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甲苷可缓解MC3T3-E1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并促进成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加豪 李嘉程 +3 位作者 温明韬 郭艳波 骆帝 李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529-3536,共8页
背景:氧化应激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氧化应激水平与增加抗氧化防御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证实黄芪甲苷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氧化应激条件下MC3T3-E1细胞成骨的... 背景:氧化应激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氧化应激水平与增加抗氧化防御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证实黄芪甲苷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氧化应激条件下MC3T3-E1细胞成骨的作用。方法:将MC3T3-E1细胞分4组培养: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模型组加入含过氧化氢的完全培养基干预24 h后更换为完全培养基,黄芪甲苷组加入含过氧化氢、黄芪甲苷的完全培养基干预24 h后更换为含黄芪甲苷的完全培养基,抑制剂组加入含过氧化氢、黄芪甲苷、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抑制剂的完全培养基干预24 h后更换为含黄芪甲苷、ERK抑制剂的完全培养基。过氧化氢干预48 h后,通过丙二醛含量检测黄芪甲苷对MC3T3-E1细胞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过氧化氢干预48 h后进行成骨诱导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验证MC3T3-E1细胞成骨及矿化能力,通过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及ERK/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模型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与矿化结节形成均少于对照组(P<0.05),黄芪甲苷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与矿化结节形成均多于模型组(P<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增加(P<0.05),骨钙素、RUNX2、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AMPK mRNA与p-AMPK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组细胞内丙二醛含量减少(P<0.05),骨钙素、RUNX2、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ERK1/2、AMPK mRNA表达升高(P<0.05),p-AMPK、p-ERK1/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ERK抑制剂可部分抑制黄芪甲苷的上述作用。(3)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可通过激活ERK/AMPK信号通路促进氧化应激条件下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骨质疏松症 MC3T3-E1细胞 氧化应激 ERK/AMPK信号通路 成骨 工程化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鲁正骨流派学术思想探微与传承现状
2
作者 温明韬 李嘉程 +4 位作者 骆帝 阎博昭 许波 李念虎 李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49-653,共5页
齐鲁正骨流派作为中医骨伤学科的代表,其核心学术理念包括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结合、筋骨并重与内外兼治、手法为先与微创并重。流派在传承中医精髓的同时,融入黄河文化独特内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诊疗体系。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齐鲁正骨流... 齐鲁正骨流派作为中医骨伤学科的代表,其核心学术理念包括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结合、筋骨并重与内外兼治、手法为先与微创并重。流派在传承中医精髓的同时,融入黄河文化独特内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诊疗体系。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齐鲁正骨流派的核心学术理念,并探讨传承与弘扬策略,以促进中医药骨伤事业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文化 齐鲁正骨流派 学术思想 学术传承 中医骨伤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六味地黄丸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温明韬 梁学振 +2 位作者 李嘉程 李刚 许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29-1134,1153,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六味地黄丸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过程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六味地黄丸组方的药物有效成分及其预测靶点;利用疾病数据库筛选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作用靶点;...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六味地黄丸在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过程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六味地黄丸组方的药物有效成分及其预测靶点;利用疾病数据库筛选骨质疏松症相关疾病作用靶点;将获得的关键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完成PPI网络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完成关键靶点的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等软件完成化学有效药物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六味地黄丸组方化学有效成分69个、药物靶点蛋白128个及药物与骨质疏松症共同相关靶点81个;获得了IL6、TP53、VEGFA、TNF、JUN、MAPK1、EGF、EGFR、ESR1、CAT等PPI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其通过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过程、药物代谢、雌激素反应调节与细胞抗缺氧、抗衰老等生物学进程,调控TNF、药物代谢过程、HIF-1、VEGF、雌激素调节等信号通路,参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调控网络中的关键靶点与相关有效成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揭示了六味地黄丸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后续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及实验验证提供了目标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骨质疏松症 分子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式固定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后的力学稳定性 被引量:22
4
作者 温明韬 梁学振 +2 位作者 李嘉程 许波 李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8-842,共5页
背景: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L型"切口易发生皮瓣坏死等并发症,而撬拨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可以很好地避免此问题,但仍然缺乏内固定效果的评价。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2种... 背景: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L型"切口易发生皮瓣坏死等并发症,而撬拨复位后空心螺钉内固定可以很好地避免此问题,但仍然缺乏内固定效果的评价。目的: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研究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2种固定方式的固定效果与力学稳定性。方法:筛选1名男性志愿者(25岁,身高175 cm,体质量75 kg),应用断层CT对胫骨中段至全足行全层连续扫描。通过CT扫描数据,建立完整跟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模拟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分别行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及撬拨复位后空心螺钉加压固定(空心螺钉组)。对两组模型施加相同约束与载荷下比较2种固定方式的应力分布、位移情况及骨折块位移表现。结果与结论:(1)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应力集中于骨折线接触附近,最大Von Mises应力达53.948 MPa,横向空心螺钉相较纵向螺钉位移较大,最大位移达0.17537 mm;锁定钢板内固定应力与位移均集中于钢板中部螺钉孔附近,其最大Von Mises应力达129.95 MPa;骨折线位移空心螺钉组(0.01577 mm)小于锁定钢板组(0.02103 mm);(2)两组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均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3)两组跟骨模型在距下关节附近发生最大位移;(4)结果表明,空心螺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具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等优点,是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较为推荐的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型骨折 骨折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治疗血管系统损伤:可能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过程 被引量:6
5
作者 温明韬 许波 +2 位作者 李嘉程 刘金豹 李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5期5656-5661,共6页
背景: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分离得到的最丰富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发挥保护心脏和神经、抗癌、抑菌等作用,目前还没有系统分析丹参酮ⅡA在血管损伤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索丹参酮ⅡA治疗血... 背景:丹参酮ⅡA是中药丹参分离得到的最丰富的脂溶性成分之一,发挥保护心脏和神经、抗癌、抑菌等作用,目前还没有系统分析丹参酮ⅡA在血管损伤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索丹参酮ⅡA治疗血管系统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酮ⅡA的口服利用吸收度(OB)和类药性(DL),从GEO数据库下载编号GSE85871基因芯片,借助R语言分析其差异基因以获得丹参酮ⅡA的潜在靶点,利用DAVID 6.8数据库对潜在靶点完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CTD数据库挖掘与丹参酮ⅡA相关的疾病,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丹参酮ⅡA的多靶点、多通路、多疾病可视化网络,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蛋白与小分子对接验证。结果与结论:①丹参酮ⅡA的口服利用吸收度值为49.89%、类药性值为0.4,具有良好的药物作用;②筛选出132个潜在靶点,在上述靶点及PPI网络中主要表现在基因共表达和物理互作,潜在靶点生物过程及通路主要富集在卵巢类固醇生成、细胞周期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③丹参酮ⅡA与乳腺肿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胶质瘤、血管系统损伤、左室肥厚、白血病及听力损失等疾病治疗相关;④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与血红素加氧酶1、分泌型磷蛋白1等血管系统损伤相关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⑤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和分子对接技术能系统地分析丹参酮ⅡA治疗血管系统损伤可能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过程,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思路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参酮ⅡA 生物信息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杜仲-牛膝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1
6
作者 温明韬 梁学振 +3 位作者 许波 刘金豹 杨振勋 李刚 《西部中医药》 2021年第8期76-83,共8页
目的:探讨“杜仲-牛膝”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潜在有效成分和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 目的:探讨“杜仲-牛膝”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潜在有效成分和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完成对“杜仲-牛膝”药对的活性成分和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收集、筛选和预测;通过疾病数据库收集股骨头坏死相关的作用靶点;将获得的关键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并通过可视化软件构建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对关键靶点蛋白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杜仲、牛膝共同主要有效活性成分45个、140个药物靶点蛋白和1159个股骨头坏死相关基因;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47个;PPI网络分析IL-6、TNF、TP53、MAPK1、VEGFA、EGF、JUN、EGFR、NOS3、CCL2等可能是“杜仲-牛膝”治疗ONFH的潜在关键靶点;其通过参与成骨成血管、细胞的分化与凋亡、炎症反应及全身应激反应等主要作用通路以调控ONFH疾病的治疗过程。结论:“杜仲-牛膝”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功能、多调控通路的特点。初步揭示了其作用的关键靶点、主要信号通路和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为机制的后续研究及实验验证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牛膝 股骨头坏死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PTGS2和STAT3:潜在铁死亡相关诊断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学振 骆帝 +4 位作者 李嘉程 温明韬 张建 许波 李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5898-5904,共7页
背景:研究推测铁死亡可能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但铁死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进展过程中调控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以进一步阐明铁死亡在激素性股骨... 背景:研究推测铁死亡可能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但铁死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进展过程中调控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以进一步阐明铁死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血清来源的GSE123568数据集,包括10个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类固醇给药后)样本和30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样本;从FerrDb数据库整理铁死亡相关基因。通过将GSE123568数据集与铁死亡基因集映射,筛选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铁死亡相关的差异基因,通过“clusterProfiler”R包分析差异基因的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通过“corrplot”R包分析差异基因的Spearman相关系数,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MCODE插件权重分析以识别重要的基因簇模块,通过CytoHubba插件利用拓扑网络算法筛选Hub基因,通过“pROC”R包分析Hub基因的ROC曲线;借助髋关节软骨来源的GSE74089数据集验证Hu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1)根据调整后的P值<0.01和|log2 FC|>log21.5的既定标准,在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筛选出30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铁死亡相关的差异基因,包括20个上调基因和10个下调基因;(2)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应激、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和铁死亡;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PPI网络揭示差异基因在生物系统中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通过MCODE插件识别出2个重要的基因簇模块,通过CytoHubba插件的MCC,MNC,DMNC,Degree和EPC算法交叉映射确定7个Hub基因;(4)ROC曲线表明与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样本相比,Hub基因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样本中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5)GSE74089数据集交叉验证明确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软骨标本中PTGS2和STAT3的表达水平相对于正常样本显著升高,这与GSE123568数据集血清样本表达一致;(6)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出30个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铁死亡相关的差异基因,通过构建其PPI网络和外部数据集交叉验证,筛选得到PTGS2和STAT3有望成为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的Hub基因,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铁死亡相关的作用机制和诊断提供靶点和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铁死亡 生物信息学 氧化应激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NA-mRNA调控网络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基因筛选与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梁学振 谢国鑫 +3 位作者 李嘉程 温明韬 许波 李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20-1727,共8页
背景:microRNA(miRNA)被证实参与了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借助GEO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讨股骨头坏死相关的miRNA-mRNA调控关系对,阐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股骨头坏死... 背景:microRNA(miRNA)被证实参与了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借助GEO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讨股骨头坏死相关的miRNA-mRNA调控关系对,阐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股骨头坏死相关的miRNA芯片数据集(GSE89587)和mRNA芯片数据集(GSE74089),借助R软件Limma包进行数据差异表达分析,使用miRDB、miR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差异表达miRNA调控的潜在下游靶基因,利用Cytoscape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通过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调控网络中靶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结果与结论:①实验共筛选出23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10个上调(如hsa-miR-4325,hsa-miR-3654),13个下调(如hsa-miR-4680-5p,hsa-miR-4711-3p);②实验共筛选出3992个差异表达mRNA,其中2503个上调(如TGFBI,AMTN),1489个下调(如MSMP、FLJ35424);③利用Targetscan、miRTarBase和miRDB数据库预测出255个同时存在于3个数据库的下游靶基因,整理出10个miRNA(如hsa-miR-3920、hsa-miR-3675-5p)和34个mRNA(如MAPK6、SP1)进行调控网络构建;④GO和KEGG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调节mRNA稳定性、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及自噬等;⑤DDX3X、HNRNPC和SP1作为PPI网络中的枢纽基因,可能是股骨头坏死的关键靶标;⑥实验构建的miRNA-mRNA调控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miR-4725-3p可能靶向抑制SP1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诱发股骨头坏死发病,为股骨头坏死的防治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GEO数据库 差异基因 调控网络 miRNA-mRNA 基因 蛋白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艳波 李嘉程 +4 位作者 朱高明 阎博昭 梁学振 温明韬 李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2-1055,共4页
随着免疫组库测序技术的发展,希望可以借该技术手段,从免疫组库方向深入挖掘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骨免疫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解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获取相应的生物标志物,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朝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该... 随着免疫组库测序技术的发展,希望可以借该技术手段,从免疫组库方向深入挖掘绝经后骨质疏松与骨免疫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解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获取相应的生物标志物,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朝着更加精准的方向发展。该文拟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高通量测序 免疫组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