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系列疗法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陶白江 曾丁 +5 位作者 孙可 吕广平 海国梁 杨红美 闫红 李昊昱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4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系列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收治的各类难愈性创面患者75例,平均年龄(56±17)岁,共112处创面,大小为2cm×3cm~22cm×38cm,病程8周~4... 目的探讨系列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收治的各类难愈性创面患者75例,平均年龄(56±17)岁,共112处创面,大小为2cm×3cm~22cm×38cm,病程8周~44年。在全身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应用UWI-海威超声清创机去除创面残存坏死组织,对于坏死干痂较为顽固的创面予以纳米银纱布混合磺胺嘧啶锌软膏进行软化溶痂后再行清创治疗,创面清洁后应用封闭负压疗法治疗,并选用FE复合酶及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溶液作为冲洗液,然后进行植皮或组织瓣修复创面。结果本组75例患者中通过应用2~12周的系列疗法治疗,25例经系列疗法治疗后创面直接上皮化愈合。28例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经植皮愈合,16例骨或肌腱组织外露者采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4例好转出院,2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本组系列疗法可使面积较小的难愈性创面自行愈合;对于复杂且面积较大的难愈性创面,可以缩小创面或封闭潜腔、窦道,为组织移植提供了适宜条件,降低手术风险和难度,提高了难愈性创面的治愈率,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创面 清创术 高能量冲击波 负压伤口疗法 纳米银敷料
原文传递
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陶白江 孙可 +4 位作者 吕广平 海国梁 闫红 杨洪美 褚小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应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探讨改良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选择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收治的6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临床常用封闭负压引流疗法过程中易出现的引... 目的研究应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探讨改良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选择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收治的64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临床常用封闭负压引流疗法过程中易出现的引流不畅、海绵板结、粘连创面、皮肤副损伤等情况进行敷料随形、植入、冲洗等改良处理,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本组64例患者中,22例经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治疗后自行愈合,42例经治疗后创面情况明显好转,后期采用组织移植的手术方法修复,无创面恶化情况发生。结论改良封闭负压引流疗法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发挥有效地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的作用,解决了部分临床负压疗法并发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负压伤口疗法 改良
原文传递
成批烧伤救治的组织与实施 被引量:10
3
作者 陶白江 曾丁 +4 位作者 孙可 吕广平 崔立龙 赵玉珊 海国梁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0年第6期12-14,共3页
目的总结成批烧伤的特点、救治的经验和组织实施中的内在规律。方法 回顾2002年4月至2010年9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0批56例烧伤患者的救治过程,根据危重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完善的医疗、护理抢... 目的总结成批烧伤的特点、救治的经验和组织实施中的内在规律。方法 回顾2002年4月至2010年9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0批56例烧伤患者的救治过程,根据危重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完善的医疗、护理抢救预案。结果 56例患者全部治愈,55例功能、外观良好,正常生活,恢复工作,1例继续康复治疗。结论 高效率的组织协调能够避免抢救工作中的忙乱、顾此失彼,使医疗程序更加顺畅,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效率 组织
原文传递
危重烧伤患者74例的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体会 被引量:9
4
作者 陶白江 曾丁 +3 位作者 孙可 吕广平 海国梁 杨洪美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5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Ⅱ度~Ⅲ度烧伤总面积50%~98%TBSA烧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情况。依据入院后是否予以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Ⅱ度~Ⅲ度烧伤总面积50%~98%TBSA烧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情况。依据入院后是否予以营养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伤后48h后及手术后3d开始实施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包括适当比例的糖、脂肪和氨基酸;免疫调节的药物包括重组人生长激素、胰岛素、胸腺五肽以及谷氨酰胺等抗炎免疫营养素,20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38例按临床常规治疗。结果治疗20d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及血钾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谷丙转氨酶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36.23±3.16)d较对照组(43.31±8.54)d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危重烧伤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的治疗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营养支持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纳米银敷料面膜联合药物导入治疗面部Ⅱ度烧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曾丁 孙可 +5 位作者 富斌 吕广平 杨洪美 海国梁 闫红 陶白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44-45,共2页
目的 探讨纳米银敷料面膜联合药物导入在治疗面部Ⅱ度烧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应用纳米银敷料面膜联合磺胺嘧啶锌软膏以及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面部Ⅱ度烧伤126... 目的 探讨纳米银敷料面膜联合药物导入在治疗面部Ⅱ度烧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烧伤科应用纳米银敷料面膜联合磺胺嘧啶锌软膏以及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面部Ⅱ度烧伤126例,其中浅Ⅱ度烧伤74例,深Ⅱ度烧伤52例,根据创面渗出情况间隔1~2d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 本组126例患者面部创面全部治愈并出院,74例浅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7.1±3.5)d,52例深Ⅱ度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3±4.1)d.结论 结合磺胺嘧啶锌以及rhEGF应用纳米银敷料面膜是一种治疗面部Ⅱ度烧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纳米银敷料 磺胺嘧啶锌 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面膜
原文传递
中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策略及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陶白江 孙可 +4 位作者 曾丁 吕广平 崔立龙 赵玉珊 海国梁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4期64-65,共2页
目的探讨在异体皮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治疗中大面积烧伤。方法以深Ⅱ度为主的中大面积烧伤给予彻底清创后采用脱细胞异种皮覆盖,残余创面予以小皮片密植法封闭创面。以Ⅲ度为主的中大面积烧伤削痂后采用分次小皮片密植+脱细胞异种... 目的探讨在异体皮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治疗中大面积烧伤。方法以深Ⅱ度为主的中大面积烧伤给予彻底清创后采用脱细胞异种皮覆盖,残余创面予以小皮片密植法封闭创面。以Ⅲ度为主的中大面积烧伤削痂后采用分次小皮片密植+脱细胞异种皮覆盖的手术方式完成烧伤创面修复。结果全部病例在伤后50d内一期治愈,功能及外观良好。经半月至3个月康复治疗后,全部自理生活、重返工作岗位。结论采用削痂后分次小皮片密植+脱细胞异种皮覆盖的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微粒植皮对异体皮源的过分依赖,避免了切痂手术损伤重、花费巨大以及外观差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皮肤移植
原文传递
治愈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广平 陶白江 +4 位作者 曾丁 孙可 海国梁 杨洪美 闫红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74-75,共2页
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PG)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病情重、治疗难、易复发为特点。笔者治愈1例因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的PG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坏疽性脓皮病 治愈 炎症性皮肤病 正规治疗 迁延不愈 反应性 破坏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