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研究^(18)F-NaF PET全身骨显像与^(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率。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的患者97例,分别行^(99)Tc^(m)-MDP和^(18)F-NaF显像。收集患者相...目的对比研究^(18)F-NaF PET全身骨显像与^(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率。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的患者97例,分别行^(99)Tc^(m)-MDP和^(18)F-NaF显像。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注射后检查等待时间、检查结束后及24h的1m距离的平均辐射剂量率及诊断医师对两种显像的图像质量,并对两种显像剂患者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8)F-NaF全身骨显像注射后检查等待时间明显少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 F-NaF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评分(2.8±0.4 vs 2.1±0.7,t=-6.767,P<0.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查后^(18)F-NaF全身骨显像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率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2±6.3μSv/h vs 5.7±4.9μSv/h,t=-9.278,P<0.001)。而24h后两显像方式的辐射剂量率相似,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5±0.3μSv/h vs 0.6±0.3μSv/h,t=1.653,P=0.102)。结论18 F-NaF全身骨显像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缩短了检查等待时间,并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评分一致性。另外,两种显像剂检查后24h辐射剂量率相似。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99)Tc^(m)-MDP全身骨断层显像较全身骨平面显像在探测颅底骨质侵犯中的增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间不同医师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初诊为鼻咽癌并行^(99)Tc^(m)-MDP...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99)Tc^(m)-MDP全身骨断层显像较全身骨平面显像在探测颅底骨质侵犯中的增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间不同医师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初诊为鼻咽癌并行^(99)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及头颅部断层显像的患者171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6例,年龄为51.9±10.4岁,以鼻咽部MRI及临床随访≥6个月作为诊断标准,^(99)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及骨断层显像由两名主治及以上的医师进行判断,若同种方法二者结果不一致,则由两位医师进行协商讨论得出最终影像诊断结果,计算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间不同医生诊断的一致性。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四格表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分析评估两名医师间诊断一致性。结果通过鼻咽部MRI及随访≥6个月最终诊断为颅底骨质侵犯者118例,其余53例患者未发生颅底骨质侵犯。(1)鼻咽癌患者发生颅底骨质侵犯组与未发生颅底骨质侵犯组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6、χ^(2)=0.077,P=0.218、0.782、0.312)。(2)^(99)Tc^(m)-MDP骨断层显像诊断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侵犯的灵敏度、准确度、假阴性率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0、4.212、11.030,P=0.001、0.04、0.001);而两者之间诊断的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33、3.433、1.070、2.259,P=0.064、0.064、0.301、0.133)。(3)^(99)Tc^(m)-MDP骨断层显像两位医生间的诊断一致性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两位医生间诊断一致性(Kappa=0.820 vs 0.668)。结论^(99)Tc^(m)-MDP骨断层显像在探测鼻咽癌颅底侵犯时,相较全身骨平面显像提升了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及降低了假阴性率,导致其诊断效能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对诊断此类患者侵犯范围及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99)Tc^(m)-MDP骨断层显像不同医师间诊断一致性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使其增强了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减少了诊断分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使用固定剂量(100m Ci)^(131)I进行清甲治疗是否会在短期(6个月)对其唾液腺功能造成损伤。[方法]通过对40例接受^(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给予100m Ci ^(131)I,^(99m)TcO_4^-唾液腺动态显像对比治疗...[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使用固定剂量(100m Ci)^(131)I进行清甲治疗是否会在短期(6个月)对其唾液腺功能造成损伤。[方法]通过对40例接受^(131)I清甲治疗的DTC患者给予100m Ci ^(131)I,^(99m)TcO_4^-唾液腺动态显像对比治疗前后的唾液腺摄取指数及排泌分数,分析^(131)I清甲治疗前后患者唾液腺(腮腺、颌下腺)摄取及排泌功能的变化。[结果 ]DTC患者治疗前腮腺功能参数分别为:摄取指数:左(22.9±2.6)、右(24.5±2.7),排泌分数:左(58.3±6.2)、右(60.7±7.1);DTC患者治疗后腮腺功能参数分别为:摄取指数:左(22.1±2.4)、右(23.9±2.3),排泌分数:左(57.0±7.6)、右(58.1±7.1)。DTC患者治疗前颌下腺功能参数分别为:摄取指数:左(23.5±2.2)、右(23.6±2.8),排泌分数:左(56.2±7.4)、右(62.0±7.3);DTC患者治疗后颌下腺功能参数分别为:摄取指数:左(22.9±2.0)、右(22.7±1.8),排泌分数:左(55.1±6.7)、右(60.8±6.4)。[结论]使用固定剂量(100m Ci)^(131)I对DTC患者进行清甲治疗,短期(6个月)未对患者唾液腺功能造成明显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比研究^(18)F-NaF PET全身骨显像与^(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率。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的患者97例,分别行^(99)Tc^(m)-MDP和^(18)F-NaF显像。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注射后检查等待时间、检查结束后及24h的1m距离的平均辐射剂量率及诊断医师对两种显像的图像质量,并对两种显像剂患者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8)F-NaF全身骨显像注射后检查等待时间明显少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8 F-NaF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图像质量评分(2.8±0.4 vs 2.1±0.7,t=-6.767,P<0.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查后^(18)F-NaF全身骨显像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率高于^(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2±6.3μSv/h vs 5.7±4.9μSv/h,t=-9.278,P<0.001)。而24h后两显像方式的辐射剂量率相似,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0.5±0.3μSv/h vs 0.6±0.3μSv/h,t=1.653,P=0.102)。结论18 F-NaF全身骨显像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缩短了检查等待时间,并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评分一致性。另外,两种显像剂检查后24h辐射剂量率相似。
文摘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99)Tc^(m)-MDP全身骨断层显像较全身骨平面显像在探测颅底骨质侵犯中的增益价值,并比较两种方法间不同医师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一致性。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初诊为鼻咽癌并行^(99)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及头颅部断层显像的患者171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46例,年龄为51.9±10.4岁,以鼻咽部MRI及临床随访≥6个月作为诊断标准,^(99)Tc^(m)-MDP全身骨平面显像及骨断层显像由两名主治及以上的医师进行判断,若同种方法二者结果不一致,则由两位医师进行协商讨论得出最终影像诊断结果,计算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两种显像方法间不同医生诊断的一致性。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四格表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分析评估两名医师间诊断一致性。结果通过鼻咽部MRI及随访≥6个月最终诊断为颅底骨质侵犯者118例,其余53例患者未发生颅底骨质侵犯。(1)鼻咽癌患者发生颅底骨质侵犯组与未发生颅底骨质侵犯组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6、χ^(2)=0.077,P=0.218、0.782、0.312)。(2)^(99)Tc^(m)-MDP骨断层显像诊断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侵犯的灵敏度、准确度、假阴性率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0、4.212、11.030,P=0.001、0.04、0.001);而两者之间诊断的特异性、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33、3.433、1.070、2.259,P=0.064、0.064、0.301、0.133)。(3)^(99)Tc^(m)-MDP骨断层显像两位医生间的诊断一致性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两位医生间诊断一致性(Kappa=0.820 vs 0.668)。结论^(99)Tc^(m)-MDP骨断层显像在探测鼻咽癌颅底侵犯时,相较全身骨平面显像提升了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及降低了假阴性率,导致其诊断效能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对诊断此类患者侵犯范围及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99)Tc^(m)-MDP骨断层显像不同医师间诊断一致性优于全身骨平面显像,使其增强了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减少了诊断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