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厌氧稳定化流程中肠道病毒的去除与归趋
1
作者 詹咏 钱康 +5 位作者 陆宇涵 陈江峰 王慧 白建峰 王先恺 董滨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566,共11页
根据对典型肠道病毒的生物性研究,选取诺如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徽某污泥厂作为研究地点,污泥厂采用的是离心浓缩-水解-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太阳能干化技术,旨在评估不同污泥处理工艺对这些病毒去除效果的影响。本研... 根据对典型肠道病毒的生物性研究,选取诺如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徽某污泥厂作为研究地点,污泥厂采用的是离心浓缩-水解-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太阳能干化技术,旨在评估不同污泥处理工艺对这些病毒去除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污泥处理各阶段的病毒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污泥厌氧消化是诺如病毒和腺病毒的去除效率最高的单元,其对数去除率分别为0.68 lg和0.61 lg,太阳能干化单元是轮状病毒的去除效率最高的单元,其对数去除率为0.73 lg。该污泥处理流程对诺如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总量的去除分别达到了98.7%,97.6%,98.4%,但由于进泥中病毒总量较高,最终污泥处置进入环境中含量为1.52×10^(4) copies/g DW,5.17×10^(4) copies/g DW,7.92×10^(3) copies/g D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污泥厂 厌氧消化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乔雪园 王先恺 +2 位作者 陈祥 董滨 李翀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0,共7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鉴于矿山生态修复基质用土的缺乏和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消纳路径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将市政污泥应用于... 矿山生态修复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鉴于矿山生态修复基质用土的缺乏和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消纳路径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将市政污泥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可能性。梳理了市政污泥稳定产物的应用前景,分析将其用于矿山修复的生态效益,包括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阻断矿山淋溶污染、强化植物对含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效果等;指出市政污泥稳定产物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可能产生的次生污染风险,其生态毒性的累积会显著降低矿山植物的存活率,氮、磷等物质淋溶可能会污染地下水,需要严格控制市政污泥稳定产物的用法用量。研究表明,进一步厘清市政污泥施用后对矿山土壤理化性质的长期影响,深化市政污泥稳定产物固定重金属的机理研究,明确市政污泥稳定产物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建立市政污泥施用后的污染评估方法等,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固废资源化 污染防治 效益与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泥水热碳化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王航 刘阳生 +5 位作者 王殿常 陈祥 刘枫 乔雪园 李锟 王先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5-757,共13页
研究污泥水热碳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介质对污泥水热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水热碳化处理能够更好地去除污泥中的水分(水分去除率分别为酸性条件下42.8%~53.3%和中性条件下28.9%~45.2%),其中污泥在240℃条件... 研究污泥水热碳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介质对污泥水热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水热碳化处理能够更好地去除污泥中的水分(水分去除率分别为酸性条件下42.8%~53.3%和中性条件下28.9%~45.2%),其中污泥在240℃条件下进行1小时水热碳化反应后脱水效果最佳。随着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脱水和脱羧反应更充分,污泥水热炭的产率减少,H/C与O/C比值降低。此外,污泥水热碳化处理破坏了污泥的团聚体结构,使水热炭表面产生孔洞和凹槽,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均有所增加,其中在中性、220℃的反应条件下,污泥进行1小时水热碳化反应后得到的水热炭产物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129.98m^(2)/g)和孔体积(0.66cm^(3)/g)。影响水热炭主要成分及晶型结构的因素排序为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延长,水热炭中挥发分的含量降低,固定碳和灰分的含量增加,并且水热炭燃烧的主要放热区间在250~550℃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水热碳化 水热炭 污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溶气气浮对污泥中典型肠道病原体的去除效果研究
4
作者 刘枫 陈江峰 +4 位作者 董滨 李翀 陈祥 李锟 王先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130,共8页
城镇污水厂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主要接纳处理场所,剩余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汇聚了污水中未处理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大量的未灭活病原体。该文探究了含臭氧溶气气浮工艺在不同臭氧剂量的的处理条件下对污泥中的大肠菌群、腺病毒和... 城镇污水厂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主要接纳处理场所,剩余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汇聚了污水中未处理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大量的未灭活病原体。该文探究了含臭氧溶气气浮工艺在不同臭氧剂量的的处理条件下对污泥中的大肠菌群、腺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剂量从0 mg/g SS增加至2.0 mg/g SS时,气浮调理后污泥中总大肠菌群的灭活对数由0.02 lg增至1.86 lg,粪大肠菌群的灭活对数由0.03 lg增至2.01 lg,且在经过1.5 mg/g SS的臭氧剂量处理后,剩余污泥中粪大肠菌群的浓度可达到美国环保局制定的B级标准。在2.0 mg/g SS的臭氧剂量处理条件下,气浮调理后污泥中诺如病毒与腺病毒的整体灭活对数为1.42 lg和1.69 lg,通过对其健康风险进行定量计算可得,诺如病毒与腺病毒的疾病负担分别为2.61×10^(-7)和3.62×10^(-8),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6)的标准值。臭氧溶气气浮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剩余污泥中赋存的病原体,降低后续处理处置健康风险,为污泥卫生化利用提供了技术与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溶气气浮 污泥 病原体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先恺 董滨 +2 位作者 高勇 孙凯丽 次瀚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1246,共6页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延续和必然要求.截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污泥产量接近2 000×10~4t/a,大量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制约着"长江水质根本好转"目标的实现.厌氧消化与好氧发酵是两种主流的...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延续和必然要求.截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污泥产量接近2 000×10~4t/a,大量污泥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制约着"长江水质根本好转"目标的实现.厌氧消化与好氧发酵是两种主流的污泥生物处理技术,都已有广泛的应用案例,但是也存在运营不畅的现象.为识别长江大保护中污泥生物处理项目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污泥产率及性质,梳理了污泥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及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污泥产量约占全国污泥产量的40%,污泥产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污泥有机质含量低于55%,p H为中性、总养分含量超过5. 0%、重金属含量存在超过GB 4284-2018《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标准限值的风险;高级厌氧消化、协同厌氧消化和高含固厌氧消化等技术的发展破解了由于长江经济带污泥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而导致的污泥厌氧消化稳定性低的问题,降低了污泥厌氧消化工程的成本;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钝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由于长江经济带污泥重金属含量过高而导致的污泥发酵产物出路不畅的问题.研究显示,污泥生物处理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合适的规划,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可与其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高效耦合,具有广泛应用于长江大保护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长江大保护 产业协同 厌氧消化 好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强化臭氧调理对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泥原位减量效果
6
作者 詹咏 王慧 +4 位作者 韦婷婷 朱星宇 王先恺 陈思思 董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253-3260,共8页
剩余污泥产量大、处置难已成为我国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采用臭氧氧化的旁路调理实现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小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装置,对比单独臭氧氧化(O_(3)组)与Mn^(2+)催化臭氧氧化(O_(3)+Mn^(2+)... 剩余污泥产量大、处置难已成为我国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采用臭氧氧化的旁路调理实现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小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装置,对比单独臭氧氧化(O_(3)组)与Mn^(2+)催化臭氧氧化(O_(3)+Mn^(2+)组)的旁路调理,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原位减量效果、出水水质及污泥特性变化的差异,以验证Mn^(2+)催化臭氧氧化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O_(3)+Mn^(2+)组污泥原位减量效果优于O_(3)组,Mn^(2+)的添加对SBR工艺出水水质无明显负面影响,且O_(3)+Mn^(2+)调理后出水COD、NH_(4)^(+)-N、TP的去除率略高于O_(3)组;传统SBR工艺剩余污泥表观产率系数Yobs为0.32gMLSS/gCOD,O_(3)组下降至0.25gMLSS/gCOD,O_(3)+Mn^(2+)组下降至0.21gMLSS/gCOD,分别降低了21.9%和34.4%,从污泥浓度(MLSS)来看,O_(3)+Mn^(2+)组剩余污泥减量率为O_(3)组的2.6倍;同时,O_(3)+Mn^(2+)组活性污泥的絮凝、沉降、脱水性能均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价锰离子 臭氧氧化 化学需氧量 污泥减量 污泥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处理对剩余污泥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薛冰 陈思思 +3 位作者 刘宾寒 王先恺 贲伟伟 董滨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5,共9页
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和杀菌剂,此前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以改善污水出水水质,近年来在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首先,总结了臭氧处理对剩余污泥原位减量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臭氧联合厌氧消化技术对污泥资源化... 臭氧作为强氧化剂和杀菌剂,此前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以改善污水出水水质,近年来在剩余污泥原位减量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首先,总结了臭氧处理对剩余污泥原位减量和脱水性能的影响;其次,归纳了臭氧联合厌氧消化技术对污泥资源化的促进作用;接着,从无害化角度总结了臭氧处理对污泥中痕量有机物降解的影响;最后,对臭氧处理污泥技术的经济成本与能耗进行了总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臭氧化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污泥干化焚烧技术路线全链条碳足迹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次瀚林 王先恺 董滨 《净水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77-82,99,共7页
碳足迹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技术能耗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文中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对干化-焚烧、深度脱水-干化-焚烧、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干化-焚烧3种基于焚烧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进行碳足迹分析... 碳足迹分析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技术能耗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文中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提供的方法,对干化-焚烧、深度脱水-干化-焚烧、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干化-焚烧3种基于焚烧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进行碳足迹分析。结果表明,污泥干化-焚烧技术路线净碳排放量最低。厌氧消化虽然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我国污泥有机质偏低,污泥单独厌氧产气率低,沼气利用产生的能量不足以弥补该过程的消耗。污泥干化和脱水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较大,因此,优化热源、减少药剂使用可以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推行污泥与城市有机固废高效协同厌氧,提高沼气产率,增加碳汇,也可以减少总的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处理 干化焚烧 厌氧消化 碳足迹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污泥强化溶胞 被引量:2
9
作者 韦婷婷 王先恺 +2 位作者 詹咏 陈思思 董滨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9-1016,共8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活性炭、活性焦和Mn^(2+)催化作用下臭氧氧化污泥碳源释放情况,发现Mn^(2+)为较佳催化剂。本文进一步对比考察了不同Mn^(2+)投加量对催化臭氧化污泥溶胞释放有机物的影响以及反应前后污泥特性的差异,探究了Mn^(2+)催化臭... 研究了不同浓度活性炭、活性焦和Mn^(2+)催化作用下臭氧氧化污泥碳源释放情况,发现Mn^(2+)为较佳催化剂。本文进一步对比考察了不同Mn^(2+)投加量对催化臭氧化污泥溶胞释放有机物的影响以及反应前后污泥特性的差异,探究了Mn^(2+)催化臭氧化促进溶胞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在臭氧氧化污泥时添加Mn^(2+)能促进污泥碳源的释放,其中当Mn^(2+)投加量为1.5mmol/L时,污泥碳源的释放效果较佳,溶解性化学需氧量的变化值(ΔSCOD)质量浓度为76mg/L,约为单独臭氧氧化(O_(3)组)的4倍;污泥絮体胞外聚合物溶解性蛋白和腐殖质含量较原泥(空白组)和O_(3)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分别为2倍和2.3倍,证实了Mn^(2+)催化氧化促进了活性污泥胞内有机物的溶出。进一步的机理探究得出,O_(3)+Mn^(2+)组·OH产量为O_(3)组的1.15~1.74倍,说明Mn^(2+)催化氧化促进了反应过程中活性自由基尤其是·OH的生成。Mn^(2+)催化臭氧氧化活性污泥在强化污泥破胞的同时,对污泥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小,基本与单独臭氧氧化维持在同一水平,后续将其应用于基于臭氧旁路处理的污泥原位减量连续工艺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 锰离子 活性污泥 碳源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的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9
10
作者 乔雪园 吴海斌 +4 位作者 王殿常 李翀 王先恺 师雄 董滨 《中国矿业》 2022年第8期36-43,共8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本文基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环境治理需求,从矿山生态修复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和环... 矿山生态修复是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本文基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环境治理需求,从矿山生态修复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和环保督察案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矿山生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监管缺位、无序开采、尾矿库/尾矿渣处置不当、废水排放不达标、土壤污染评估缺失等,尤其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矿山生态修复责任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导致矿山生态问题频出;相关规范和标准的不足,导致矿山生态修复形式多追求短平快的景观修复工程,对于重金属和酸性废水等污染物缺乏科学的防治方式。针对上述问题,从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完善矿山修复规范和标准、坚持“以废治废”的生态修复思路三个角度给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治理 环保督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航 王先恺 +4 位作者 陈祥 李锟 乔雪园 刘枫 董滨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6-72,共7页
近年来,以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为代表的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和高效低碳处置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碳排放及碳补偿核算方法,以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与传统焚烧和填埋处置的理论碳排放水... 近年来,以市政污泥与餐厨垃圾为代表的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妥善处理和高效低碳处置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构建碳排放及碳补偿核算方法,以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为例,分析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与传统焚烧和填埋处置的理论碳排放水平。通过量化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的贡献,确定了高效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城市有机固废协同处置碳排放量为513 t CO_(2)/a,相比于传统填埋(12973 t CO_(2)/a)和传统焚烧(14733 t CO_(2)/a)碳减排效益显著。协同处置技术路线中直接碳排放占比63%,最大限度实现沼气和发酵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是碳减排的关键。焚烧处置路径中的焚烧电耗(占比68%)和填埋处置路径中的深度脱水药耗(占比87%)是间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碳减排的核心。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低碳化处理处置提供参考,从而助力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有机固废 市政污泥 餐厨垃圾 协同处置 碳排放
原文传递
城市智慧水管家背景下市政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和解决思路的分析
12
作者 吴海斌 陈祥 +6 位作者 李巍 王先恺 王航 李锟 乔雪园 刘枫 董滨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2-1448,共7页
随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大保护水管家模式的推广应用,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压轴性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污泥的泥质特性,探讨当前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若干核心问题。提出在“水管... 随着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大保护水管家模式的推广应用,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压轴性的难点和痛点问题。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污泥的泥质特性,探讨当前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若干核心问题。提出在“水管家”模式的统筹下,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一城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城市近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行业统筹与产业链集成,发挥管理创新和技术集成优势,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建议创新“政府+产学研用”的商业模式,把污泥处置责任交给一级政府、把新污染物等无害化研究交给学术界、把污泥处理处置产业交给市场,通过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相互促进,构建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经济技术最优的城市示范样板。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污泥处理处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污泥处理 污泥处置 污泥资源化 智慧水管家
原文传递
热解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置中的应用与展望
13
作者 郝婧宇 陈淑娴 +4 位作者 陈祥 王先恺 王航 华煜 戴晓虎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61-275,共15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污水厂产生的污泥量目前已位居世界首位。作为一项新兴处理技术,污泥热解炭化有着低污染、低排放、高资源回收性的特点,可助力城镇供排水系统实现节能减碳与绿色发展目标。对我国热解技术的政策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污水厂产生的污泥量目前已位居世界首位。作为一项新兴处理技术,污泥热解炭化有着低污染、低排放、高资源回收性的特点,可助力城镇供排水系统实现节能减碳与绿色发展目标。对我国热解技术的政策发展历程及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系统性综述了影响污泥热解炭化过程的关键因子及响应机制,并对热解炭化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明确了热解炭化可实现重金属的钝化、抗生素抗性基因和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削减。热解炭化前合适的预处理方式可以减少污泥热解过程中NO_(x)、SO_(x)等污染物前驱体的生成。微波辅助热解及污泥与其他生物质共热解的相关研究,为污泥炭化提供了创新思路。污泥热解炭经改性处理可用作吸附剂、催化剂和土壤改良剂等高值化资源产品。我国目前已经建设起诸多污泥热解炭化的典型工程案例,对于污泥炭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现有污泥热解装备仍存在传质效率低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创新研发,标准规范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运行与环评导则、污染物控制与产物质量标准、价格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炭化 市政污泥 污染物 资源化 工程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污泥泥质特性的处理技术路径探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维奇 方宁 +5 位作者 郭亚丽 吴海斌 黄嘉良 王先恺 戴晓虎 董滨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6-22,共7页
对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污水污泥、通沟污泥、河湖底泥采集测试,分析其有机质、含砂量、热值、重金属、微量污染物等指标。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有机质含量为30%~50%,热值一般在5 500~11 000 kJ/kgDS,污泥热值与有机质含量有较大关系,即有机... 对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污水污泥、通沟污泥、河湖底泥采集测试,分析其有机质、含砂量、热值、重金属、微量污染物等指标。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有机质含量为30%~50%,热值一般在5 500~11 000 kJ/kgDS,污泥热值与有机质含量有较大关系,即有机质含量越多,污泥热值越高;污泥含砂量较高,养分含量为6%~8%,重金属含量较低,95%以上脱水污泥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2018)A级标准的限值,处于相对清洁水平;多环芳烃浓度较低,风险较小。通沟污泥成分复杂、有机质含量范围广,约5%~90%,通常热值和养分较低。河湖底泥有机质含量通常小于10%,热值不到1 000 kJ/kgDS,养分低。通沟污泥和河湖底泥重金属含量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第一类筛选值,可用于生活居住地的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多源污泥 有机质 含砂量 热值 重金属 微量污染物
原文传递
基于臭氧旁路处理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工艺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冰 刘宾寒 +3 位作者 韦婷婷 王先恺 陈思思 董滨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02-2412,共11页
探究基于臭氧旁路处理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在不同臭氧含量以及不同污泥龄条件下的工艺参数和污泥性质.本研究发现75 mg·g^(-1)(以O_(3)/MLVSS计)为实现污泥减量并维持污水处理系统正常处理能力较为适宜的臭氧含量,该含量下的臭氧旁... 探究基于臭氧旁路处理的污泥原位减量技术在不同臭氧含量以及不同污泥龄条件下的工艺参数和污泥性质.本研究发现75 mg·g^(-1)(以O_(3)/MLVSS计)为实现污泥减量并维持污水处理系统正常处理能力较为适宜的臭氧含量,该含量下的臭氧旁路处理后污泥产率系数Yh从0.331 g·g^(-1)减少到0.326 g·g^(-1),衰减系数Kd从0.046 d^(-1)增加到0.050 d^(-1),污泥产生速率减小,衰减速率增大,且污泥龄为10 d时SBR系统出水水质良好.即臭氧含量75 mg·g^(-1)、污泥龄为10 d条件下的臭氧旁路处理为适宜的工艺条件,此时剩余污泥减量12%.该工艺条件下的臭氧旁路处理改变了剩余污泥中微生物在门和属上的种群丰度,臭氧旁路处理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1.2倍,与硝化和反硝化相关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从24%降低到18%,硝化细菌相对丰度的减少影响了污水处理系统的脱氮能力,但出水总氮仍满足一级B排放标准;在属上Lactococcus等乳酸菌的种群相对丰度从0.4%增加到21.6%.同时,剩余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与腐殖质类等大分子有机物比例增加,使CST值从15 s升高至17 s,Zeta电位从-10.04 m V下降至-15.20 m V,剩余污泥的SVI由54 m L·g^(-1)升高至62 m L·g^(-1),说明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受到一定影响,但系统的出水SS含量以及抽滤后泥饼含固率变化不明显,系统仍能够稳定运行,未明显影响剩余污泥的后续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泥 参数 微生物群落 脱水性能 沉降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