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仕禄——油画作品
1
作者 王仕禄 《美术大观》 2017年第1期95-95,共1页
王仕禄,1989年8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壁画专业,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研究生,师从郑艺教授。
关键词 油画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绘画系 丹东市 辽宁省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糯扎渡水库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的定量研究
2
作者 韩祥峰 郭明伟 +5 位作者 刘坤 王仕禄 王雨春 包宇飞 陈豪 吴嘉曦 《地球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澜沧江流域规划和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大坝,其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定量识别对准确估算水库碳汇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在澜沧江下游糯扎渡水库不同区域采集了5根沉积物柱芯,测定了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以及有机碳碳... 澜沧江流域规划和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大坝,其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的定量识别对准确估算水库碳汇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在澜沧江下游糯扎渡水库不同区域采集了5根沉积物柱芯,测定了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以及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_(oc))组成。结果表明,糯扎渡水库沉积物TOC含量变化在0.47%~1.79%之间,平均值为1.05%±0.29%。空间上,库尾沉积物TOC含量低于库中和库首,与流域梯级水库TOC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TOC与TN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线的斜率略大于浮游藻类的雷德菲尔德(Redfield)比,表明糯扎渡水库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自水生浮游藻类。根据沉积物C/N比和碳同位素,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定量估算沉积物有机质来源,浮游藻类的贡献最大,平均为38%,其次是土壤有机质,贡献为26%。与前期结果相比,糯扎渡水库是澜沧江梯级水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游梯级水库沉积物有机质以外源土壤有机质输入为主,在糯扎渡水库转变为以内源水生浮游藻类的贡献为主。其原因一方面归结于上游梯级水库对陆源输入物质的拦截,使得向下游的输送通量减少,另一原因可能是水库自身产生的有机质增加。考虑到糯扎渡水库营养盐浓度较低,这个转变表明下游更低纬度的梯级水库在有利的光热条件下对流域碳循环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比 有机碳同位素 水库沉积物来源 定量识别 糯扎渡水库
原文传递
贵州百花湖分层晚期有机质降解过程与溶解N_2O循环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仕禄 刘丛强 +4 位作者 万国江 陶发祥 李军 朱兆洲 吕迎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9-577,共9页
百花湖是一个具有季节性分层的富营养小型湖泊 ,在秋季湖水倒转期经常发生水质恶化事件 ,碳氮循环出现异常。文章研究特选择在秋初 ,湖泊分层开始消失时 ,测定了湖水中不同深度的N2 O ,CH4,CO2 ,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化学参数变... 百花湖是一个具有季节性分层的富营养小型湖泊 ,在秋季湖水倒转期经常发生水质恶化事件 ,碳氮循环出现异常。文章研究特选择在秋初 ,湖泊分层开始消失时 ,测定了湖水中不同深度的N2 O ,CH4,CO2 ,有机和无机碳同位素以及其他化学参数变化。结果发现 :采样时百花湖在约 6m和 16m深度附近出现了两个温度不连续层 (SDL和PDL) ,并影响到有机颗粒的沉降和分解。相对而言 ,有较多的有机质在这两个层内发生降解 ,但降解的途径有所不同 ,上部主要是有氧降解 ,下部则主要是无氧降解过程。N2 O的产生和消耗与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完全对应 :PDL层以上 ,ΔN2 O与AOU的线性关系反映了N2 O主要形成于硝化作用 ;PDL层以下反硝化作用导致N2 O严重不饱和 ;PDL内位于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渡带的N2 O峰 ,显然是硝化与反硝化联合作用的结果。PDL层内较大的CH4浓度变化梯度 ,说明嗜甲烷细菌可能通过氧化NH+ 4 贡献了部分N2 O。百花湖秋、冬季表层湖水N2 O都是过饱和的 ,都是大气N2 O的源 ,依据分子扩散模型计算湖泊N2 O的释放通量在 12~ 14 μmol/m·day之间 ,秋、冬季没有明显的差别。秋季底层湖水的反硝化作用是湖泊N2 O的汇 ,其消耗通量与表层的释放通量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湖泊 有机质降解 碳同位素 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溶解N2O 源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湖泊CO_2的地球化学变化及其大气CO_2源汇效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仕禄 万国江 +4 位作者 刘丛强 杨伟 朱兆洲 肖化云 陶发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1-581,共1页
关键词 湖泊 地球化学变化 CO2源汇效应 云贵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及其周围河流中N2O的空间分布与释放通量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仕禄 刘丛强 +3 位作者 万国江 李军 吕迎春 刘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本次研究选择中国东部一个生态和环境空间分异极大的浅水湖泊(太湖)以及周围河流,分别于2003年7月和9月两次采集湖水和河水样品,分析其中的N2O浓度,并利用扩散模型公式估算水-气界面N2O交换通量。结果显示N2O饱和度的空间变化从70... 本次研究选择中国东部一个生态和环境空间分异极大的浅水湖泊(太湖)以及周围河流,分别于2003年7月和9月两次采集湖水和河水样品,分析其中的N2O浓度,并利用扩散模型公式估算水-气界面N2O交换通量。结果显示N2O饱和度的空间变化从70%不饱和到2708%过饱和变化范围很大。N2O饱和度的空间分布,N2O与CH4、无机氮、TDS(总溶解固体物质)之间的相关性都表明:太湖重度富营养区N2O的产生极大地受到人为N输入的影响。然而,初步的通量分析显示湖泊N2O的释放因子不超过0.63%,小于河流巾的默认值,N2O产率也略低于水环境中的平均值,太湖以面积为权重的释放通量平均值并不高,在7月和9月分别为14.0μmol/m2·d和9.7μmol/m2·d。这些结果表明流域人为N输入对整个湖泊N2O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预计未来湖泊N2O释放不会因为人为活动增加而出现大幅度增加的状况。流域内各生态景观N2O释放量的比较,也表明富营养湖泊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十分有限的大气N2O释放源。相反,太湖周围河流存在较大的N2O释放速率,在7月和9月估算的N2O释放通量分别为142.11μmol/m2·d和28.8μmol/m2·d。将这一释放速率推广到整个流域后,预计河网的N2O释放量将占到耕作土壤的10%~50%,显示了河流对区域N2O质量平衡具有较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N2O) 空间变化 人为污染 富营养湖泊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枫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湖泊碳循环过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仕禄 刘丛强 万国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107-108,共2页
  碳同位素是示踪湖泊碳循环最有力的工具,其所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只要碳的流动发生分异,并有同位素分馏效应,都可以利用同位素变化进行示踪.反过来,湖泊碳同位素与碳循环的相互关系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湖泊碳同位素的认识,揭示...   碳同位素是示踪湖泊碳循环最有力的工具,其所有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只要碳的流动发生分异,并有同位素分馏效应,都可以利用同位素变化进行示踪.反过来,湖泊碳同位素与碳循环的相互关系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湖泊碳同位素的认识,揭示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湖泊 碳循环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仕禄 万国江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7-82,共6页
系统地总结和对比了不同因素对~14C计年的影响及误差校正方法,认为合碳样品的~14C/12C初始比,不仅对~14C计年精度影响极大,而且比值本身对环境变化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年龄校正需要对样品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进行详细的... 系统地总结和对比了不同因素对~14C计年的影响及误差校正方法,认为合碳样品的~14C/12C初始比,不仅对~14C计年精度影响极大,而且比值本身对环境变化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年龄校正需要对样品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核实验形成大量的~14C(“弹-14)可以示踪碳在大气、海洋以及陆地生态系统三大碳储库之间的交换通量和滞留时间,“弹-14”在大气、海洋和土壤中的分布可以解决洋流的变化、大气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温室气体CO2的源和汇等许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碳同位素 同位素测年 全球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梅梁湾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浓度的昼夜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仕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6-1192,共7页
营养盐载荷增加、富营养化以及全球增温等对湖泊温室气体的影响目前认识还很有限,原因之一在于对湖泊温室气体产生的动力过程了解不够深入,缺少高时间分辨率的现场观测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富营养的太湖梅梁湾水体,每一小时收集一... 营养盐载荷增加、富营养化以及全球增温等对湖泊温室气体的影响目前认识还很有限,原因之一在于对湖泊温室气体产生的动力过程了解不够深入,缺少高时间分辨率的现场观测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富营养的太湖梅梁湾水体,每一小时收集一个样品,直接分析N_2O和CH_4饱和度、CO_2分压(pCO_2)以及其他地球化学参数。在7月份的观测中,N_2O和CH_4显示出显著的昼夜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降解是调节湖泊N_2O和CH_4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人为活动是控制湖泊温室气体大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温室气体浓度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湖泊温室气体除了受人为活动影响外,湖泊自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调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湖泊 人为活动 温室气体 昼夜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水库红枫湖、百花湖p(CO_2)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吕迎春 刘丛强 +2 位作者 王仕禄 徐刚 刘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74-2681,共8页
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富营养水库(红枫湖、百花湖)表层水中的CO2分压p(CO2)进行为期1 a的监测,分析了影响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因素并阐明了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机理.不同于北部温带地区水库,两湖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表层水中CO... 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富营养水库(红枫湖、百花湖)表层水中的CO2分压p(CO2)进行为期1 a的监测,分析了影响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因素并阐明了两湖p(CO2)季节变化的机理.不同于北部温带地区水库,两湖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表层水中CO2欠饱和,其他季节CO2过饱和.通过对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与p(CO2)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湖p(CO2)与Chla之间存在的显著负相关,是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菌呼吸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两湖p(CO2)出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水温与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是由于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引起的.降雨量与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主要是由于降雨量影响水库中营养盐的输入和浮游植物生长引起的.NO3-、NO2-与p(CO2)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是藻类吸收与有机质降解、硝化反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SiO32-与p(CO2)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是SiO32-受降雨输入及藻类吸收共同影响的结果.而两湖DOC与p(CO2)相关性的差异可能与两湖DOC来源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富营养 水库 CO2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家渡水库溶解二氧化碳分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扩散通量 被引量:52
10
作者 喻元秀 刘丛强 +3 位作者 汪福顺 王宝利 王仕禄 刘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93-1199,共7页
为了了解水库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于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07年1月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新建的洪家渡水库入库水体、出库水体和水库坝前水体的CO2分压(pCO2)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入库河流pCO2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 为了了解水库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于2006年4月、7月、10月和2007年1月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新建的洪家渡水库入库水体、出库水体和水库坝前水体的CO2分压(pCO2)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入库河流pCO2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六冲河全年平均值为488μatm,凹水河全年平均值为624μatm;水库库区表层水体pCO2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分别为925和279μatm,全年平均值为598μatm;在水体垂直剖面上,pCO2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出库水体pCO2夏季最高,达8417μatm,春季最低,为382μatm,全年平均值为3260μatm。就全年平均而言,入库水体、水库库区表层水体以及出库水体pCO2均高于大气CO2分压(380μatm),其向大气中释放的CO2通量分别为3.93—6.29、4.87—7.79和64.29—102.86mmol·m^-2·d^-1。该水库总体上是大气CO2的源,天然河流水体经水库作用后CO2释放强度增加,导致水库泄水pCO2为天然河流的16倍、水库库区表层水体的13倍,其向大气中释放CO2量也相应增加。因此,水库泄水的CO2释放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CO2分压 水库 CO2扩散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枫湖、百花湖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研究 被引量:65
11
作者 王雨春 万国江 +2 位作者 王仕禄 李社红 黄荣贵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3-278,共6页
湖泊沉积物中磷存在形态 ,是理解湖泊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面 ,对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中 ,采用连续提取化学分析技术 ,对红枫 -百花湖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剖面变化进行了研究 ,磷的存... 湖泊沉积物中磷存在形态 ,是理解湖泊系统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方面 ,对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中 ,采用连续提取化学分析技术 ,对红枫 -百花湖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剖面变化进行了研究 ,磷的存在形态包括 :吸附态磷 (LooselysorbedP)、铁结合态磷 (Fe boundP)、钙结合态磷 (Ca boundP)、矿物晶格中结合力强的残留态磷 (Detrial P)和有机态磷 (Organic P)。研究表明 ,两湖沉积物中 ,铁结合态磷 (Fe boundP)所占比例最大。铁氧化物或铁氢氧化物矿物的早期成岩作用 ,是影响沉积物磷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湖泊沉积物 百花湖 红枫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人工湖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以贵州红枫湖-百花湖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万国江 万恩源 +5 位作者 陈敬安 WanXi BaiZG 吴丰昌 王仕禄 王敬富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红枫湖和百花湖地处长江支流乌江水系猫跳河流域,位于黔中人为活动高强度地区,具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区位;是河道型梯级开发的人工湖,具碳酸盐岩的地质背景、水寄宿时间小、水深变幅大、水体多功能、农区与覆水区镶嵌等重要特征。红枫... 红枫湖和百花湖地处长江支流乌江水系猫跳河流域,位于黔中人为活动高强度地区,具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区位;是河道型梯级开发的人工湖,具碳酸盐岩的地质背景、水寄宿时间小、水深变幅大、水体多功能、农区与覆水区镶嵌等重要特征。红枫湖表层沉积物Pb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污染具多源特征;剖析百花湖-红枫湖"突发性"水质恶化相互关联水质指标表明"湖泊黑潮"是特定季节、特殊气候条件下,沉积有机质生物氧化作用的耦合;脱氮过程受阻的pH控制导致亚硝酸根浓度增高;维护该湖泊水系环境质量需预防工业污染、流域侵蚀、生活污染并综合治理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人工湖 沉积物-水界面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红枫湖 百花湖
原文传递
瓦里关山与观风山近地面空气^7Be浓度季节性变化对比 被引量:25
13
作者 万国江 郑向东 +7 位作者 H.N.LEE 王仕禄 万恩源 杨伟 汤洁 吴丰昌 王长生 黄荣贵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7-264,共8页
7Be广泛应用于大气物质传输、表土季节性迁移和微粒混合作用的示踪。它在不同地域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构成了多领域研究的基础。7Be在对流层空气中的浓度随地表海拔高度而增加。基于瓦里关山和观风山的位置差异和海拔高差,对比观测其近地... 7Be广泛应用于大气物质传输、表土季节性迁移和微粒混合作用的示踪。它在不同地域空气中的浓度分布构成了多领域研究的基础。7Be在对流层空气中的浓度随地表海拔高度而增加。基于瓦里关山和观风山的位置差异和海拔高差,对比观测其近地面空气7Be浓度变化不仅有益于区域尺度的大气和地表环境过程的示踪,而且对全球尺度的研究也将具重要意义。2002-10-09~2004-01-21,利用美国环境测量实验室的低水平核素表层大气采样系统在瓦里关山和观风山同步连续进行每周1个大气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工作。7Be的比活度系用多道能谱仪进行γ谱测定,测量误差小于6%。中美两实验室对逐周样品测量结果表明两实验室的数据具有很好的可比性。两个站点7Be浓度逐周变化趋势总体相似,具有2~6周的短周期波动,波峰与波谷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高值或低值波动延迟或超前的差异与区域尺度的天气过程传播一致。瓦里关山和观风山7Be的年均浓度分别为(14.7±1.5)mBq/m3和(4.1±0.9)mBq/m3,前者约为后者的3.6倍。近地面空气7Be浓度与同期降水量的比较表明,在周时间尺度上,两者呈现出较好的预期负相关变化;而在月平均尺度上,两地7Be浓度变化比较稳定。位于内陆地区的瓦里关山受低海拔气团上升的影响较小,其空气中7Be浓度变化较真实地反映了中纬度、高海拔地区的背景水平。观风山地区虽然受到低纬度海洋性上升气团的影响,但7Be浓度变化仍然显示出低纬度、较高海拔地区的预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e浓度 近地面空气 季节性变化 瓦里关山 观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7)Cs在滇西与黔中地区散落的差异——青藏隆起对滇西地区全球性扩散大气污染物散落屏蔽效应的推断 被引量:15
14
作者 万国江 白占国 +3 位作者 刘东生 王仕禄 陈敬安 黄荣贵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7-415,共9页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 云贵高原是青藏隆起在南亚大陆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的特异环境单元。该地域兼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的交汇影响 ,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青藏隆起对云贵高原现代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全球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屏蔽效应和局地性大气扩散污染物的滞留效应 ;2 )区域化学风化的增强效应和物理侵蚀的梯级效应 ;3)地表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低纬度 -高海拔效应。核素示踪模式分析表明 :滇西与黔中地区之间137Cs自大气散落差异明显 [1 986年以前 ,洱海和红枫湖沉积物中137Cs散落的累计值分别为 ( 0 .1 1±0 .0 1 )Bq cm2 及 ( 0 .37± 0 .0 1 )Bq cm2 ],而7Be的散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7Be散落蓄积 屏蔽效应 云贵高原 青藏隆起 滞留效应 大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水动力湖泊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初步研究:以贵州红枫湖南湖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1 位作者 李思亮 王仕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1-576,共6页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 湖泊在夏季由于藻类生长而消耗大量硝酸盐,水体硝酸盐含量一般要低于春季。而红枫湖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却高于春季(比平均含量高0.83mg/L),说明尚有其他重要的硝酸盐来源。据估算,南湖水体硝酸盐含量升高0.83mg/L约需要1.66×105kg硝酸盐,另外有约10.1×105kg硝酸盐随下泻水输出南湖,再加上夏季藻类生长(生产的chla量约为640kg)所消耗的硝酸盐3.52×105kg,共消耗硝酸盐15.28×105kg。扣除河流输入的4.42×105kg硝酸盐,南湖尚存在约10.86×105kg硝酸盐的亏空。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硝酸盐及叶绿素a(chla)含量、溶解氧(DO)等的变化,认为这部分硝酸盐来自湖泊中下部(斜温层)有机质的大量矿化(硝化),是水动力驱动高DO的上部水体下沉从而引起下部有机质(硝化)的结果。南湖这种强水动力湖泊整个夏季分层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斜温层有机质矿化(硝化)释放硝酸盐和变温层藻类生长同化硝酸盐为有机质同时发生的特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分层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强水动力湖泊 红枫湖 有机质 营养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枫湖夏季分层期间pCO2分布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吕迎春 刘丛强 +1 位作者 王仕禄 徐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0,共5页
在夏季分层期间对红枫湖南、北湖湖心的水样进行分层采集,同时测定了分层水样的温度、pH、HCO3-浓度、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及铵根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磷酸根离子(PO43-)的浓度,水体中CO2的分压(pCO2)由化学平衡及亨... 在夏季分层期间对红枫湖南、北湖湖心的水样进行分层采集,同时测定了分层水样的温度、pH、HCO3-浓度、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及铵根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磷酸根离子(PO43-)的浓度,水体中CO2的分压(pCO2)由化学平衡及亨利定律求得。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有机质降解及水体热分层是影响红枫湖夏季pCO2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温水层CO2欠饱和是光合作用吸收CO2引起的,温跃层中pCO2的急剧增加是光合产物降解产生CO2引起的。静水层沉积物附近pCO2最高并且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是静水层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夏季湖底水温较高加快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分层现象使pCO2在水体中的分布差别明显,并且使静水层中CO2得到积累。此外,夏季红枫湖水体中pCO2的变化与NH4+、PO43-的变化密不可分,表现为温水层中光合作用消耗NH4+、PO43-,有机质降解过程伴随NH4+、PO43-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分层 光合作用 有机质降解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近十年若干新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冯新斌 曹晓斌 +7 位作者 付学吾 洪冰 关晖 李平 王敬富 王仕禄 张干 赵时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3-289,共37页
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在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过去十年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介绍了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重金属污染物长距离传... 环境地球化学学科在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及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过去十年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部分研究进展,介绍了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重金属污染物长距离传输研究进展;总结了汞、镉、锑、铊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规律及污染来源和环境过程示踪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了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污染示踪及过去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以上研究方向还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传输 重金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传统稳定同位素 全球变化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乌江流域梯级水库的氮磷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向鹏 王仕禄 +2 位作者 卢玮琦 杨玉雪 黄强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92-501,共10页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 河流梯级水坝建设不仅造成营养元素在水库累积,向下游的输送通量降低,而且由于对不同元素的不同拦截效率会影响到元素的计量关系,从而影响水库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化。为了厘清水库对N、P的拦截效率,本研究于2013-2015年分三次对乌江流域七个大型梯级水库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进行了采样分析,探讨了不同梯级水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分布及其滞留效率。结果发现,乌江流域各梯级水库中TN浓度从上游到下游有逐级降低的趋势,每一级水库拦截了2%-13%的氮。乌江流域梯级水库较低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氧浓度使其对TP的拦截效率更高,但水库较低的TP浓度使得拦截效果容易受到外源P输入的抵消。水库对TN、TP的拦截效率差异导致水库N/P比值发生了明显变化,因而在流域管理控制N、P的方法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这一自然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水库 氮、磷 滞留效率
原文传递
硝化和反硝化对湖泊有机质沉积成岩前降解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1 位作者 王仕禄 李思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5-381,共7页
贵州红枫湖10月叶绿素a(chla)和NO-3含量均比7月明显降低。利用氮同位素等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量的降低是由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chla含量的降低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降解(硝化)所致,而NO-3含量的降低则是缺氧季节... 贵州红枫湖10月叶绿素a(chla)和NO-3含量均比7月明显降低。利用氮同位素等数据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量的降低是由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chla含量的降低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降解(硝化)所致,而NO-3含量的降低则是缺氧季节湖泊沉积物表层反硝化作用的结果。缺氧季节表层水体仍然能发生较强烈的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分别发生在热分层湖泊的上层和沉积物表层。反硝化作用不仅消耗大量的NO-3,而且还造成了一定量的有机质降解(有机碳作为电子受体)。据估算,在红枫湖后五测点和大坝测点,总有机碳在沉积成岩前分别降解了78%和68%。其中由硝化作用引起的总有机质降解量分别为35.8%和25.9%,而反硝化作用则分别为13.4%和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 反硝化 湖泊 有机质 沉积 降解 红枫湖 氮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兆洲 王中良 +1 位作者 高博 王仕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9-644,共6页
采用液-液萃取法和ICP-MS测试技术对巢湖的溶解态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巢湖的溶解态稀土的含量与世界淡水相当,丰水期的样品含量高于其他季节。pH值和悬浮物、胶体是控制巢湖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含量的主要因素。巢湖的溶解态稀... 采用液-液萃取法和ICP-MS测试技术对巢湖的溶解态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巢湖的溶解态稀土的含量与世界淡水相当,丰水期的样品含量高于其他季节。pH值和悬浮物、胶体是控制巢湖水体中溶解态稀土含量的主要因素。巢湖的溶解态稀土的分布模式以平坦型为主,少数呈现重稀土富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溶解态稀土的(La/Yb)N值从西半湖区到东半湖区呈现有规律性的逐渐增大,并且丰水期的(La/Yb)N值低于枯水期。在富营养化湖泊中,胶体和水生生物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PH值 胶体 悬浮物 富营养化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