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有机质的源-汇过程与地质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华建 柳宇柯 +3 位作者 王晓梅 刘真吾 吕丹 张水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6-318,I0003,共14页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是盆地内巨量石油资源的最主要源岩。前人普遍认为青山口组有机质富集事件与藻类勃发和咸化缺氧水体环境的形成有关。本文从有机质的源-汇过程角度,综合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旋回地层学和地质学等多方面证...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是盆地内巨量石油资源的最主要源岩。前人普遍认为青山口组有机质富集事件与藻类勃发和咸化缺氧水体环境的形成有关。本文从有机质的源-汇过程角度,综合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旋回地层学和地质学等多方面证据,对青山口组页岩有机质的生物母源、矿化过程及地质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认识:以蓝细菌和疑源类等微生物为主的多元生物母源、异化铁还原菌和产甲烷菌主导的有机质矿化过程、海侵和火山等多地质因素驱动的古湖泊生态变革和物源供给变化,最终导致初级生产力勃发和水体环境分层,形成厚层富有机质沉积。未来应持续开展青山口组页岩有机质富集机制的精细化和系统化研究,以实现米级厚度富油层的层段识别和分布预测,满足盆地内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黑色页岩 有机质 微生物 地质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地球系统演化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2
作者 张水昌 王华建 +3 位作者 苏劲 王晓梅 何坤 柳宇柯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73,共15页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的油气生成和富集机制,发现华南和塔里木陆块同步漂移过程中,两次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的热带辐合区(ITCZ),均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提出深部构造活动和地表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和发育层位,形成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的多个油气系统。源-储-盖匹配程度、烃源岩母质类型、盆地深部热体制和跨构造期埋深-隆升过程,联合控制油气从生成到富集的全过程,形成了台缘带近源充注成藏、高能滩远源断裂连通成藏、走滑破裂带立体成藏3种油气富集模式,最终促使四川盆地超深层多层系天然气富集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共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演化 圈层相互作用 古生界 海相超深层油气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离子对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中痕量Cr(Ⅲ)与Cr(Ⅵ) 被引量:43
3
作者 王华建 黎艳红 +6 位作者 丰伟悦 王萌 贾光 汪冰 朱墨桃 王云 柴之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3-436,共4页
建立了反相离子对色谱(RPIPC)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快速分离测定水中痕量Cr(Ⅲ)和Cr(Ⅵ)的方法。通过考察流动相的pH值、离子对试剂及甲醇的浓度和EDTA的添加等对不同形态铬的保留时间及分离度的影响,确定当流动相组... 建立了反相离子对色谱(RPIPC)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快速分离测定水中痕量Cr(Ⅲ)和Cr(Ⅵ)的方法。通过考察流动相的pH值、离子对试剂及甲醇的浓度和EDTA的添加等对不同形态铬的保留时间及分离度的影响,确定当流动相组成为2.0mmol/LTBA,5%(V/V)甲醇,pH=5.5时,Cr(Ⅲ)与Cr(Ⅵ)可达最佳分离。ICP-MS测定时选用碰撞池技术以消除40Ar12C+与35Cl16OH+对52Cr+的谱学干扰;进样100μL时,Cr(Ⅲ)与Cr(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15μg/L和0.16μg/L。加标回收率在93.6%~106.2%之间;RSD<4%(n=3)。以本方法分析了某市自来水、雨水及某品牌纯净水中Cr(Ⅲ)与Cr(Ⅵ)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离子对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黄铁矿中多元素原位成像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华建 张水昌 +3 位作者 叶云涛 王晓梅 周文喜 苏劲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65-1670,共6页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了单粒黄铁矿的多元素原位成像方法。在1 mm×1 mm的扫描区域内,获得有效计数点信息约5万个,总分析时间仅为1.5 h。结果表明,此粒黄铁矿表面Fe、S元素的信号强度分布均匀,Fe/S比...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了单粒黄铁矿的多元素原位成像方法。在1 mm×1 mm的扫描区域内,获得有效计数点信息约5万个,总分析时间仅为1.5 h。结果表明,此粒黄铁矿表面Fe、S元素的信号强度分布均匀,Fe/S比值数据集中,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6%,这表明黄铁矿均质性较好,也表明本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较高。相对于围岩,黄铁矿表面的微量元素表现出的富集或亏损特征,可能与黄铁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后期的次生改造作用有关。本方法将有助于LA-ICP-MS在单颗粒矿物分析中的推广应用,可为古环境、烃源岩和流体成藏等研究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可视化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剥蚀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原位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晓梅 张水昌 +4 位作者 王华建 苏劲 何坤 王宇 王晓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9,共8页
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基于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不同尺度的烃源岩非均质性及烃类的微观赋存特征进行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古纬度位置导致烃源岩宏观旋回性和非均质性,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导... 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基于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不同尺度的烃源岩非均质性及烃类的微观赋存特征进行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古纬度位置导致烃源岩宏观旋回性和非均质性,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烃源岩微观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是恒定存在的,不仅体现为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还包括碎屑物来源和孔隙度的差异。在油气资源评价,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为油气生成、排驱和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源储组合",为估算非常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定量化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形成机理及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烃源岩 非均质性 有机质纹层 源储组合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元古界 下马岭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机制与常规—非常规油有序分布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水昌 张斌 +6 位作者 王晓梅 冯子辉 何坤 王华建 付秀丽 柳宇柯 杨春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923,共13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生烃和成藏过程研究,揭示古龙页岩油富集机理及常规—非常规油气分布规律。松辽盆地是在早白垩世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影响、郯庐断裂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背景上... 通过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生烃和成藏过程研究,揭示古龙页岩油富集机理及常规—非常规油气分布规律。松辽盆地是在早白垩世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影响、郯庐断裂带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大规模水平位移的背景上形成的一个巨大内陆湖盆。青山口组沉积期间,陆地水文循环强烈,松辽古湖盆湖平面上升,大量营养物输入使浮游菌藻类生物繁盛,间歇性海侵促进水体咸化分层和缺氧环境形成,有利于有机质富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经微生物改造的浮游菌藻类生源有机质对高生油能力的优质烃源岩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层内富集具有4方面有利条件:①中等有机质丰度和高生油潜力为页岩油富集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②较高的热演化程度使得页岩油具有较高的气油比(GOR)和良好的可动性;③较低的排烃效率导致滞留在源岩中烃类含量高;④高成熟阶段的层内胶结封闭效应导致轻质页岩油高效聚集。成藏过程恢复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早期中低成熟阶段生成的液态烃经二次运移后在长垣和斜坡聚集形成优质的常规油藏和致密油藏;后期中高成熟阶段生成的轻质油原地聚集,形成约150×10^(8) t的古龙页岩油资源,最终使盆地内地油气分布呈横向连片、垂向叠加、常规—非常规序次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有序聚集的完整“全油气系统”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古龙页岩油 有机碳库 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 断层封闭性 全油气系统 页岩油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与生物演化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9
7
作者 叶云涛 王华建 +4 位作者 翟俪娜 周文喜 王晓梅 张水昌 吴朝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16,共14页
新元古代的地球表层系统经历了超大陆裂解与重组、大规模冰期、古海洋氧化、埃迪卡拉生物群辐射与灭绝、后生动物兴起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长期受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Rodinia超大陆的... 新元古代的地球表层系统经历了超大陆裂解与重组、大规模冰期、古海洋氧化、埃迪卡拉生物群辐射与灭绝、后生动物兴起等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在时空上的耦合关系长期受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伴随有超级地幔柱活动、古地磁真极移等复杂响应,裂解过程影响了大气圈和水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并可能直接导致了新元古代极端的气候条件。构造格局的变动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来源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上,强上升洋流和强地表径流区域的富营养化促使生物大量繁盛。"雪球地球"期间巨大的选择压力为生物的多样化演变提供了可能,而其后冰川的快速消融则促进了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及多种沉积矿产的形成。与此同时,大气—海洋氧气含量的增加和海水化学结构的改变使得多项元素及同位素指标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大幅度的波动,这种特殊的地质背景可能最终对生物演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超大陆事件 冰期事件 大气氧含量 生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域演化对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日祥 张水昌 +7 位作者 万博 张旺 李勇 王华建 罗贝维 柳宇柯 何治亮 金之钧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基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动力过程及其所诱发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构建“单向列车装货”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单向俯冲动力过程中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 基于新特提斯构造域动力过程及其所诱发的环境变化,并通过构建“单向列车装货”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全球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波斯湾含油气盆地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表明:(1)单向俯冲动力过程中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自晚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被动陆缘,区域上形成优越的油气成藏组合发育空间;(2)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长期在低纬度区慢速漂移,在哈德里环流、赤道上升洋流、侏罗纪真极移等全球性地质事件的共同作用下发育了多套叠置的“源-储-盖”组合;(3)新生代以来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碰撞破坏作用弱,有利于油气资源保存。在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实例解剖的基础上,提出陆块慢速漂移及在有利气候带长时间留置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并对特提斯域内其他陆块的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构造域 大陆裂解汇聚 单向列车装货模型 环境变化 波斯湾超级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超声提取大气颗粒物中砷的多种形态 被引量:13
9
作者 贺婷婷 李柏 +4 位作者 徐殿斗 杨孝智 马玲玲 王华建 王延飞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1-495,共5页
以H3PO4为提取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HPLC-HG-AFS)实现了大气颗粒物中砷形态的温和提取测定,并通过标准样品的形态加标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在优化的色谱及光谱条件下,AsⅢ,AsⅤ,MMA(甲基胂酸)和DMA(二... 以H3PO4为提取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与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联用(HPLC-HG-AFS)实现了大气颗粒物中砷形态的温和提取测定,并通过标准样品的形态加标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在优化的色谱及光谱条件下,AsⅢ,AsⅤ,MMA(甲基胂酸)和DMA(二甲基胂酸)均可达基线分离,其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40,1.26,1.97和1.16 mg/L,RSDs<2%(n=5)。形态加标后的西藏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BW08302)经1.0 mol/L H3PO4超声提取40 min,各形态的提取效率均达到或接近90%,且无明显的形态转化。利用本方法对北京某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砷的形态进行测定,确定砷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无机砷AsⅢ和As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 高效液相色谱 大气颗粒物 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CT在烃源岩微观结构表征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振凯 陈建平 +2 位作者 王义军 王华建 邓春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8-422,共5页
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微观结构进行微米CT的三维成像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为:孔隙直径主要在0.7~25μm之间,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隙、晶内孔隙为主,孔隙在孔喉的连接下形成连通性较好的孔隙通道。生物碎屑(或有机质... 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微观结构进行微米CT的三维成像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为:孔隙直径主要在0.7~25μm之间,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隙、晶内孔隙为主,孔隙在孔喉的连接下形成连通性较好的孔隙通道。生物碎屑(或有机质)大小由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主要分布在中等密度的矿物基质中,生物类型以浮游生物和介壳类生物为主。微米CT三维重建技术为精细刻画岩石微观结构特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也存在诸如成像分辨率、二维切片的图像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地质代表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CT 微观结构 烃源岩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新参数:笔石表皮体光学特征再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情勇 郝婧玥 +7 位作者 李可文 徐耀辉 王晓梅 王华建 栾进华 胡科 李甜 钟宁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62-2371,共10页
下古生界缺失高等植物来源的镜质组,其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一直是油气源岩评价的难题之一。基于对含笔石页岩的反射光显微镜观察和低成熟度含笔石页岩与煤共置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笔石表皮体的光性特征及其热演化规律... 下古生界缺失高等植物来源的镜质组,其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一直是油气源岩评价的难题之一。基于对含笔石页岩的反射光显微镜观察和低成熟度含笔石页岩与煤共置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了下古生界海相页岩笔石表皮体的光性特征及其热演化规律,探讨了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作为有机质热演化参数的可行性。下古生界海相页岩非粒状笔石表皮体呈条带状顺层或者碎片状产出、颗粒较大,光学特征类似于镜质组,适合于测量反射率。非粒状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R'gr)换算为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vr)的关系式为R'vr=1.005R'gr-0.053。采用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分析了上扬子地区东部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分布特征,认为非粒状笔石表皮体随机反射率是一个实用的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指标,为确定下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有机质成熟度 热演化参数 反射率 笔石表皮体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层序等时格架下的有机质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天舒 朱如凯 +13 位作者 蔡毅 王华建 吕丹 周海燕 付秀丽 刘畅 崔坤宁 张素荣 王浡 吴松涛 张婧雅 姜晓华 冯有良 刘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886,共18页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获得高产突破,但古龙页岩有机质分布的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不清,制约有利区和甜点段预测。通过精细分析岩心、露头、薄片、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等数据,针对湖相深水页岩特点...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获得高产突破,但古龙页岩有机质分布的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不清,制约有利区和甜点段预测。通过精细分析岩心、露头、薄片、地震、测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等数据,针对湖相深水页岩特点,基于“层序等级”与“湖侵-湖退(T-R)旋回”理论,结合天文旋回研究进展,建立了深湖区高频层序等时格架。通过类比现代湖泊,建立了古湖泊沉积环境判识指标,分析了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及沉积速率的耦合关系,探讨了高频层序格架下有机质富集非均质性的成因。研究认为:①古龙凹陷青山口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1和层序2识别出2个T-R旋回,由13个准层序组(52个准层序)构成;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沉积时长分别为约40 kyr和170 kyr。②层序格架下页岩发育3种岩相、4种纹层、5种组合类型、11种纹层组合模式和3种沉积微相;T-R旋回控制了沉积微相、岩相和纹层组合的纵向分布,其中,深湖相静水沉积和泥流沉积的黏土质页岩为有利岩相。③T-R旋回控制了有机质分布,湖泛面附近是有利部位;有利区/段为古龙凹陷的准层序组2以及三肇凹陷的准层序组1—4。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页岩油有利区和甜点段预测提供沉积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沉积环境 层序地层 古龙页岩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中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蔡郁文 张水昌 +5 位作者 何坤 米敬奎 张文龙 王晓梅 王华建 吴朝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0,共8页
对华北下花园地区下马岭组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组低成熟泥岩全岩及分离的干酪根样品开展有水热解实验,探讨了烃源岩源内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及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全岩有水体系液态烃及气态烃产率不同程度低于干酪... 对华北下花园地区下马岭组及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组低成熟泥岩全岩及分离的干酪根样品开展有水热解实验,探讨了烃源岩源内无机矿物对有机质生烃及同位素分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全岩有水体系液态烃及气态烃产率不同程度低于干酪根有水体系,CO_2及H2产率则明显偏高。同时,全岩有水热解体系气体产物异构烃含量相对较低,表明烃源岩中无机矿物的加入抑制了水—有机质的反应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反应途径。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热演化程度下,2组全岩及相应干酪根热解生成的甲烷碳同位素变化不大,但前者生成的二氧化碳碳同位素显著升高,且气态烃氢同位素更低。表明全岩有水热解体系下,烃源岩中的无机矿物参与到有机质热解过程中,改变了CO_2产率及同位素组成,并存在H_2间接加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水热解 氢同位素 碳正离子机理 无机矿物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尿样中铬及其他七种微量元素 被引量:8
14
作者 黎艳红 王华建 +5 位作者 杜仙梅 贾光 王天成 王萌 丰伟悦 许光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0-523,共4页
尿样经硝酸-过氧化氢(1+1)混合液微波消解后,对所得试样溶液中的钒、铬、锰、钴、锌、砷、硒和铅等8种痕量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用115In作为在线内标校正基体效应;用氦气/氢气作为碰撞反应气消除40Ar12C+、4... 尿样经硝酸-过氧化氢(1+1)混合液微波消解后,对所得试样溶液中的钒、铬、锰、钴、锌、砷、硒和铅等8种痕量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用115In作为在线内标校正基体效应;用氦气/氢气作为碰撞反应气消除40Ar12C+、40Ar35Cl^+40Ar40Ar+、35Cl16O^+Cl16O1H等多原子离子对52Cr^+、75As^+、80Se+、51V+产生的光谱干扰。8种元素的检出限(3s)在0.006-0.360μg·L^-1之间。该方法对一种尿液标准物质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尿样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海盆中元古界下马岭组沉积期的物源性质与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志勇 王华建 +3 位作者 冯佳睿 罗忠 张宇航 李晓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06-3628,共23页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下花园区夏家沟-古城梁、怀来县赵家山等剖面地质测量,分析了1400 Ma前沉积的下马岭组岩性变化、沉积序列与海平面升降演化、岩石矿物组分与重矿物组合,认为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期热带风暴作... 通过对河北省张家口下花园区夏家沟-古城梁、怀来县赵家山等剖面地质测量,分析了1400 Ma前沉积的下马岭组岩性变化、沉积序列与海平面升降演化、岩石矿物组分与重矿物组合,认为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发育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及多期热带风暴作用,早期的大规模风暴与浊流等事件沉积,晚期的浅海陆棚风暴岩、深水陆棚泥页岩、细粒浊积岩及安静水体的泥灰岩透镜体(灰泥饼)等是其鲜明的沉积响应。该时期发育一次长期缓慢的海平面上升-下降过程,对应一个二级层序。内幕可细分为五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对应五个三级层序;下马岭组沉积早期的物质组分主要以砂质、泥质为主,晚期转化为以泥质、灰质、云质为主,砂质减少,两种类型的物质组合系统先后影响燕辽裂陷槽;下马岭组沉积时期,具有双物源性质,除了主要来自于东部的山海关古隆起外,晚期可能也有西部山西古陆提供物源,来自北部的沉积物源不发育,推测北部的内蒙-冀北隆起(内蒙地轴)不存在,燕辽盆地具有西陡东缓的箕状断陷盆地特征,盆地古地形、物源供给变化与多级次海平面振荡变化控制了下马岭组沉积物的时空演化特征。该研究为1400 Ma前华北克拉通北部燕辽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恢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马岭组 沉积古地理 海平面变化 层序 物源体系 下花园 怀来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ICP-MS多元素成像技术的早寒武世磷结核成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文喜 王华建 +7 位作者 付勇 叶云涛 王晓梅 苏劲 王富良 葛枝华 梁厚鹏 魏帅超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我国下寒武统底部广泛发育磷结核、磷块岩等富磷沉积,为早寒武世最为重要的化学标志层之一,也代表了隐生宙—显生宙转折期地球表层系统的重大变革。当前对磷来源和富集机制的解释不一。为进一步明确该时期富磷沉积的形成机制,本文利用... 我国下寒武统底部广泛发育磷结核、磷块岩等富磷沉积,为早寒武世最为重要的化学标志层之一,也代表了隐生宙—显生宙转折期地球表层系统的重大变革。当前对磷来源和富集机制的解释不一。为进一步明确该时期富磷沉积的形成机制,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LA-ICP-MS)对贵州金沙地区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的磷结核进行多元素原位微区成像研究。结果表明:磷结核中各元素富集情况清晰地记录了磷结核形成过程中微环境的变化趋势。其中,磷结核内部Ca、P共富集以及Si亏损,指示P富集缘于自生磷灰石生成,P则来自于有机质含氧或厌氧降解释放;Mn、Zn与P共富集于磷结核内部,指示结核形成时的底部水体为含氧水体;As、Mo、V等元素主要富集于围岩或黑色页岩,指示缺氧含H_2S水体形成终止了结核生长。本研究显示,LA-ICP-MS原位多元素成像技术能够获取微区内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并提供高精度可视化证据,未来将在地质勘探和古环境研究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多元素成像 早寒武世 磷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法研究纳米铁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粒度分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云 荆隆 +8 位作者 丰伟悦 汪冰 王华建 朱墨桃 王萌 欧阳宏 赵宇亮 柴之芳 吴忠华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在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时,首先需要对纳米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全面详细的表征。受生物介质中高蛋白浓度和高离子强度的影响,纳米颗粒在生物介质中极易团聚,对纳米颗粒在生物分散体系中的粒度表征十分困难。本实验采... 在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时,首先需要对纳米材料在生物介质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全面详细的表征。受生物介质中高蛋白浓度和高离子强度的影响,纳米颗粒在生物介质中极易团聚,对纳米颗粒在生物分散体系中的粒度表征十分困难。本实验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法(SR-SAXS)研究纳米Fe、Fe2O3和Fe3O4颗粒及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DMEM培养基分散体系中的粒度分布,并与TEM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R-SAXS可准确测试纳米Fe、Fe2O3和Fe3O4颗粒的粒度分布,且不受分散体系和分散浓度的影响。表明SR-SAXS可很好地应用于测试稳定性较差的非均匀分散体系中纳米颗粒的粒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小角散射 纳米铁材料 分散体系 粒度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器驱动下远程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德裕 王华建 +2 位作者 王洋 陈海龙 周青青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12期87-89,93,共4页
远程图像采集是物联网中获取控制节点信息的重要手段。以嵌入式STM32F407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在震动传感器和人体红外传感器驱动下的远程图像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远程图像的主动式和交互式采集功能,而且具有GSM,Wi Fi和MMS三... 远程图像采集是物联网中获取控制节点信息的重要手段。以嵌入式STM32F407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在震动传感器和人体红外传感器驱动下的远程图像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远程图像的主动式和交互式采集功能,而且具有GSM,Wi Fi和MMS三种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和PC作为远程图像采集的控制中心。系统满足了不同环境下对远程图像采集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图像采集 远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郎平现象谈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华建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9期109-110,共2页
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探讨什么是爱国主义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并从四个方面对郎平现象给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启示进行阐述。
关键词 郎平现象 全球化 高校 爱国主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及素质培养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华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66-167,共2页
高校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阐述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探究高校学生干部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干部 作用 素质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