历史上几次法治改革的实践都失败了。今天 ,以史为鉴 ,比较古今法治的本质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 ,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古今法治成败得失的经验 ,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改造行政观念 ,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政府 依法治国 行政观念 监管机制 社会治理模式 司法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画集》中的儒家生态智慧
17
作者 王振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64-568,共5页
生态伦理学主要有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两条路径。《护生画集》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图文并茂的阐释了天地好生、节用时禁,民胞物与、和乐自然等传统儒学的生态智慧,从而构建了以“护生护心”为主旨的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护生平... 生态伦理学主要有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两条路径。《护生画集》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图文并茂的阐释了天地好生、节用时禁,民胞物与、和乐自然等传统儒学的生态智慧,从而构建了以“护生护心”为主旨的中国近代“人道主义”护生平台。《护生画集》创作的成功不仅有效的实现了传统伦理资源的近代理性转型,也开创了中国生态伦理建设的人道主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生画集》 人道主义 儒家生态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中的中国伦理范式转型研究——以“诚信”范畴的内涵嬗变为例
18
作者 王振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1-35,59,共6页
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一种伦理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与辩护。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内涵及其形上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 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成为当代学界的共识,而一种伦理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与辩护。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内涵及其形上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在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伦理学关切的核心对象时,以诚信范畴为依托,从他者视域管窥中国伦理范式的建构与转换,不仅有利于诠释传统伦理的后现代内涵,同时也为当代中国诚信体系的建构奠定了范式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伦理范式 本体 主体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主体·他者——“诚信”视域中的中国伦理范式转型研究
19
作者 王振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76-80,共5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从诚信范畴管窥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伦理的具体范式及其转型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范式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伦理范式 本体 主体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合僧团 正法久住——从《四分律》看佛祖结戒本意
20
作者 王振钰 《五台山研究》 2005年第2期3-8,共6页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律 戒律 和合僧团 正法久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