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管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伴脑积水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潘恩裕 刘钊 朱军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年第2期214-215,220,共3页
目的探讨单、双管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引流的效果。方法将于靖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管组(n=20)与双管组(n=20),其中单管组均采用单侧脑室外引流... 目的探讨单、双管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引流的效果。方法将于靖江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管组(n=20)与双管组(n=20),其中单管组均采用单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双管组则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手术治疗后引流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前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P>0.05),术后两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7、7.204,P<0.05),且术后单管组GCS评分高于双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2,P<0.05)。单管组引流管放置时间明显短于双管组(t=8.212,P<0.05),单管组血肿清除率、每日引流量与双管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0.739,P>0.05);单管组ICU住院时间、颅内感染率、穿刺道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双管组(t=5.803,χ2=22.222、21.645,P<0.05)。结论针对脑室出血伴发脑积水进行临床治疗时,相较于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单侧脑室外引流术的使用可保证引流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积水 脑室外引流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恩裕 张智民 +5 位作者 陈兴 齐心 陈鹏 夏智源 李震 骆杰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56-557,共2页
目的探讨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时机,通过不同时机的手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106例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其不同的临床征象结合头颅CT检查,其中95例分别在伤后6h内、24h内进行去骨瓣减压颅... 目的探讨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时机,通过不同时机的手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106例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其不同的临床征象结合头颅CT检查,其中95例分别在伤后6h内、24h内进行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手术,11例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67例伤后6h内手术患者中术中发生脑膨出26例,再次手术15例,死亡16例。28例伤后24h内手术患者中无脑膨出发生,未再次手术,无患者死亡。非手术治疗患者全部恢复良好。结论同等救治条件下,患者的预后取决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于该类患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硬膜下血肿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EH复合材料定制体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恩裕 陈兴 +5 位作者 齐心 陈鹏 夏智源 李震 骆杰民 张智民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7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颅骨缺损患者采用个体化EH复合修补材料定制体进行修补,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颅骨缺损患者70例。28例颅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将个体化设计成形的EH复合材料定制体对患者的颅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16例行钛网... 目的通过对颅骨缺损患者采用个体化EH复合修补材料定制体进行修补,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颅骨缺损患者70例。28例颅骨缺损患者,采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将个体化设计成形的EH复合材料定制体对患者的颅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16例行钛网修补,36例行自体颅骨修补,对比术后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2月~2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发生皮下积液个体化EH复合材料定制体组1例,自体颅骨组11例,钛网组无皮下积液,塑形效果满意度个体化EH复合材料定制体组满意率100%,自体颅骨组满意率83%,钛网组81%。结论个体化EH复合修补材料定制体在颅骨缺损修补材料中术后并发症少,塑形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 EH复合材料 定制体 个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显微手术治疗高分级aSAH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恩裕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3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临床疗效与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Hunt-Hess分级IV-V级的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夹闭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临床疗效与预后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8例Hunt-Hess分级IV-V级的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分为观察组(发病至手术<3 d)60例,对照组(发病至手术≥3 d)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以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术后8 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较对照组55.9%高(P<0.05);观察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中,两组患者在预后好、死亡的患者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好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死亡患者比例较对照组低。结论早期显微夹闭手术能够提高高分级aSAH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高分级 早期 夹闭 显微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恩裕 《基层医学论坛》 2018年第34期4854-4855,共2页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预后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预后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死率及包括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浆白蛋白在内的营养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代谢指标如氮平衡、血尿氮素及丙氨酸转氨酶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预后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肠外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评价
6
作者 潘恩裕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0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垂体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后分析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指标评分。结果:经过...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垂体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后分析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指标评分。结果:经过该手术治疗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较好,相关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手术治疗前(P<0.05),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应用于垂体瘤患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 垂体瘤 临床效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亚急性期低钠血症10例分析
7
作者 潘恩裕 张智民 《全科医生》 2001年第2期80-81,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病程10天左右出现的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颅脑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动态观察血钠、尿钠、尿量、尿比重、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 10例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在治疗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病程10天左右出现的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颅脑损伤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动态观察血钠、尿钠、尿量、尿比重、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 10例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在治疗3-5天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辅助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特别是低钠血症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与治疗,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低钠血症 亚急性期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潘恩裕 陈兴 《交通医学》 2009年第6期633-633,共1页
目的:总结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常规治疗。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 目的:总结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常规治疗。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17.1%)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62.9%)明显提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加入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性分析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钊 陈鹏 +3 位作者 车彦军 潘恩裕 朱军 刘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693-698,共6页
目的对比性分析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急性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靖江市人民医院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LVIS支架组34例)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 目的对比性分析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急性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靖江市人民医院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LVIS支架组34例)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Enterprise支架组50例)治疗的急性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大小、颈部宽度、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等资料。对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结果进行比较,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确定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潜在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LVIS支架组的完全闭塞率高于Enterprise支架,复发率较低(88.2%vs 68%,P=0.039;8.3%vs 14.6%,P=0.360)。两组在出院和随访时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分别为P=0.212和P=0.817)。术中血栓形成、术后脑梗、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在LVIS支架组和Enterprise支架组的发生率分别是5.9%vs 6.0%,2.9%vs 0%,2.9%vs 6.0%和0%vs 2.0%。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5.924,95%CI=1.152~30.481,P=0.033)和高级别Hunt-Hess分级(OR=9.450,95%CI=1.185~75.392,P=0.034)是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结论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相比,LVIS支架辅助栓塞有更高的即刻完全闭塞率,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率和长期复发率相似。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级别Hunt-Hess分级是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VIS支架 Enterprise支架 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震 车彦军 +5 位作者 齐心 陈鹏 陈兴 潘恩裕 骆杰民 周珂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术在高血压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5-07在我科住院的16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予尿激酶治疗。结果根据GOS预后评分,16例患者中8例恢复良好,3例中残,1例重... 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术在高血压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5—2015-07在我科住院的16例高血压脑室出血患者,采用Ommaya囊联合侧脑室外引流,并给予尿激酶治疗。结果根据GOS预后评分,16例患者中8例恢复良好,3例中残,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因术后并发颅内感染取出Ommaya囊2例,继续留置14例。结论 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具有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感染率较少、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且可局部给药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MAYA囊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车彦军 张智民 +7 位作者 陈兴 齐心 潘恩裕 陈鹏 夏智源 骆杰民 李震 武宏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11期664-66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TBI患者,于伤后~3 d采取静脉血,检测垂体激素水平,与正常值作对照;同时将对垂体激素分泌有影响的14项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入选的TBI患者中,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垂体前叶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TBI患者,于伤后~3 d采取静脉血,检测垂体激素水平,与正常值作对照;同时将对垂体激素分泌有影响的14项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入选的TBI患者中,82.93%发生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3~8分和中线结构移位≥0.5 cmTBI患者伤后前垂体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发生率极高,脑损伤程度和中线结构位是发生TBI后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紊乱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垂体 危险因素 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31例诊治体会
12
作者 陈兴 潘恩裕 张智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588-589,597,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脑积水3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1例患者中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28例,侧脑室外引流2例,非手... 目的回顾分析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6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脑积水3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1例患者中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28例,侧脑室外引流2例,非手术治疗1例。术后按Salmon标准评定:3级(基本恢复正常)8例,2级(明显好转)13例,1级(轻度改变)4例,0级(无变化)2例,-2级(死亡)4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是脑外伤后可诊治的并发症之一,掌握其特征,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是改善创伤性脑积水患者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38例临床分析
13
作者 齐心 张智民 +2 位作者 环一雷 陈兴 潘恩裕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83-184,共2页
颅脑创伤开颅手术中出现的急性脑膨出虽然并不常见,但由于病情危重,若诊断处理不当,往往预后不良.我科自1992~2000年共治疗颅脑创伤手术中并发急性脑膨出患者38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脑创伤开颅术 急性脑膨出 颅脑损伤 手术并发症 临床表现 病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颅脑损伤”早期突然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环一雷 李震 +1 位作者 潘恩裕 张智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72-373,共2页
目的 分析3例颅脑损伤后有中间好转期的病人,入院时神志清楚,头颅CT未见颅内血肿,住院数小时内突然死亡的原因。方法 对3例病人的伤情、治疗及死亡经过进行总结。结果 3例死亡原因可能是颅脑剪应力损伤引起的血管舒缩运动中枢损伤。多... 目的 分析3例颅脑损伤后有中间好转期的病人,入院时神志清楚,头颅CT未见颅内血肿,住院数小时内突然死亡的原因。方法 对3例病人的伤情、治疗及死亡经过进行总结。结果 3例死亡原因可能是颅脑剪应力损伤引起的血管舒缩运动中枢损伤。多为脑底动脉环受刺激,血管舒缩麻痹出现的特急性全脑缺血,或颅颈交界处损伤引起的上颈髓和延脑损伤。结论 在有旋转性损伤的轻型病例中,应特别注意很少发生的突发性猝死情况。为了挽救病人生命和防范医疗纠纷,要重视全面体检和辅助检查,特别是颅颈交界处损伤的检出,做好颅脑损伤患者低血压的升压治疗及呼吸的复苏,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颅脑损伤 早期 突然死亡 原因 突发性猝死
原文传递
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P-tau蛋白表达的研究
15
作者 刘钊 车彦军 +2 位作者 潘恩裕 陈兴 庞陆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8期1448-1451,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P-tau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时间点分为6 h、1 d、7 d和21 d,每组10只。采用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备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损伤后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P-tau蛋白表达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根据时间点分为6 h、1 d、7 d和21 d,每组10只。采用改良的Feeney's自由落体装置制备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损伤后6h、1d、7 d和21 d采用水迷宫法动态观察大鼠认知功能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tau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颅脑损伤6 h后,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P<0.05),随损伤时间延长,其逃避潜伏期时间逐渐缩短,损伤后7 d逃避潜伏期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损伤同侧脑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伤后6 h脑组织中P-Tau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损伤时间延长,P-Tau蛋白表达逐渐增多,且在损伤后7 d表达最高(P<0.05),21 d时减少(P<0.05)。在损伤对侧脑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伤后6 h脑组织P-tau表达明显增高(P<0.05),1 d时处于较高水平(P<0.05),后逐渐减少,7 d,21 d时P-tau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可导致大鼠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其损伤脑组织P-tau蛋白表达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以损伤中后期表达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P-tau蛋白 动态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