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法同时测定阿糖胞苷中氯甲烷、氯乙烷和2-氯丙烷的残留量
1
作者 张欣娜 邢倩斌 +2 位作者 栗伟娜 牛亚蒙 梁敏 《广州化学》 CAS 2024年第3期70-73,I0004,共5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阿糖胞苷原料中潜在基因毒性杂质氯甲烷、氯乙烷和2-氯丙烷。采用的色谱柱为TRACETM TR-V1毛细管柱(60 m×0.25 mm,1.4μm),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在选择性离子检测(SIM)模式下,氯甲烷m/z为50,氯乙...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阿糖胞苷原料中潜在基因毒性杂质氯甲烷、氯乙烷和2-氯丙烷。采用的色谱柱为TRACETM TR-V1毛细管柱(60 m×0.25 mm,1.4μm),采用程序升温方式,在选择性离子检测(SIM)模式下,氯甲烷m/z为50,氯乙烷m/z为64,2-氯丙烷m/z为78,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载气为氦气,顶空瓶平衡温度60℃,平衡时间30min,进样口温度100℃,分流进样,分流比4∶1。结果表明,氯甲烷、氯乙烷和2-氯丙烷分别在125~1000、125~1000和128~1025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检测限分别为37.5、37.5和38.4 ng/mL,定量限分别为125、125和128 ng/mL,回收率均在90.8%~104.8%范围内。建立的GC-MS测定方法专属、准确、灵敏,可用于阿糖胞苷原料药中氯甲烷、氯乙烷和2-氯丙烷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阿糖胞苷 氯甲烷 氯乙烷 2-氯丙烷 基因毒性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江凯 牛亚蒙 +4 位作者 李素领 马庆亮 张建文 张雅儒 李冰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1-827,共7页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Bil水平降低更显著(Z=-2.165,P=0.030)。两组患者治疗后CD3^(+)T、CD4^(+)T、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Z值分别为-2.146、-2.940、3.157,P值分别为0.032、0.003、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TNFα、IL-6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9、-1.982、-2.062,P值分别为0.032、0.048、0.043)。两组治疗后OTU数量均较前上升。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在门水平上,观察组治疗后厚壁菌门丰度的上升和拟杆菌门丰度的下降较治疗前更显著(Z值分别为-3.181、-2.215,P值分别为0.001、0.02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厚壁菌门、蓝细菌门丰度的升高和拟杆菌门、梭菌门、ε-变形菌门的降低更明显(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观察组双歧杆菌属较治疗前升高更明显(Z=-2.045,P=0.04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观察组Chao1、Ace指数较治疗前升高更加显著(t值分别为-4.263、-3.328,P值分别为0.001、0.005),其中Ace指数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t=2.292,P=0.030)。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菌群构成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在病因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化瘀通腑方治疗能够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肝损伤,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解毒化瘀通腑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拟杆菌门、梭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来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对肝脏和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作用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肝胆湿热证 解毒化瘀通腑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上皮内瘤变诊治方法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牛亚蒙 李爱军 白晶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03-507,共5页
阴道上皮内瘤变是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组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阴道浸润癌癌前病变,与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率较低。阴道上皮内瘤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肉眼观察阴道... 阴道上皮内瘤变是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组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阴道浸润癌癌前病变,与持续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病率较低。阴道上皮内瘤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肉眼观察阴道黏膜基本正常,诊断主要依据辅助检查。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三阶梯诊断程序一致,常在宫颈癌筛查的第二阶段阴道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常合并宫颈上皮内瘤变。近年来随着阴道镜应用的普及和提高,阴道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阴道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主要依据病变级别,阴道上皮内瘤变Ⅰ级病变可自行消退,不需要治疗,密切随访即可,但对于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应重视随访。阴道上皮内瘤变Ⅱ~Ⅲ级公认为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需积极治疗,临床上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放疗。但至今尚无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方案,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上皮内瘤变 阴道肿瘤 癌前状态 危险因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248例体检妇女HPV感染现状及宫颈细胞学结果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晓雪 宋晓琴 +2 位作者 韩丽萍 邢玉荣 牛亚蒙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2798-2801,共4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健康人群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宫颈细胞学异常情况。方法:对2016-2021年本院健康体检的24248例女性HPV感染情况及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异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V总感染率为13.4%。2016年感染率最... 目的:探讨本地区健康人群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宫颈细胞学异常情况。方法:对2016-2021年本院健康体检的24248例女性HPV感染情况及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异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V总感染率为13.4%。2016年感染率最高(18.0%),2019年感染率最低(10.1%),不同年份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6,P<0.000)。≤25岁人群感染率最高(29.0%),≥66岁人群感染率次之(15.2%),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4,P<0.000)。HPV高危型和低危型感染率分别为14.5%和3.3%。HPV高危型感染率前5位分别为16型(3.8%)、52型(2.6%)、53型(1.5%)、58型(1.5%)、18型(1.4%)。TCT异常检出率为2.4%。ASC和HSIL检出率较高的年龄段为46~55岁,LSIL检出率最高为≤25岁组。结论:本院健康女性中HPV高危型以16、52、53、58、18型为主,46~55岁人群中HSIL检出率最高,提示应重视本地区HPV高发感染型别和HSIL高发人群的宫颈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状病毒 基因分型 宫颈液基细胞学 年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R4/NF-κB通路的解毒化瘀通腑方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牛亚蒙 刘江凯 +3 位作者 刘香丽 李聪聪 董永春 刘少颖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通过TLR4/NF-κB通路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共1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各30只,并设置空白组。造模各组给予D-GalN (300mg/kg)+LPS(30μg/kg)...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通过TLR4/NF-κB通路干预内毒素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共1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各30只,并设置空白组。造模各组给予D-GalN (300mg/kg)+LPS(30μg/kg)腹腔注射制备内毒素肝损伤模型。分别在24h、48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8只大鼠,观察大鼠肝功能(ALT、AST)、内毒素、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4、TLR4、MyD88、IKK、NF-κB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肝损害明显,内毒素及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中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同步升高,24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同一时间点以模型组大鼠肝脏损害最为严重,中药组损害程度较模型组相对较轻,其中以中药高剂量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最为明显,在24h、48h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ALT及AST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及炎性因子TNF-a、IL-1β、IL-6水平在同一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点,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TLR4、NF-κB mRNA表达及CD14、TLR4、MyD88、IKK、NF-κB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TLR4抗体组表现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损害以模型组最重,在同一时间点中药中、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表现较模型组轻。结论解毒化瘀通腑方能够降低内毒素肝损伤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影响TLR4/NF-κB通路炎性级联信号的传导,抑制NF-κB的激活,减少炎性递质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起到肝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通腑方 内毒素 TLR4/NF-κB 肝损伤
原文传递
1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治疗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江凯 牛亚蒙 赵文霞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68-469,共2页
1病史资料患者李某,男,52岁,因"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8年,持续黑便50余天入院",于2018年9月5日入我科治疗。患者2011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阳性(具体数值不详),口服阿德福韦酯行抗病毒治疗。2018年7月,患者... 1病史资料患者李某,男,52岁,因"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8年,持续黑便50余天入院",于2018年9月5日入我科治疗。患者2011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HBVDNA阳性(具体数值不详),口服阿德福韦酯行抗病毒治疗。2018年7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连日黑便,伴乏力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大便潜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性胃病 上消化道出血 病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牛亚蒙 刘江凯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861-864,共4页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终末期肝病。基于“肠-肝轴”理论,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常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作为一道天然屏障保持着动态平衡。肝硬化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黏膜... 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的终末期肝病。基于“肠-肝轴”理论,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常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作为一道天然屏障保持着动态平衡。肝硬化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移位、肠道免疫功能下降,进一步加重肝硬化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及肠道内环境,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本文围绕中医药对肝硬化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肠道菌群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中叶黄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玲 彭月菊 +3 位作者 牛亚蒙 樊弘 高雅娟 陈勉华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125,共5页
叶黄素是一种富集于眼睛视网膜黄斑区的黄色素,缺乏叶黄素会增加可致盲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风险;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转化维生素A营养眼睛。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为... 叶黄素是一种富集于眼睛视网膜黄斑区的黄色素,缺乏叶黄素会增加可致盲的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风险;β-胡萝卜素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转化维生素A营养眼睛。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为了确定紫苏中对视力有保护作用的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在优化提取条件的前提下,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分析了两个紫苏品种不同采收期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添加了pH为7的15%醋酸三乙胺的乙醇为叶黄素的最佳提取溶剂,β-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溶剂为石油醚-丙酮(8∶2),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在紫苏叶中最高含量分别为740μg/g干重和543μg/g干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叶黄素 Β-胡萝卜素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柠檬茶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亚平 刘秀丽 +4 位作者 方元元 牛亚蒙 奚星平 阮美娟 陈勉华 《饮料工业》 2017年第5期9-12,共4页
该文以紫苏叶和柠檬汁为主料进行紫苏柠檬茶的工艺研究,重点研究了紫苏叶的浸提和紫苏柠檬茶的配方。以紫苏花色苷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浸提参数:粉碎度为40目、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60... 该文以紫苏叶和柠檬汁为主料进行紫苏柠檬茶的工艺研究,重点研究了紫苏叶的浸提和紫苏柠檬茶的配方。以紫苏花色苷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浸提参数:粉碎度为40目、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20min;以感官品质作为最终标准,利用正交试验对配方进行优化,紫苏柠檬茶的最佳配方为:紫苏浸提液60%,柠檬汁8%,白砂糖7%,苹果酸0.08%。此时,紫苏柠檬茶具有色泽鲜艳,呈粉红色,兼具紫苏和柠檬的清香,口感清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柠檬汁 配方设计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鳞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江萍 李爱军 +1 位作者 牛亚蒙 贾艳艳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鳞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复发性宫颈鳞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化疗...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鳞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复发性宫颈鳞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化疗,实验组患者在给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化疗基础上,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比较2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5.0%、90.0%,高于对照组的40.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06,P=0.113;χ^(2)=0.693,P=0.049)。实验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4个月(95%CI为5.9~8.9个月),优于对照组的5.7个月(95%CI为4.4~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36)。实验组蛋白尿发生率为30.0%,高于对照组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2,P=0.027)。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及奈达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复发性宫颈鳞癌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影响卵巢癌预后的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
11
作者 张晓雪 张会敏 +2 位作者 牛亚蒙 梁若鹏 韩丽萍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7期3082-3089,共8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卵巢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集锦(GEO)数据库中的卵巢癌患者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将卵巢癌患者分组。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卵巢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集锦(GEO)数据库中的卵巢癌患者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将卵巢癌患者分组。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鉴定影响卵巢癌预后的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计算预后基因评分,比较高、低评分组中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一致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可将卵巢癌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免疫微环境有差异。差异表达分析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GMPR、PIEZO1、EMP1、CXCL13、GADD45B、SORCS2、FOSL2、PODN、LYNX1和SLC38A5是卵巢癌的预后基因,且预后评分是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可将卵巢癌患者划分为不同的免疫亚型,并可作为卵巢癌的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TGF-Β信号通路 预后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同时测定阿糖胞苷中四种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杂质残留量
12
作者 栗伟娜 牛亚蒙 +2 位作者 曹晓绵 张欣娜 褚素霞 《天津药学》 2025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建立阿糖胞苷中四种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亚硫酸二甲酯、亚硫酸二乙酯、硫酸二甲酯和硫酸二乙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电子轰击离子源(EI),检测器温度为240℃,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毛细管柱... 目的建立阿糖胞苷中四种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亚硫酸二甲酯、亚硫酸二乙酯、硫酸二甲酯和硫酸二乙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电子轰击离子源(EI),检测器温度为240℃,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毛细管柱为TRACETMTR-V1,规格为60 m×0.25 mm、1.4μm,采用梯度升温,氦气为载气,进样口温度为210℃,并以3∶1的比例分流,使用外标法定量。结果建立了阿糖胞苷中四种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残留量的测定方法。3批阿糖胞苷中四种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均未检出。结论建立的阿糖胞苷中潜在的硫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残留量的测定方法具有较强的专属性、较好的精密度和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阿糖胞苷中四种硫酸酯类基因毒杂质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阿糖胞苷 基因毒性杂质 亚硫酸二甲酯 亚硫酸二乙酯 硫酸二甲酯 硫酸二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艾曲泊帕乙醇胺中钯元素含量
13
作者 王晶 王亚平 +2 位作者 牛亚蒙 闫美玲 王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232-233,共2页
建立了一种艾曲泊帕乙醇胺中钯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样品中钯元素含量测定,并结合微波消解法对艾曲泊帕乙醇胺进行前处理,用铑(Rh)配置内标溶液。结果表明,钯元素在浓度为0.024g/mL-0.12 g... 建立了一种艾曲泊帕乙醇胺中钯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样品中钯元素含量测定,并结合微波消解法对艾曲泊帕乙醇胺进行前处理,用铑(Rh)配置内标溶液。结果表明,钯元素在浓度为0.024g/mL-0.12 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 0.9973;平行6份样品中钯含量的RSD为10%;两人测得12份100%“样+标”溶液中钯元素回收率的RSD为2%;制备含有艾曲泊帕乙醇胺中钯元素限度的50%、100%、150%的对照品加供试品溶液,加标后钯的平均回收率为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检测限LOD为0.04μg/g,定量限LOQ为0.1μg/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可靠,适用于艾曲泊帕乙醇胺中钯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 艾曲泊帕乙醇胺 钯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