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地区2000—2020年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1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6-295,316,共11页
[目的]探究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成因,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NPP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20... [目的]探究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时空变化及成因,为该地区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NPP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其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双双减小;三江源地区主要以草地为主,其次是水域和林地。20 a间植被覆盖度基本呈现平稳增加的趋势,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保持服务能力指数呈现N形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26.13%,水土保持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服务能力分布较为一致,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重心始终在玛沁县的西部,水土保持能力向西北方向增大且多方向外延,工程实施效果显著。(3)植被覆盖度、地均GDP、放牧强度对于水土保持服务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与地均GDP、年平均降雨、放牧强度等多个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均较强。[结论]三江源地区应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森林保育和修复大力提升森林蓄积量;采取合理放牧、建设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补播等措施对生态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服务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2
作者 佘欢 李鹏 +5 位作者 王孝康 肖列 王周 杨秀玲 宁静 张泽宇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7-326,共10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 [目的]分析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该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GEE平台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从而动态评估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并基于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气候、植被、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因子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1)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差异性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和较差为主,占总面积的60%以上。20 a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面积增加较多的为中、良和优。(2)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差等级生态环境区面积最大,渭河流域73.43%的区域处于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区,增加区面积达1.21×10^(5) km^(2);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的区域面积不断增大,减少的区域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优生态环境质量区域总体仍沿东南-西北方向倾斜分布。[结论]降雨量、高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进行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坡度的分布规律优化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探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霞 王孝康 +3 位作者 刘秀花 张乐艺 金相皓 陈永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各地貌分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变量分离探究了植被NDVI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内部关联和响应机制。[结果]2000—2020年陕西植被NDVI波动增加,速率为5.9%/10 a,速率大小为陕北>关中>陕南;全省多年植被NDVI值为0.71,南高北低;植被NDVI显著改善区域占比67%,分区占比为陕北>陕南>关中。2000—2020年陕西气候因子随时间波动变化,速率大小为陕南>关中>陕北,空间上呈现年均高温降低、年均低温上升、年均温降低、降水增加。2000—2020年陕西及各分区植被NDVI与年均高温整体呈负相关,与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量呈正相关;全省及陕北年总降水贡献最大,关中和陕南年均高温贡献最大;年均高温与年总降水交互主导全省、陕北及陕南植被NDVI变化,年均温与年总降水的交互主导关中植被NDVI变化。[结论]研究期陕西及各分区植被整体变好,各分区植被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各因子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不同,降水和年均高温、年均温的交互显著影响植被NDVI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孝康 王峰 《河南中医》 2016年第7期1126-1128,共3页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既指肝脏在腹腔内、膈下,位于肺脏右叶之下端,肺脏在胸腔内、膈上,位于肝脏之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在肝脏、肺脏脏器所在部位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既指肝脏在腹腔内、膈下,位于肺脏右叶之下端,肺脏在胸腔内、膈上,位于肝脏之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在肝脏、肺脏脏器所在部位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对脏器造成实质性损害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黄帝内经》列举了针刺导致肝、肺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是有力的证据。历代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注释自杨上善从四时比类解释以来,历代每有沿用,近代多从生理、病理学角度解释。其中不乏臆测与猜想,从本质上讲不是《黄帝内经》原意,是作者本人的自圆其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自我认识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黄帝内经》 “生” “藏” “左” “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食疗法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孝康 刘林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5期6-7,12,共3页
就《伤寒杂病论》有关饮食疗法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该书有关食疗的内容极为丰富,书中不仅载有我国最早的食疗专篇,而且在治病方剂乃至煎服法、药后调理等均运用了食疗。其运用形式多样而又切合实际;既有原则而又灵变,为后世食疗学的... 就《伤寒杂病论》有关饮食疗法的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该书有关食疗的内容极为丰富,书中不仅载有我国最早的食疗专篇,而且在治病方剂乃至煎服法、药后调理等均运用了食疗。其运用形式多样而又切合实际;既有原则而又灵变,为后世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食疗 养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孝康 《山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2期34-36,共3页
PDA(掌上电脑)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数字设备,近年来在野外调查和数据采集领域逐步得以应用,笔者主要介绍了PDA在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
关键词 PDA 资源清查 数据采集 森林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固定样地标志的改进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孝康 《新疆林业》 2007年第1期11-13,共3页
固定样地是森林资源清查体系最基本的抽样单元,通过对所有固定样地多期的调查监测,最终得出各地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所以固定样地的准确复位便成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核心工作。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依靠人工... 固定样地是森林资源清查体系最基本的抽样单元,通过对所有固定样地多期的调查监测,最终得出各地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所以固定样地的准确复位便成为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的核心工作。目前,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依靠人工设置一些固定样地标志,以保持样地位置的固定,并保证样地在以后的调查监测工作中不再发生位置和形状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地标 固定样地 清查体系 发生位置 监测工作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孝康 王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21期1-4,共4页
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对中风病理论的论述观点,采用文献学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张氏论述中风病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在于:确立内风理论;确立病位在脑理论;倡导血冲脑经病理机制理论;提出了中风治疗八... 探讨张山雷《中风斠诠》对中风病理论的论述观点,采用文献学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对张氏论述中风病理论进行研究整理。《中风斠诠》对中风病学理论的贡献在于:确立内风理论;确立病位在脑理论;倡导血冲脑经病理机制理论;提出了中风治疗八法。张氏在中风病学理论上的创新观点具有临床的指导性,特别是急救方法上独具特色,具有可操作性,代表近代中风病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其治学创新精神,堪为后学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山雷 《中风斠诠》 中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五绝证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孝康 王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9期20-21,共2页
目的探索古代医家对中风病急性发病期的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历程。方法通过古代文献的考查,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风"五绝"证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结果 (1)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过程:①最早... 目的探索古代医家对中风病急性发病期的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历程。方法通过古代文献的考查,采用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风"五绝"证的文献记载进行分析。结果 (1)中风"五绝"证的认识形成过程:①最早起源于汉代华佗《中藏经·风中有五生五死论》中的"心绝"证;②金代刘元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首载中风"五绝"证的症状;③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提出中风"五脏气闭绝"证;④明代虞抟《苍生司命》一书中首提中风"五绝"证;⑤明代楼英《医学纲目》中将中风的危急重症症状称之为"五脏气绝"证。明清时期医家多称中风"心绝"证、"五脏气绝"证。(2)中风"五绝"证的临床意义:①提示中风病急性发病期出现"五绝"证之一者则预示病情危险,其死亡率在90%以上;②揭示五脏理论在中风病中的具体运用;③提示中风病脑府病损部位;④提示治疗中应采取的措施。结论对中风"五绝"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是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研究的结晶。深入挖掘、整理对中风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五绝证 起源 演变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探讨
10
作者 王孝康 《山西林业》 2006年第4期2-3,共2页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清查 非公有制林业 森林面积 林地面积 林业产业 林产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经》毛脉循环理论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峰 王孝康 《中医药导报》 2015年第10期5-8,共4页
以《素问·经脉别论》中"毛脉合精"论为毛脉循环理论依据,讨论"毛脉"一词的出处、含义,《内经》对毛脉的认识、毛脉循环的论述,认为:(1)"毛脉"一词首见于《国语》,是指微细血脉结构;(2)《内经》论述... 以《素问·经脉别论》中"毛脉合精"论为毛脉循环理论依据,讨论"毛脉"一词的出处、含义,《内经》对毛脉的认识、毛脉循环的论述,认为:(1)"毛脉"一词首见于《国语》,是指微细血脉结构;(2)《内经》论述毛脉是血脉的微细血脉结构,是阴阳血脉交会的末端;(3)"毛脉合精"是对毛脉循环理论机制的概括;(4)《内经》对毛脉循环的论述描述为:张(涨)息运行、朝夕(潮汐)运行、解(分)合运行状态。由此可见,毛脉循环是血脉循环的另一端,毛脉与心脏构成了完整的血脉循环网络系统。讨论《内经》毛脉循环理论是为血脉循环理论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对血脉循环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毛脉 毛脉合精 毛脉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09台风影响象山晚稻调查情况
12
作者 黄裕火 王孝康 《浙江气象》 1999年第2期38-40,共3页
9809台风结合冷空气共同影响,使得晚稻倒伏出现生理失水,发生不同程度的青枯卷叶枯杆现象,直接影响产量。本文通过各种类型晚稻的调查、统计,分析出现枯杆死稻和减产原因,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生理失水 青枯卷叶 倒伏枯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清查的陕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及管理建议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孝康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45-51,共7页
利用多期(1994-201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陕西省及其以水文、地形、地貌等为依据划分的陕南、陕北、关中等三区域森林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原因,森林资源增长潜力等进行了分析或预测,提出了针对性、差别化的经... 利用多期(1994-201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对陕西省及其以水文、地形、地貌等为依据划分的陕南、陕北、关中等三区域森林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与原因,森林资源增长潜力等进行了分析或预测,提出了针对性、差别化的经营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全省森林资源总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在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增幅扩大;陕北、陕南森林资源总量增长较快,关中森林资源总量变化不大;森林结构渐趋合理;森林质量逐步好转;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国家林业政策调整、民众生活方式改善与转变等是引起森林资源优化的主要因素,今后陕西省应继续实施分区域的林地建设与利用保护目标和差别化的林业经营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森林资源 变化趋势 经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玛县绿色脱贫攻坚策略浅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孝康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第4期99-102,共4页
在分析典型深度贫困地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致贫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班玛县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和脱贫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管护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林业务工扶贫、森林旅游扶贫、产品消费扶贫等绿色发展、激活贫困群... 在分析典型深度贫困地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致贫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班玛县自然条件、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和脱贫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态管护扶贫、林业产业扶贫、林业务工扶贫、森林旅游扶贫、产品消费扶贫等绿色发展、激活贫困群众致富增收内生动力的策略,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贫困 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 策略 班玛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