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揭示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末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与未来演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白洋淀南部地区ZK02钻孔中的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并且在测年的基础上,对晚更新世末期(26.9 ka B.P.)以来白洋淀的环境气候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6....为揭示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末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与未来演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白洋淀南部地区ZK02钻孔中的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并且在测年的基础上,对晚更新世末期(26.9 ka B.P.)以来白洋淀的环境气候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6.9~10.5 ka B.P.期间,该地区以洪冲积沉积为主,气候处于冰期向间冰期过渡阶段,但总体仍比较干燥;10.5~8.3 ka B.P期间,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气候比前一阶段温暖湿润;在8.3 ka B.P.至今期间,该地区沉积环境逐渐以湖相沉积为主,气候以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气候为主,并于全新世中期(约6.6 ka B.P.)达到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气候最温暖湿润的时期,随后于3.2 ka B.P.和1.8 ka B.P.前后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冷干波动,在地质构造与河流变迁的影响下,白洋淀开始萎缩解体,加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最终形成了白洋淀湖泊的现代形态格局。综上所述,受季风演化的影响,华北地区末次冰期环境冷干,早全新世开始转湿,中全新世最湿,晚全新世环境转干。这一湖泊演化模式与东亚夏季风的演化模式相似,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未来季风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通过对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岩性特征和磁化率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上更新统(10 690~27 920 a BP)岩性主要为亚砂土,含少量粉砂和亚粘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径范围5.7...通过对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岩性特征和磁化率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上更新统(10 690~27 920 a BP)岩性主要为亚砂土,含少量粉砂和亚粘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径范围5.74Φ~6.24Φ,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以细二段式为主。晚更新世处于第四冰期,气候以干偏凉为主,沉积环境为沼泽相。全新统(5 710~10 690 a BP)岩性主要是亚砂土和粉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径平均值5.34Φ,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以细二段式为主,全新世处于冰后期,气候由干偏凉转向温凉略湿,沉积环境为浅湖相。晚更新世气候以干偏凉为主,水位较低;到全新世,气候以温凉略湿为主,气候变凉,水位升高。展开更多
通过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前78.6 m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和粒度、磁化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还原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化历史。根据测试结果,可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距今220千年)以来古环境分为5个变化阶段:223.4...通过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前78.6 m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和粒度、磁化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还原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化历史。根据测试结果,可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距今220千年)以来古环境分为5个变化阶段:223.4~196.5 ka B.P.气候温暖湿润;196.3~187.3 ka B.P.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干燥;185.6~87.4 ka B.P.气候为寒冷干燥,并逐渐转向温暖湿润;84.5~12.6 ka B.P.气候整体为寒冷干燥;9.87~0.68 ka B.P.经历了温凉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漳卫河流域的气候演化既具有全球气候变化一致性特征,同时也受区域特征的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为揭示白洋淀地区晚更新世末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与未来演化趋势,通过综合分析白洋淀南部地区ZK02钻孔中的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并且在测年的基础上,对晚更新世末期(26.9 ka B.P.)以来白洋淀的环境气候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6.9~10.5 ka B.P.期间,该地区以洪冲积沉积为主,气候处于冰期向间冰期过渡阶段,但总体仍比较干燥;10.5~8.3 ka B.P期间,沉积环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气候比前一阶段温暖湿润;在8.3 ka B.P.至今期间,该地区沉积环境逐渐以湖相沉积为主,气候以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气候为主,并于全新世中期(约6.6 ka B.P.)达到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气候最温暖湿润的时期,随后于3.2 ka B.P.和1.8 ka B.P.前后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冷干波动,在地质构造与河流变迁的影响下,白洋淀开始萎缩解体,加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最终形成了白洋淀湖泊的现代形态格局。综上所述,受季风演化的影响,华北地区末次冰期环境冷干,早全新世开始转湿,中全新世最湿,晚全新世环境转干。这一湖泊演化模式与东亚夏季风的演化模式相似,对于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未来季风演化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摘通过对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岩性特征和磁化率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分析白洋淀ZK-1钻孔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上更新统(10 690~27 920 a BP)岩性主要为亚砂土,含少量粉砂和亚粘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径范围5.74Φ~6.24Φ,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以细二段式为主。晚更新世处于第四冰期,气候以干偏凉为主,沉积环境为沼泽相。全新统(5 710~10 690 a BP)岩性主要是亚砂土和粉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粒径平均值5.34Φ,频率曲线以单峰为主,概率累积曲线以细二段式为主,全新世处于冰后期,气候由干偏凉转向温凉略湿,沉积环境为浅湖相。晚更新世气候以干偏凉为主,水位较低;到全新世,气候以温凉略湿为主,气候变凉,水位升高。
文摘通过漳卫河流域ZKD-3钻孔前78.6 m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结果和粒度、磁化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还原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化历史。根据测试结果,可将漳卫河流域220 ka B.P.(距今220千年)以来古环境分为5个变化阶段:223.4~196.5 ka B.P.气候温暖湿润;196.3~187.3 ka B.P.气候开始转向寒冷干燥;185.6~87.4 ka B.P.气候为寒冷干燥,并逐渐转向温暖湿润;84.5~12.6 ka B.P.气候整体为寒冷干燥;9.87~0.68 ka B.P.经历了温凉略干→温暖湿润→温凉偏干。漳卫河流域的气候演化既具有全球气候变化一致性特征,同时也受区域特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