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鸦胆子苦醇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杨娟 吴伟棋 +4 位作者 卢秀仪 温柳演 袁绍萍 白艳 吴启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1-1489,共9页
目的探究鸦胆子苦醇(Brusatol,BRU)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Hel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并将Hela细胞分为Cont... 目的探究鸦胆子苦醇(Brusatol,BRU)通过TLR9-MyD88信号通路调控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针对本实验室保存的Hel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5.0、10.0、20.0、40.0、8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并将Hela细胞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的Hela细胞)、BRU-L组(使用1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BRU-H组(使用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处理细胞)、BRU+pcDNA-NC组(转染pcDNANC+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BRU-H+pcDNA-TLR9组(转染pcDNA-TLR9+20.0 nmol·L^(-1)的鸦胆子苦醇)。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EdU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TUNNEL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TLR9、MyD88、Bax、Bcl-2、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情况、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和活性氧基团(ROS)含量。结果与0 nmol·L^(-1)组比较,10 nmol·L^(-1)组细胞活存活率、IC50值开始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的BRU刺激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P<0.05)。。与Control组比较,BRU-L、BRU-H组、BRU-H+pcDNA-NC组细胞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阳性细胞率、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阳性细胞率、细胞凋亡率、细胞Bcl-2蛋白均显著降低,TLR9和MyD88蛋白、Bax、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Control组、BRU-L、BRU-H组/BRU-H+pcDNA-NC呈持续递减/递减趋势(P<0.05);与BRU-H+pcDNA-NC组比较,BRU-H+pcDNA-TLR9组EDU阳性细胞率、TUNEL阳性细胞率、细胞凋亡率、细胞Bcl-2蛋白均显著升高,TLR9和MyD88蛋白、Bax、Bax/Bcl-2、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Control组比较,BRU-L、BRU-H组、BRU-H+pcDNA-NC组细胞JC-1水平和ATP含量显著降低,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BRU-L组比较,BRU-H组、BRU-H+pcDNANC组JC-1水平和ATP含量进一步降低,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进一步增加(P<0.05);与BRU-H+pcDNA-NC组比较,BRU-H+pcDNA-TLR9组细胞JC-1水平和ATP含量增加,而ROC含量、mitotracker染色阳性细胞水平降低(P<0.05)。结论鸦胆子苦醇可通过调控TLR9-MyD88信号通路制Hela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苦醇 HELA细胞 宫颈癌 TLR9-MyD88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灼联合斑蝥素治疗对尖锐湿疣患者疗效分析及皮损HPV6/11型DNA载量的影响
2
作者 温柳演 吴伟棋 +2 位作者 杨娟 卢秀仪 袁绍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电灼联合斑蝥素疗法对尖锐湿疣(CA)患者疗效及分析皮损HPV6/11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60例C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电灼治疗,观察组电灼祛除疣体后,联合斑蝥素乳膏... 目的观察电灼联合斑蝥素疗法对尖锐湿疣(CA)患者疗效及分析皮损HPV6/11 DNA载量的变化。方法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门诊60例C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电灼治疗,观察组电灼祛除疣体后,联合斑蝥素乳膏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周的HPV6/11型DNA载量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第8周的观察组的HPV6/11型DNA载量较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灼联合斑蝥素可有效降低CA患者HPV6/11 DNA载量,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电灼疗法,复发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斑蝥素 HPV6/11型DNA 疗效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地塞米松软膏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绍萍 吴伟棋 +2 位作者 卢秀仪 杨娟 温柳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21期3411-3414,共4页
目的短程地塞米松软膏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55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 目的短程地塞米松软膏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155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77例,男39例,女38例,年龄(35.36±5.36)岁,采用短程地塞米松软膏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涂抹患处;对照组78例,男41例,女37例,年龄(35.34±5.56)岁,单独采用0.1%他克莫司软膏涂抹。两组患者随访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7),对照组为65.4%(5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62,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5/77),对照组为25.6%(2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8,P=0.004)。结论短程地塞米松软膏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软膏 他克莫司软膏 脂溢性皮炎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射频导入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卢秀仪 袁绍萍 温柳演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6期44-47,共4页
目的 探究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导入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选定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黄褐斑患者64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Q开关1064nm激光治... 目的 探究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导入治疗黄褐斑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选定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黄褐斑患者64例,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试验组给予射频导入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两组均治疗半年。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黄褐斑恢复情况[平均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整体评价(PGA)评分]、性激素[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血清指标[促黑素(MSH)、环氧化酶(COX-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4.38%)高于对照组(62.50%,P<0.05);两组患者的MASI评分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的PG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4.38%,P<0.05)。结论 Q开关1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导入治疗黄褐斑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调节血清异常表达,安全性和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开关1064nm激光 黄褐斑 氨甲环酸 射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朱慧玲 程喜平 +8 位作者 黄卫宁 王霞 温柳演 凡慧 张阳冰 张德华 何嘉曦 熊春萍 韩建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疗效等。结果 30例中,痤疮样皮疹15例,湿疹...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30例分析实验室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疗效等。结果 30例中,痤疮样皮疹15例,湿疹样皮疹10例,麻疹样皮疹2例,毛细血管扩张1例,手足皮肤反应1例,皮肤干燥9例,指/趾甲改变7例,毛发改变4例。1例4级的痤疮样皮疹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315 U/L;3例3级、1例2级和1例1级痤疮样皮疹以及1例伴高热的湿疹样皮疹患者ALT轻度异常(ALT 48.5 ~ 88.1 U/L)。2例湿疹样皮疹和1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0.057 ~ 0.303)。痤疮样皮疹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扩张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湿疹样皮疹病理表现为表皮出现不同程度的海绵水肿,棘层肥厚,上皮突不规则延长,可见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治疗:1、2、3级痤疮样皮疹患者予口服米诺环素治疗6周,皮疹逐渐消退,停药复发;4级需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并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2周内皮疹渐消退。伴发高热的湿疹样皮疹病例及麻疹样皮疹患者暂停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皮疹消退。轻型麻疹样皮疹和湿疹样皮疹对抗过敏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皮疹消退。口服抗生素治疗对甲周红肿或肉芽肿有效。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表现各异,可伴肝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药物毒性 分子靶向治疗 抗肿瘤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