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话Ⅰ:魏峻(主持),陈浩、许捷、张乐、王思渝、刘畑、黄洋
1
作者 魏峻 陈浩 +4 位作者 许捷 张乐 王思渝 刘畑 黄洋 《杭州文博》 2022年第1期29-35,共7页
魏峻:根据今天会议的安排,下面是对话与交流环节。现在先让没有分享的另外三位专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对于“物与空间”这样一个研讨主题的个人见解,另外就是听了上午三位分享者的相关演讲后,有些什么样的观点。王思渝:我觉得今天上... 魏峻:根据今天会议的安排,下面是对话与交流环节。现在先让没有分享的另外三位专家谈谈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对于“物与空间”这样一个研讨主题的个人见解,另外就是听了上午三位分享者的相关演讲后,有些什么样的观点。王思渝:我觉得今天上午的主题对于我们做博物馆学研究的朋友来说,应该是一个谈了很久的话题,就是“物与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与交流 个人见解 研讨主题 分享者 博物馆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Ⅱ:陈同乐(主持),李德庚、管怀宾、许潇笑、孟尧、王思渝、王晓松
2
作者 陈同乐 李德庚 +4 位作者 管怀宾 许潇笑 孟尧 王思渝 王晓松 《杭州文博》 2022年第1期68-75,共8页
陈同乐:根据会议要求,我们下面有一个沙龙交流,先请三位没发言的老师分享下听后的感想。孟尧:听了一天的内容,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有这么几点:第一,涉及一个关键词叫“场景”。第二,是方法论。第三,可能涉及刚才没怎... 陈同乐:根据会议要求,我们下面有一个沙龙交流,先请三位没发言的老师分享下听后的感想。孟尧:听了一天的内容,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有这么几点:第一,涉及一个关键词叫“场景”。第二,是方法论。第三,可能涉及刚才没怎么提到的内容,就是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孟尧 关键词 信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的遗产关联与关联的价值--以重庆钓鱼城遗址为例
3
作者 王思渝 孙静 袁奇大可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6期11-18,共8页
关注在地社区的认知、推动在地社区的融入,已是当下遗产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此类研究仍缺乏对在地社区的认知及其特点展开更细致的分析。钓鱼城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在地社区与遗产之间的关联常受遗产物质形态的影响,存在与官方不同的逻... 关注在地社区的认知、推动在地社区的融入,已是当下遗产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此类研究仍缺乏对在地社区的认知及其特点展开更细致的分析。钓鱼城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在地社区与遗产之间的关联常受遗产物质形态的影响,存在与官方不同的逻辑且以日常生活图景为核心的现象。重视这种关联,有助于遗产教育的顺利开展、在保护过程中进一步重视日常生活以及形成更具包容性的遗产阐释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关联 在地社区 记忆 参与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价值论视野下盐城自然遗产阐释的批判性讨论
4
作者 王思渝 周光扬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4年第6期21-28,共8页
遗产价值论强调对价值进行分类、排序,并具备单一性特点,同时也带有更强的现状判定的倾向。盐城的两处自然遗产馆内与现场阐释和上述遗产价值论存在高度“默契”。从未来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来看,盐城的案例说明自然遗产阐释在“为什么”... 遗产价值论强调对价值进行分类、排序,并具备单一性特点,同时也带有更强的现状判定的倾向。盐城的两处自然遗产馆内与现场阐释和上述遗产价值论存在高度“默契”。从未来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来看,盐城的案例说明自然遗产阐释在“为什么”以及关联性方面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价值 自然遗产阐释 批判性讨论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研究“社区转向”中的“人-地”关系省思--以重庆钓鱼城遗址为例
5
作者 孙静 李向诚 王思渝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6期19-26,共8页
钓鱼城作为历史古迹,已有许多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文章则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钓鱼城所在的东城半岛作为一个整体的“社区”来进行研究,不仅梳理了其社区史,剖析了其社会肌理、结构,而且以“人-地”关系视角重现了当地人对钓... 钓鱼城作为历史古迹,已有许多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文章则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钓鱼城所在的东城半岛作为一个整体的“社区”来进行研究,不仅梳理了其社区史,剖析了其社会肌理、结构,而且以“人-地”关系视角重现了当地人对钓鱼城的观念认识及其被忽略的丰富生活世界。以钓鱼城为基准点,山上与山下的居民还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视角与经验情感。这表明以往遗产研究的“社区转向”较多关注赋权,较少将遗产看作一种社会文化过程。“人-地”关系的引入突出了“地点”对于社区空间及观念形成的重要性,同时反思了考古遗址地带来的居民搬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研究 “人-地”关系 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框架下的博物馆——回到托尼·本尼特的博物馆思想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思渝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46,共6页
在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围绕博物馆所弥散开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而权力问题又是其中的核心。托尼·本尼特是这类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的博物馆思想受到了安东尼奥·葛兰西和米歇尔·福柯等人的影... 在当代西方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围绕博物馆所弥散开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是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而权力问题又是其中的核心。托尼·本尼特是这类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的博物馆思想受到了安东尼奥·葛兰西和米歇尔·福柯等人的影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观之间寻求博物馆所处的位置。同时,本尼特也参与了对现代性的讨论,表达他对博物馆在处理当下多元文化议题时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博物馆史 托尼·本尼特 权力思想 文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修复实践到价值取向——《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报告》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思渝 刘晟宇 张夏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年第3期9-16,共8页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和修复方案是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文件,也是研究一项保护工程的重要材料。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对潼南大佛开展保护修复工程,并出版《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报告》。文章以该报告为评述对象...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和修复方案是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文件,也是研究一项保护工程的重要材料。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对潼南大佛开展保护修复工程,并出版《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报告》。文章以该报告为评述对象,分别从环境控制、保护材料筛选、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审视修复实践,从价值描述、真实性取舍、真实与改良等方面审视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南大佛 修复实践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复杂化的博物馆表征与社区问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次讨论为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思渝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4,共6页
"表征"和"社区"问题是当下博物馆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博物馆学界有三次递进关系分明的学术会议均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这三次会议从展览表征、社区多样性以及全球化下的新挑战等角... "表征"和"社区"问题是当下博物馆学领域的两个热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博物馆学界有三次递进关系分明的学术会议均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这三次会议从展览表征、社区多样性以及全球化下的新挑战等角度不断深入,展现了西方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脉络和已有突破。尽管如此,从这三次会议的成果来看,在跳脱博物馆本位的立场、更细致地理解社区内部多样性以及实现对博物馆内外关系的整合等问题上,仍有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 表征 社区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乡土博物馆的源起、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思渝 《中国博物馆》 2016年第4期57-63,共7页
日本乡土博物馆从棚桥源太郎20世纪30年代的推动算起,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在其所谓的"乡土博物馆"概念下,经历了从综合性知识的教育普及到社会教育下的情感认同和自主学习,再到地域社会问题下的社会性考量,如今兼具活力和困... 日本乡土博物馆从棚桥源太郎20世纪30年代的推动算起,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在其所谓的"乡土博物馆"概念下,经历了从综合性知识的教育普及到社会教育下的情感认同和自主学习,再到地域社会问题下的社会性考量,如今兼具活力和困境。从此历程出发,更能探讨和展现地域性理念在日本乡土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博物馆 地域性 地域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安顺布依族村落的现状与特性--兼论村落遗产保护中的价值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思渝 陈时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第4期31-47,共17页
根据2020年北京大学黄果树屯堡联合工作坊在贵州安顺布依族村落的实地调研情况可知,该地区布依族村落仍保留有诸多具备遗产价值的物质性遗存,文章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简述,并从共性中总结了带有浓厚的防御性色彩、村内分族姓聚居、善于... 根据2020年北京大学黄果树屯堡联合工作坊在贵州安顺布依族村落的实地调研情况可知,该地区布依族村落仍保留有诸多具备遗产价值的物质性遗存,文章对其保存现状进行了简述,并从共性中总结了带有浓厚的防御性色彩、村内分族姓聚居、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并对诸多自然物保有信仰3项特点。最后,文章在遗产现状的基础上,对村落遗产保护中的价值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有别于传统遗产研究中的二分主义,村落遗产保护当中存在着一系列交叉和渗透的遗产价值有待得到进一步重视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遗产 防御性 家族关系 人地关系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文物保护与部门间合作——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思渝 杨佳帆 +2 位作者 王艺霏 刘天歌 刘保山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7期55-63,共9页
在国内的文化遗产研究、考古资源管理中,如何处理城市开发建设与地下文物保护的问题历来是讨论的重点。文章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例,通过跟踪调查、质性访谈和数据整理等研究方法,将重点集中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部门间合... 在国内的文化遗产研究、考古资源管理中,如何处理城市开发建设与地下文物保护的问题历来是讨论的重点。文章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例,通过跟踪调查、质性访谈和数据整理等研究方法,将重点集中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部门间合作问题上。在对其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尤其注意到了“不完全部门间”的现状,并以各部门动机/利益、外在动力以及合作成本3个方面的限制条件对该问题进行归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文物保护 部门间合作 权责划分 合作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与城市:不同维度下的城市核心区考古遗址展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思渝 蔡经纬 《杭州文博》 2023年第1期84-89,共6页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考古遗址展示在展示理念上呈现出复合的一面。其中,凸显考古和融入城市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但是,就考古学特性的凸显而言,仍需考虑是否能与学科更新保持一致、能否体现学科思维、能否反哺学科发展、是否展示了完整...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考古遗址展示在展示理念上呈现出复合的一面。其中,凸显考古和融入城市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但是,就考古学特性的凸显而言,仍需考虑是否能与学科更新保持一致、能否体现学科思维、能否反哺学科发展、是否展示了完整的考古学图景等问题;在融入城市的问题上,通过成为城市文化形象、成为城市公园、吸纳市民进入展示园区以及突破馆舍范围进入市民生活等形式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但仍应考虑是否有必要对城市社会议题做出更为全面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展示 考古学 城市公园 社会观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教育的多元可能性
13
作者 王思渝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1期1-2,共2页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遗产保护已经不再是一个令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词汇。从事保护事业的人员、被保护的对象均在日益增多。在这样的一幅“繁荣”景象之下,我们仍应注意到,遗产保护距离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还有漫长的前路。这意味着,我...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遗产保护已经不再是一个令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词汇。从事保护事业的人员、被保护的对象均在日益增多。在这样的一幅“繁荣”景象之下,我们仍应注意到,遗产保护距离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还有漫长的前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广泛的群体对遗产产生认知和判断,尤其是对于那些与特定的遗产对象关系更紧的利益相关者而言,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乃至参与,是遗产保护工作的伦理正当性、保护可行性以及后续可持续性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利益相关者 伦理正当性 可持续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有人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取舍——关于白鹤梁遗产保护和展示行动的评述
14
作者 王思渝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1期120-122,共3页
从当代遗产话语体系的角度来看,围绕着白鹤梁的遗产保护和展示行动展现了一套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取舍逻辑。事实上取舍行为本身在遗产话语体系内在是被承认的,白鹤梁的行动建立在题刻和见证这两个关键词的基础上。
关键词 遗产价值 取舍 真实性 题刻 见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华 王思渝 +1 位作者 魏子元 张夏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年第2期27-32,共6页
遗产,尤其是人类创造和遗留的文化遗产,其权益主体和保护主体是关系价值认知、保护伦理和保护行为的遗产保护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遗产在不断增加和演变的同时,其权益主体也从个体扩展向群体演变,国家政府乃至于国际组织在遗产保护中有了... 遗产,尤其是人类创造和遗留的文化遗产,其权益主体和保护主体是关系价值认知、保护伦理和保护行为的遗产保护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遗产在不断增加和演变的同时,其权益主体也从个体扩展向群体演变,国家政府乃至于国际组织在遗产保护中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然而,多样化的遗产权益主体必然导致遗产保护主体的多样化,强调对少数及边缘族群文化主体话语权的关注,也就成为一种趋势。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遗产权益的主体有所不同,个人、社群和政府在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也有差异。在中国的遗产保护实践中,政府以外的社区自我的培养以及各种力量良性的互动关系,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 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初创到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物事业的探索之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大勇 曹宏 王思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分阶段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物事业,是怎样根据持续发展和变动的中国国情进行调适,在上下求索的艰辛努力中一路走来的。力求鉴往知今,厘清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需要怎样不断地认识和符合国情,应该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创新什... 本文分阶段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物事业,是怎样根据持续发展和变动的中国国情进行调适,在上下求索的艰辛努力中一路走来的。力求鉴往知今,厘清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需要怎样不断地认识和符合国情,应该坚持什么、完善什么、创新什么,以利于分析当前态势,规划未来愿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情下的文物保护利用,具有六方面的特点。至改革开放前,文物事业虽屡经风波,但总体上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专业队伍建设及各项业务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目标,创设了新的制度和机制。同时,当代中国正处在高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同世界其他文物大国、文明古国相比,优势、特色与不足并存,需要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遗产 保护利用 符合国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