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氨基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被引量:3
1
作者 金辄 刘斯婕 +3 位作者 毕春雨 温志昌 林煌权 胡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6-42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在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母核C-3位苯环侧链中引入二乙胺基团的3-(氨基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法以取代的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为初始... 目的初步探讨在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母核C-3位苯环侧链中引入二乙胺基团的3-(氨基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方法以取代的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为初始原料,经Erlenmeyer-Plchl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生成6-芳甲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类化合物,再与取代的α-氯代苯乙酮反应,得到6-芳甲基-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以芳基乙烯为原料,经温和的氧化反应、缩合反应得到3,4-二氢-6-芳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类化合物,再与取代的α-氯代苯乙酮在乙酸中反应得到6-芳基-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两条合成路线得到的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进一步经Williamson反应制备得到10个3-(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采用Ellman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根据前期已筛选化合物的活性数据和总结出的初步构效关系,设计并合成了10个C-3位苯环侧链中含有二乙胺基团的3-(氨基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7个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水平抑制活性超过了50%。结论根据体外重组人源AChE(rhAChE)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发现C-3位苯环侧链中含有二乙胺基团的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rh-AChE抑制活性。在这一位置的侧链中引入二乙胺基团,可以增强化合物对rhAChE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3-(氨基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 2-b]-1 2 4-三嗪-7-酮 合成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郅慧 陈兰妹 +4 位作者 张琳琳 刘斯婕 温志昌 林煌权 胡春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40-344,349,共6页
目的寻找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寻找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设计了10个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以芳醛、硫脲等为起始原料,通过Biginelli反应生成二氢嘧啶类化合... 目的寻找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寻找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设计了10个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以芳醛、硫脲等为起始原料,通过Biginelli反应生成二氢嘧啶类化合物,再与氯代苯乙酮作用经Hantzsch环合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证。采用Ellma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10个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3个目标化合物在10μmol.L-1时抑制活性均超过50%。结论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是潜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和生物活性测试相结合是发现和设计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对接筛选 杂环 合成 表征 5H-噻唑并[3 2-a]嘧啶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赫男 程志新 +3 位作者 刘宏民 温志昌 王言 胡春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3-428,共6页
目的设计合成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并探讨C-6位芳甲基上引入溴原子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溴代反应,得到3-溴-4-羟基苯甲醛和3,5-二溴-4-羟基苯甲醛... 目的设计合成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并探讨C-6位芳甲基上引入溴原子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溴代反应,得到3-溴-4-羟基苯甲醛和3,5-二溴-4-羟基苯甲醛,再将溴代的4-羟基苯甲醛与乙酰甘氨酸经Erlenmeyer-Plchl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采用Ellman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目标化合物经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8个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水平抑制活性超过了40%。结论在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母核C-6位芳甲基中引入溴原子的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普遍具有较高的AChE抑制活性,并且引入2个溴原子的化合物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引入1个溴原子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溴代 3-芳基-6-(溴代芳甲基)-7H-噻唑并[3 2-b]-1 2 4-三嗪-7-酮类化合物 合成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优化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温志昌 黄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61-65,共5页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要以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走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以广州为城市个案,对"十五"期间广州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互动分析,着...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要以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走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文章以广州为城市个案,对"十五"期间广州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互动分析,着重从层次、类型及形式结构三方面探讨新时期广州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十五”期间 高等教育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温志昌 吴开俊 《广东科技》 2008年第10期18-19,共2页
以教育公平、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贷款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实际,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若干有效措施。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教育公平 公共产品理论 制度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斯婕 杨柳 +4 位作者 刘晓光 金辄 温志昌 林煌权 胡春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51-256,共6页
目的寻找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寻找新型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设计并合成了10个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通过Erlenmeyer-Pl chl反应及缩合反应生成目标化合... 目的寻找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寻找新型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设计并合成了10个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通过Erlenmeyer-Pl chl反应及缩合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6-芳甲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采用Ellma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结果合成了10个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8个目标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水平抑制活性均超过了50%。结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是潜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一类具有新骨架结构的AChE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杂环 合成 7H-噻唑并[3 2-b]-1 2 4-三嗪-7-酮类化合物
原文传递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3,6-二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金辄 刘晓光 +7 位作者 刘斯婕 高海燕 鞠蕾 雷杰喻 温志昌 林煌权 李硕 胡春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方法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设计一些新的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这些目标化合物,采用Ellman法对目标... 目的初步探讨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方法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设计一些新的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这些目标化合物,采用Ellman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首先由芳基乙烯在温和条件下的氧化反应得到2-芳基-2-氧代乙酸,2-芳基-2-氧代乙酸与硫代氨基脲在碱性水溶液中缩合得到3,4-二氢-6-芳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衍生物,3,4-二氢-6-芳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衍生物与取代的α-氯代苯乙酮在乙酸中反应得到4个目标化合物;6-芳基-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进一步经Williamson反应得到7个6-芳基-3-(烷氧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结果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5个化合物在10μmo.lL-1时的抑制活性超过了40%。结论综合分子对接和体外AChE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发现,3,6-二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可与AChE的CAS区、PAS区和阴离子亚位点发生相互作用,C-6位苯环对位的卤原子可增强化合物对AChE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3 6-二芳基-7H-噻唑并[3 2-b]-1 2 4-三嗪-7-酮 分子对接 合成 构效关系
原文传递
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赵阳 侯健 +5 位作者 张庆光 金辄 李雪松 刘晓平 温志昌 胡春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9-58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方法以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作为初始原料,经Erlenmeyer-Pl9chl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生成取代的6-苄基-3-硫... 目的初步探讨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乙酰胆碱酯酶(ACh E)抑制活性。方法以苯甲醛和乙酰甘氨酸作为初始原料,经Erlenmeyer-Pl9chl反应、缩合反应、水解反应、缩合反应,生成取代的6-苄基-3-硫代-1,2,4-三嗪-5(2H)-酮类化合物,再与取代的α-氯代苯乙酮反应,得到6-苄基-3-(羟基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经Williamson反应制备得到9个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结果合成了9个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目标化合物。体外ACh E抑制活性筛选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ACh E抑制活性,其中有5个化合物在10μmol·L^(-1)浓度水平抑制活性超过了50%。结论综合体外ACh E抑制活性和分子对接结果,发现6-苄基-3-芳基-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可与ACh E的阴离子亚位点和外周活性位点区发生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ACh E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并三嗪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老年痴呆 合成
原文传递
新秀丽线虫在筛选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中的运用
9
作者 王言 温志昌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495-501,共7页
缺乏合适的动物平台用于药物筛选一直是阻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的主要因素。新秀丽线虫以其结构简单、体型小巧、生命周期短暂、繁殖迅速和易于培养的独特优势,成为可以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在体动物模型。本文对与神经退行性疾... 缺乏合适的动物平台用于药物筛选一直是阻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的主要因素。新秀丽线虫以其结构简单、体型小巧、生命周期短暂、繁殖迅速和易于培养的独特优势,成为可以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在体动物模型。本文对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新秀丽线虫模型进行了总结,并且讨论了利用该类模型进行的药理学研究,确定该类模型一定会在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秀丽线虫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舞蹈病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