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王作顺治疗湿疹的用药经验
1
作者 康丽 王作顺 +1 位作者 闫蕊 贾宇霞 《中医学》 2024年第10期2833-2840,共8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分析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疹的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王作顺教授门诊诊断为湿疹的患者处方信息,在规范整理后,利用Microsof...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分析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疹的临床用药规律,总结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疹的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王作顺教授门诊诊断为湿疹的患者处方信息,在规范整理后,利用Microsoft Excel2019、SPSS Statistic21.0、SPSSModeler18.0等计算机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用药频次等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处方273张,共涉及中药135味,排名前12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白鲜皮、地肤子、黄芩、白术、干姜、法半夏、黄连、蒺藜、薏苡仁、川芎、当归,关联分析结果提示生成“甘草–白鲜皮、甘草–地肤子”等9对2味药物关联;聚类分析出现“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白鲜皮、地肤子、甘草、白术”、“防风、牡丹皮、蒺藜、薏苡仁、土茯苓”等4个聚类方;结论: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疹时尤其重视脾胃,以平调脾胃寒热、清除皮肤湿毒、疏散皮肤风邪为主要治法。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patterns used by Professor Wang Zuoshun in treating eczema through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nd summarize h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eczema. Methods: Prescription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eczema in Professor Wang Zuoshun’s outpatient clinic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May 2020 to December 2023 was collected. After standardized organization, databas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Microsoft Excel2019, SPSS Statistic21.0, and SPSS Modeler18.0 softwar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dication frequency,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273 prescription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volving 135 Chinese herbs. The top 12 herbs were Glycyrrhizae Radix (Gancao), Cortex Dictamni (Baixianpi), Kochiae Fructus (Difuzi), Scutellariae Radix (Huangqin),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Baizhu), Zingiberis Rhizoma (Ganjiang), 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Fabanxia), Coptidis Rhizoma (Huanglian), Tribuli Fructus (Jili), Coicis Semen (Yiyiren), Chuanxiong Rhizoma (Chuanxiong), and Angelicae Sinensis Radix (Danggui). Th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d nine pairs of two-herb associations, such as “Glycyrrhizae Radix-Cortex Dictamni” and “Glycyrrhizae Radix-Kochiae Fructus”.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four clusters of herbal formulas, including “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optidis Rhizoma, Scutellariae Radix, Zingiberis Rhizoma, Cortex Dictamni, Kochiae Fructus, Glycyrrhizae Radix,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and “Saposhnikoviae Radix, Moutan Cortex, Tribuli Fructus, Coicis Semen, 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Conclusion: Professor Wang Zuoshu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n treating eczema, focusing on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s heat and cold, eliminating dampness and toxicity from the skin, and dispersing wind pathogens in the skin as the main therapeutic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药物疗法 名医经验 张仲景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上热下寒病证经验
2
作者 贾宇霞 王作顺 康丽 《中医学》 2024年第11期3112-3116,共5页
介绍王作顺教授以经方为主辨证治疗上热下寒病证的临床经验。上热下寒证属寒热错杂的复杂临床证候,其基本病机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失常。王作顺教授认为,现代人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精神压力等各种因素而常见上热下寒体质,并在临床... 介绍王作顺教授以经方为主辨证治疗上热下寒病证的临床经验。上热下寒证属寒热错杂的复杂临床证候,其基本病机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失常。王作顺教授认为,现代人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精神压力等各种因素而常见上热下寒体质,并在临床辨证中擅长运用乌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经方加减化裁,运用平调寒热之法加以治疗,使机体达阴平阳秘之态而获痊愈。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fessor Wang Zuoshu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syndrome, a complex clinical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mixed cold and heat, primarily with classical formula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fundamental pathogenesis of this syndrome involves the imbalance of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movements of Yin and Yang qi in the human body. Professor Wang Zuoshun believes that modern individuals commonly exhibit an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 constitution due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mproper diet, irregular lifestyle, and mental stress. In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e excels at using modified versions of classical formulas such as Wumei Pill and Chaihu Guizhi Ganjiang Decoction, employing methods to harmonize cold and heat, thereby restoring the body to a state of balanced Yin and Yang and achieving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经方 伤寒论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主任运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武建功 王作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094-1095,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王作顺主任运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治验等方面总结王作顺主任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同时从经典条文、体质学说... [目的]初步探讨王作顺主任运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治验等方面总结王作顺主任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同时从经典条文、体质学说等多方面初步阐释这一临床经验的机理,以病案说明。[结果]本病发病的主因是痰饮、瘀血,诱因为阴寒之邪,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痰瘀热结、外寒凝滞;王师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形成了和解少阳枢机,内泻热结,化痰祛瘀,稍佐温通的治则,运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小陷胸汤,使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王作顺主任在临床工作中,辨证论治,深研病机,灵活运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冬季难治性高血压,疗效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冬季 难治性 大柴胡汤 桂枝茯苓丸 小陷胸汤 王作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教授辨证论治冠心病验案1则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 王作顺 《光明中医》 2016年第22期3249-3250,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急剧而短暂的缺血、缺氧或坏死而产生的心脏病变,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在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急剧而短暂的缺血、缺氧或坏死而产生的心脏病变,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王作顺教授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对经方进行灵活的运用和组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行气化瘀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情志病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亚贤 王作顺 《内蒙古中医药》 2020年第7期91-92,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日渐增长,情志类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加,应当引起公众的重视。王作顺教授长期研读《伤寒杂病论》,认为情志病的发生与少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柴胡汤作为少阳证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日渐增长,情志类疾病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加,应当引起公众的重视。王作顺教授长期研读《伤寒杂病论》,认为情志病的发生与少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柴胡汤作为少阳证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甘草加桂枝、龙骨、牡蛎、大黄、茯苓、铅丹而成,组方更全面,更适合情志病的治疗,临床上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情志病,疗效可观,本文就二则情志病案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作顺 情志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寒热并见疾病的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呼晓云 王作顺 《内蒙古中医药》 2018年第12期33-34,共2页
阴阳相和,水火既济,气和则化生,阴阳不和则气不生,寒热现,邪侵气郁或是内伤气虚则导致气机不调,临床常出现寒热并见的症状,大体分为寒包火,寒热错杂,寒热往来,上热下寒,里寒外热,整体寒局部热等。王作顺老师临床治疗寒热并见疾病经验丰... 阴阳相和,水火既济,气和则化生,阴阳不和则气不生,寒热现,邪侵气郁或是内伤气虚则导致气机不调,临床常出现寒热并见的症状,大体分为寒包火,寒热错杂,寒热往来,上热下寒,里寒外热,整体寒局部热等。王作顺老师临床治疗寒热并见疾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作顺 寒热并见 经方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运用经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经验
7
作者 窦珺 王作顺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第6期28-30,共3页
介绍王作顺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从3个方面分析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一则为饮食、劳逸、情志失其常,一则为风火痰瘀虚乱其脏,一则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临证治疗强调从肝肾论治,病证相参,随证加减,注意顾护脾... 介绍王作顺主任医师运用经方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从3个方面分析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一则为饮食、劳逸、情志失其常,一则为风火痰瘀虚乱其脏,一则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临证治疗强调从肝肾论治,病证相参,随证加减,注意顾护脾胃,安神助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辨证论治 名医经验 王作顺
原文传递
王作顺教授运用东垣方辨证论治内科杂病的医案举隅
8
作者 管田 王作顺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1期173-175,共3页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人体周身皆需要脾胃的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温煦,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最为重要。本文从临床病案出发,总结王作...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著有《脾胃论》。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认为人体周身皆需要脾胃的水谷精微之气充养温煦,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最为重要。本文从临床病案出发,总结王作顺教授临床运用李东垣的有效验方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作顺 李东垣 脾胃论 内科杂病 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从气、痰、血论治胸痹经验
9
作者 李子敬 王作顺 《湖南中医杂志》 2018年第6期20-21,共2页
介绍王作顺主任医师从气、痰、血论治胸痹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瘀血阻滞,其病位在心,临床自拟活血化痰通痹汤从气、痰、血论治,并随证加减,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3则,以资佐证。
关键词 胸痹 气、痰、血 名医经验 王作顺
原文传递
王作顺主任医师活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杂病经验
10
作者 王彦军 王作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13-13,共1页
甘露消毒丹是一首经典的温病方,但又不局限于治疗温病,对其灵活运用,治疗各类内科疑难杂病亦有佳效。
关键词 甘露消毒丹 王作顺 冠心病 口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作顺从痰、风辨治肩周炎经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文龙 王作顺 《湖北中医杂志》 2016年第3期35-36,共2页
肩周炎,又称"漏风肩"、"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临床上常表现肩关节疼痛难忍,上肢抬举困难,活动受限。临床治疗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王作顺主任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肩周炎,又称"漏风肩"、"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临床上常表现肩关节疼痛难忍,上肢抬举困难,活动受限。临床治疗往往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王作顺主任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对肩周炎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每每遣方用药,无一不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痰、风辨治 专家经验 王作顺
原文传递
王作顺教授治疗湿热型黏膜病经验举隅
12
作者 张龙华 王作顺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3年第S01期18-20,共3页
王作顺从医30余年,善于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各种疑难疾病。本文主要介绍王作顺老师治疗咽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肠炎、霉菌性阴道炎湿热证型的治疗,然此四病均属黏膜病变。
关键词 王作顺 湿热 黏膜病
原文传递
丹参活性成分防治心力衰竭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冠雄 耿晓娟 +1 位作者 田露 王作顺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088-2095,共8页
丹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激活,阻止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Smad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ory protein kinase, ERK)1/2-GATA结合蛋白... 丹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激活,阻止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Smad信号通路激活,抑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ory protein kinase, ERK)1/2-GATA结合蛋白4信号通路,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激活,下调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生长因子/骨膜蛋白信号通路,调控激活素A/卵泡抑素系统,抑制Ras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纤维化,延缓心脏重构。丹参活性成分通过抑制Toll受体/髓样分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心肌炎症反应。丹参活性成分通过恢复氧化和抗氧化的平衡,调节核因子E_(2)相关因子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心肌氧化损伤。丹参活性成分通过阻断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小体形成,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器1信号通路,激活死亡域相关蛋白/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通路,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分泌,促进c-Jun氨基末端激酶/ERK信号通路,抑制TGF-β1信号通路,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丹参活性成分通过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增强细胞自噬,以促进心脏修复。丹参活性成分通过降低心房颤动,发挥抗心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心力衰竭 药理作用 丹参酮 丹酚酸 心肌纤维化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冠雄 耿晓娟 +2 位作者 田露 潘桂赟 王作顺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4期I0001-I0005,共5页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证型与中药治疗方案。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12月31日中药治疗各种证型ACS的相关文献,总结中药在ACS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中药用于ACS当前以... 目的总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证型与中药治疗方案。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3年12月31日中药治疗各种证型ACS的相关文献,总结中药在ACS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中药用于ACS当前以防治为主要目的,以气为本,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通过多靶点、多环节干预稳定斑块,并发展出中成药制剂,应用更便利。组方多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迁移、减缓脂质体过氧化、调节脂代谢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未来将现代制药工艺应用于相关中药制剂开发,通过创新剂型,联合其他中医治疗手段等,有望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辨证 中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类药在缺血性心肌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姜国旺 生晓迪 +4 位作者 邓帅帅 安亚娟 董红彦 王作顺 郭利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70-2773,共4页
缺血性心肌病(ICM)关键病机为心脉痹阻,具有久病入络的特点,临床组方配药常需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功效的药物。而虫类药性善攻逐走窜,兼具破血祛瘀与搜风剔络之功效,对于ICM尤为适宜。在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虫类药,可... 缺血性心肌病(ICM)关键病机为心脉痹阻,具有久病入络的特点,临床组方配药常需选用具有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功效的药物。而虫类药性善攻逐走窜,兼具破血祛瘀与搜风剔络之功效,对于ICM尤为适宜。在临床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虫类药,可扬肝之性、疏肝之郁、逐络之瘀、畅行气血,收效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虫类药 中医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12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作顺 戴永娜 刘明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观察"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短期疗效。[方法]2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每次6贴分贴于特定穴位,每次4 h,每日... [目的]观察"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短期疗效。[方法]2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每次6贴分贴于特定穴位,每次4 h,每日1次。对照组单纯为中西医基础治疗,无中药外敷。待1个疗程即两周后,记录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电图变化等)、硝酸甘油用量,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缓解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适症状,改善心电图、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心绞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下降、发作时间缩短,从而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结论]结合"心痛膏"穴位敷贴短期治疗胸阳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效果较好,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痛膏”穴位敷贴 冠心病 心绞痛 胸阳痹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连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经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作顺 《中国中医急症》 2003年第2期145-145,共1页
关键词 马连珍 中医 治疗 冠心病 经验 苓桂术甘汤 血府逐瘀汤 桂枝加龙骨牡顺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味能消胶囊治疗高脂血症68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作顺 房丽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15-815,共1页
目的 :观察宽中理气 ,润肠通便类中药配合藏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六味能消胶囊 (大黄、诃子、藏木香、碱花等 )治疗高脂血症 68例 ,并设肌醇烟酸脂片治疗 62例作对照。结果 :两组降脂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提示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六味能消胶囊 中医药疗法 调理肝脾 通腑消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烨楷 王作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13-0017,共5页
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临床冠状综合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不定期发作的胸闷、胸痛,常兼具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上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处理不当易演变成劳力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流治疗方案以缓解... 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临床冠状综合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不定期发作的胸闷、胸痛,常兼具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上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处理不当易演变成劳力性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疾病。目前主流治疗方案以缓解症状及降低死亡率为主。现代医学与祖国医学对该病的认识有一定差异,具体体现在治疗方法的不同,同时两者疗效亦各有特色。目前现代医学的治愈率高,但也存在着复发率高的问题。祖国医学的疗效对比现代医学则具备一定的优势。本文对近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现代医学 不稳定性心绞痛 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作顺 《吉林中医药》 2003年第2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冠心病 糖尿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