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扩张皮肤血管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泽敏 姚永明 +5 位作者 阎贺 吴彩风 牛常英 谭慎兴 唐胜建 杨彪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目的在皮肤软组织扩张过程中,扩张皮瓣的成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文中探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扩张皮肤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的影响。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目的在皮肤软组织扩张过程中,扩张皮瓣的成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新生毛细血管的数量,文中探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扩张皮肤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的影响。方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取兔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ADSCs,行免疫荧光细胞染色对其予以鉴定;在兔背部埋置一30 m L扩张器;在实验组扩张皮下注射lm L ADSCs悬液;对照组仅注射lm L等渗盐水作对照;4周后完成扩张;取扩张皮肤组织,行HE染色并观察毛细血管断面数量;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情况,并对其微血管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用Elisa检测皮肤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实验组中毛细血管断面明显多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实验组CD31表达量增多,微血管密度实验组[(10.70±1.89)个/视野)]较对照组[(5.20±1.48)个/视野]明显增加(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EGF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增高[(215.46±24.19)pg/m L vs(300.27±23.40)pg/m L,P<0.05]。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扩张皮肤中新生血管生成,从而增加了对扩张皮肤的血液供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皮肤扩张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 被引量:5
2
作者 吉彩霞 曹哲 +4 位作者 朱顺文 刘悦 牛常英 唐胜建 梁晓琴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20-21,28,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的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的105例受术者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患... 目的:探讨接受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的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的105例受术者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及恐惧、偏执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量(P<0.05);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得分均高于常模(t=13.46,P=0.000);体象障碍自评量表(selfrating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cale,SBDDS)总分为(57.12±20.72)分,高于国内常模量的(2.60±4.40)分(t=25.76,P=0.000)。结论:接受多次多项整形美容手术的患者心理状态不稳定,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体象障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多项整形美容 心理特点 焦虑 体象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比冻存液对兔脂肪干细胞液氮冻存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永明 张帆 +5 位作者 张泽敏 阎贺 吴彩凤 胡飞 牛常英 杨彪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9期29-33,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冻存复苏后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至第3代,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配比冻存液对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冻存复苏后存活率及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脂肪组织,体外分离、培养ADSCs并传代至第3代,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同时对其行成软骨及成表皮细胞诱导以证实其多项分化能力。将第3代ADSCs置于液氮(-196℃)中冻存,根据冻存液中培养基(DMEM)、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配比不同分为8组:1含不同浓度FBS配比分组:A组(70%DMEM+20%FBS+10%DMSO)、B组(60%DMEM+30%FBS+10%DMSO)、C组(50%DMEM+40%FBS+10%DMSO)、D组(含有40%DMEM+50%FBS+10%DMSO);2含不同浓度DMSO配比分组:E组(55%DMEM+40%FBS+5%DMSO)、F组(50%DMEM+40%FBS+10%DMSO)、G组(45%DMEM+40%FBS+15%DMSO)、H组(40%DMEM+40%FBS+20%DMSO)。细胞冻存三个月后,对其进行复苏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细胞计数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MTT法绘制复苏后细胞生长曲线,以测定其生长增殖情况。结果:细胞复苏后,通过细胞计数计算结果显示C、D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B组(P<0.05),E、F、G、H四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法结果显示C、D、F组的增殖曲线与未冻存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从兔脂肪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了ADSCs,并且能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稳定生长,快速增殖;ADSCs冻存液比例选择以DMEM:FBS:DMSO=5:4∶1的冻存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冻存液 液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桡动脉返支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腕舟骨陈旧性骨折 被引量:3
4
作者 牛常英 谭慎兴 +3 位作者 曹哲 曹松丽 唐胜建 梁晓琴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以逆行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的9例患者,均采用以逆行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骨折不愈... 目的探讨以逆行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的9例患者,均采用以逆行桡动脉返支为蒂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骨折不愈合,同时于骨折端植入BMP复合物诱导成骨。术中切取预定骨膜瓣大小,将其卷曲植入设定骨槽内,骨膜瓣面积范围约1.0cm×0.5cm^1.2cm×0.6cm。术后患肢功能位外固定制动,早期康复训练;按Krimmer临床评分系统对腕部的疼痛情况、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术后3~16个月随访,经CT检查示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约3~6个月,平均约4个月,均无感染、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按Krimmer临床评分系统评定:优6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达89%.结论采用带血管蒂的桡骨茎突骨膜瓣移植转位修复腕舟骨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提高了骨的愈合率,疗效可靠,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瓣 移植 腕舟骨 骨折 陈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隔脂肪瓣转移在重睑成形术同期矫正轻中度上睑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牛常英 张山 谭慎兴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9-20,130,共3页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瓣转移在轻中度上睑凹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1年3-2021年11月单睑伴上睑凹陷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切开白线法行上睑成形术后,行眶隔脂肪瓣转移纠正上睑凹陷,B组应用白线法行上睑成形术后...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瓣转移在轻中度上睑凹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1年3-2021年11月单睑伴上睑凹陷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切开白线法行上睑成形术后,行眶隔脂肪瓣转移纠正上睑凹陷,B组应用白线法行上睑成形术后,应用自体脂肪填充纠正上睑凹陷。术后随访患者,对比两组术后满意度及二次手术率。结果:A组24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重睑切口愈合良好,双侧基本对称,无明显瘢痕,无上睑凹凸不平等不良效果,术后满意度96%;B组21例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术后满意度84%,二者术后满意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1例患者效果未达预期,行二次自体脂肪填充。B组6例行二次脂肪填充,术后二次手术率A组4%,明显低于B组24%(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上睑凹陷患者,在重睑成形术中行眶隔脂肪瓣转移,术后效果好、创伤较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隔脂肪瓣 上睑凹陷 脂肪移植 重睑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一线医护人员皮肤损伤的预防护理策略
6
作者 牛常英 乔友路 +3 位作者 刘烜凯 张山 张永峰 谭慎兴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761-5768,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防护装备所致一线医务人员皮肤损伤的现况分析,并制定规范预防护理策略。方法:2022年5月~10月,横断面多中心研究调查参加一线抗疫工作的816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由本课题组研制的调研问卷,采用手...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防护装备所致一线医务人员皮肤损伤的现况分析,并制定规范预防护理策略。方法:2022年5月~10月,横断面多中心研究调查参加一线抗疫工作的816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由本课题组研制的调研问卷,采用手机端电子问卷或纸质版问卷进行调查,重点询问有无皮肤皲裂、过敏性皮炎、压力性损伤等方面,建立调查数据库,分析不同因素下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类型及表现特点;及时推送相关皮肤护理知识,跟踪随访评估对策的有效性。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816份,有321人发生皮肤损伤,皮肤损伤发生率为39.34%。其中,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MASD)发生率为18.38%,压力性损伤(DRPI)发生率为19.24%,皮肤撕裂伤(ST)发生率为1.72%。医护人员穿戴一、二、三级防护装备皮肤损伤发生率分别为18.81%、70.00%和7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不同的损伤类型中,皮肤损伤部位前三位是鼻部(30.53%)、面颊(28.21%)、额部(24.36%),占总损伤率的81.62%。不同年龄、工作岗位、穿戴防护装备时间、皮肤防护频次、岗前培训等整体情况,医护人员皮肤损伤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均P < 0.05)。医护人员整体对皮肤护理措施认知度评分较低,早期岗前培训是皮肤损伤的保护因素。结论:防护装备所致一线医务人员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组织管理层面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值得重视,我们制定的局部减压、护肤等针对性皮肤防护策略,可有效减少皮肤损伤的风险,提高皮肤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医护人员 皮肤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娇娇 谭慎兴 +2 位作者 马旭彤 牛常英 卢小生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67-70,共4页
目的观察残余腺体A型肉毒素(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8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腮腺部分切除术;... 目的观察残余腺体A型肉毒素(BTX-A)注射与术区加压包扎联合应用对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涎瘘的预防效果。方法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8例,按照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腮腺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术后即刻于残余腺体分象限多点注射BTX-A共20 U,术后患侧术区持续加压包扎3 d;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区长时间加压包扎2周;两组均放置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术后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唾液分泌量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5、7、14 d唾液分泌量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身体机能满意度评分、社会满意度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舒适度评分低(P均<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2周内发生Ⅰ级涎瘘者分别为1、2例,术后1周内发生Ⅱ级面瘫者分别为2、1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BTX-A配合术区短期加压包扎法应用于单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效果较好,可以抑制唾液分泌,预防涎瘘,提高了术后患者治疗过程舒适度和满意度,且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素 A型肉毒素 腮腺部分切除术 腮腺肿瘤 腮腺良性肿瘤 涎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波导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面部皮炎皮肤屏障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国颖 曹哲 +2 位作者 牛常英 赵平平 刘云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26-327,共2页
目的 探讨电磁波导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皮炎皮肤屏障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面部皮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50例(单独采用rb-bFGF治疗),B组50... 目的 探讨电磁波导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在面部皮炎皮肤屏障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面部皮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50例(单独采用rb-bFGF治疗),B组50例(采用电磁波导入rb-bFGF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皮肤屏障指标变化。结果 2组症状积分、皮肤屏障指标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都有改善,且B组与A组对比,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较低(P<0.05),皮肤屏障指标比较,B组明显较好(P<0.05)。结论 电磁波导入rb-bFGF在面部皮炎皮肤屏障修复中作用效果显著,可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面部皮炎 屏障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s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临床应用
9
作者 牛常英 乔友路 +2 位作者 刘烜凯 张山 谭慎兴 《世界肿瘤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85-96,共12页
皮肤黑色素瘤是具有侵袭性的一种皮肤癌,其发病率逐年越来越高。尽管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疾病复发并死于疾病。非编码RNA (ncRNAs)已成为细胞信号传导和相关人类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长链非编码RNA (l... 皮肤黑色素瘤是具有侵袭性的一种皮肤癌,其发病率逐年越来越高。尽管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疾病复发并死于疾病。非编码RNA (ncRNAs)已成为细胞信号传导和相关人类疾病的重要调节因子,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s)是一类新的ncRNA,参与了细胞生长、侵袭和其他重要细胞功能的(表观遗传)调控。随着对lncRNAs认识的加深,研究发现其在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症疾病中有特征性的表达方式,与肿瘤的生长和进展有关,更多的努力被用于分析所使用的潜在分子机制。我们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LncRNAs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相关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讨论其潜在临床应用意义,这为皮肤黑色素瘤新的治疗方法和靶向RNA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黑色素瘤 生物标志物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0
作者 牛常英 谭慎兴 +4 位作者 吴彩风 刘宗艳 张泽敏 唐胜建 梁晓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1月,采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23例单睑伴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16~35岁,平均25岁。单侧上睑下垂16例,双侧7例。患者上睑缘均位于...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1月,采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23例单睑伴轻度上睑下垂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16~35岁,平均25岁。单侧上睑下垂16例,双侧7例。患者上睑缘均位于瞳孔上缘,下垂量为1~2 mm,平均1.5 mm。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瘀血肿胀。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6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上睑下垂完全矫正,原位注视以及运动时上睑形态、位置基本对称。术后2个月按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学会关于"切开法重睑术效果评定标准商榷"进行评定,均为优。结论采用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矫正单睑伴轻度上睑下垂,术中无需分离截除提上睑肌,即可达到重睑成形与抬高上睑共同修复的目的,手术创伤小,矫正幅度可操控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睑下垂 改良Park法 重睑成形术
原文传递
改良Z形切口法矫正内眦赘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哲 谭慎兴 +5 位作者 牛常英 杨彪炳 翟朝晖 董彦慧 唐胜建 梁晓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9-1150,共2页
目的总结采用改良Z形切口法矫正内眦赘皮的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3月,采用改良Z形切口法对93例内眦赘皮患者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女80例,男13例;年龄16~40岁,平均30岁。轻度内眦赘皮35例,中度54例,重度4例。64例伴单睑,29例伴不明... 目的总结采用改良Z形切口法矫正内眦赘皮的疗效。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3月,采用改良Z形切口法对93例内眦赘皮患者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女80例,男13例;年龄16~40岁,平均30岁。轻度内眦赘皮35例,中度54例,重度4例。64例伴单睑,29例伴不明显重睑。85例同期行重睑术,8例不明显重睑者单纯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患者上睑无明显瘢痕;内眦部外观平整,泪阜显露适中,睑裂变长;内眦角与重睑线衔接流畅。患者均对效果满意。结论改良Z形切口法矫正内眦赘皮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内眦形态自然,能达到功能与形态完美结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Z形切口法 内眦赘皮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吻合血管腓骨皮瓣移植修复第一跖骨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7
12
作者 牛常英 谭慎兴 +4 位作者 郭永强 王剑利 高涛 阎贺 梁晓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6-658,共3页
目的总结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嵌合皮瓣移植修复第1跖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4月,采用游离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嵌合皮瓣移植修复第1跖骨复合组织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34~47岁,平均38岁。致伤原... 目的总结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嵌合皮瓣移植修复第1跖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4月,采用游离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嵌合皮瓣移植修复第1跖骨复合组织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34~47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砸伤2例,骨肿瘤1例,骨髓炎1例。跖骨缺损范围4.2~7.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3 cm^10 cm×5 cm;腓骨切取范围5~9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9 cm×6 cm。供区拉拢缝合3例,植皮修复5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受区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耐磨;皮瓣两点辨别觉为3~5 mm。供区踝关节功能活动及稳定性良好。X线片及CT示术后3~6个月获骨性愈合;移植腓骨皮质逐渐增厚,直径增粗,9~18个月(平均13个月)后接近健侧第1跖骨直径。末次随访时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定标准,优6例,良2例。结论采用以腓动脉为蒂的腓骨嵌合皮瓣移植修复第1跖骨复合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等优点,是重建足部负重区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骨 复合组织缺损 腓骨皮瓣 移植修复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扩张皮肤组织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泽敏 阎贺 +3 位作者 姚永明 吴彩风 牛常英 杨彪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24-1425,共2页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是从脂肪组织分离出来的多能干细胞,可以向骨、软骨、脂肪等间充质细胞甚至上皮细胞分化.我们通过在兔皮下注射ADSCs观察其对扩张皮肤组织的影响.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皮肤组织 增殖 上皮细胞分化 多能干细胞 ADSCS 间充质细胞 脂肪组织
原文传递
改良倒L形切口法矫正内眦赘皮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彩风 牛常英 +2 位作者 刘宗艳 张泽敏 杨彪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385,共2页
垂直或斜行的掩盖内眦角前方的半月形蹼状皮肤皱襞称为内眦赘皮,是蒙古人种群中常见的眼睑类型,因此又称为蒙古皱襞,其发生率约50%,单睑人群的发生率更高,可达70%以上。矫正内眦赘皮手术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横切纵缝法、Y—V法、... 垂直或斜行的掩盖内眦角前方的半月形蹼状皮肤皱襞称为内眦赘皮,是蒙古人种群中常见的眼睑类型,因此又称为蒙古皱襞,其发生率约50%,单睑人群的发生率更高,可达70%以上。矫正内眦赘皮手术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横切纵缝法、Y—V法、Z成形术以及Z瓣改良、Mustarde法和倒L型下睑切口法等,但均存在不足。其中倒L形切口法的切口顺皮纹且较隐蔽,但存在下睑切口偏长等缺点,我们对此术式进行了改良,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对197例内眦赘皮患者行改良倒L形切口法内眦赘皮矫正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矫正术 L形切口 改良 Mustarde法 皮肤皱襞 手术方式 Z成形术 发生率
原文传递
耳后V-Y推进法修复轻中度耳垂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曹哲 谭慎兴 +4 位作者 牛常英 董彦慧 梁晓琴 徐淑娟 吉彩霞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70-1372,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耳后V-Y推进法修复轻中度耳垂缺损的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7月,采用耳后V-Y推进法修复6例耳垂缺损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18~30岁,平均23岁。左侧2例,右侧4例。先天性耳垂缺损2例;继发性耳垂缺损4例,其中1例伴上... 目的?探讨采用耳后V-Y推进法修复轻中度耳垂缺损的疗效。方法?2014年9月-2015年7月,采用耳后V-Y推进法修复6例耳垂缺损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18~30岁,平均23岁。左侧2例,右侧4例。先天性耳垂缺损2例;继发性耳垂缺损4例,其中1例伴上耳廓先天性畸形。根据自定耳垂缺损分度标准:轻度缺损5例,中度缺损1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皮瓣顺利成活。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个月。再造耳垂大小、形态较自然,质地、色泽与周缘接近,曲线弧度流畅。患者对术后效果较满意。结论?采用耳后V-Y推进法修复轻中度耳垂缺损,可以获得自然的耳垂形态,是一种安全、理想的耳垂再造方法,可达到矫饰性修复与重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垂缺损 V-Y推进法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兔皮肤组织扩张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泽敏 阎贺 +4 位作者 姚永明 吴彩风 牛常英 谭慎兴 杨彪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探讨在兔皮肤组织扩张过程中,通过局部皮下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对皮肤组织扩张速率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脂肪,体外分离、培养ASCs,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并用EdU染色标记A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 目的探讨在兔皮肤组织扩张过程中,通过局部皮下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对皮肤组织扩张速率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脂肪,体外分离、培养ASCs,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并用EdU染色标记A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于脊柱一侧文出1.5cm×1.5cm方形区域,并存其下置入30ml圆形扩张器1枚。实验组于扩张皮下注射ASCs悬液1ml;对照组仅注射无血清DMEM培养基1ml,恒压条件下定期注水并记录每次注水量,分别于第7、14、28天对扩张皮肤方形区域的面积进行测量,4周完成扩张。对2组扩张皮肤方形面积予以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切取扩张皮肤组织,行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并对其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表达情况,并对其微血管密度进行判定;行ELIAS法检测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对其表皮细胞特异性因子(CK19)行定性检测。结果实验组扩张皮肤厚度增加明显,且其扩张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CD31阳性区域表达量增多,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0.05);ELISA法测得实验组EGF和VEGF的表达增多(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CK19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脂肪来源于细胞能够促进扩张皮肤新生血管生成及组织再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皮肤组织的扩张速率,可获得更大面积的皮肤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干细胞 软组织扩张术 新生血管化
原文传递
腺病毒介导BMP2和BMP7基因共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人BMP2/7异源二聚体
17
作者 高涛 唐胜建 +5 位作者 牛常英 苗春雷 张伟 周陆陆 吴彩风 刘方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5-130,共6页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BMP2及BMP7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共表达,探讨大鼠BMSCs作为基因共转移靶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能否有效表达重组人源BMP2/7异源二聚体蛋白。方法3只10周龄雄性Fischer大鼠,取其骨髓组织分离纯化BMSC...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BMP2及BMP7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共表达,探讨大鼠BMSCs作为基因共转移靶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能否有效表达重组人源BMP2/7异源二聚体蛋白。方法3只10周龄雄性Fischer大鼠,取其骨髓组织分离纯化BMSCs,并以贴壁法体外传代培养。同时构建并包装制备携带BMP2或BMP7靶基因的高滴度重组腺病毒备用。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BMSCs,按10000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细胞贴壁培养过夜。实验组细胞加入无血清培养液稀释的携带BMP2和BMP7靶基因的腺病毒液各100μl(病毒感染复数分别为100MOI),而对照组细胞加入感染复数亦为200MOI的携带GFP基因的阴性对照腺病毒液。细胞培养第7天后,收集该条件细胞培养上清,经抗人BMP7抗体交联的G蛋白亲合层析柱滤过,以获取抗体特异性免疫蛋白沉淀,用于WesternBlot及ELISA检测BMP2/7异源二聚体的有效体外表达。结果成功构建携带有BMP2或BMP7目的基因的质粒载体并经HEK293T细胞包装成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WesternBlot检测观察到BMP2在55000大小处呈现有阳性目的条带,而目的基因BMP7则表现在49000大小处有阳性条带;以阴性对照腺病毒Ad—GFP感染大鼠BMSCs48h,镜下见BMSCs贴壁良好,未见细胞毒性现象;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的显著表达;腺病毒载体介导BMP2和BMP7基因共转染大鼠BMSCs48h后,以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上清液,于47000大小处检测到表达阳性的BMP2/7异源二聚体目的条带。ELISA定量则显示重组BMP2/7异源二聚体蛋白表达量为(4.33±0.42)ng/ml,对照组为(0.08±0.02)ng/ml,经配对样本t检验,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BMSCs是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的有效靶细胞,腺病毒携带BMP2和BMP7靶基因在BMSCs中实现了有效共表达,且获得了较高表达水平的人源重组BMP2/7异源二聚体蛋白,为下一步研究真核细胞表达BMP2/7异源二聚体蛋白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内外成骨实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腺病毒 基因转移技术
原文传递
一例咬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异常突起情况分析
18
作者 曹哲 唐胜建 +4 位作者 谭慎兴 牛常英 董彦慧 吉彩霞 梁晓琴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8-309,共2页
目前,注射用肉毒毒素在美容外科的应用十分普遍,用其注射咬肌以达到瘦脸效果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肌力减弱,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注射用 咬肌 美容外科 肌力减弱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脂肪来源干细胞对兔扩张后皮肤质量的影响
19
作者 吴彩风 张泽敏 +4 位作者 姚永明 阎贺 牛常英 谭慎兴 杨彪炳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571-574,共4页
目的 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对扩张皮肤胶原纤维含量、微血管含量及皮肤厚度等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腹股沟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获取,鉴定ADSCs;随机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n=10)与对照组(n=10),每... 目的 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对扩张皮肤胶原纤维含量、微血管含量及皮肤厚度等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腹股沟脂肪,体外分离,培养获取,鉴定ADSCs;随机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n=10)与对照组(n=10),每只兔背部皮下埋置1枚扩张器(30ml).实验组于局部皮下注射ADSCs悬液1ml;对照组注射无血清DMEM培养基1ml;完成扩张后,切取扩张皮肤组织,并对其进行HE染色,观察皮肤厚度及微血管密度;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情况;采用Elisa检测皮肤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组扩张后,皮肤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结果示:实验组bFGF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多(P<0.05);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数量多,且粗大.结论 ADSCs能够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提高扩张皮肤中胶原纤维含量及微血管密度,增加扩张后皮肤厚度,提高扩张皮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干细胞 扩张皮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胶原纤维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原发性双侧下肢脂肪水肿的相关研究与进展
20
作者 曹哲 翟朝晖 +6 位作者 谭慎兴 牛常英 王镜涵 杨彪炳 韩阳阳 唐胜建 梁晓琴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5-318,共4页
脂肪水肿是继发于局部脂肪异常沉积,以下肢对称性增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尤以青春期和妊娠期为主,在其早期阶段易与淋巴水肿相混淆。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原发性脂肪水肿的相关文献,就脂肪水肿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 脂肪水肿是继发于局部脂肪异常沉积,以下肢对称性增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尤以青春期和妊娠期为主,在其早期阶段易与淋巴水肿相混淆。通过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原发性脂肪水肿的相关文献,就脂肪水肿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水肿 脂肪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