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解“美的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潘必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人的劳动、劳动的两个尺度是“美的规律”的基础 ,但是由此却得不出两个尺度就是“美的规律”的结论。我以为 ,“美的规律”似应包含以下规定 :第一 ,美的创造必然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第二 ,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一种趋功利的活动。所以 ,... 人的劳动、劳动的两个尺度是“美的规律”的基础 ,但是由此却得不出两个尺度就是“美的规律”的结论。我以为 ,“美的规律”似应包含以下规定 :第一 ,美的创造必然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第二 ,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一种趋功利的活动。所以 ,美的创造和欣赏从根本上说来是人的自我欣赏。可以说 ,“美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尺度 规律 马克思 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育功能的多层次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必新 《美育学刊》 2011年第5期8-15,共8页
美育具有多层次的功能。促进鉴赏力是它的基本的、原生的功能。但美育的功能不止于此,它还在跟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中,以及跟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关系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些是美育的衍生的功能。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 美育具有多层次的功能。促进鉴赏力是它的基本的、原生的功能。但美育的功能不止于此,它还在跟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关系中,以及跟教育的总体目标的关系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些是美育的衍生的功能。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但它并不能代替美育。如果从美育的视角进行艺术教育,就要特别注意突出艺术作品的审美方面。鉴赏力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能力,它的养成会使人更有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功能 多层次性 鉴赏力 完人 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美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必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88-94,共7页
究竟什么是艺术美 ?有的人认为艺术就是艺术美 ,或者认为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 ,有的人认为艺术美是“形象的真理”,或者认为艺术美在于艺术的纯形式等 ;笔者认为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各个层次中 。
关键词 艺术美 艺术家的创造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论艺术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必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72-78,共7页
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主要是艺术。作为艺术哲学 ,黑格尔的《美学》不愧为一部集大成的巨著。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 ,有不少是已经死去的东西 ,但也有不少是依然活着的东西。他所总结出的艺术规律和他关于艺术的一些精辟论述就属于后者 。
关键词 黑格尔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育即情育说”商榷
5
作者 潘必新 《美育学刊》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美育即情育说"的来历是:以康德对心灵能力的知、情、意三分法为出发点,从席勒那里拿来美育的概念,由此形成了"美育即情育"的观点。实际上,这个观点既偏离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又偏离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美育的原生的... "美育即情育说"的来历是:以康德对心灵能力的知、情、意三分法为出发点,从席勒那里拿来美育的概念,由此形成了"美育即情育"的观点。实际上,这个观点既偏离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又偏离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美育的原生的、基本的使命是促进鉴赏力。美育可以辅助情感教育,不过那是它的衍生的、次级的作用。情感教育跟美育是两码事。情感教育有两项内容,一是对受教者施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一是使受教者学会用理智来引导和控制情感。所以,把美育定性为情感教育是不恰当、不准确的。跟情感教育相比,美育即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别有一套内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情感教育 鉴赏力 情感智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育的使命
6
作者 潘必新 《闽江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文章在充分肯定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 ,认为美育的使命和性质既不是被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情感教育” ,也不是较为流行的“完人教育”的界定 ,而是审美能力的教育。并且较深刻地阐释了其主要构成要素 。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完人教育 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感觉力 审美理解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论自然美
7
作者 潘必新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66-72,共7页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 一、“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叫作“人类学的自然界”。对于“人化的自然界”,人们已经十分熟悉,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个概念似乎还不大为人们所注意。什么是“人类学的自然界”呢?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类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界 自然美 人类学 自然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 审美关系 人类历史 实践活动 散论 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的文艺思想
8
作者 潘必新 《民族艺术研究》 1991年第6期68-71,共4页
安东尼奥·葛兰西于1891年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上的小镇阿莱斯。1914年,葛兰西参加了意大利社会党。1917年,都灵爆发了工人暴动,葛兰西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的临时委员会的十二名成员之一,并且担任了都灵社会党支部的领导职务。俄国十月... 安东尼奥·葛兰西于1891年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上的小镇阿莱斯。1914年,葛兰西参加了意大利社会党。1917年,都灵爆发了工人暴动,葛兰西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的临时委员会的十二名成员之一,并且担任了都灵社会党支部的领导职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他潜心研究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并且把它同意大利的现实联系起来,参与创办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秩序报》。渐渐地,他与社会党领导集团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他的观点得到列宁的支持。1921年,葛兰西就和他的共产主义派同志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意大利社会党 临时委员会 领导职务 现实联系 撒丁岛 领导集团 俄国十月革命 安东尼奥 阿莱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卡契的美学和文艺思想
9
作者 潘必新 《民族艺术研究》 1990年第6期66-72,78,共8页
卢卡契于1885年4月13日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第二首府布达佩斯。在大学里,他开头读法律和国家经济学,后来转到哲学系,学习文学、艺术史和哲学。 1909年起,卢卡契旅居柏林,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1918年12月,卢卡契“经过某些犹豫以后”... 卢卡契于1885年4月13日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第二首府布达佩斯。在大学里,他开头读法律和国家经济学,后来转到哲学系,学习文学、艺术史和哲学。 1909年起,卢卡契旅居柏林,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1918年12月,卢卡契“经过某些犹豫以后”加入了建立才一个月的匈牙利共产党。他承认,他当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抱着工团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入党的。尽管如此,他认为入党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契 匈牙利共产党 文艺理论 拟人化 审美特性 哲学系 文艺观 尖锐批评 卡夫卡 审美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谈科学美——三议所谓科学美 被引量:7
10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0-46,共7页
关键词 科学家 科学美 审美活动 科学研究 审美对象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科学美”质疑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29-34,共6页
关键词 科学美 爱因斯坦 科学理论 传统美学 人的本质力量 科学家 理性美 现代派艺术 形式美 彭加勒
原文传递
论美育的使命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情感教育 美育思想 审美能力 鉴赏力
原文传递
究竟有没有艺术这种东西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8-65,共8页
关键词 艺术 开放性 家族相似性 审美意识 感性
原文传递
美是一种价值──浅说马克思关于美的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8-54,共7页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审美价值 价值与使用价值 人的需要 审美对象 物的属性 人的本质力量 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
原文传递
再谈所谓“科学美”──答徐恒醇先生并与徐纪敏先生商榷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必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7-64,共8页
关键词 科学美学 海森堡 可感知性 形象性 自然科学的危机 理性美 价值标准 人的本质力量 爱因斯坦 本质特征
原文传递
难忘于润洋
16
作者 潘必新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5,共2页
于润洋教授不幸于2015年9月23日溘然长逝。惊闻噩耗之际,我在心中不禁暗暗悲叹:一个高尚的灵魂离逝了,音乐学天空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国有一条富于人生哲理的古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于润洋教授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几乎臻于... 于润洋教授不幸于2015年9月23日溘然长逝。惊闻噩耗之际,我在心中不禁暗暗悲叹:一个高尚的灵魂离逝了,音乐学天空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中国有一条富于人生哲理的古训: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于润洋教授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几乎臻于至境的一个人。于润洋教授的道德情操在中央音乐学院乃至整个音乐学界是有口皆碑的。他淡泊名利、胸襟博大;为人谦和、与人为善;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他对人赤心相待,令人如沐春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中央音乐学院 人生哲理 道德情操 淡泊名利 与人为善 教授
原文传递
关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17
作者 潘必新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0年第1期140-156,共17页
一、马克思的美学研究和美学修养马克思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一般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马克思是不是研究过美学?他有没有美学修养?要谈论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必须首先澄清这些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美学思想 黑格尔美学 生命表现 美学修养 自由王国 生命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 自由时间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与艺术的特征——兼与栾昌大、董学文同志商榷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必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8-45,共8页
近年来,对文艺的特殊性的研究,成了文艺理论的一个热点,人们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的观点与既有的观点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激烈的碰撞势必会进出火花,会产生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两者都将在碰撞中受到理性的审查。
关键词 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特殊性 文学艺术 意识形态性 表现艺术 学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精神生产
原文传递
“心情的艺术”——黑格尔音乐美学思想撷菁 被引量:5
19
作者 潘必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2-85,共4页
关键词 黑格尔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本质 音乐特点
原文传递
为的不把斧子当钥匙——音乐与文学之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必新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3-47,共5页
音乐与文学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它们各自保持着独特的品质和性格。也许,哲学家和政治家所关心的是各门艺术的共同点。可是,对于实际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人来说,掌握音乐与文学的各自的特点比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更重要。德国著名美... 音乐与文学是两门独立的艺术,它们各自保持着独特的品质和性格。也许,哲学家和政治家所关心的是各门艺术的共同点。可是,对于实际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人来说,掌握音乐与文学的各自的特点比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更重要。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说得好:“我认为一门艺术的使命只能是对这门艺术是特别适宜而且唯一适宜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文学 斧子 性格 政治家 哲学家 使命 德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