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方差主轴方法的地震动三分量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元杰 赵晓芬 +1 位作者 王君杰 温增平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8,共15页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 基于国内外11次中、强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强震动记录,采用方差主轴方法对地震动三个平动分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将地震动划分为上升段、强震段和下降段,进行最小主轴的时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强震段和下降段的最小方差主轴几乎沿竖向,而上升段的主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认为该时段的主轴同样也位于竖向。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参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最大方差主轴在水平面上近似服从均匀分布。对汶川M_(W)7.9、集集M_(W)7.6和花莲M_(W)6.4三次典型地震事件的方差主轴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显示:在近断层区域,一小部分观测位置的方差主轴存在近似时不变特性,最大方差主轴指向可能与震源机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抗震设计 地震动相关性 地震动主轴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经验外推模型及其适用性
2
作者 李志恒 谢俊举 +6 位作者 李柯苇 温增平 李小军 王志才 许洪泰 赵晓芬 张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4-954,共21页
场地剪切波速是进行场地分类和定量估计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重要参数,在工程抗震设防和震后震害快速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文中利用山东地区1336个工程场地的剪切波速剖面数据,分别基于常速度外推方法、速度梯度外推方法和条件独立方... 场地剪切波速是进行场地分类和定量估计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重要参数,在工程抗震设防和震后震害快速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文中利用山东地区1336个工程场地的剪切波速剖面数据,分别基于常速度外推方法、速度梯度外推方法和条件独立方法建立了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V_(S20)和V_(S30)的经验外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常速度外推方法对较浅的钻孔进行波速外推时会产生明显的低估,且预测误差较大。速度梯度外推方法的拟合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山东地区的V_(S30)预测结果与美国加州和北京平原地区的结果相比,总体上较为接近,但明显低于日本地区。综合考虑建立的3种区域外推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误差,文中建议优先采用基于条件独立方法建立的山东地区的V_(S20)和V_(S30)经验外推模型,获得的波速外推结果可以较好地为山东地区场地分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分类 外推模型 平均剪切波速 适用性 V_(S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W)6.1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3
作者 刘奕君 李小军 +2 位作者 赵晓芬 徐超 温增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94,共18页
基于震源运动学模型,采用宽频带混合模拟方法,对2014年鲁甸M_(W)6.1地震开展了考虑复杂震源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模拟,将代表性场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强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震源模型对场点强地面运动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 基于震源运动学模型,采用宽频带混合模拟方法,对2014年鲁甸M_(W)6.1地震开展了考虑复杂震源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模拟,将代表性场点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的强震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震源模型对场点强地面运动特征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就震源尺度有限的中等地震而言,地震矩相近的不同震源破裂模型对震中距稍远场点的地震动影响差异相对较小,而对近震源区场点的地震动特征影响差异则较为明显。此外,不同震源模型模拟的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不同震源模型对地震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断层破裂 强地面运动 复杂震源破裂过程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诱发地震影响的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
4
作者 李远宁 徐超 +2 位作者 耿飞 卜春尧 温增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8,共13页
为揭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对建筑结构影响及其破坏概率分布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典型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考虑诱发地震影响的易损性研究。首先建立了典型三层和六层砌体结构分析模型,然后以40条震级和震中距都接近的天然地震地震动... 为揭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对建筑结构影响及其破坏概率分布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典型砌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考虑诱发地震影响的易损性研究。首先建立了典型三层和六层砌体结构分析模型,然后以40条震级和震中距都接近的天然地震地震动和诱发地震地震动为输入开展Pushover分析,分别建立基于峰值加速度PGA和结构基本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值Sa的易损性曲线,最后采用循环往复加载方法对两次诱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倒塌易损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当以PGA作为易损性输入地震动参数时,天然地震地震动作用下的易损性显著高于诱发地震地震动;当以Sa作为易损性输入地震动参数时,三层砌体结构由于以基本振型为主导,在两类地震动作用下其易损性曲线比较接近,而六层砌体结构高阶振型由于对结构地震响应具有一定影响,且诱发地震地震动的高频成分较天然地震地震动丰富,因此六层砌体结构在诱发地震地震动作用下的易损性高于天然地震。此外,对两次诱发地震作用下的砌体结构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概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天然地震 砌体结构 PUSHOVER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重灾区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现象 被引量:35
5
作者 温增平 徐超 +6 位作者 陆鸣 杜修力 李鸿晶 熊立红 刘爱文 李小军 周正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3-760,共8页
介绍了5·12四川汶川地震近震源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现象,从房屋整体跨塌、房屋整体严重歪斜、房屋部分集中垮塌、房屋部分楼层垮塌、房屋底层侧移过大等方面总结了震害现象,从剪切、剪压、压屈、压弯、塑性铰等破坏方面分... 介绍了5·12四川汶川地震近震源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现象,从房屋整体跨塌、房屋整体严重歪斜、房屋部分集中垮塌、房屋部分楼层垮塌、房屋底层侧移过大等方面总结了震害现象,从剪切、剪压、压屈、压弯、塑性铰等破坏方面分析了梁柱震害现象.从结构平立面布置、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等方面初步分析了钢筋混土框架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震害 倒塌 抗震构造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考虑地震环境和局部场地影响的建筑物易损性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温增平 高孟潭 +3 位作者 赵凤新 李小军 吕红山 何少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3,共7页
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和场地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将地震环境、局部场地和工程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式考虑地震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考虑了随局部场地而变化的反应谱形状对结构地... 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地震环境和场地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将地震环境、局部场地和工程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式考虑地震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详细考虑了随局部场地而变化的反应谱形状对结构地震反应及其破坏概率分布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另一种表述结构易损性的方式,以对应于不同超越概率地震危险水平的方式,提供结构地震破坏概率分布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环境 场地条件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止相的理论地震图—兼论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 被引量:5
7
作者 温增平 秦保燕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1-13,共13页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 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回顾了终止相研究的历史、进展,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终止震相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并详细讨论了主事件分析法以及合成包含终止相的理论图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主事件分析法处理了唐山地震的实际资料,给出唐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大致时空图象,同时计算了包括终止事件的合成图。结果表明,考虑破裂过程的终止事件可以较好地拟合P波观测图,从而进一步确认唐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包括两次终止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本文还对唐山地震的震源环境以及调整单元的让位情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图 地震 震源 震相 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至1994年甘肃地区发生的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4
8
作者 温增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93-94,共2页
1991年至1994年甘肃地区发生的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91年1月2日在青海省祁连境内发生了一次5.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6',东经99°54'。1991年10月1日在青海省... 1991年至1994年甘肃地区发生的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甘肃省地震台网测定,1991年1月2日在青海省祁连境内发生了一次5.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6',东经99°54'。1991年10月1日在青海省门源境内发生了一次5.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机制 震级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2
9
作者 温增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77-79,共3页
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温增平(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主题词:震源机制解青海共和地震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在青海共和境内连续发生6次地震。1月3日6.0级... 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温增平(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主题词:震源机制解青海共和地震1994年1月3日至10月12日,在青海共和境内连续发生6次地震。1月3日6.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12′,东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青海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度分析的多层砖房易损性估计
10
作者 温增平 胡聿贤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A02期5-12,共8页
本文首先从统计多层砖间平均抗震强度系数的概率分布出发,给出了表征多层砖房总体抗震能力的概率分布,进而研究以峰值加速度及其反应谱作为地震动力输入参数的多层砖房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非线性效应对结构超越或出现不同破坏状态概... 本文首先从统计多层砖间平均抗震强度系数的概率分布出发,给出了表征多层砖房总体抗震能力的概率分布,进而研究以峰值加速度及其反应谱作为地震动力输入参数的多层砖房易损性分析方法。考虑非线性效应对结构超越或出现不同破坏状态概率的影响,将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推广到多层砖房地震损性估计中,给出了对于地震动值加速度及反应谱值参数多层砖房超越不同破坏状态的易损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砖房 易损性 反应谱 可靠度分析 建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温增平 《国际地震动态》 2000年第10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建筑物地震易损性 地震破坏 震害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 被引量:45
12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3 位作者 李小军 李亚琦 吕红山 黄隽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63-1972,共10页
选取断层距小于200km的64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 选取断层距小于200km的64组强震记录数据,基于小波方法分析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地震动特性,并将此次地震中获取到的速度脉冲周期和幅值参数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进行了比较,统计分析地震震级、距离对速度脉冲的周期和幅值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1)汶川地震近断层速度脉冲具有周期长、幅值小的特点.速度脉冲周期主要分布在6~14s之间,其中51MZQ台沿平行断层的分量脉冲周期最大为14.2s,速度脉冲幅值与Chi-Chi地震和Northridge地震相比明显偏小.(2)速度脉冲记录出现在沿着地震断层破裂传播的方向上,且与地表断裂的距离都在30km以内,这些长周期速度脉冲的形成可能主要由破裂传播的向前方向性效应引起.(3)速度脉冲的周期随矩震级呈对数线性增大,且随断层距增大有减小趋势.在矩震级小于Mw7.5时,观测到的地震动脉冲幅值为50~150cm/s之间,与100cm/s的典型断层滑动速率非常接近;而震级大于Mw7.5时,断层距10km范围内脉冲的幅值已经超过100cm/s,个别记录的脉冲幅值甚至达到200cm/s,远超过前人给出的饱和值,这可能与大的永久形变或该处土层介质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速度脉冲 汶川地震 小波 近断层 断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特征 被引量:44
13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2 位作者 高孟潭 胡聿贤 何少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96-1805,共10页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 选取分布在北川映秀中央断裂两侧断层距120 km以内的40个强震动台站的记录,对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竖向和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及谱比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1)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有显著的上盘效应,经验衰减模型的结果表明,在距地表破裂3~60 km的范围内,龙门山发震断层上盘一侧竖向与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要比衰减模型得到的平均值大30%~40%.上盘的加速度峰值残差大部分是正值,而断层下盘残差大部分为负;水平地震动的东西分量幅值总体要大于南北分量,东西分量衰减相对较慢.(2)地震动长周期成分较弱,加速度反应谱值随周期增大而迅速减小,在周期1.0 s时,即使在靠近中央断裂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谱值也只有0.5 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谱比值(竖向/水平向)沿龙门山断层周围的分布,在较长周期(T=0.2 s,0.5 s,1.0 s)与短周期(T=0.05 s,0.1 s)有明显的不同.(3)近断层竖向地震动显著,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在(竖向/水平向)可达1.4.在龙门山发震断层的上盘,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整体上比下盘要大,竖向地震动尤为剧烈.部分近断层记录的地震动谱比值(竖向/水平向)在短周期(<0.1 s)甚至超过1.5,统计分析还表明谱比值在短周期段(<0.1 s)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谱比值 汶川地震 上盘效应 近震源 断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熊立红 杜修力 +4 位作者 陆鸣 李立云 温增平 李鸿晶 刘爱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66-1172,共7页
根据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现场调查资料,总结了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砌体房屋主要为墙体发生剪切破坏;对底框架房屋,刚度比不同,导致房屋不同部位发生破坏;砌体-木屋架房屋,屋面破坏严重;混凝土框架房屋,破坏集中在填充墙以及混凝土... 根据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现场调查资料,总结了地震中多层房屋典型震害规律:砌体房屋主要为墙体发生剪切破坏;对底框架房屋,刚度比不同,导致房屋不同部位发生破坏;砌体-木屋架房屋,屋面破坏严重;混凝土框架房屋,破坏集中在填充墙以及混凝土柱头、柱脚;经过抗震设计的多层房屋震害明显轻于未经抗震设计的房屋。对如何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若干建议,为今后房屋建筑抗震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砌体房屋 底框架房屋 砌体-木屋架房屋 混凝土框架房屋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谢俊举 温增平 +2 位作者 高孟潭 袁美巧 何少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8-736,共9页
利用中国强震动台网获得的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动数据,研究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的非平稳特征,并对其非平稳特征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和频率表现出很强的非平稳特性,这种非平稳特征主要受震源破裂机... 利用中国强震动台网获得的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动数据,研究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的非平稳特征,并对其非平稳特征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和频率表现出很强的非平稳特性,这种非平稳特征主要受震源破裂机制、台站方位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破裂传播正向和反方向上地震动强度和频率的时间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在破裂正向上,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表现为大幅值、短持时的强度过程,强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15 s左右,加速度时程的主要周期约为0.4 s,地震动速度时程有较明显的速度脉冲,脉冲周期可以达到8 s;在破裂的反方向上,地震动强度过程的时间跨度长达90 s,加速度记录的主要周期约为0.6 s,速度时程中没有明显的脉冲.小波功率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破裂正向上速度脉冲表现为在很小的时间尺度和频域内能量的集中,值得注意的是,观测到的速度脉冲的周期长达8 s,比Chi-Chi地震和Kobe地震中观测到的脉冲周期要长,这可能与汶川地震的震级相对较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方向性效应 汶川地震 非平稳 近断层 速度脉冲 小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鄢家全 张志中 +6 位作者 王健 温增平 俞言祥 刘爱文 潘华 吕红山 郝玉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31,共17页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事件的评定实例.本文提出的历史地震烈度表,保持了以往烈度表的适用性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地震烈度 烈度表 烈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的特征 被引量:81
17
作者 李鸿晶 陆鸣 +1 位作者 温增平 罗韧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29,共6页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受重创,大量桥梁破坏甚至垮塌,难以修复.这些桥梁震害体现出山区桥梁震害的典型特征,为山区桥梁抗震设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在汶川地震现场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遭受重创,大量桥梁破坏甚至垮塌,难以修复.这些桥梁震害体现出山区桥梁震害的典型特征,为山区桥梁抗震设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资料.在汶川地震现场桥梁震害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桥梁震害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该地震中桥梁震害的主要特征,为下一步继续深入探讨汶川地震桥梁震害形成机理和结构破坏过程,以及山区桥梁抗震设防对策与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桥梁震害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 被引量:15
18
作者 谢俊举 李小军 +1 位作者 温增平 周宝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66-1280,共15页
基于芦山7.0级地震中断层距小于100km自由场台站的强震动记录观测数据,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并探讨方向性特性与震源破裂机制、断层距离和空间方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与距断层较远记录不同,近断层地震动在不同的... 基于芦山7.0级地震中断层距小于100km自由场台站的强震动记录观测数据,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并探讨方向性特性与震源破裂机制、断层距离和空间方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与距断层较远记录不同,近断层地震动在不同的观测方向上表现出显著的强度差异,存在明显的极大和极小作用方向.在不同的方向上,最大加速度反应可达最小值的4倍以上;(2)这种方向性差异在T=1.0s以上的长周期段更为明显,在T=0.1s以下的短周期段,地震动随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地震动强度随方向变化的差异随周期增大而增大,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从周期T=0.01s时的约1.7增大到周期T=10s时的约2.4;(3)在距离断层约35km以内,地震动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动卓越方向具有垂直断层走向的特征,随断层距的增大,这种方向性不明显.从不同方向上地震动强度的差异来看,随断层距增大,地震动强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在减小,表现为各个周期的最大值/中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比值均随断层距离增大缓慢减小;(4)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主要受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所控制,其在长周期的卓越方向与水平同震位移方向一致,且该卓越方向上的地震动强度绝对大小与地震破裂造成的静态位移明显相关,表现为地震动强度随水平同震位移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方向性 芦山地震 速度脉冲 垂直断层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江堰市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建筑物震害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陆鸣 李鸿晶 +4 位作者 温增平 田家勇 熊立红 杜修力 于爱勤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60-1165,共6页
在都江堰市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建筑物震害调查基础上,总结了汶川地震中与移动通讯系统紧密关联的建筑物震害特点及移动通讯设备震害情况,分析了建筑物地震破坏对移动通讯系统的影响;针对震害特征,提出了在移动通讯系统建设和重建中减轻震... 在都江堰市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建筑物震害调查基础上,总结了汶川地震中与移动通讯系统紧密关联的建筑物震害特点及移动通讯设备震害情况,分析了建筑物地震破坏对移动通讯系统的影响;针对震害特征,提出了在移动通讯系统建设和重建中减轻震害的应对措施,如建筑物和房屋的选择、通讯设备安装固定等方面对策,并提出关于通讯系统国家抗震标准立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移动通讯 建筑物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建筑结构震害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超 陈波 +4 位作者 李小军 陈学良 吕红山 耿飞 温增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9-758,2,共10页
基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灾区的房屋建筑震害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这次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特征.结合典型建筑结构震害案例,从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角度对震害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 基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灾区的房屋建筑震害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这次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特征.结合典型建筑结构震害案例,从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角度对震害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分析表明,农村自建的砖木和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砖混结构和砌体-框架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给予保证,包括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合理设置承重墙的数量以及承重墙上开洞的数量和位置;由于鞭梢效应造成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和加层的破坏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房屋建筑 震害特征 震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