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双多普勒雷达分析华南一次飑线系统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42
1
作者 潘玉洁 赵坤 +1 位作者 潘益农 王亦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6-751,共16页
飑线是中国春、夏季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2007年4月23—24日华南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因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给广东部分县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热力... 飑线是中国春、夏季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2007年4月23—24日华南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因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给广东部分县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利用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探测资料,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和热力-动力反演方法,研究此次飑线内部的三维风场、动力和热力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质量、动量诊断探讨其维持机制。同时,结合地面、高空常规观测及自动站资料分析系统伴随的环境和地面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系统发生于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0—3km,18m/s)和中等强度对流不稳定度的环境中,其移动速度最快达17m/s,属快速移动的飑线。飑线过境时,地面测站呈现风向突变、风速骤增、气压上升、温度与露点骤降等现象。其成熟期的雷达回波和风场结构与过去观测的热带、副热带快速移动飑线系统特征相似。由前(前方指系统移动方向)向后,降水结构依次为对流区、过渡带和层云区。其中,对流区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对应强回波和上升运动,而单体之间为弱下沉运动。气流特征呈准二维结构,包括系统前方深厚的从前向后气流和系统后部低层的从后向前气流。这两支气流在系统前缘低层辐合形成动力高压,触发新对流单体,是系统长时间维持的主要机制。在对流区倾斜上升气流的下方,存在一凝结潜热释放增暖引起的低压区。另外,在对流系统西侧不断有新对流单体形成,并被平流至系统中,促进对流维持。进一步对对流区的质量和动量通量诊断揭示,垂直于飑线系统的水平动量的垂直输送有逆梯度输送的特性,将增加垂直飑线方向的环境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系统维持。相对的,平行飑线方向的水平动量具有顺梯度输送特征,使该方向上风切变分量有被均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双多普勒雷达 动力结构 动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飑线内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69
2
作者 潘玉洁 赵坤 潘益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1-636,共16页
文中利用位于福建建阳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07—09时发生在建阳附近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高湿、中等对流不稳定(1601J/kg)和... 文中利用位于福建建阳新一代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07—09时发生在建阳附近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高湿、中等对流不稳定(1601J/kg)和强风切变(0—5km,22m/s)环境,总理查逊数为16,同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生成环境相当接近。雷达回波分析揭示,风暴发生在一强飑线系统的前沿,初期为一普通单体,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弓状并发生分裂,分裂后风暴移动方向左侧单体逐渐减弱,而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超级单体,持续时间约为1h。在强降水超级单体成熟期,其移动前侧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中层反射率则显示在宽广的反射率高值区(>60dBz)内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强度大于40dBz。沿入流方向穿过最强回波位置的反射率因子也呈现典型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场显示在钩状回波附近的强降水区中存在一个强烈的中气旋,其起源于中层3.5—5km,随后向上、下发展,最大旋转速度达到24m/s,持续时间达1h。由GBVTD方法分析,中气旋成熟时(08:33UTC)轴对称环流结构显示,轴对称切向风分布在中层接近兰金涡旋模型,最大轴对称切线风位于高度4—5km,离气旋中心约3km,强度约20m/s。4km高度以下为气旋式辐合,气旋中心为上升运动。至4—7km以旋转为主,在最大切向风半径以内为外流,以外为内流,相应的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伴随较强的辐合和上升运动,7km以上则为辐散对应的出流。此结构同经典超级单体内的中气旋结构相当一致。此外,风暴结构同Moller(1994)提出的中纬度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非常相似,但演变过程却明显不同,是由普通单体形成弓状回波,弓状回波分裂后沿移动方向右侧的单体发展成为强降水超级单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超级单体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意义对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潘玉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6期115-116,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在临床冠心病诊断价值,为临床冠心病诊断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本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体检中的124例冠心病患者,分组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在临床冠心病诊断价值,为临床冠心病诊断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本院2013年5月~2015年10月体检中的124例冠心病患者,分组采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动态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8.71%、91.94%,优于常规心动图检出率的54.84%、64.52%,P〈0.05。结论心电图的常规检查与动态监测对冠心病患者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与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心动图 动态心动图 冠心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教学实践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潘玉洁 《江苏科技信息》 2016年第35期47-48,共2页
文章针对目前"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中教案、教学方式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小尺度 数值模拟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与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作用研究
5
作者 潘玉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4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乳腺肿块患者联合应用超声技术与钼靶X线进行诊断,诊断结果对比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合超声与钼靶乳腺肿块成像特征,良性诊出率为80.2%,恶性诊出率为87.5%,乳...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联合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乳腺肿块患者联合应用超声技术与钼靶X线进行诊断,诊断结果对比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结合超声与钼靶乳腺肿块成像特征,良性诊出率为80.2%,恶性诊出率为87.5%,乳腺肿块的定性分析准确率较单用超声或钼靶检查准确率高(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性病变疾病中联合应用超声与钼靶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钼靶摄影 乳腺肿块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气旋结构特征的单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潘玉洁 葛文忠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651,共15页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 2004年9月10日傍晚,在台湾北部海面大范围中尺度对流雨带中有一钩状回波并伴随中气旋。受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海面两个热带低压系统的环流影响,海峡北部海面有一大尺度的风切辐合带,为中气旋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文中利用台湾地区北部民用航空局中正机场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中气旋特征,结果显示此中气旋由低层形成随后向上发展,最高可达8km以上,内核直径先是低层大中层小,随后中层扩大与低层接近成圆柱状,之后快速减弱,整个过程约2h。进一步用地基雷达风速轨迹显示法(GBVTD)反演中气旋成熟期间的环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分析期间,最大风半径维持在5—6km,且随时间在高度分布由向内倾斜转化为无明显倾斜再到向外倾斜。轴对称径向风先在低层最大风速半径以内有外流,以外有内流,在最大风速半径处为上升运动区并伴随强回波,而在气旋中心附近为下沉运动区。随后气旋中心回波和下沉运动均逐渐增强,同时低层外流增强并扩散至最大风速半径外,相应的上升运动和强回波也移至最大风速半径外。切向风先呈现波数1的非对称结构,最大风速区位于气旋移动的左侧,且随高度有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现象,随后显著增强,分布趋于对称,最大轴对称切向风达20m/s位于约1km高度。此后切向风速逐渐减弱,同时波数1非对称结构又有加强的趋势,最大风速区位于移动方向左前侧。中气旋发展过程和结构同其他地区观测的非超级单体微气旋非常相似,其成熟期环流特征同台风结构也非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心下沉运动及低层外流为降水所造成,且尺度和生命期均远小于台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钩状回波 中气旋 地基雷达 风速轨迹 显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比安台风(0606)登陆期间雨带中尺度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赵坤 周仲岛 +1 位作者 胡东明 潘玉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6-620,共15页
2006年8月3日派比安台风(0606)接近登陆时,在距离台风中心东北180km处有一强螺旋雨带生成,并随台风往陆地方向移动.本研究利用位于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该螺旋雨带的回波结构和中尺度风场,并探讨... 2006年8月3日派比安台风(0606)接近登陆时,在距离台风中心东北180km处有一强螺旋雨带生成,并随台风往陆地方向移动.本研究利用位于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该螺旋雨带的回波结构和中尺度风场,并探讨其维持机制.雷达回波分析显示,雨带由多个对流单体组织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结构,长约200km,宽约35km.同过去研究中台风雨带气流结构呈准二维相比,该雨带在成熟时期的气流结构呈明显的三维特征.从雨带上游至下游,沿雨带方向风速显著减弱,而跨雨带方向风速则明显加强.在雨带上游,雨带内侧为外流,而雨带外侧3km以下为内流.其中2km以下气流进入雨带时逐渐减速并在雨带内形成强辐合,部分内流转为倾斜往外的气流.1km以下,部分内流穿过雨带的强回波中心与雨带内侧的外流在雨带内边缘形成另一强辐合区.在雨带下游,在5km高度以下雨带内外均侧为内流,其中2km以下气流从雨带外部进入雨带时先加速,随后逐渐减速,在雨带内侧边缘形成最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后,随高度向外倾斜并在雨带外部形成下沉,部分下沉气流转为内流重新进入到雨带.由于雨带上、下游分别位于海洋和陆地上,因此海陆摩擦差异是造成雨带上、下游气流结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雨带上、下游同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切线间夹角不同.此外,雨带内的气流也表明由倾斜上升在雨带外侧下沉转化成的内流,对于雨带上、下游内流的加强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多普勒雷达 螺旋雨带 三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M挖掘的企业竞争情报获取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潘玉洁 张玉峰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9,共4页
本文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企业竞争情报的采集,重点讨论了客户关系管理过程中获取企业竞争情报的挖掘方法及挖掘内容,并结合案例研究了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挖掘步骤。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 数据挖掘 竞争情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变化对于三峡库区次级支流富营养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宁秋 安强 +3 位作者 龙天渝 王沙 潘玉洁 马志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06-210,共5页
为了探究流速对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库区次级支流回水区范围内不同流速对藻类的影响。针对库区气候及水文条件,设计了双环形水动力实验装置,在20℃与2 000 Lux下研究Chla与TN、TP、DO、pH在流速分别为v=0、1.0、2.0 ... 为了探究流速对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库区次级支流回水区范围内不同流速对藻类的影响。针对库区气候及水文条件,设计了双环形水动力实验装置,在20℃与2 000 Lux下研究Chla与TN、TP、DO、pH在流速分别为v=0、1.0、2.0 m/s时的变化趋势以及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流速在0到2.0 m/s范围内,Chla随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实验进行8~10 d均出现峰值,v=1.0 m/s的峰值最大为0.938 mg/L。由此证明在水温为20℃与光照为2000Lux,TN、TP初始浓度分别为4.56、0.14 mg/L条件下,流速v=1.0 m/s对藻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不同流速下藻类达到峰值的时间并不相同,先后依次为v=0、2.0、1.0 m/s。不同流速下,Chla与TN、TP显著负相关,且TP与Chla浓度相关性最大,因此在所研究的三峡库区回水区水域范围内,营养物质中磷为主要藻类生长限值因素;当v=0 m/s时,Chla与DO、pH有一定的相关性,三峡库区次级支流回水区TN、TP、DO、pH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大小为:TP>TN>DO>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次级支流 流速 藻类生长因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控制变量循环扰动和多参数化方案的混合同化方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耀登 王元兵 +3 位作者 闵锦忠 黄向宇 刘志权 潘玉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2-739,共8页
敏感性试验表明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方法在混合(Hybrid)同化过程中易受观测资料数量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程度的协方差震荡,从而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为设计一种简便、稳定的Hybrid同化系统,构... 敏感性试验表明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方法在混合(Hybrid)同化过程中易受观测资料数量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较大程度的协方差震荡,从而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为设计一种简便、稳定的Hybrid同化系统,构建了一种基于物理控制变量扰动及多物理参数化方案的Hybrid同化及预报系统。本系统随着循环的进行,不断对Hybrid同化分析场进行控制变量扰动得到集合成员初始场,并且对各集合成员采用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以更合理地表征背景场的误差特征。连续10 d的循环同化及预报试验表明,本文同化方案效果明显优于三维变分方案,动力场的整体同化和预报效果与ETKF方案基本相当。本方案相比于ETKF方法不受观测波动影响,在没有经任何参数调试情况下,取得了良好同化和预报效果,为Hybrid同化的便捷运行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天气预报 资料同化 混合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减震器的弹性机体起落架着陆仿真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祝世兴 潘玉洁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3-77,共5页
该文针对自行设计的多环形槽结构磁流变减震器,建立了减震器力学模型。以某支柱式起落架飞机为原型,在MSC ADAMS/Aircraft平台上建立起落架及全机虚拟样机模型,分别进行弹性和刚性机身全机着陆动力学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考虑机身弹... 该文针对自行设计的多环形槽结构磁流变减震器,建立了减震器力学模型。以某支柱式起落架飞机为原型,在MSC ADAMS/Aircraft平台上建立起落架及全机虚拟样机模型,分别进行弹性和刚性机身全机着陆动力学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考虑机身弹性的落震试验结果更准确,而所设计的磁流变减震器在合适的励磁电流作用下减震效果理想,能够满足飞机着陆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减震器 柔性机身 起落架 MSC ADAMS AIRCRA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社区门诊感冒抗生素使用情况 被引量:3
12
作者 乔妍 王彦 潘玉洁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6期25-25,共1页
感冒是人群最为常见的疾病,而抗生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使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医务人员(一些)也存在着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 感冒 抗生素 使用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
13
作者 石光英 潘玉洁 +1 位作者 蒋凯 谢敬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35期4704-4709,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分型经不同抗病毒治疗后疗效.方法选择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CHB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 4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聚乙二醇干扰素?-2a治疗,4组均治疗96 wk.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1 2 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后H B V DNA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至治疗96 wk后,HBV DNA平均下降5.13拷贝/m L;至治疗96 wk后,HBV DNA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常率分别达94.17%和76.67%;84例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H B e A g阴转率和血清H B e A g转换率分别达27.38%、22.62%;C型和B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 4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A、B和D组3组间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 Ag阴转率、血清HBe Ag转换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显著,且不受基因型影响,不同抗病毒方案治疗CHB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方案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基因分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分析
14
作者 潘玉洁 肖良平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5-56,共2页
2型糖尿病随着病情发展(主要为血糖控制不良),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周围神经病为其中之一,给患者造成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及工作。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故常常出现误诊或漏诊。我院近年来收治伴有周围神经受累的2型糖尿病患者3... 2型糖尿病随着病情发展(主要为血糖控制不良),各种并发症随之出现,周围神经病为其中之一,给患者造成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及工作。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故常常出现误诊或漏诊。我院近年来收治伴有周围神经受累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2型糖尿病患者 临床分析 血糖控制不良 病情发展 临床表现 神经受累 临床特点 并发症 特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患者并发症及满意度分析
15
作者 潘玉洁 曾庆双 余婷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218-221,共4页
对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60例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病患,按照入ICU时间顺序编号,单号-DD组-常规护理,双号-JZ组-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 对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60例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病患,按照入ICU时间顺序编号,单号-DD组-常规护理,双号-JZ组-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对比DD组/JZ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时间指标、满意度。结果 JZ组未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抢救成功率100%,DD组非计划性拔管13.33%,抢救成功率83.33%,P<0.05;JZ组出现1例堵管,占比3.33%,DD组出现堵管、血栓、感染共计3例,占比20.00%,JZ组<DD组,P<0.05;JZ组留置导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DD组短,P<0.05;满意,基本满意例数JZ组12例、16例,总占比93.33%,D组9例、12例,总占比70.00%,JZ组>DD组,P<0.05。结论 集束化理念综合护理在ICU留置PICCO动脉导管护理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O 动脉导管 抢救成功率 计划性拔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实世界中的环境设计理念对于游戏中环境设计的思考及运用
16
作者 潘玉洁 王夕倩 《河北画报》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游戏中不仅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保持游戏流畅,手感顺滑的程序设计,还要有优美的游戏画面,也就是游戏中的环境设计。一款优秀的游戏离不开精美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是为游戏所服务。游戏中的景观往往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游戏中不仅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保持游戏流畅,手感顺滑的程序设计,还要有优美的游戏画面,也就是游戏中的环境设计。一款优秀的游戏离不开精美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是为游戏所服务。游戏中的景观往往追求与现实相同,又与现实世界不同,是比现实更加虚无的景观设计。游戏的风景是游戏互动的重要部分。景观设计的优缺点限制了决定着游戏的品质以及评级。因此游戏中的环境设计更需要设计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心地打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设计 游戏 开放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焱 潘益农 潘玉洁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3-597,共15页
2003年04月12日江西、福建交界处发生一次飑线过程,该飑线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本文使用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及卫星、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飑线过程发生的大尺度背景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使用Advanced ... 2003年04月12日江西、福建交界处发生一次飑线过程,该飑线过程造成了雷暴、冰雹和大风等强烈天气.本文使用NCEP1°×1°逐6 h分析资料及卫星、雷达观测资料对这次飑线过程发生的大尺度背景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使用Advanced Research WRF(ARW)2.2对该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飑线系统的演变过程、近地层结构、对流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飑线发生于大尺度鞍型场中,它是在冷锋、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西风急流以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等系统共同作用下生成,从位涡角度看,它是高空正的湿位涡移至低层斜压不稳定的冷锋上所诱生的一次强对流过程;2)位于江西、福建交接处的武夷山地形对本次飑线的形成、移动和发展有较大影响,敏感试验表明若将武夷山地形高度减至一半则无法生成飑线系统,但对流单体依然能够生成;3)近地层风场表明本次飑线过程主要为南北向气流的辐合,东西向气流的辐合较小,温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上则可以清晰的看出冷空气丘和中高(低)压结构,冷空气丘的存在对风场有明显的加速作用,风速在飑锋处达到最大,且飑锋出流与飑线系统的移速和方向较为匹配,这是本次飑线过程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因子;4)对流层结构的分析则显示,本次飑线介于前部层云降水飑线(LS)和平行层云降水飑线(PS)之间,其移动方向上(纬向)的垂直结构类似于Front-Fed LS(FFLS)结构,垂直于其移动方向(经向)的垂直结构则与典型的尾部层云降水飑线(TS)结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31日华东地区一次暖区飑线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田荟君 潘玉洁 +1 位作者 刘佳 王明筠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本研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GFS)再分析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观测资料、自动站与逐小时融合降水资料和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基数据(Level-Ⅱ),对2014年5月31日一... 本研究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GFS)再分析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观测资料、自动站与逐小时融合降水资料和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基数据(Level-Ⅱ),对2014年5月31日一次发生在合肥附近的暖区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飑线发生在暖区,整个中高层以下呈现高湿状态,以及较弱的对流不稳定和弱风切变(0~3 km风切小于10 m·s^(-1))环境。雷达分析揭示,飑线呈弓状,具有明显的对流区、层云区和过渡带,线尾涡旋位于弓形回波北端。从后往前的气流自层云区后侧6 km以下进入系统,最大风速区在z=4 km处,强风速中心并未及地造成地面风灾。由于本次个案在暖区高湿环境下形成,地面冷池较弱,维持时间短;短时降水较强,最强超过40 m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多普勒雷达 成熟期垂直结构 冷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同化中不同坐标转换方案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慕熙昱 徐琪 +3 位作者 潘玉洁 孙世玮 李昕 黄安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5-635,共11页
利用江苏省气象局与美国强风暴实验室联合开发的高精度数值分析及预报系统(Precisi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PWAFS)对雷达资料同化中径向速度资料的两种坐标转换方案进行对比分析。Grid方案将雷达径向速度资料通过最小... 利用江苏省气象局与美国强风暴实验室联合开发的高精度数值分析及预报系统(Precision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 System,PWAFS)对雷达资料同化中径向速度资料的两种坐标转换方案进行对比分析。Grid方案将雷达径向速度资料通过最小二乘法从极坐标映射到模式三维网格;Tilt方案将雷达径向速度资料通过双线性插值在水平方向插值至标量水平网格,但在垂直方向不进行插值,保留在雷达仰角对应的高度上。两种方案对反射率资料的处理均是插值到模式三维网格点。Grid方案在近雷达处进行平滑,在远雷达处进行插值,会导致低层数据平滑,Tilt方案减少了雷达径向风观测垂直插值引发的误差,更多的保留了雷达观测的特性。本研究分别通过龙卷、大风及梅雨锋暴雨个例对这两种方案的同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龙卷个例中Grid方案得到了部分虚假的较大的同化风场,Tilt方案结果清楚展示了龙卷发生位置的回波及流场的精细结构。大风个例中两种方案得到的最大风速值差3 m·s^-1,Tilt方案的结果更接近观测最大风速值,且得到的大风速区分布更符合观测。梅雨锋暴雨个例中Grid方案对东北及西南两个区域的大风速区均未能很好的反映,Tilt方案得到的水平风速大值区范围明显优于Grid方案。在靠近雷达中心的低层,观测资料密集,Tilt方案能够更好的反应实际大气状态。但是因为缺乏其他观测资料进行验证,两种方案的效果还需要利用数值预报或其他方法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资料同化 雷达径向速度 坐标转换 龙卷 阵风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多普勒雷达对一次龙卷过程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颖墨 段长春 潘玉洁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5-412,共8页
本文利用泰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探空、地面资料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江苏高邮的一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此次龙卷过程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环境分析显示高邮地区低层位于急流辐合区,高层位于急流辐散区,有利于对流发展。龙卷... 本文利用泰州S波段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和探空、地面资料对2013年7月7日发生在江苏高邮的一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此次龙卷过程由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环境分析显示高邮地区低层位于急流辐合区,高层位于急流辐散区,有利于对流发展。龙卷发生前具有强对流不稳定度和中等风切变。雷达回波资料分析显示超级单体在成熟阶段出现明显的钩状回波,有界回波区以及悬垂回波的特征。旋转速度最强时,有龙卷产生,之后超级单体进入消亡过程。底层强垂直风切变和垂直速度不均匀分布,有利于激发龙卷天气的发生或者促进龙卷天气的维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龙卷 钩状回波 龙卷涡旋特征 多普勒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