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泥盐分释放对北大港水库分库蓄水后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友恒 姜翠玲 +3 位作者 张鹏 彭焱梅 郭鑫 朱立琴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9-52,共4页
北大港水库作为引黄济津工程的调节水库,蓄水时存在水质咸化现象,影响其发挥饮用水水源地的作用。为揭示北大港水库分库开挖后底泥盐分的释放强度,于2011年10~11月取原装土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静置与扰动、不同上覆水水深... 北大港水库作为引黄济津工程的调节水库,蓄水时存在水质咸化现象,影响其发挥饮用水水源地的作用。为揭示北大港水库分库开挖后底泥盐分的释放强度,于2011年10~11月取原装土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静置与扰动、不同上覆水水深等条件下底泥盐分释放规律,探讨底泥盐分释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盐分含量越大,Cl-单位面积释放量越大且与底泥盐分含量呈线性关系;相比于静置条件,扰动条件下底泥中的盐分更易释放到水体中,且释放量大;上覆水水深越深,对底泥产生的压力越大,越不利于底泥盐分的释放。通过分析计算可知,底泥盐分的释放对水库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是水质咸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分库 底泥盐分释放 水质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分库前后水质安全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友恒 姜翠玲 +3 位作者 朱立琴 张鹏 彭焱梅 鲁程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67,共4页
为探索北大港水库分库的可行性,假定北大港水库在维持水库现状、分库不挖深及分库挖深1 m三种工况条件下均调蓄3亿m3"引黄水"时,运用零维水质模型对其水量水质的变化进行模拟,以此对比探究水库分库前后水质安全。结果表明:水... 为探索北大港水库分库的可行性,假定北大港水库在维持水库现状、分库不挖深及分库挖深1 m三种工况条件下均调蓄3亿m3"引黄水"时,运用零维水质模型对其水量水质的变化进行模拟,以此对比探究水库分库前后水质安全。结果表明:水库分库时较不分库时具有水质咸化风险低、不超标天数多及可供水量大等优点,即水库分库较不分库水质安全,同时水库分库时不挖深较挖深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安全 零维水质模型 北大港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作为聚α-烯烃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侯献军 张龙翔 +2 位作者 王友恒 喻齐凡 江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5,共10页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然沉降观测表征其分散稳定性,并考察其润湿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处理能提高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从而提升纳米润滑油的润湿性;加入700℃处理的生物炭制成的质量分数0.2%的纳米润滑油性能最佳,与PAO6相比,摩擦因数下降21.2%,磨损量下降43.0%。基于生物炭纳米润滑油理化特性,结合磨损表面XPS分析与形貌分析,将NBC能够改善PAO6摩擦学特性归因于:NBC作为一种薄片状的类二维材料,其中还包括部分极小的颗粒状物质,使其同时发挥层间材料的剪切效应与颗粒材料的填补修复效应;此外,纳米生物炭的添加也可以通过提升润湿性改善局部细缝的摩擦特性,并促进含Fe_(3)O_(4)摩擦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聚Α-烯烃 摩擦磨损 摩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分库后底泥盐渍化程度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彭焱梅 姜翠玲 +4 位作者 张鹏 王友恒 郭鑫 丁晓洁 常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3-135,202,共4页
针对滨海地区众多水库水质咸化现象,以北大港水库为例,通过对北大港西库11个采样点底泥样品的全盐量、Cl-含量及pH值的测试,分析了盐分在底泥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盐化程度评定标准对北大港底泥盐渍化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 针对滨海地区众多水库水质咸化现象,以北大港水库为例,通过对北大港西库11个采样点底泥样品的全盐量、Cl-含量及pH值的测试,分析了盐分在底泥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盐化程度评定标准对北大港底泥盐渍化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北大港水库底泥大部分属于滨海盐土与重盐渍土,极少部分属于中盐渍土,全盐量均值为0.65%,Cl-均值为0.31%,盐渍化程度较重;指出底泥盐渍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底泥 盐渍化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拟建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鹏 姜翠玲 +3 位作者 朱立琴 彭焱梅 王友恒 邢西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75,78,共3页
为研究沿海地区某拟建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规律,取库区和库周不同深度的圆柱状底泥,在实验室模拟不同土壤含盐量、不同水深、静止和扰动条件下Cl-的释放过程和释放强度,分析了Cl-释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释放量与土柱盐分含量... 为研究沿海地区某拟建水库底泥盐分释放规律,取库区和库周不同深度的圆柱状底泥,在实验室模拟不同土壤含盐量、不同水深、静止和扰动条件下Cl-的释放过程和释放强度,分析了Cl-释放对水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释放量与土柱盐分含量有关。水库运行水位越低,底泥中的Cl-越容易释放。扰动对水库底泥盐分的释放有很大促进作用。盐分释放导致水库底泥中的Cl-含量不断降低,合理调度可以减轻水库水质咸化的风险,保证拟建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释放 水质咸化 水库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滨海新区拟建水库水质咸化风险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彭焱梅 姜翠玲 +4 位作者 朱立琴 常进 王友恒 张鹏 郭鑫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205,共4页
鉴于对水库水质咸化进行现场模拟试验的研究较少,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拟建库区修建了一个模拟水池,模拟了土壤盐分释放作用与蒸发浓缩作用对拟建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评估了建库后水库水质咸化的风险。结果表明,模拟水池蓄水100d后Cl-达到稳... 鉴于对水库水质咸化进行现场模拟试验的研究较少,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拟建库区修建了一个模拟水池,模拟了土壤盐分释放作用与蒸发浓缩作用对拟建水库水质咸化的影响,评估了建库后水库水质咸化的风险。结果表明,模拟水池蓄水100d后Cl-达到稳定,此时Cl-单位面积释放量为1 170.0g/m2,Cl-浓度上升了1 458.6mg/L;100d后,土壤盐分释放作用与蒸发浓缩作用使Cl-浓度增加的比例分别为92.4%、7.6%。据此可预测拟建水库建库蓄水后存在咸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咸化 模拟试验 拟建水库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旱涝态势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罗浩 包为民 王友恒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43,49,共6页
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趋势拟合、概率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量呈明显减小趋势,近54 a降水... 利用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降水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趋势拟合、概率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量呈明显减小趋势,近54 a降水量减小率为1.2 mm/a;蒸发量呈增大趋势,多年平均增长率为0.7 mm/a;(2)旱灾发生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而洪涝总体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趋势;(3)河南省整体上呈干旱加剧、洪涝减缓的趋势,安阳、新乡地区干旱加剧趋势最为明显,而西华地区有干旱缓解的趋势;(4)年尺度SPEI的主周期为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旱涝态势 时空分布 小波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港水库引供黄河水期间水质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冬梅 王友恒 +1 位作者 张鹏 朱秀全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48,38,共4页
北大港水库是引黄济津工程中唯一的调蓄水库,为了解北大港水库引供黄河水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引供黄河水期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北大港水库在引供黄河水期间,CODMn和Cl-是影响水库水质的... 北大港水库是引黄济津工程中唯一的调蓄水库,为了解北大港水库引供黄河水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引供黄河水期间水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北大港水库在引供黄河水期间,CODMn和Cl-是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因子之一,即水库存在水质咸化和有机质污染现象,且CODMn与Cl-指标对水库水质的影响同样显著;水质变化趋势说明天津市滨海地区水库除水质咸化外,还存在有机污染问题,对此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港水库 单因子指数评价 主成分分析 CODMN 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压缩天然气两用燃料发动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侯献军 熊纳 +1 位作者 王友恒 刘志恩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80,共7页
在某款1.4 L自然吸气两用燃料发动机上进行台架试验,用DMS500快速颗粒分析仪在发动机转速为4000 r/min不同进气压力工况下,对汽油和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CNG)的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采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燃料的总体... 在某款1.4 L自然吸气两用燃料发动机上进行台架试验,用DMS500快速颗粒分析仪在发动机转速为4000 r/min不同进气压力工况下,对汽油和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CNG)的颗粒物排放特性进行采样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燃料的总体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PN)和颗粒物质量(particle mass,PM)浓度均随进气压力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不同进气压力下CNG的PN和PM排放较为稳定,PN中核态颗粒物占比较大,在粒径约200 nm处颗粒物表面积浓度出现峰值。燃用汽油的排放颗粒物中积聚态占主导,因而其PM浓度比燃用CNG的大,其颗粒物的表面积浓度也更大,最大表面积浓度出现在颗径约100 nm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用燃料发动机 压缩天然气 颗粒物 排放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喷射对增压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侯献军 席光维 +2 位作者 李儒龙 王友恒 袁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研究表明:当二次喷射策略运用于增压直喷发动机,二次喷射比例和二次喷射相位的合理优化能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排放;比较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两种喷射策略颗粒物粒径分布均呈核态与积聚态的双峰分布,而在转速小于3 000 r/min、转矩大于105 N·m的工况条件下,运用二次喷射策略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数量浓度相对于单次喷射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核态颗粒物占比增大,颗粒物平均几何粒径减小;其他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策略的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发动机 多次喷射 颗粒物数量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进气道及燃烧室结构优化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献军 卢俊宇 +1 位作者 王友恒 吴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2-69,共8页
通过优化进气道和燃烧室结构来提升某缩缸后排量0.375 L的单缸汽油机的性能,达到小型强化的目的。利用CONVERGE软件对发动机进行不同气门升程下气道稳态数值模拟和3000 r/min满负荷工况下的瞬态燃烧过程模拟。分别提出4种进气道优化方案... 通过优化进气道和燃烧室结构来提升某缩缸后排量0.375 L的单缸汽油机的性能,达到小型强化的目的。利用CONVERGE软件对发动机进行不同气门升程下气道稳态数值模拟和3000 r/min满负荷工况下的瞬态燃烧过程模拟。分别提出4种进气道优化方案和3种燃烧室优化方案。综合考虑流量系数和滚流比,选取优化进气道方案A。采用方案A进气道,平均流量系数提升22.26%,平均滚流比提升14.41%。在选用进气道方案A的前提下,综合分析不同燃烧室方案下流场分布、混合气分布、温度分布、缸内压力和燃烧相关参数,最终确定燃烧室优化方案2的缸内流场分布、湍动能和混合气分布情况能增加火焰传播速度,缩短急燃期,指示功率较缩缸后原方案提升14.1%,动力性能达到缩缸前0.400 L排量发动机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计算流体动力学 小型强化 流量系数 滚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基TiO_(2)纳米流体的制备及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献军 苏达 +2 位作者 王友恒 叶心雨 江华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147-9153,共7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稳定性良好的油基TiO_(2)纳米流体,并使用旋转黏度计对纳米流体黏度和剪切应力进行了测量,探究了黏度计剪切速率、纳米颗粒浓度以及温度对纳米流体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_(2)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随温度... 采用“两步法”制备了稳定性良好的油基TiO_(2)纳米流体,并使用旋转黏度计对纳米流体黏度和剪切应力进行了测量,探究了黏度计剪切速率、纳米颗粒浓度以及温度对纳米流体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_(2)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随温度升高该特性逐渐减弱,同时其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上升以指数形式迅速减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传统指数型粘温关系式,提出了涉及温度和颗粒浓度的油基TiO_(2)纳米流体黏度计算经验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流变性 黏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排气系统耐久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献军 卢俊宇 +1 位作者 何喆 王友恒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0年第2期212-217,共6页
摩托车排气系统的耐久性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CAE技术分析摩托车排气系统疲劳耐久性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建立摩托车排气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置信度;通过振动实验获得仿真... 摩托车排气系统的耐久性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CAE技术分析摩托车排气系统疲劳耐久性并对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建立摩托车排气系统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置信度;通过振动实验获得仿真输入的边界条件,计算排气系统机械应力与热应力分布云图;将应力分布作为边界条件,设置材料S-N曲线,计算排气系统疲劳寿命云图.仿真结果表明,支架两支耳连接处疲劳耐久寿命最小.根据仿真结果出现危险的位置提出三种优化方案,对比分析优化结果,针对最优方案制作实物并测试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达到耐久性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 排气系统 仿真分析 疲劳耐久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印度洋热带风暴及其与西藏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友恒 王素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38-43,共6页
本文利用1973—1987年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及近10年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热带风暴与我国西藏地区降水的关系,指出了风暴是否影响西藏地区降水与风暴活动、登陆地区以及其环境流场有关。最后给出了一个判断北印度洋... 本文利用1973—1987年北印度洋热带风暴资料,及近10年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热带风暴与我国西藏地区降水的关系,指出了风暴是否影响西藏地区降水与风暴活动、登陆地区以及其环境流场有关。最后给出了一个判断北印度洋热带风暴是否影响西藏地区的流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热带风暴 西藏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基呋喃与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热平衡与[火用]平衡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献军 程财 +1 位作者 卢俊宇 王友恒 《机械》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基于某款缸内直喷柴油发动机,将2-甲基呋喃(MF)分别与生物柴油,柴油燃料混合,研究不同燃料的热效率与[火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柴油-MF混合燃料随着MF质量分数的增加,热效率与[火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热效率在纯柴油90%负荷工作时取得... 基于某款缸内直喷柴油发动机,将2-甲基呋喃(MF)分别与生物柴油,柴油燃料混合,研究不同燃料的热效率与[火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柴油-MF混合燃料随着MF质量分数的增加,热效率与[火用]效率先增加后减小,热效率在纯柴油90%负荷工作时取得最大值为41.2%,[火用]效率在MF质量比例为20%的混合燃料70%负荷工作时取得最大值为38.64%。而在生物柴油-MF混合燃料中,随着MF质量分数的增加,混合燃料的热效率与[火用]效率一直减小,其排气气体的能量效率与[火用]效率反而增加。在掺混同等低质量分数(10%)的MF下,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比柴油混合燃料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火用]效率,而在掺混同等较高质量分数的MF(30%)下,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热效率和[火用]效率比柴油混合燃料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基呋喃 柴油发动机 生物柴油 能量 [火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环境下柴油机可变两级增压协同主喷定时的工作过程模拟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海军 侯献军 +2 位作者 陈贵升 王友恒 江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以两级增压柴油机为研究机型,采用GT Power构建其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对比模拟研究了柴油机采用两级增压(two stage turbocharger,TST)和可变两级增压(regulated two stage turbocharger,RTST)的变海拔(0 km、2 km、4 km)工作特性。模... 以两级增压柴油机为研究机型,采用GT Power构建其一维热力学仿真模型,对比模拟研究了柴油机采用两级增压(two stage turbocharger,TST)和可变两级增压(regulated two stage turbocharger,RTST)的变海拔(0 km、2 km、4 km)工作特性。模拟结果表明:针对发动机外特性,不同两级增压系统高压级压比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相比TST增压系统,高原环境下(2km、4km),RTST增压系统能够保证更高的进气流量及空燃比,抑制柴油机高原限扭,同时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随着海拔升高,TST及RTST涡前温度及传热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但RTST涡前温度及传热能升高幅度相对较低。低海拔(2km)下,NOx比排放随海拔升高呈增加的趋势。高海拔(4km)下,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VGT)开度减小及推迟主喷定时,进气流量及空燃比增加。随着VGT开度增加及主喷定时推迟,涡前温度升高。传热能随VGT开度增加先减小后升高,随主喷定时推迟而减小。NOx比排放随VGT开度的增加而减小,随主喷定时的推迟减小幅度较小。较早的喷油定时(-7°^-4°)协同合理的VGT开度(0.3~0.5)有利于减小有效燃油消耗率(BSFC)与NOx比排放的折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高原环境 可变两级增压系统 主喷定时 工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排气系统疲劳寿命研究
17
作者 侯献军 何喆 王友恒 《机械》 2019年第8期13-19,共7页
疲劳破坏是导致摩托车发生结构破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疲劳寿命是评价摩托车零部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某摩托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摩托车实车振动试验获得排气系统支架上相应位置加速度信号,并基于实物模型获得其结构和性能... 疲劳破坏是导致摩托车发生结构破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疲劳寿命是评价摩托车零部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某摩托车排气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摩托车实车振动试验获得排气系统支架上相应位置加速度信号,并基于实物模型获得其结构和性能参数。建立摩托车排气系统三维模型;对排气系统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对排气系统进行疲劳分析。通过耐久性试验验证疲劳分析结果,并对结构加以优化使排气系统疲劳寿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 排气系统 疲劳寿命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试条件下国六汽油车污染物变化规律研究
18
作者 刘志恩 刘畅 王友恒 《现代车用动力》 2021年第2期28-33,42,共7页
主要研究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不同汽油车污染物变化规律,在国六排放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新标欧洲循环(NEDC)工况和全球统一轻型车(WLTC)工况的测试,分析了油耗、功率等参数的变化。通过选取8款不同车型,从排量、变速箱型式、进气方式、驱... 主要研究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不同汽油车污染物变化规律,在国六排放测试系统上进行了新标欧洲循环(NEDC)工况和全球统一轻型车(WLTC)工况的测试,分析了油耗、功率等参数的变化。通过选取8款不同车型,从排量、变速箱型式、进气方式、驱动形式、后处理装置等方面来研究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排量较大时,手动换挡和涡轮增压进气方式的车型比相同技术路线下对应自动换挡、无级变速和自然吸气车型排放量更高,同时装备后处理装置的车辆各项污染物都能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标准 排放后处理 测试循环 汽油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汽油对单缸发动机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
19
作者 侯献军 高寒 王友恒 《摩托车技术》 2017年第10期33-40,共8页
乙醇具有较高的氧含量和可再生的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燃料添加剂之一,研究乙醇汽油的使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某摩托车用单缸发动机计算机仿真模型,利用GTPOWER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得到使用不同掺醇比例乙醇汽油E1... 乙醇具有较高的氧含量和可再生的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燃料添加剂之一,研究乙醇汽油的使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某摩托车用单缸发动机计算机仿真模型,利用GTPOWER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得到使用不同掺醇比例乙醇汽油E10、E30、E50时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最佳点火提前角的仿真结果,并与使用普通汽油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乙醇汽油会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下降,掺醇比例越大,下降越明显,但会明显改善发动机排放,同时发动机最佳点火提前角有所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发动机性能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开州区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友恒 姚朝富 +5 位作者 卿德权 许辉霞 贾红杰 王文华 李晓红 高亚夫 《南方农业》 2017年第7期40-41,63,共3页
2015年,在重庆市开州区对4个甘薯新品种的生长进程、主要性状、产量、商品性做了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万薯7号’‘渝薯17’‘万薯5号’‘万薯6号’平均667 m2折合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高,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万薯7号’淡红皮... 2015年,在重庆市开州区对4个甘薯新品种的生长进程、主要性状、产量、商品性做了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万薯7号’‘渝薯17’‘万薯5号’‘万薯6号’平均667 m2折合产量均比对照‘徐薯18’高,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万薯7号’淡红皮、橘红肉,消费者喜爱,食口性表现最好,是食用型品种;其余3个品种淀粉率大于21%,属淀粉加工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品种比较试验 产量 重庆市开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