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Ⅲ度烧伤的治疗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怀胜 岑瑛 +1 位作者 李正勇 高欣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24-1025,共2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法2001年4月~2005年11月,收治6例高强度聚焦超声度烧伤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5~78岁。烧伤均位于右季肋部。皮肤坏死范围3cm×3cm^6cm×4cm。手术清创后创...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方法2001年4月~2005年11月,收治6例高强度聚焦超声度烧伤患者,应用局部皮瓣治疗。男5例,女1例;年龄45~78岁。烧伤均位于右季肋部。皮肤坏死范围3cm×3cm^6cm×4cm。手术清创后创面范围为9cm×5cm^12cm×7cm,切取局部皮瓣范围10cm×6cm^13cm×8cm。结果术后1例皮瓣发生红肿,经红外仪局部照射理疗后痊愈,余皮瓣均成活,创面期愈合。供区植皮成活,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外观质地佳,无感染、积液。结论应用局部皮瓣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烧伤创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烧伤 局部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部瘢痕疙瘩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晓雪 王怀胜 +1 位作者 岑瑛 李志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方式和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42例(71侧)耳部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34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岁。病程6个月~4年。穿耳孔32例,创伤7例,耳部病变手术3例。瘢痕疙瘩范... 目的探讨耳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方式和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42例(71侧)耳部瘢痕疙瘩患者。男8例,女34例;年龄16~50岁,平均26.2岁。病程6个月~4年。穿耳孔32例,创伤7例,耳部病变手术3例。瘢痕疙瘩范围0.3cm×0.3cm×0.2cm~6.0cm×4.0cm×1.0cm,形状呈球形、哑铃形、结节形。根据瘢痕疙瘩不同大小和范围,选择不同术式,切除瘢痕并行缺损修复。术后24h内,高能电子束照射10次,每次2Gy,总剂量20Gy,对有复发倾向者,及时行"得宝松"1mg及2%利多卡因按1∶3混合液局部瘢痕内注射3次,每3周1次。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均成活。37例(64侧)获随访1年,获临床治愈;5例(7侧)于术后3~6个月有复发倾向,及时局部注射"得宝松"后未见复发。根据刘文阁等疗效标准判定治愈37例,显效5例。结论耳部瘢痕疙瘩尽早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结合早期放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是治疗的选择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手术 放射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恶性肿瘤外科切除后的修复 被引量:12
3
作者 卿勇 岑瑛 +1 位作者 王怀胜 刘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方法修复与重建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4年9月,对70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0~85岁,平均50.3岁。病程2周~3年,平均3.5个月。基底细胞癌31例,鳞状细胞... 目的总结不同手术方法修复与重建头皮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4年9月,对70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30~85岁,平均50.3岁。病程2周~3年,平均3.5个月。基底细胞癌31例,鳞状细胞癌24例,恶性黑色素瘤8例,纤维肉瘤4例,脂肪肉瘤2例,血管肉瘤1例。病变范围1.0cm×0.5cm~10.0cm×8.0cm。根治性切除肿瘤后缺损3cm×3cm~12cm×11cm,采用中厚皮片移植51例,邻近头皮瓣移位12例,颈肩随意皮瓣移位2例,斜方肌肌皮瓣移位3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2例,切取范围5cm×4cm~18cm×12cm。结果67例皮片及皮瓣成活,伤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坏死,经过换药后Ⅱ期愈合;1例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供区均Ⅰ期愈合。55例患者获随访1~5年,5例复发。植皮患者中鳞状细胞癌患者和纤维肉瘤患者各1例,分别于术后1年及2年半复发,均再次行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皮瓣移位患者中血管肉瘤患者及鳞状细胞癌患者各1例于术后6个月及3个月复发放弃治疗,1例纤维肉瘤患者术后2年复发,再次根治性切除后采用皮瓣移位修复创面。余患者均存活良好。结论头皮恶性肿瘤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广泛彻底切除并进行合理的创面修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恶性肿瘤 皮瓣 植皮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DX构架及协议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钟杰 何民 +1 位作者 王怀胜 郑力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1,共7页
从航空电子集成的角度描述了航空电子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AFDX)通信网络的概念、结构、调度机制和协议栈,给出了AFDX端口和网络交换机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案,预计了采用AFDX协议总线构建航空电子系统时系统的失效概率。
关键词 航空电子系统 AFDX协议栈 虚拟链接 失效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矫正术后早期挛缩原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卿勇 岑瑛 +2 位作者 段伟强 许学文 王怀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5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矫正术后早期挛缩的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98例347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行掌侧瘢痕切除松解中厚皮片植皮术。男52例185指,女46例162指。年龄9个月~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7个月...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矫正术后早期挛缩的原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98例347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行掌侧瘢痕切除松解中厚皮片植皮术。男52例185指,女46例162指。年龄9个月~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7个月。烫伤80例,火焰烧伤18例。每例为1~7个伤指不等。瘢痕切除后,采用1.2cm×0.7cm~6.0cm×2.2cm中厚皮片修复。结果术后5例12指伤口Ⅱ期愈合,余均Ⅰ期愈合。患儿获8~12个月随访,术后早期挛缩9例20指,发生率占患儿9.2%,占术指5.8%。发现早期挛缩后,积极加强防瘢痕处理及功能锻炼。余患儿皮片成活良好,手指活动正常。结论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一旦影响功能,应尽早手术。术前仔细准备,掌握手术要领和技巧,术后坚持长期有效的防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术后早期皮片挛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掌侧 小儿 瘢痕挛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10
6
作者 卿勇 岑瑛 +1 位作者 刘勇 王怀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93-1195,共3页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并发症发生串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瘢痕性秃发患者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5~55岁。致伤原因:烧伤33例,创伤14例,头部手术后残留瘢痕性秃发8例,其它原因2例。病... 目的 总结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并发症发生串及预防处理方法。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瘢痕性秃发患者57例,男25例,女32例;年龄5~55岁。致伤原因:烧伤33例,创伤14例,头部手术后残留瘢痕性秃发8例,其它原因2例。病程6个月~15年。共安置扩张器89枚,回顾分析时按年龄分组,进行头皮扩张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并发症发牛情况及预防处理方法的对比。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81枚扩张器置入区创面愈合好,头发生长良好,8枚扩张器置入区发生并发症,其中扩张器外露、感染各2例,血肿、扩张器破裂、皮瓣尖端部分坏死和内置注射壶区瘢痕皮肤坏死各1例。5~10岁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同时置入2枚扩张器较1枚扩张器并发症发生率高(P〈0.05)。其他年龄组及不同扩张器种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通过积极有效的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头皮扩张术治疗搬痕性秃发的并发症是能有效预防的,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瘢痕性秃发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萃取分离ICP-AES法测定含铪铀中微量杂质元素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勇 王怀胜 +1 位作者 沈岚 罗海军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7,共3页
用盐酸 硝酸 氢氟酸溶解含铪的铀试样 ,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 ,分离铀、铪与待测杂质元素。用ICP AES法同时测定了试样中钼、钨、铁、硼、锰、铍、铜、镁、钙、铝和镍等 1 1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将 0 0 90 0g~ 0 1 1 0 0g试样制成 6m... 用盐酸 硝酸 氢氟酸溶解含铪的铀试样 ,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 ,分离铀、铪与待测杂质元素。用ICP AES法同时测定了试样中钼、钨、铁、硼、锰、铍、铜、镁、钙、铝和镍等 1 1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将 0 0 90 0g~ 0 1 1 0 0g试样制成 6mL溶液时 ,各杂质元素测量范围为 1 .0× 1 0 - 3%~ 1 .0× 1 0 - 1 % ,回收率在 94%~ 1 0 5 %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优于 1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铪铀 杂质元素 萃取 ICP-AES 测定 分离 核燃料 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周瘢痕瓣修复腋胸瘢痕粘连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正勇 段伟强 +5 位作者 王怀胜 弓晓媛 王耀军 岑瑛 马俊 张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7-709,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腋胸瘢痕粘连的修复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腋周瘢痕瓣修复腋胸瘢痕粘连52例(57例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44岁,中位年龄15岁。采用腋窝后份瘢痕瓣44例次,腋窝前份瘢痕瓣10例次,上臂内侧瘢痕瓣3例...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腋胸瘢痕粘连的修复方法。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腋周瘢痕瓣修复腋胸瘢痕粘连52例(57例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44岁,中位年龄15岁。采用腋窝后份瘢痕瓣44例次,腋窝前份瘢痕瓣10例次,上臂内侧瘢痕瓣3例次。19例次供瓣区周围皮瓣推进直接缝合,其余38例次行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54例次瘢痕瓣完全成活,伤口期愈合,3例次瘢痕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伤口愈合,且术后获得较好的腋窝形状及肩关节功能。供瓣区直接缝合者伤口均期愈合,中厚皮片移植者皮片均成活。术后均获随访1个月~5年,患者腋窝形态良好,肩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外展平均150°。结论腋周局部瘢痕瓣是修复腋胸瘢痕粘连、重塑腋窝形状及功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周 瘢痕粘连 瘢痕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伟人 岑瑛 +2 位作者 王怀胜 陈伟 刘大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38-841,共4页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的变化。方法取2005年5月-2005年8月收治患者自愿捐献的标本。瘢痕疙瘩组10例,年龄16~35岁,平均病程2.2年...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的变化。方法取2005年5月-2005年8月收治患者自愿捐献的标本。瘢痕疙瘩组10例,年龄16~35岁,平均病程2.2年;增生性瘢痕组10例,年龄17~32岁,平均病程8个月;正常皮肤组8例,年龄16~34岁。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3组标本中CuZn-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uZn-SOD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评分。结果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MDA含量分别为(0.8213±0.0864)、(1.1390±0.1067)、(1.1900±0.0748)nmol/mg prot;CuZn-SOD活力分别为(20.60±5.56)、(31.65±2.21)、(34.36±5.01)U/mg prot。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MDA含量与CuZn-SOD活力同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均有CuZn-SOD蛋白阳性表达。正常皮肤组、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分别为(2.20±0.45)、(4.14±0.90)、(4.43±0.79)分;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评分分别为(1.60±0.89)、(4.00±0.82)、(4.43±0.53)分。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CuZn-SOD蛋白表达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CuZn-SOD活力升高、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治疗骶臀部难治性压疮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正勇 岑瑛 +2 位作者 古鸣兢 王怀胜 王耀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1期10376-10377,共2页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 选择2002-06/2007-06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的骶臀部压疮患者16例,骶尾部压疮11例,坐骨结节周围压疮5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将患者置于翻身床加强翻身,避免创面局部受压,并行压疮彻底清创,湿敷换药加强引流,待创面新鲜后旋转邻近合适的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皮区错位缝合。术后16例患者中有1例皮瓣贴附欠佳,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5例均获得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 ̄5年未见压疮复发。旋转肌皮瓣覆盖创面被证实为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褥疮 截瘫 外科皮瓣 组织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性筋膜瓣移植修复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6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许学文 石健林 +3 位作者 岑瑛 刘勇 段伟强 王怀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543-3546,共4页
选择2001-09/2008-0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各种头面部缺损患者26例,根据头面部的解剖学特点,分别设计以颞前动脉、眶上动脉和面动脉的颏下支为轴性血管的筋膜瓣,移植覆盖头部、额部骨外露缺损区及面颊部的软组织缺损凹陷,表面行... 选择2001-09/2008-0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各种头面部缺损患者26例,根据头面部的解剖学特点,分别设计以颞前动脉、眶上动脉和面动脉的颏下支为轴性血管的筋膜瓣,移植覆盖头部、额部骨外露缺损区及面颊部的软组织缺损凹陷,表面行皮片移植术,术后筋膜瓣、皮瓣及植皮区完全存活,外形较为满意。提示轴性筋膜瓣血运可靠,是头面部深度组织凹陷缺损的即期、简便、有效的移植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性筋膜瓣 移植术 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AIS接收冲突分析及仿真 被引量:10
12
作者 钟杰 王怀胜 郑力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11,共6页
对星载自动识别系统(AIS)所涉及的接收冲突问题及接收概率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首先,建立了基于星载AIS系统的观察、分析模型;然后,理论分析了星载AIS接收冲突概率并给出了接收冲突概率公式;最后,对相关理论结果进行了Matlab仿真。
关键词 星载自动识别系统 低轨卫星 船舶侦测概率 接收冲突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氘代甲烷振动频率和热力学性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陆春海 陈文凯 +3 位作者 廖俊生 王怀胜 汪小琳 孙颖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 6 31G 对甲烷和各种氘代甲烷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 ,优化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用上述方法对甲烷和各种氘代甲烷分子进行了分子的振动基频和热力学性质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5种化合物的振动频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 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 6 31G 对甲烷和各种氘代甲烷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 ,优化的结果与实验值吻合。用上述方法对甲烷和各种氘代甲烷分子进行了分子的振动基频和热力学性质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5种化合物的振动频率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 6 3% ,最小相对偏差为 1 1%。标度后振动频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偏差为 - 2 9% ,最小相对偏差为 0 1%。分子等容热容和熵随着氘取代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 ;而总能和焓却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氘代甲烷 振动频率 甲烷 从头计算法 热力学性质 分子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击伤78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勇 岑瑛 +1 位作者 卿勇 王怀胜 《华西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16-116,共1页
目的:探讨电击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对78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电击伤多为工伤,病情重,常常多次手术,住院时间长,致残率高。结论:早期积极、延迟的手术,功能可得到最大的恢复,截肢率降低,预后较好;电击... 目的:探讨电击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对78例电击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电击伤多为工伤,病情重,常常多次手术,住院时间长,致残率高。结论:早期积极、延迟的手术,功能可得到最大的恢复,截肢率降低,预后较好;电击伤创面修复以皮瓣、肌皮瓣转移的手术方式效果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击伤 手术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酞胺水凝胶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致婴儿腹泻伴乳腺严重感染2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正勇 古鸣兢 +4 位作者 岑瑛 许学文 任宇 段伟强 王怀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3617-3619,共3页
对2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致婴儿腹泻伴乳腺严重感染的患者行术前免疫学检查,同期行聚丙烯酞胺水凝胶假体清除及脓肿引流术,术后于脓腔留置两根硅胶引流管行对口冲洗引流,并行乳汁及脓液细菌培养。1例患者体液免疫学指标正常,1例患者IgG... 对2例注射式隆乳术后哺乳致婴儿腹泻伴乳腺严重感染的患者行术前免疫学检查,同期行聚丙烯酞胺水凝胶假体清除及脓肿引流术,术后于脓腔留置两根硅胶引流管行对口冲洗引流,并行乳汁及脓液细菌培养。1例患者体液免疫学指标正常,1例患者IgG,C3低于正常值范围。2例患者术后乳汁及脓液培养均提示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术后经冲洗引流、抗感染等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酞胺水凝胶 注射式隆乳 腹泻 乳腺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字缝合局部皮瓣成形矫正乳头内陷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蓉 王怀胜 刘晓雪 《华西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探寻治疗乳头内陷的较佳手术方案。方法: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对29只乳头内陷畸形用"井"字缝合或加作局部"Z"字成形、乳腺真皮瓣填充矫正手术。结果:术后外形好,乳头感觉正常,切口瘢痕不明显。随访3~17个月,... 目的:探寻治疗乳头内陷的较佳手术方案。方法: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对29只乳头内陷畸形用"井"字缝合或加作局部"Z"字成形、乳腺真皮瓣填充矫正手术。结果:术后外形好,乳头感觉正常,切口瘢痕不明显。随访3~17个月,重度内陷畸形病例有3个乳头轻度回缩,余无复发。结论:该方法对于有哺乳要求的患者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内陷 手术 井字缝合 Z字成形 乳腺真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铍中杂质元素的ICP-AES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勇 王怀胜 +1 位作者 沈岚 飞跃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2003年第z1期173-175,180,共4页
研究用HCl溶解金属铍,在HNO_3介质中用磷酸二丁酯(DBPA)-苯萃取,将铍与待测杂质元素分离。用LCP-AES法测定Co、Mn、Mg、Cr、Si、Cu、Al、Ni8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取样量为40mg时,上述杂质元素的测定范围在5.0×10^(-4)%~0.1%之间,... 研究用HCl溶解金属铍,在HNO_3介质中用磷酸二丁酯(DBPA)-苯萃取,将铍与待测杂质元素分离。用LCP-AES法测定Co、Mn、Mg、Cr、Si、Cu、Al、Ni8种杂质元素的含量。取样量为40mg时,上述杂质元素的测定范围在5.0×10^(-4)%~0.1%之间,方法回收率为95%~104%,相对标准偏差优于10%(n=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铍 杂质元素 萃取 ICP-A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氘代甲烷几何构型及物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春海 陈文凯 +3 位作者 廖俊生 王怀胜 汪小琳 孙颖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8-90,共3页
 用HF/6 31G 、密度泛函方法B3LYP/31G 、二级微扰MP2/6 31G 、四级微扰MP4/6 31G 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并将优化的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用上述4种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分子进行分子的振动基频计算.密度泛函...  用HF/6 31G 、密度泛函方法B3LYP/31G 、二级微扰MP2/6 31G 、四级微扰MP4/6 31G 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并将优化的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用上述4种方法对甲烷和氘代甲烷分子进行分子的振动基频计算.密度泛函、二级微扰、四级微扰优于HF/6 31G ,尤其是密度泛函、四级微扰方法.密度泛函方法所用的机时远小于微扰方法.不同方法计算所得的氘代甲烷振动频率值与实验值的最大误差为10 4%,最小误差为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代甲烷 几何构型 物性 量子化学 DFT方法 振动基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P量子点的掺杂及其光学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锁龙 王晓方 +4 位作者 蒋春丽 赵雅文 曾荣光 王怀胜 赖新春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1-1057,共7页
采用原位成核掺杂法合成了Li、Zn金属离子掺杂的InP量子点(分别记为Li:InP和Zn:InP),并研究了掺杂剂对量子点的结构、尺寸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i^+、Zn^(2+)掺杂的InP量子点结晶度较高且尺寸均匀。虽然Li^+掺杂未引起InP量... 采用原位成核掺杂法合成了Li、Zn金属离子掺杂的InP量子点(分别记为Li:InP和Zn:InP),并研究了掺杂剂对量子点的结构、尺寸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i^+、Zn^(2+)掺杂的InP量子点结晶度较高且尺寸均匀。虽然Li^+掺杂未引起InP量子点的结构发生变化,Li^+未进入InP晶格,但是抑制了InP量子点的成核与长大,使其吸收谱和荧光谱均发生大幅度的蓝移。Zn掺杂同样也抑制InP量子点的成核与长大,并且形成InP/Zn_3P_2/ZnO复合核壳结构,显著增强了InP量子点的荧光,尤其是当Zn掺杂浓度(Zn/In原子比)为0.2时,InP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增加近100多倍,这对短波长InP量子点的合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铟 量子点 掺杂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因影响人增殖期血管瘤的体内实验(英文)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凡伟 岑瑛 +4 位作者 许学文 于蓉 刘勇 王怀胜 李正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821-3828,共8页
背景:研究表明,通过转染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因抑制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MMP-2的分泌将成为增殖期血管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目的:观察反义MMP-2cDNA基因感染对人增殖期血管瘤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背景:研究表明,通过转染反义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因抑制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MMP-2的分泌将成为增殖期血管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目的:观察反义MMP-2cDNA基因感染对人增殖期血管瘤裸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3-08/2004-09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完成。材料:BALB/c-nu/nu裸小鼠(简称为裸鼠)18只,体质量20g左右;取1名出生52d女性患儿左胸壁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理诊断证实为增殖期血管瘤。方法:将手术切除的人增殖期血管瘤新鲜标本切分为5mm×4mm×3mm小块,于1h内移植于18只裸小鼠双侧腋部皮下,制备荷瘤裸小鼠血管瘤移植模型。将移植瘤块成活后(45d)15只裸鼠进行分组治疗,Ad-GFP组,Ad-aMMP-2组分别沿肿瘤长径多方向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液Ad-GFP和Ad-aMMP-2,对照组注射等量的PBS,每组5只。隔日瘤内注射1次,共注射4次。主要观察指标:①大体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及各组裸鼠肿瘤块坏死面积的比较。②绿色荧光蛋白在各组裸鼠体内的表达。③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大体、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④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MP-2cDNA基因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⑤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和凋亡。结果:①Ad-aMMP-2能抑制体内血管瘤的生长,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毒副作用。3组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其中Ad-aMMP-2组面积坏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d-GFP组(P<0.01)。②组织学切片可见Ad-GFP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③大体观察对照组和Ad-GFP组瘤组织大;Ad-aMMP-2组瘤组织相对较小。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组和Ad-GFP组内皮细胞密集,细胞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Ad-aMMP-2组肿瘤有多处出血和凝固性的片状坏死灶。透射电镜观察对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正常;Ad-GFP组瘤细胞大,核仁明显;Ad-aMMP-2组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染色质固缩,聚积成团块状形成凋亡小体。④Ad-aMMP-2组MMP-2和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和Ad-GFP组明显下降(P<0.05)。⑤Ad-aMMP-2组G0/G1期百分率大于其他两组(P<0.05),增殖指数降低;Ad-aMMP-2组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和Ad-GFP组(P<0.05),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结论:通过反义MMP-2基因阻断人增殖期血管瘤的生长是可行的,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泌MMP-2导致局部缺血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期血管瘤 血管新生 基因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