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许诚豪 杨帆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4-748,共5页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2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梗南五味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游志鹏 廖玫江 +1 位作者 石玉瑚 陈耀祖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55-457,共3页
从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longepedunculata)根中分离出一个新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为南五内酯酸(kadsulactoneacid,I),同时还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南五内酯(I)、(+)... 从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longepedunculata)根中分离出一个新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为南五内酯酸(kadsulactoneacid,I),同时还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南五内酯(I)、(+)安五脂素(II)、二氢愈疮木脂素(IV)、d表加巴辛(V)和β谷甾醇(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梗南五味子 南五内酯酸 南五内酯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1例
4
作者 赵永吉 谈赟玉 游志鹏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8-170,共3页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 患者男性,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入院。2021年11月1日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眼外伤、手术及眼病家族史。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0.8;右眼眼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0 mmHg。双眼前节未见特殊,晶状体淡黄色混浊,玻璃体腔絮状混浊,左眼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照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及黄斑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未见异常,右眼眼底彩照示:视盘界清,色红,动静脉比1:2,黄斑亮点消失,色素紊乱,中心凹区见黄白色及片状出血灶(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眼视力 眼科医院 片状出血 中心凹 眼底照相 玻璃体腔 多模态影像 眼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CSC 被引量:6
5
作者 游志鹏 毛新帮 +2 位作者 赵菊莲 熊小艳 汪昌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 目的:观察1/3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反复发作的CSC患者23例(23眼),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吲哚菁绿造影检查,接受1/3剂量维替泊芬的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min后,在FFA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s,术后随访6~12(平均9.2)mo,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在23眼中,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1mo后视物变形改善有21眼,6mo后视物变形均有好转,FFA检查中,1mo后活动性渗漏消失的有20眼,3mo后全部消失。OCT检查黄斑部水肿均在3mo后消失。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治疗迁延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治疗方法的长期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迁延性 剂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表达的抑制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游志鹏 陈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2725-2728,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转录因子-κB(neuclearfactor-kappaBNF-κB)表达的抑制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核转录因子-κB(neuclearfactor-kappaBNF-κB)表达的抑制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48及72h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期视网膜中NF-κB的表达,同时记录各期大鼠ERGa、b波波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在缺血再灌注组,NF-κB在再灌注6h后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在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h未见NF-κB的表达,再灌注12h后开始有表达,24h表达最强,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未处理组同期NF-κB的表达。对照组中未见明显的NF-κB的表达。同时,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各时期ERGa、b波波幅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而低于对照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细胞受损情况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葛根素 核转录因子-ΚB 视网膜 超微结构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AC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游志鹏 陈珊 +1 位作者 赵菊莲 汪昌运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NAC组(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而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缺血再灌注损伤 N-乙酰-L-半胱氨酸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汪昌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2925-2927,共3页
目的了解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包括缺血再灌注后1、6、12h,24、48和72h,每组5只。治疗组给予β-七叶皂... 目的了解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包括缺血再灌注后1、6、12h,24、48和72h,每组5只。治疗组给予β-七叶皂甙钠腹腔内注射,缺血再灌注组不予处理。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期视网膜中的MCP-1的表达,在不同时间段做大鼠视网膜ERG检测。结果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各期MCP-1的表达低于缺血再灌注未治疗组,而ERGb波波幅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下调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CP-1的表达而对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七叶皂甙钠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缺血再灌注损伤 EKG 大鼠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与高龄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游志鹏 何艳君 +1 位作者 黄锡欢 梁敏洪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6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高龄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196例高龄初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98)和对照组(n=98),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孕妇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孕妇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妊娠结局和相关并...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高龄孕妇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196例高龄初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98)和对照组(n=98),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孕妇心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孕妇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妊娠结局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干预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所有高龄初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均未出现死亡;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70.41%)明显高于对照组(2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562,P<0.01)。对照组产妇的剖宫产率(68.37%)明显高于观察组(2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8,P<0.01)。观察组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早产、产后出血、足月低体重儿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高龄孕妇的心理状况,从而改善高龄产妇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妊娠结局 高龄孕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难治性高眼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李国栋 《临床眼科杂志》 2004年第3期240-241,共2页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 (transclera ciliary photocoagulation)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效果。方法 对 14例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注入术后发生眼压升高的患者 ,在取出部分硅油和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 (transclera ciliary photocoagulation)治疗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的效果。方法 对 14例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注入术后发生眼压升高的患者 ,在取出部分硅油和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时行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采用 810 nm波长激光 ,G-探头行巩膜睫状体光凝 ,每眼共光凝 15~ 2 0点。结果 行光凝术后随访 4~ 8个月 ,平均 5个月。 14只眼术前眼压为 (5 8m m± 17) mm Hg,术后平均眼压为(2 1m m± 10 ) mm Hg。经 t检验 ,P <0 .0 1,在所随访的患者中 ,1只眼因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经多次光凝无效而行眼球摘除 ,其余 13只眼均保持一定的有用视力 ,无眼球萎缩的发生。结论 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对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难治性高眼压具有较好的作用 ,能保持术眼的视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巩膜睫状体 光凝治疗 硅油填充术 难治性高眼压 玻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游志鹏 赵成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9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完成。取清洁级SD大鼠90只,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完成。取清洁级SD大鼠90只,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对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缺血再灌注造模,假手术组除不结扎颈总动脉外,其余步骤均与实验组相同。葛根素组以葛根素(按40mg/kg体质量给药)作为干预剂。各组缺血再灌注后1,6,12,24,48,72h分别进行视网膜电图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每组每时间点5只。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期视网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观察葛根素对各期视网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的影响。同时记录各期大鼠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以各期左右眼的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比值计算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的相对恢复率,以此评价视网膜功能的恢复。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进入实验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在再灌注6h后开始表达并逐渐加强,在再灌注24h表达最强,主要表达在视网膜的内外核层的胞浆及胞核之中。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h未见明显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在再灌注12h有明显表达,24h表达最强,其6,24h表达均低于同期的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的表达(0.724±0.002,1.421±0.231;2.159±0.307,3.682±0.157;P<0.05)。假手术组中未见明显的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②自缺血再灌注6h开始,葛根素组各时段视网膜电图a、b波波幅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而低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视网膜 葛根素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视网膜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游志鹏 周作香 +3 位作者 汪昌运 刘菲 赵菊莲 熊小燕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68眼)经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CSC者进行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同时对126例(142眼)不愿行激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药物治疗,一...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远期疗效。方法对52例(68眼)经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断为CSC者进行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同时对126例(142眼)不愿行激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传统药物治疗,一组进行醋氮酰胺口服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追踪观察3—24月。结果激光治疗组全部在2—8周内痊愈,其中视力恢复至l+0以上者46例(58眼),视力维持治疗前不变者6例(10眼)。光凝治疗后无复发病例。醋氮酰胺治疗组59例(64眼)中。有42例(46眼)在8~24周内趋于稳定,17例(18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2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传统药物治疗组67例(78眼)中,有47例(55眼)视力在9—20周视力趋于稳定。20例(23眼)视力无明显改善或下降,14眼复发形成永久性损害。结论半导体激光光凝渗漏点能明显缩短CSC的病程,改善视力。醋氮酰胺治疗与传统药物治疗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半导体激光 酷氮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游志鹏 宋华 赵菊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844-2846,2849,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血管形成、浸润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分级的相关...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肿瘤血管形成、浸润及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结果HIF-1α蛋白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呈高表达,HIF-1α阳性细胞为肿瘤细胞核染色、部分胞浆染色,HIF-1α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其表达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HIF-1α二者表达存在正相关(rs=0.946,P<0.001)。结论HIF-1α的高表达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新生血管形成、肿瘤的浸润、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游志鹏 赵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h、6h...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h、6h、12h、24h、48h、72h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期视网膜中TNF-α的表达,同时记录各期大鼠ERGa、b波波幅。结果在缺血再灌注组,TNF-α在再灌注6h后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在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在再灌注6h可见TNF-α微弱表达,再灌注12h后开始表达较为明显,24h表达最强,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未处理组同期TNF-α的表达。对照组中未见明显的TNF-α的表达。同时,缺血再灌注+葛根素组各时期ERGa、b波波幅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而低于对照组。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葛根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视网膜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AC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汪昌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3438-3440,3450,共4页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对其表达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和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和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NF-κB和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NF-κB和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NF-κB和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NAC组(P<0.05)。结论NF-κB及其诱导的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NA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缺血再灌注损伤 N-乙酰-L-半胱氨酸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汪昌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3045-3046,305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眼球石蜡块中的VEGF进行检测,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5在血管内皮细...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眼球石蜡块中的VEGF进行检测,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5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以此计算肿瘤的新生血管数量。结果VEG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高表达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VEGF低表达组(P<0.01)。结论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母细胞瘤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7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2 位作者 唐朝珍 赵宏伟 刘湘平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21-723,共3页
目的 了解VEGF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mRNA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VEGFmRNA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12小时开始表达 ,第 48小... 目的 了解VEGF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mRNA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VEGFmRNA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12小时开始表达 ,第 48小时达到最高 ,以后逐渐减弱。结论 VEGFmR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注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6转录因子-1在不同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 :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结果  78例中 ,梭型细胞型占 2 1例 ,类上皮细胞型占 34例 ,混合细胞型占 2 3例。Ets 1mRNA和蛋白在 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 ,但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 ,其中梭型细胞型 18例 ,平均生存时间为 (78.33± 2 4 .6 9)月 ;混合细胞型 10例 ,平均生存时间 (6 1.4 4± 2 0 .4 6 )月 ;类上皮细胞型 9例 ,平均生存时间 (36 .76± 12 .19)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ts 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Ets 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Ets 1的检测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 黑色素瘤 E26转录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剂量光动力学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3 位作者 汪昌运 毛新帮 熊小艳 桂书园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8年第5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半剂量光动力学(PDT)治疗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CSC且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而不宜进行普通激光治疗的患者,按PDT治疗时光敏剂给药的一般计量进行给药,再给予激光照射。治... 目的探讨半剂量光动力学(PDT)治疗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CSC且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而不宜进行普通激光治疗的患者,按PDT治疗时光敏剂给药的一般计量进行给药,再给予激光照射。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随诊,每次复诊均进行FFA、视力检查等,观察黄斑部的渗漏情况。结果13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视物变形有明显改善。治疗后1个月复诊FFA检查,渗漏点消失11例;3个月后13例患者的渗漏点均消失;1年后13例患者黄斑部均没有渗漏。结论PDT治疗CSC能有效缩短病程,提高患者视力,改善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剂量 光动力学治疗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疗效初步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游志鹏 赵菊莲 汪昌运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6-357,共2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眼),视力0.05~0.4.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特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眼),视力0.05~0.4.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进行气液交换后均用滤过空气充填;术后采取面向下体位7天,随诊2~8月,平均为5.2月.结果 手术后2月7眼视力较手术前提高4行,3眼提高3行,3眼提高2行,2眼视力较术前无提高.5眼视物变形症状明显好转,7眼视物变形症状消失.黄斑部血管扭曲改善.结论 黄斑前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确切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膜剥除术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