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QOF模式构建的护理管理方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艳芳 温艳 +2 位作者 熊亚炜 马苹 程倩倩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85-289,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质量与结果管理框架(QOF)模式构建的护理管理方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1例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下的静脉治疗护... 目的 探讨基于质量与结果管理框架(QOF)模式构建的护理管理方案在白血病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1例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下的静脉治疗护理管理方案,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71例采用基于QOF模式构建的护理管理方案护理的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3个月化疗期间予以相应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输液穿刺工具使用情况、中心静脉置管后应用不当情况、留置静脉导管护理不当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及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通用量表(FACT-G)评估]、留置静脉导管后的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不当发生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静脉导管不当发生率为4.2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其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AS、SD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白血病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实施基于QOF管理模式构建的护理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和留置静脉管使用不当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降低静脉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是值得临床借鉴的有效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与结果管理框架管理模式 白血病 静脉治疗 护理管理方案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首发临床症状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广科 袁耀 熊亚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5期44-45,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首发症状。方法 65例SLE患者,对其首发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SLE首发症状以发热(32.3%)、皮疹(20.0%)、关节炎或关节痛(20.0%)多见。结论 SLE首发症状具有多样性,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首发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疗效研究
3
作者 李广科 熊亚炜 袁耀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2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疗效、治疗的最适剂量、维持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32例系统性红斑皮疹患者,予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评估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沙利度胺50~75 mg/d...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疗效、治疗的最适剂量、维持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32例系统性红斑皮疹患者,予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评估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沙利度胺50~75 mg/d治疗时,可见较好的疗效及较少的不良反应,维持治疗3~4周完全患者缓解率明显升高。SLE患者的其他指标如SLE疾病活动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SLE疾病活动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困倦、头晕和便秘,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皮疹患者安全,适宜推荐剂量50~75 mg/d,维持治疗时间为3~4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疹 沙利度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4
作者 张艳芳 马苹 +3 位作者 郑佩文 熊亚炜 王思思 郭建珍 《江苏卫生保健》 2023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输血恐惧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输血治疗,对照... 目的 研究基于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输血恐惧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45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输血恐惧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2周后,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12±3.19、40.05±3.40)均低于对照组(51.34±3.34、49.53±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1、12.94,P值均<0.05);观察组中文版负性情绪量表(NA)评分、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评分(24.35±3.16、2.46±0.85)均低于对照组(30.26±3.32、4.37±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0、9.83,P值均<0.05);观察组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4.44%、11.11%)均低于对照组(22.73%、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3.93,P值均<0.05);两组患者抽搐、头晕口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于NLP技术的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病输血治疗患者的心理应激状态,缓解输血恐惧程度,降低心慌气短、出虚汗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语言程序学 血液病 输血 心理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