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引入临床相关性的探索和实践 被引量:7
1
作者 涂增 邹晓毅 +5 位作者 刘佳 张静 杨春 叶彬 郭亚楠 陆合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4-206,共3页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全面改变病原生物学实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验改革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临床思维,培养学生沟通... 病原生物学实验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全面改变病原生物学实验,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验改革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临床思维,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学实验 临床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涂增 翟逸 万永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3,57,共6页
研究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谊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 研究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谊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w,45cm)照射2min,培养96h谊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m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野村菌 环境因子 生长 产孢 孢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中国株E基因重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涂增 刘利成 +2 位作者 白志军 方美玉 陈唯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e,E)重组的发生情况。方法:从GenBank收集共70个DV中国株的E基因序列,Clustal-W比对后,重组检测软件包RDP3检测E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并经Mega4构建系统发生树验证所... 目的:了解我国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e,E)重组的发生情况。方法:从GenBank收集共70个DV中国株的E基因序列,Clustal-W比对后,重组检测软件包RDP3检测E基因中可能存在的重组事件,并经Mega4构建系统发生树验证所检测的重组事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结果:DV-1型中E基因区存在3个重组事件,共4个重组子,分别是1995、1997、1999年和2004年分离的DV病毒株,在其它3个血清型的DV病毒株中没有检测到重组,也未检测到血清型间重组。结论:我国DV 1型血清型E基因区域存在基因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P3 登革热 E基因 遗传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4
4
作者 涂增 何永林 +5 位作者 徐蕾 郭亚楠 蒋仁举 田一玲 杨致邦 杨春 《基础医学教育》 2013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通过分析医学留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从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媒体、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的互补性等方面,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积极、有效改进留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了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并为... 通过分析医学留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从选择合适教学内容、综合应用多媒体、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验的互补性等方面,经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了积极、有效改进留学生教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了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并为完善留学生医学教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 留学生教学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课程给病原生物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1
5
作者 涂增 刘佳 +4 位作者 张静 邹晓毅 叶彬 郭亚楠 陆合 《医学争鸣》 CAS 2020年第1期33-36,共4页
病原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本文就当前整合课程期间给病原生物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基于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改革设计。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 病原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本文就当前整合课程期间给病原生物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基于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改革设计。希望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等医学教育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课程 病原生物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鲢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5
6
作者 唐毅 张芬 +3 位作者 孙翰昌 耿晓修 涂增 万永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76,共4页
从患病白鲢鳃、肝胰脏分离到2株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完全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荚膜,粗短杆状,大小约(0.3~0.4)×(0.5~0.8)μm,单个存在或2个相连;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枸橼酸盐、尿素... 从患病白鲢鳃、肝胰脏分离到2株细菌,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完全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具荚膜,粗短杆状,大小约(0.3~0.4)×(0.5~0.8)μm,单个存在或2个相连;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枸橼酸盐、尿素显阳性;对鸟氨酸、蛋白胨水、卫茅醇、苯丙氨酸、H2S均为阴性;V-P试验强阳性,细菌学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菌经胸鳍基注射回归感染试验均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鲢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柘树叶饲养家蚕对蚕体生长发育及3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薛英伟 涂增 +3 位作者 万永继 向芸庆 谢洪霞 冯丽春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8-411,共4页
探讨家蚕不同饲料营养与抗性生理的关系对家蚕的病理生理及蚕病预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4龄起蚕开始用柘树叶和桑叶分组饲养,调查家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连续10 d分别检测蚕体内与抗性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柘叶饲养组不仅蚕体重和体... 探讨家蚕不同饲料营养与抗性生理的关系对家蚕的病理生理及蚕病预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4龄起蚕开始用柘树叶和桑叶分组饲养,调查家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连续10 d分别检测蚕体内与抗性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柘叶饲养组不仅蚕体重和体长的增长小于桑叶饲养组,而且上蔟率、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量均显著低于桑叶组;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0 8、14.129 0、632.557 1 U/mL,桑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6 4、15.189 0、628.055 1 U/mL,与桑叶饲养组相比,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而羧酸脂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认为,家蚕采用拓叶饲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体的生理代谢,降低蚕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饲料营养 生长发育 产茧量 代谢酶活性 柘树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料饲养对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能力以及体内3种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谢洪霞 涂增 +3 位作者 万永继 薛英伟 冯丽春 王晓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2-647,共6页
为探讨饲料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关系及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与蚕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研究比较了用桑叶、柘叶饲养的家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性以及与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 为探讨饲料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关系及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与蚕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研究比较了用桑叶、柘叶饲养的家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性以及与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BmNPV对柘叶饲养家蚕的感染中量(ID50)和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19×105PID/头和1.632×105PID/头,与对桑叶饲养家蚕的ID50和LD50相比,仅为1/2和1/4左右,即柘叶饲养家蚕对BmNPV的抵抗力明显降低;不论用柘叶饲养还是用桑叶饲养的家蚕感染BmNPV后,蚕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均大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且柘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桑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的酶活性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饲料 桑叶 柘叶 蚕体抵抗力 BMNPV 感染中量 致死中量 代谢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翟逸 涂增 +1 位作者 王金芳 万永继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2-1085,共4页
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 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度28℃,培养液初始pH6.0,培养时间6d;一定浓度的吐温-80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SDS有抑制作用;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pH6.0,在40℃以下及pH5.5~6.5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野村菌 几丁质酶 酶学性质 产酶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发酵法生产概况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丽红 涂增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6年第3期113-115,135,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对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概括作一综述,最后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多不饱和脂肪酸 生理功能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程讨论式教学在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合 涂增 +3 位作者 张静 邹晓毅 郭亚楠 武卫华 《基础医学教育》 2018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病原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实验教学更是体现其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围绕尽快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流程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培养了学... 病原生物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实验教学更是体现其桥梁作用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围绕尽快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引入流程讨论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 实验教学 流程讨论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裳卷蛾变形孢虫SSU rRNA核心序列的克隆与系统发育分析
12
作者 马露芸 涂增 +2 位作者 薛英伟 王金芳 万永继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39-1444,共6页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克隆得到了长为1228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 EU267796)。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裳卷蛾变形孢虫与分离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Vairimorpha sp.Germany(GenBank AF124331)和Vairimorpha imperfecta(GenBank AJ131645)相似性最高,它们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寄主为鳞翅目昆虫的Nosema属聚为一类,与纳卡变形孢虫(Vairimorpha necatrix)为代表的Vairimorpha属为相邻集。【结论】结合其生物学特征,裳卷蛾变形孢虫确实为Vairimorph a属的成员,但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归入Nosematidae科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裳卷蛾变形孢虫 龙眼裳卷蛾 SSU RRNA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鱼类的感染性试验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仁华 万永继 +4 位作者 刘强波 涂增 冯光强 张琳 冯兴无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裳卷蛾变形抱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isporous)... 裳卷蛾变形抱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isporous)发育。以2×10^7-4×10^7粒孢子/mL对每尾红鲤(redcarp)添食0.5mL,饲养40d后解剖全部鱼体,约有10%-20%的试验鱼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变,在寄生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梨形未成熟孢子和少量的成熟孢子,但未观察到八孢子囊(octosporous)形态,病变组织疑似孢子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3次独立重复试验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裳卷蛾变形孢虫可能对红鲤发生了机会性感染。试验结果对探讨微孢子虫的感染与感染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裳卷蛾变形微孢子虫 家蚕 红鲤 感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生物学教学在成人教育的改革尝试
14
作者 陆合 陈清凤 涂增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8期1272-1274,共3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与传授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后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更符合培养高素质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改革 病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交叉感染的孢子形态变化及表面蛋白差异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剑 刘强波 +2 位作者 涂增 马露芸 万永继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13,共3页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 试验探讨了微孢子虫的交叉感染性与孢子表面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转主感染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后孢子形态变为细长,分离纯化感染前和感染后的孢子表面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发现形态变异株出现了34 kD和67 kD的差异带,在相同条带17、30、47、77和114 kD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但33 kD和43 kD条带表达量没有差异。孢子表面蛋白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微孢子虫感染适应性有关,而33 kD和43 kD可能是微孢子虫共有的保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交叉感染 孢子形态 孢子表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R1 p150和p110参与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16
作者 巩雪 柳静 +2 位作者 蹇文文 崔易红 涂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0-829,共10页
目的:研究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1,ADAR1)对肝细胞癌(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HC)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网站GEPIA检测ADAR1在LIHC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提取人... 目的:研究腺苷脱氨酶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 1,ADAR1)对肝细胞癌(liv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HC)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网站GEPIA检测ADAR1在LIHC中的表达水平和预后价值;提取人体肝癌标本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DAR1的表达情况。将ADAR1 p150和p110过表达质粒和靶向ADAR1 p150和p110的小干扰RNA分别转染进HepG2和Huh7细胞,利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的ADAR1表达情况。通过CCK-8实验检测ADAR1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DAR1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最后,在DAVID在线数据库中分析与ADAR1相关的信号通路,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ADAR1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这与生物信息学的预测一致,且高表达的ADAR1与肝癌的不良预后相关;通过CCK-8实验,本研究发现过表达ADAR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敲低ADAR1使肝癌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本研究发现ADAR1的过表达促进了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敲低ADAR1后,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05)。DAVID在线分析结果显示,ADAR1主要富集在Wnt信号通路中。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ADAR1抑制GSK3β表达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敲低ADAR1后GSK3β表达和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ADAR1在肝癌中处于高表达水平,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脱氨酶1 肝癌 增殖 迁移侵袭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肝癌细胞ADAR1的表达模式及HBV复制抑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怡敏 袁琳 +4 位作者 杨生永 胡源 胡接力 黄爱龙 涂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336-1342,共7页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Ⅱ型干扰素(IFN-γ)在肝癌细胞中诱导ADAR1(P110和P150)的表达模式及对HBV复制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IFN-α(0、200、500、1 000、2 000 U/mL)、IFN-β(0、200、1 000 U/mL)和IFN-γ(0、200、1 000 ...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和Ⅱ型干扰素(IFN-γ)在肝癌细胞中诱导ADAR1(P110和P150)的表达模式及对HBV复制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IFN-α(0、200、500、1 000、2 000 U/mL)、IFN-β(0、200、1 000 U/mL)和IFN-γ(0、200、1 000 U/mL)分别处理肝癌细胞(Huh7和HepG2),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肝癌细胞中IFN作用后ADAR1的表达变化;Huh7细胞瞬时转染HBV复制型质粒,IFN-α作用后,Southern blot分析HBV DNA复制中间体水平。结果Ⅰ型IFN(IFN-α、IFN-β)作用Huh7和HepG2细胞后,ADAR1 P110蛋白水平增加(P<0.05),同时ADAR1 P15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且ADAR1 P150的表达呈现IFN浓度依赖性;Ⅱ型IFN(IFN-γ)作用Huh7和HepG2细胞后,ADAR1 P110和P150蛋白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IFN-α明显抑制Huh7细胞中HBV复制(P<0.05),与浓度梯度呈负相关。结论Ⅰ型IFN可诱导肝癌细胞中ADAR1 P150表达,IFN-α抑制Huh7细胞中HBV复制,其作用可能与ADAR1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ADAR1 肝癌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编辑酶ADAR1在Huh7.5.1细胞中抑制HCV复制的研究
18
作者 袁琳 杨生永 +5 位作者 胡源 胡接力 段晓琼 林温育 黄爱龙 涂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0-645,共6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在Huh7.5.1细胞中对RNA编辑酶(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 1,ADAR1)表达的影响,以及ADAR1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干扰素(IFN-α,30 IU/m L)刺激Huh7.5.1细胞后,利用real-t... 目的:探究干扰素在Huh7.5.1细胞中对RNA编辑酶(adenosine deaminases acting on RNA 1,ADAR1)表达的影响,以及ADAR1对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的调控作用。方法:干扰素(IFN-α,30 IU/m L)刺激Huh7.5.1细胞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AR1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HCV以一定滴度(0.2 MOI)感染Huh7.5.1细胞,观察IFN-α对HCV复制的影响;利用si RNA降低ADAR1表达,过表达质粒(ADAR1 p110和p150)增加ADAR1表达,并进一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ADAR1稳定敲除细胞株,明确ADAR1与HCV的复制关系。结果:IFN-α诱导Huh7.5.1细胞ADAR1 p150表达(48 h:t=10.400,P=0.007;72 h:t=19.390,P=0.002),而不影响ADAR1 p110表达(48 h:t=0.806,P=0.472;72 h:t=1.929,P=0.133),同时IFN-α可显著抑制HCV复制(48 h:t=10.170,P=0.001;72 h:t=35.810,P=0.000)。ADAR1 p110和p150过表达48 h后,HCV病毒核酸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P=0.004,P=0.015);ADAR1 si RNA干扰后,HCV复制增加了2倍以上,差异显著(t=13.530,P=0.000);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掉Huh7.5.1中的ADAR1后,HCV复制也明显增加(t=5.259,P=0.023);ADAR1干扰后IFN-α仍然存在对HCV明显的抑制作用(t=9.146,P=0.001)。结论:IFN诱导蛋白ADAR1可以抑制HCV复制,且ADAR1部分介导了IFN-α对HCV复制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RNA腺苷脱氨酶(ADAR1) Huh7.5.1细胞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BS留学生“病原生物学实验”在线课程调研——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蕾 杨春 +7 位作者 涂增 郭亚楠 张静 武卫华 刘佳 张光媛 邓西川 何永林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第22期10-13,共4页
文章以重庆医科大学2018级MBBS留学生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留学生“病原生物学实验”在线课程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包括在线实验课尽量结合线下实验室操作,设计多样化的在线课程活动并促进学生互动,采... 文章以重庆医科大学2018级MBBS留学生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留学生“病原生物学实验”在线课程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建议,包括在线实验课尽量结合线下实验室操作,设计多样化的在线课程活动并促进学生互动,采用循序渐进、多维度的在线课程测评方式,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在线课程 MBBS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与人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秋玥 程羽 +5 位作者 牛雨田 唐茂芝 张克勤 张懿 郭亚楠 涂增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或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防治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肾移植与人体微生态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肾移植会导致人体微生物群构成和丰度的改变,进而...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或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防治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肾移植与人体微生态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肾移植会导致人体微生物群构成和丰度的改变,进而对肾移植结局产生影响。该影响涉及术后免疫排斥、感染、腹泻和移植肾功能变化等。研究肾移植后人体微生物群的变化,针对特定微生物群的处理,可有效预测肾移植结局,并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维护好移植肾功能。本文系统性的总结了目前肾移植和人体微生物群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改善肾移植结局提供新的方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体微生态 免疫排斥 感染 菌群失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