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1
作者 陈方舟 龙廷翰 +9 位作者 陈俊达 温运宇 陈思源 张国忠 李明洲 张世超 康慧斌 冯文峰 漆松涛 王刚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端侧吻合 临时阻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手术背景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刚 漆松涛 +7 位作者 张国忠 李明洲 苟艳霞 何小艳 刘丹 温运宇 廖永鸿 冯文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理念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旁路移植术的颅内复杂动脉瘤女性住院患者4例,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经DSA确...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理念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外旁路移植术的颅内复杂动脉瘤女性住院患者4例,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经DSA确诊为动脉瘤,其中1例为大脑中动脉上干梭形动脉瘤,1例为血泡样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合并2个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及豆纹动脉),1例为颈内动脉巨大型动脉瘤。4例患者采用急诊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并载瘤动脉血运重建术,术中DSA证实吻合通畅,行动脉瘤一期处理。根据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及颅内压情况决定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DSA、MR、CT灌注成像及临床随访,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增加1分为改善,无变化为平稳。结果术中DSA提示4例患者吻合口均通畅,再予夹闭动脉瘤1例、动脉瘤孤立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2例; 1例患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MRI均未见新发脑梗死。出院时GOS评分5分2例,4分1例,3分1例。术后随访5~36个月,无新发阳性体征,GOS评分改善1例,平稳3例。3例行DSA造影随访,提示桥血管通畅,颅内动脉瘤消失; 1例MR血管成像示桥血管通畅。结论基于复合手术理念下急诊颅内外旁路移植术可尝试用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其可能为常规治疗手段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复合手术 急性期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良Suzuki分期的成人烟雾病侧枝循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庆顺 王刚 +6 位作者 肖浩江 冯文峰 张国忠 李明洲 廖永鸿 温运宇 漆松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3-489,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侧枝循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6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SA检查的成人烟雾病病人资料。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分为两组(缺血组和出血组),双盲分析影像学结果,对疾病严重程度采用改良Suz...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侧枝循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6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接受DSA检查的成人烟雾病病人资料。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分为两组(缺血组和出血组),双盲分析影像学结果,对疾病严重程度采用改良Suzuki评分(m SS)进行分级。回顾性分析患者脑血管造影图像,把侧支循环血管系统的分组分为浅部脑膜组和深部脑实质组,浅部脑膜组再分为硬脑膜血管吻合系统和软脑膜血管吻合系统;深部脑实质组分为室管膜下血管吻合系统和丘脑、纹状体内血管吻合系统。每例病人,根据侧枝循环的有无进行赋值(1表示有侧枝循环,0表示无侧枝循环)。测量和记录后交通动脉(Pcom)及颈内动脉(ICA)的内径。记录脉络膜前动脉的异常改变:(0表示没显影;1表示显影但无扩张;2表示扩张并参与代偿供血)。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果出血组与缺血组间病人m SS评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χ~2=5.812,v=5,P=0.325);Pcom/ICA(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比值)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9,v=108,P=0.036)出血组Pcom/ICA值较大。Pcom/ICA在不同m SS评分的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24,P<0.05)m SS评分在等于3、4、5分时比值较大;两组之间脉络膜前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P=0.001);侧支循环血管系统:硬脑膜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硬脑膜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7)。软脑膜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软脑膜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18),出血组出现率明显高于缺血组。室管膜下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室管膜下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7)。纹状体内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纹状体内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1,P=0.006),出血组出现率高于缺血组。结论侧支循环血管系统是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重要组成部分,其因病人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模式;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内径的比值增大,脉络膜前动脉的异常扩张,发自沟动脉的软脑膜血管吻合和丘脑、纹状体内的血管吻合可能是烟雾病病人出现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卒中类型 侧支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4
作者 廖永鸿 王刚 +5 位作者 张国忠 李明洲 赵庆顺 温运宇 漆松涛 冯文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385-387,共3页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5~2016应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的1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19个动脉瘤,置入Pipeline密网支架20枚,其中4例置入... 目的探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15~2016应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的1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19个动脉瘤,置入Pipeline密网支架20枚,其中4例置入2枚支架,其余12例置入1枚支架。单纯行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11例,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其中包括2例蛇形动脉瘤)。所有病人术中即刻造影见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14例17个动脉瘤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1个月;12个动脉瘤治愈,4个动脉瘤改善,1例动脉瘤治疗无效;2例动脉轻度狭窄(≤30%),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Pipeline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短期安全有效,但仍需要更多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密网支架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治疗椎动脉闭塞3例
5
作者 龙廷翰 陈俊达 +7 位作者 温运宇 张国忠 李明洲 张世超 康慧斌 冯文峰 漆松涛 王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5-1068,共4页
为探讨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治疗椎动脉闭塞的效果,回顾性报道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治疗的3例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搭桥血管通畅。... 为探讨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治疗椎动脉闭塞的效果,回顾性报道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枕动脉-椎动脉V3段搭桥术治疗的3例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例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搭桥血管通畅。3例患者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随访12~20个月,1例患者头晕明显缓解,2例患者偶有头晕,无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医科大学 椎动脉闭塞 枕动脉 南方医院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搭桥术 相关并发症 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开颅手术一期治疗烟雾病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刚 冯文峰 +5 位作者 张国忠 李明洲 温运宇 宋烨 肖浩江 漆松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8-681,共4页
目的观察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手术一期治疗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内治疗的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共5例(6个动脉... 目的观察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手术一期治疗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内治疗的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共5例(6个动脉瘤)。其中3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5例均一期行颅内外血运重建术。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动脉瘤均无显影,桥血管吻合均通畅。术后5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提示1例尾状核有小梗死灶,但无临床症状。5例临床随访5~24个月,末次随访均无出血及梗死事件发生,格拉斯哥预后评级V级4例,Ⅳ级1例;5例行MR血管成像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DS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不显影,桥血管均通畅。结论复合手术室内行脑血运重建联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一期治疗合并破裂动脉瘤的烟雾病患者,安全、短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显微外科手术 脑血管重建术
原文传递
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瘤夹塑形夹闭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刚 温运宇 +5 位作者 廖永鸿 张国忠 李明洲 陈思源 漆松涛 冯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在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塑形夹闭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复合手术室内行单侧翼点入... 目的观察在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塑形夹闭大脑中动脉(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MCA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复合手术室内行单侧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术中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塑形夹闭动脉瘤。13例患者中,7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者4例,Ⅲ级者1例,Ⅳ级者2例;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3例患者共19个动脉瘤,其中5例为双侧MCA单发动脉瘤,1例为单侧双发MCA动脉瘤,其余7例患者为单发MCA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即刻栓塞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3例患者19个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共采用动脉瘤夹60枚,每个动脉瘤采用1~6(3.3±1.6)枚。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复查显示4个动脉瘤夹闭不全(Raymond分级Ⅱ级),2例载瘤动脉狭窄,经调整动脉瘤夹后,所有动脉瘤均完全不显影(Raymond分级均为Ⅰ级),载瘤动脉瘤无狭窄。仅1例患者因动脉瘤瘤壁上发出的分支闭塞,术后发生基底核区梗死,有轻偏瘫。出院时mRS 0分10例,2分2例,5分1例。13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mRS 0分10例,1分2例,4分1例。复查造影6例,动脉瘤均无复发。结论复合手术室内采用多枚动脉瘤夹塑形夹闭MCA复杂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多瘤夹塑形 复合手术
原文传递
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刚 廖永鸿 +5 位作者 张国忠 李明洲 宋烨 温运宇 漆松涛 冯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06-810,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42例(45个动脉瘤).根据病变与小脑后下动脉... 目的 探讨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42例(45个动脉瘤).根据病变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行影像学分型,其中病变位于PICA以远为Ⅰ型;PICA从病变所累及的椎动脉发出为Ⅱ型(病变与PICA位于椎动脉同侧为Ⅱa型,分居对侧为Ⅱb型);病变位于PICA近端为Ⅲ型.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优势供血及影像学分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SO)、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AC)或载瘤动脉闭塞术(PAO)治疗.结果 Ⅰ型13例14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PAO治疗8个,SO治疗2个;Ⅱa型18例19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9个,PAO治疗7个,SO治疗3个;Ⅱb型7例7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5个,PAO治疗1个,SO治疗1个;Ⅲ型4例5个动脉瘤,采用SAC治疗4个,SO治疗1个.2例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均死亡),5例(11.9%)围手术期新发脑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分级Ⅴ级31例,Ⅳ级4例,Ⅱ级5例,Ⅰ级2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 ~48个月,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2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0例治愈,2例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椎动脉供血优势以及影像学分型选择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血管成形术 影像学分型
原文传递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温运宇 王刚 +6 位作者 廖永鸿 张国忠 李明洲 邓桥 陈思源 漆松涛 冯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的3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共45个动脉瘤(其中7...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的3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共45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串联宽颈小动脉瘤),分布于颈内动脉(38个)、椎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3个)及大脑前动脉(1个)。动脉瘤最大径为2.0-34.8 mm,其中22个动脉瘤最大径≤ 10 mm,23个动脉瘤最大径>10 mm。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37例患者的45个动脉瘤共置入37枚Pipeline Flex FD(其中13例行弹簧圈辅助栓塞,24例单纯行Pipeline Flex FD置入),所有FD均成功到位,术中即刻造影显示对比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Dyna CT融合三维重建显示FD贴壁良好。11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中死亡2例。35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均行门诊随访,未发生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mRS均为0分。结论应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但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血流导向装置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10
作者 李明洲 康慧斌 +6 位作者 谢采铃 温运宇 李鹏 张世超 王刚 张国忠 冯文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10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90例中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10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90例中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其中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90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90枚PED,均顺利完成。5例(5.6%)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后脑梗死4例,迟发性脑实质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治疗后管腔通畅;无一例患者发生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动脉瘤破裂或死亡。9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1.0(5.0,1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预后良好率为92.2%(83/90)。79例患者(94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4.9(12.0,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动脉瘤OKM分级A级1个(1.1%),B级5个(5.3%),C级10个(10.6%),D级78个(83.0%)。1例(1.3%)患者发生支架内狭窄,5例(6.3%)发生眼动脉分支狭窄或闭塞,2例(2.5%)发生支架外载瘤动脉近端狭窄,但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操作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