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岭南火针疗法预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试验
1
作者 肖青娥 陈子茵 +7 位作者 焦俊玥 权婧宜 陈宣尚 蓝家楠 关洁珊 王澍欣 林诗雨 林国华(指导)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6-53,共8页
目的观察岭南火针疗法预防性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relat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既往出现过CINV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化疗前30 mi... 目的观察岭南火针疗法预防性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hemotherapy-relat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既往出现过CINV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结合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化疗前30 min静脉推注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5 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化疗前1天、输注化疗药当天前30 min各行岭南火针疗法一次,此为一个疗程。评估两组患者化疗前1天至化疗后第5天出现恶心呕吐的频率和程度、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functional living index emesis,FLIE)评分值(恶心维度)以及化疗前1天和化疗后第5天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结果治疗组从化疗后第1天到第5天出现的恶心、呕吐程度的缓解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维持患者的体能状态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岭南火针疗法联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预治疗CINV疗效更优,特别是对呕吐的缓解,在维持体能状态方面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火针疗法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预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永超 陈子茵 +3 位作者 肖青娥 焦俊玥 蔡一然 林诗雨 《河北中医》 2024年第12期2099-2103,共5页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CIPN)是常见的化疗后毒副作用之一,可影响患者感觉神经,严重时影响患者运动及自主神经,继而影响抗肿瘤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防治CIPN。内服或外用中药、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能改善CIPN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CIPN)是常见的化疗后毒副作用之一,可影响患者感觉神经,严重时影响患者运动及自主神经,继而影响抗肿瘤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及方法防治CIPN。内服或外用中药、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能改善CIPN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冲不同配穴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焦俊玥 章奇 +2 位作者 张江松 周慧 林咸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000-1003,共4页
[目的]观察太冲穴位配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太冲穴组、蠡沟穴组、内关穴组、非穴组、太冲加蠡沟组、太冲加内关组和太冲加非穴组。各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 [目的]观察太冲穴位配伍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太冲穴组、蠡沟穴组、内关穴组、非穴组、太冲加蠡沟组、太冲加内关组和太冲加非穴组。各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共12次结束疗程,分析24h动态血压平均血压标准差。[结果]太冲加内关组、太冲加蠡沟组24h、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标准差的调节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单穴组及太冲加非穴组优于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血压变异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该调节效应具有一定的穴位配伍特异性,以太冲为主穴的同名经配穴、本经原络配穴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太冲 蠡沟 内关 配穴 针刺 血压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软骨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吴伟 焦俊玥 +1 位作者 李慧 张玲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84-1389,共6页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疾病之一,因其软骨损伤后较难修复。不同的信号通路对软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笔者列举了软骨代谢中3条经典通路Notch、Wnt及MAPK信号通路,并阐述分析了Notch、Wnt及MAPK信号通路对不同时期软骨细胞代谢,以...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也是难治疾病之一,因其软骨损伤后较难修复。不同的信号通路对软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笔者列举了软骨代谢中3条经典通路Notch、Wnt及MAPK信号通路,并阐述分析了Notch、Wnt及MAPK信号通路对不同时期软骨细胞代谢,以及软骨受损时软骨代谢的影响。同时,总结了运动对受损关节软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运动治疗骨关节炎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代谢 信号通路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焦俊玥 陈子茵 +2 位作者 林丽珠 林国华 林诗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2981-2988,共8页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针灸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文献的特征,为全面认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提供科技情报。【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和Excel从论文产出的时间数量、发表期刊、作者、机...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针灸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文献的特征,为全面认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提供科技情报。【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采用CiteSpace和Excel从论文产出的时间数量、发表期刊、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986年至2021年778条针灸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相关文献,相关研究数量在2004年快速上升;刊载期刊基本为普刊;研究作者、机构较独立;研究人群主要为乳腺癌;热点穴位为足三里。【结论】乳腺癌为针灸治疗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研究的热点,应加深跨地区研究合作,以提供高级别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 CITESPACE 可视化 科学图谱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在天灸发泡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焦俊玥 俞倩丽 +3 位作者 施昌飘 张江松 姜硕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2期1500-1504,共5页
天灸发泡作为中医经典的外治法,对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紊乱疾病具有较满意的疗效,也反映了该疗法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效应。皮肤免疫系统在皮肤受到刺激时能激活人体固有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获得... 天灸发泡作为中医经典的外治法,对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紊乱疾病具有较满意的疗效,也反映了该疗法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效应。皮肤免疫系统在皮肤受到刺激时能激活人体固有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其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获得性免疫相关的主要细胞。该文从DC的分类和作用,特别是天灸发泡后局部皮肤DC的分化、迁移和成熟等角度,探讨天灸发泡后局部皮肤中DC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作用途径,为天灸发泡局部皮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灸 发泡疗法 免疫系统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太冲为主穴不同经穴配伍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调节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江松 肖双凯 +3 位作者 焦俊玥 杨雅媛 陈月婷 林咸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8期646-649,658,共5页
目的观察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调节效应,探讨不同经穴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方法将96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溪组、蠡沟组、光明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 目的观察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调节效应,探讨不同经穴配伍对经穴效应的影响。方法将96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溪组、蠡沟组、光明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蠡沟组和太冲配光明组,共12组,每组8只。毫针刺入相应穴位后,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15天;模型组同法固定,不予针刺。各组大鼠分别在针刺前以及针刺15天后,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测量法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针刺15天后,太冲配内关组SBP[(192.52±6.76)mm Hg],低于太冲组[(209.48±6.94)mm Hg]和内关组[(208.98±5.30)mm Hg];太冲配内关组DBP[(147.14±10.76)mm Hg],低于太冲组[(156.60±8.31)mm Hg]和内关组[(155.45±9.9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配穴组SBP,太冲配内关组[(192.5±6.76)mm Hg]、太冲配太溪组[(196.73±10.02)mm Hg]、太冲配光明组[(195.87±8.97)mm Hg],均低于太冲配非穴组[(212.71±7.57)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与非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SBP和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以太冲为主穴的不同经穴配伍对SHR血压的调节效应优于其他单穴及配穴组;针刺产生降压效应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长,针刺15天对SHR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自发性高血压 血压 太冲 配穴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改善睡眠障碍中NREMS异常的中枢睡眠相关机制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杨 赵逸彬 +2 位作者 焦俊玥 张江松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12期1457-1461,共5页
睡眠障碍中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异常与多种涉及睡眠模式异常的病理状态间具有显著的双向相关性,目前尚没有针对睡眠障碍中NREMS异常的特效治疗手段,但针刺治疗本病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该文从中枢神经系统NREMS相关靶基点出发,认为针... 睡眠障碍中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异常与多种涉及睡眠模式异常的病理状态间具有显著的双向相关性,目前尚没有针对睡眠障碍中NREMS异常的特效治疗手段,但针刺治疗本病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该文从中枢神经系统NREMS相关靶基点出发,认为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机体褪黑素水平及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选择性拮抗脑干中缝5-HT能神经元5-HT_(2A)受体、减少下丘脑室旁核CRH及CRH-R_1受体表达及降低大脑微血管壁Ab沉积,调节NREMS,进而改善睡眠障碍中NREMS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睡眠障碍 NREMS 褪黑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淀粉样蛋白-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天灸发泡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肖双凯 张江松 +2 位作者 焦俊玥 赵逸彬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稳定的天灸发泡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将8只雄性SD大鼠麻醉、脱毛,称取0.018 g棉球填充于PU防水空白膏药贴中央。吸取200μL 5%斑蝥酊均匀浸湿棉球后贴敷刺激,2h后加200μL斑蝥酊1次,密封覆盖,4 h后统一收集泡液。通过... 目的探索一种稳定的天灸发泡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将8只雄性SD大鼠麻醉、脱毛,称取0.018 g棉球填充于PU防水空白膏药贴中央。吸取200μL 5%斑蝥酊均匀浸湿棉球后贴敷刺激,2h后加200μL斑蝥酊1次,密封覆盖,4 h后统一收集泡液。通过观察发泡率、泡体大小、泡液量、泡液吸收情况、发泡区域结痂情况、大鼠死亡率情况以及发泡液内总细胞数量,对本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200μL 5%的斑蝥酊发泡率高,泡液量和泡体大小较理想,大鼠死亡率低。结论用200μL 5%的斑蝥酊可以在大鼠皮肤进行稳定发泡,且操作便捷,大鼠死亡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疗法 天灸 斑蝥酊 模型 大鼠 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国华教授运用铺棉灸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发微 被引量:3
10
作者 肖青娥 林诗雨 +4 位作者 韦永政 詹莎 陈思宇 焦俊玥 林国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总结林国华教授在临床上应用铺棉灸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林教授在临床上常以铺棉灸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并认为“风邪”“火郁”“湿浊”“瘀血”这4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整个瘙痒发病过程,治疗上基于《素问·至真... 总结林国华教授在临床上应用铺棉灸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经验,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介绍。林教授在临床上常以铺棉灸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并认为“风邪”“火郁”“湿浊”“瘀血”这4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整个瘙痒发病过程,治疗上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治内,外者治外”的原则,以“搜风通络”“火郁发之”“化瘀生新”立论,巧施铺棉灸疗法,配合刺络拔罐、火针疗法、药棉灸等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进一步达到通阳祛湿之功,令风祛、火散、湿清、瘀除,令瘙痒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棉灸 瘙痒性皮肤病 火郁发之 名医经验 林国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斑蝥酊天灸发泡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双凯 张江松 +2 位作者 焦俊玥 赵逸彬 林咸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11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斑蝥酊天灸发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斑蝥酊刺激大鼠皮肤,观察并统计斑蝥酊药物浓度、药物剂量、斑蝥酊贴药时间、贴药后是否加压、是否重复加药、大鼠发泡部位、室温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5%200?L的斑蝥酊贴敷于SD大... 目的探讨大鼠斑蝥酊天灸发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斑蝥酊刺激大鼠皮肤,观察并统计斑蝥酊药物浓度、药物剂量、斑蝥酊贴药时间、贴药后是否加压、是否重复加药、大鼠发泡部位、室温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 5%200?L的斑蝥酊贴敷于SD大鼠项部两耳后脊柱两旁区域,并在2 h后重复给药200?L 1次,4 h后可以实现稳定的天灸发泡。结论大鼠天灸稳定发泡的影响因素以人为因素为主,包括药物浓度、发泡部位、斑蝥酊贴药时间、是否重复加药、室温。控制好人为因素可以提高SD大鼠天灸发泡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疗法 灸法 斑蝥酊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佳薇 赵逸彬 +2 位作者 焦俊玥 张江松 林咸明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2期229-232,共4页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 cells,BMECs)间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维持脑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同时,这一特殊结构也给许多中枢治疗药进入BBB带来一定的困难。电...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essel endothelia cells,BMECs)间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维持脑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基础,同时,这一特殊结构也给许多中枢治疗药进入BBB带来一定的困难。电针作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对BBB通透性的影响尤其是对TJ的调节作用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电针对TJ的调节效应、调节机制的报道,为针药结合治疗中枢神经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脑屏障(BBB) 紧密连接(TJ) 调控机制 综述
原文传递
林国华针灸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经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子茵 韦永政 +3 位作者 林诗雨 焦俊玥 肖青娥 林国华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214-216,共3页
林国华认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多因气、血、痰等郁结颈部所致,治宜益气活血,化痰散结。辨经主取多气多血之阳明,运用“以突治突”理念,主取“突穴”,包括挑刺天突、扶突、水突的“三突穴”及阿是穴,火针点刺肘尖、外踝尖、阳陵泉尖、巨骨尖... 林国华认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多因气、血、痰等郁结颈部所致,治宜益气活血,化痰散结。辨经主取多气多血之阳明,运用“以突治突”理念,主取“突穴”,包括挑刺天突、扶突、水突的“三突穴”及阿是穴,火针点刺肘尖、外踝尖、阳陵泉尖、巨骨尖的“八尖穴”。重视入络配穴,取颈部的“入”穴与远端络穴相配,以水突配丰隆、扶突配偏历,表里同治,远近相求,辅予膻中穴调气解郁散结,共奏行气活血、化痰散结之效。附医案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甲状腺结节 肉瘿 “以突治突” 岭南火针疗法 挑治 林国华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议调神(静息)状态下的针刺效应中枢整合效率 被引量:6
14
作者 俞倩丽 施昌飘 +2 位作者 焦俊玥 赵逸彬 林咸明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第11期827-828,共2页
治神与守神是针灸发挥最佳疗效的要素之一,针刺临床对患者和医者要求做到治神和守神,但其如何影响针刺疗效的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基于针刺作用效应的各环节,特别是针刺效应中枢整合机制分析入手,从针刺治神、守神的理论渊源、针效中枢整... 治神与守神是针灸发挥最佳疗效的要素之一,针刺临床对患者和医者要求做到治神和守神,但其如何影响针刺疗效的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基于针刺作用效应的各环节,特别是针刺效应中枢整合机制分析入手,从针刺治神、守神的理论渊源、针效中枢整合效应特点、调神(静息)状态下的中枢各单元运行特点等方面出发,提出针灸临床强调治神、守神,其关键环节可能是提高针刺效应中枢整合效率,从而提高针刺疗效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神 机体状态 针刺效应 中枢整合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百会、水沟穴对大鼠血脑屏障开放效应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江松 周慧 +4 位作者 陈媛媛 张异 宋瑶 焦俊玥 林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97-210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大鼠血脑屏障(BBB)开放效应,探讨电针促血脑屏障开放调控机制。方法:频率研究: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饲养3周后,按随机原则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及2、15、30、5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大鼠血脑屏障(BBB)开放效应,探讨电针促血脑屏障开放调控机制。方法:频率研究: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饲养3周后,按随机原则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及2、15、30、50、100Hz组。检测大鼠脑含水量以及伊文思蓝(EB)透过量。机制研究:180只SD大鼠建立MCAO模型,饲养3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PKC抑制剂组;检测大鼠大脑皮层蛋白激酶C亚型β1(PKCβ1)的磷酸化水平、P-糖蛋白(P-gp)以及mdr1a、mdr1b m RNA的表达。结果:2Hz组、100Hz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与其余4组比较,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2Hz组大鼠大脑皮层的PKCβ1、p-PKCβ1/PKCβ1均显著提高(P<0.05),电针组P-gp的IHS评分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mdr1、mdr1b m 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PKC抑制剂组mdr1a m RNA表达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2Hz、100Hz电针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大鼠BBB均具有一定开放效应,且无明显脑水肿出现;电针诱导大鼠BBB开放可能是通过促使PKCβ1磷酸化,下调药物外排系统P-gp、mdr1a m RNA,抑制P-gp在大脑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电针 血脑屏障 开放机制 蛋白激酶C亚型β1 P-糖蛋白 多耐药基因1
原文传递
颈肩同步牵引结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59
16
作者 林咸明 罗亮 +2 位作者 周慧 张江松 焦俊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041-5044,共4页
目的:观察颈肩同步牵引状态下结合温针灸与单纯颈肩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为颈肩同步牵引结合温针灸组,取穴天柱、风池、百劳、大杼,在牵引状... 目的:观察颈肩同步牵引状态下结合温针灸与单纯颈肩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为颈肩同步牵引结合温针灸组,取穴天柱、风池、百劳、大杼,在牵引状态下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为单纯颈肩牵引组。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3次/周,共治疗1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和随访3月观察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以及头痛疼痛程度评分(NRS),并于治疗结束时统计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91%、54.2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颈肩背痛、颈项部肌肉紧张度及NRS评分方面,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颈肩同步牵引结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明显减轻颈肩背痛、肌肉紧张度及头痛,缓解上肢麻木、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肩颈牵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温针灸 颈肩同步牵引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太冲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林咸明 张江松 +5 位作者 周慧 李蓓珍 肖双凯 焦俊玥 吴碧雯 黄超凡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188-419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应。方法:将1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蠡沟组、内关组、非穴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和太冲配非穴组。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应。方法:将1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蠡沟组、内关组、非穴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和太冲配非穴组。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以及结束后4周分别测量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12次后,24h平均收缩压均值组间比较,太冲配内关组与太冲配蠡沟组较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下降(P<0.05);各组白天动态平均收缩压与非穴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夜间动态平均收缩压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次后,24小时平均舒张压均值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太冲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均显著下降(P<0.05);4周后随访,太冲组、太冲配内关组24h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刺降压具有穴位特异性,经穴配伍的降压效应优于单穴与非穴;针刺降压具有一定的远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冲 腧穴配伍 原发性高血压 24H动态血压 临床研究 针灸
原文传递
浅议“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 被引量:33
18
作者 施昌飘 焦俊玥 +2 位作者 俞倩丽 张江松 林咸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9-261,共3页
文章通过针刺、灸法和温针灸的作用特点和机制,阐释"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的实际内涵。针刺、灸法联合运用时,在启动因子、启动效应、信息通路及中枢信息整合方面存在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温针灸是针上... 文章通过针刺、灸法和温针灸的作用特点和机制,阐释"针而不灸,灸而不针"和"温针灸"的实际内涵。针刺、灸法联合运用时,在启动因子、启动效应、信息通路及中枢信息整合方面存在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温针灸是针上加灸的一种独立疗法,它的作用特点和机制不完全同于针灸并用或针灸合用。针灸同用、针灸并用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相互干扰甚至拮抗的作用,故"针而不灸,灸而不针";温针灸是机械刺激和热刺激复合成一种新的刺激从而产生新作用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灸法 温针灸 启动效应 信息通路 中枢效应 拮抗作用
原文传递
张家维浮刺埋线治疗痛证经验撷要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思宇 韦永政 +5 位作者 林诗雨 焦俊玥 曾婧纯 肖青娥 詹莎 林国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31-2034,共4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家维教授认为痛证多因气血不通、局部失养所致,治法当以“通”“荣”止痛。张老在治疗上提倡以病所为中心,针刺主选阿是穴,取浮刺埋线之法,通过粗针透刺和皮下埋线的相互结合,达到增强疗效和延长时效的作用。进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家维教授认为痛证多因气血不通、局部失养所致,治法当以“通”“荣”止痛。张老在治疗上提倡以病所为中心,针刺主选阿是穴,取浮刺埋线之法,通过粗针透刺和皮下埋线的相互结合,达到增强疗效和延长时效的作用。进针后从皮部调气、导气,针尖朝向病所,行“青龙摆尾”之技,从而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此法浮刺透穴,手法巧妙而疗效持久,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痛证,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肩袖损伤等,均屡获佳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刺埋线 皮部理论 痛证 张家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