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精氨酸对酒精性肝脂肪变大鼠肝组织NOS表达及氧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田德安 洪捷敏 +1 位作者 刘南植 王家(马龙)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702-705,共4页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酒精性肝脂肪变大鼠肝组织NOS表达及氧应激的影响. 方法:采用在饮水中加入酒精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脂肪变动物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B组分别喂饲400 mL/L乙醇至16,20 wk;C组喂饲乙醇同B 组,自17 wk... 目的:探讨L-精氨酸对酒精性肝脂肪变大鼠肝组织NOS表达及氧应激的影响. 方法:采用在饮水中加入酒精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脂肪变动物模型.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B组分别喂饲400 mL/L乙醇至16,20 wk;C组喂饲乙醇同B 组,自17 wk起腹腔注射L-精氨酸;D组为正常对照组. B,D组自17 wk起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肝组织中NOS的蛋白和mRNA表达,同时测定肝组织中NO,MDA, GSH,SOD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A,B组肝组织出现了不同程度脂肪变性,B组更为显著(t=76.5,P<0.05).与D组相比,A,B组肝组织中NO,MDA含量、iNOS表达明显增高(P<0.01);GSH, SOD含量、eNOS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肝组织脂肪变性被逆转或明显减轻(t=62.5,P<0.05),NO 含量无显著改变,MDA含量、iNOS表达明显降低(P<0.05); GSH,SOD含量及eNOS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L-精氨酸对酒精性肝脂肪变的治疗作用可能与iNOS 表达降低、eNOS表达升高以及氧应激减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酒精性肝脂肪病变 大鼠 肝组织 氧应激 一氧化氮合酶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保留侧向剥离术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效果
2
作者 贺旭妮 史佩娜 洪捷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12期1624-1626,共3页
胃黏膜下肿瘤是指起源于消化道上皮以下各层的隆起性病变,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及囊肿等[1-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肿瘤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且一般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ESD... 胃黏膜下肿瘤是指起源于消化道上皮以下各层的隆起性病变,包括间质瘤、平滑肌瘤及囊肿等[1-2]。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肿瘤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且一般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ESD上世纪末由日本学者首创,具有侵袭小、肿瘤切除完整以及复发率低的优势,但存在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3]。内镜下黏膜保留侧向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sparing lateral dissection,EMSLD)和ESD一样也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发展而来,该技术具有保护黏膜和侧向剥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物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保留侧向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总管结石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中电流选择与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洪捷敏 赵秋 +1 位作者 覃华 田德安 《现代实用医学》 2005年第6期330-332,335,共4页
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中不同种类的切割电流对EST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EST电流提供依据。方法365例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施行单纯电流切割(PC组,n=122)、混合电流切割(BC组,n=122)、先行PC后行BC的... 目的研究胆总管结石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中不同种类的切割电流对EST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EST电流提供依据。方法365例行EST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施行单纯电流切割(PC组,n=122)、混合电流切割(BC组,n=122)、先行PC后行BC的联合电流切割(CC组,n=121)。检测三组患者EST术前、术后4h及24h血清淀粉酶,并观察术中出血及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EST术前血清淀粉酶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EST术后4h及24h血清淀粉酶水平BC组明显高于PC组、CC组(P<0.05),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BC组也明显高于PC组、CC组(P<0.05),而PC组与CC组相比EST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术后胰腺炎发生率BC组(12.3%)明显高于PC组(4.9%)、CC组(5.8%)(P<0.01),而PC组与CC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出血发生率PC组(25.4%)明显高于BC组(11.4%)、CC组(13.2%)(P<0.05),而BC组与C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联合切割电流既可减少EST病人术中出血的发生,也能减轻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减少胰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并发症 高淀粉酶血症 胰腺炎 胆总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清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洪捷敏 林琪 +1 位作者 田德安 王家驰 《现代实用医学》 2005年第3期139-141,151,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3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SAP患者入院后36~48h随机分组作早期肠内营养(EN组,n=19)、肠外营养(PN组,n=18)支持.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E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3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SAP患者入院后36~48h随机分组作早期肠内营养(EN组,n=19)、肠外营养(PN组,n=18)支持.检测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治疗后3d及7d血清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观察其APACHE-Ⅱ评分、肠功能恢复情况、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均能良好耐受早期EN治疗.两组营养支持治疗前血清内毒素和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PN组相比, EN组3d、7d后血清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营养支持治疗后3d两组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dEN组均显著低于PN组(P<0.05).与PN组相比,EN组7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P<0.05),肠功能恢复及SIRS改善时间明显缩短(P<0.05),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早期EN可促进SAP患者肠功能恢复,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缓和急性期炎症反应,降低MODS和胰腺及胰周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肠道营养 内毒素类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洪捷敏 林琪 +1 位作者 何祎 张佩翡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7例入院诊断为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鼻肠管组,n=24)、鼻胃管(鼻胃管组,n=23)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管48h后的减压效果... 目的对比研究经鼻肠梗阻导管与鼻胃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7例入院诊断为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鼻肠管组,n=24)、鼻胃管(鼻胃管组,n=23)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置管48h后的减压效果及最终保守治疗成功率,对保守治疗成功者记录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均按要求置管成功,置管48h鼻肠管组日平均减压引流量明显多于鼻胃管组(P<0.05),腹围缩小及腹腔压力降低程度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肠管组最终保守治疗成功率(21/24,87.5%)明显高于鼻胃管组(10/23,43.5%)(P<0.05)。对高位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率鼻肠管组(7/7,100%)与鼻胃管组(5/6,8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低位梗阻鼻肠管组成功率(14/17,82.4%)明显高于鼻胃管组(5/17,29.4%)。保守治疗成功患者中鼻肠管组肛门排气以及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较鼻胃管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在单纯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的减压作用优于传统鼻胃管,尤其适用于低位小肠梗阻,不仅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而且可缩短解除梗阻所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小肠梗阻 减压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或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10
6
作者 洪捷敏 林琪 +3 位作者 尹雪 张佩翡 沈炜鋆 沃海娜 《现代实用医学》 2013年第3期260-261,313,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挖除术(ESE)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37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并超声内镜(EUS)检查诊断为消化道SMT的患者,分别采用ESD(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来源)或ESE(固有肌层来源)的方法切除,观察病变完整切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定期内镜随访。结果3例固有肌层来源肿瘤ESE治疗失败,1例因大出血转外科手术,2例因向腔外突出圈套器切除,其余34例(91.9%)均经ESD或ESE切除。4例发生穿孔,2例迟发性岀血,均经内镜治疗后保守成功。平均随访13.8个月,无肿瘤残留及复发。术前EUS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6%(35/37),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仅为78.4%(29/37)。结论EUS对消化道SMT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定性诊断准确率不高。在EUS指导下,采用ESD或ESE的方法多可将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黏膜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超声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无蒂息肉内镜活检与黏膜切除标本病理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洪捷敏 林琪 +3 位作者 李昌水 吴益群 林海君 贺旭妮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5期572-574,共3页
目的评价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内镜黏膜切除(EMR)对胃无蒂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对比研究87例患者直径≥5 mm且<20 mm胃无蒂息肉内镜活检与EMR标本的病理差异。结果共检出息肉96颗,仅68颗息肉切除前后病理完全一致,28颗病... 目的评价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并探讨内镜黏膜切除(EMR)对胃无蒂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对比研究87例患者直径≥5 mm且<20 mm胃无蒂息肉内镜活检与EMR标本的病理差异。结果共检出息肉96颗,仅68颗息肉切除前后病理完全一致,28颗病理不一致息肉中有7颗恶变息肉被活检病理误诊或漏诊。活检与EMR标本病理结果符合率与息肉直径大小无关(>0.05)。活检病理诊断的敏感性为58.5%,特异性为82.4%,阳性预测值为64.8%,阴性预测值为72.6%。结论活检标本病理结果并不一定可靠,对直径≥5mm且<20mm胃无蒂息肉,EMR可获取完整的黏膜及部分黏膜下层组织,不仅可进行准确的病理分析,而且可能彻底治疗息肉或为恶变息肉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胃息肉 黏膜 肠上皮化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肺功能与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彪 洪捷敏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27期24-26,29,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70例,其中35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其余35例行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70例,其中35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腔镜组),其余35例行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5天、术后2个月的肺功能指标FEV1和FVC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生存率、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的FEV1、FVC均较术前及术后第5天显著升高,且腔镜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FEV1、FVC对照组显著升高(t=2.76、2.59,P〈0.05)。腔镜组患者的生存率术后6个月、术后1年虽然分别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χ2=1.753、1.982,P〉0.05)。术后腔镜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房颤,其并发症发生率仅8.6%,而对照组1例出现房颤,其并发症发生率达28.6%,明显高于腔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753,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效果好,有利于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胸腹腔镜 食管癌根治术 肺功能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改良泡沫硬化剂注射与橡皮圈多环套扎治疗Ⅰ~Ⅲ度内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凌云 洪捷敏 +1 位作者 宋章章 董麟浩 《现代实用医学》 2023年第8期1077-1079,共3页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表现为肛门脱垂、出血、肛周瘙痒等不适[1],内痔占发病人数的59.86%,且99.47%为Ⅰ~Ⅲ度[2-3]。Ⅰ~Ⅲ度内痔可以采取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而Ⅳ期内痔、外痔或混合痔往往需要外科干预。目前国内有开展泡沫硬化剂... 痔疮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表现为肛门脱垂、出血、肛周瘙痒等不适[1],内痔占发病人数的59.86%,且99.47%为Ⅰ~Ⅲ度[2-3]。Ⅰ~Ⅲ度内痔可以采取硬化剂或套扎治疗,而Ⅳ期内痔、外痔或混合痔往往需要外科干预。目前国内有开展泡沫硬化剂注射(FS)治疗Ⅰ度内痔的报道[4],发现硬化剂泡沫化可以显著减少原液用量,减少术后出血疼痛等不适,短期疗效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痔 内镜治疗 泡沫硬化剂 橡皮圈套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旭妮 周军 +1 位作者 林琪 洪捷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10年第10期1104-1105,共2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病变29例,阳性检出率为85.3%;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0例,小肠克罗恩病6...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病变29例,阳性检出率为85.3%;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0例,小肠克罗恩病6例,小肠肿瘤4例,小肠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3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息肉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胶囊内镜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秀 洪捷敏 +2 位作者 蒋素敏 沃海娜 林琪 《现代实用医学》 2014年第6期684-685,690,共3页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POEM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术,2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和皮下气肿,经积极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POEM作为一种新的...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接受POEM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POEM术,2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和皮下气肿,经积极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POEM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治疗AC近期疗效肯定,可以迅速缓解AC患者吞咽困难,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 失迟缓症 内镜下肌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减压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梗阻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琪 洪捷敏 张佩翡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0年第2期218-219,共2页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症,结直肠梗阻大多为癌性梗阻。对于结直肠肿瘤造成的梗阻,通常行肠造口,然后二期行吻合术。经肛门的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使部分结直肠肿瘤造成的急性大肠梗阻的患者能够在梗阻近段结肠减压和肠道准备后行一期手...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症,结直肠梗阻大多为癌性梗阻。对于结直肠肿瘤造成的梗阻,通常行肠造口,然后二期行吻合术。经肛门的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使部分结直肠肿瘤造成的急性大肠梗阻的患者能够在梗阻近段结肠减压和肠道准备后行一期手术切除吻合,从而避免了造口后再行二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结直肠梗阻 导管治疗 经肛减压 一期手术切除吻合 结直肠肿瘤 急性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 癌性梗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8例胃异位胰腺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旭妮 林琪 +2 位作者 洪捷敏 程秀 沃海娜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3期343-344,388,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28例患者的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窦部27例,胃体1例;10例伴明显脐...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28例患者的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胃窦部27例,胃体1例;10例伴明显脐凹.病灶均为单发,病变直径0.6~2.5 cm,平均1.4 cm.ESD操作时间30~85 min,平均53 min.一次性切除病灶26例,术中出血3例,出血量均小于150ml,予热活检电凝止血成功;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3~2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ESD不但能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且能达到局部切除胃异位胰腺的治疗目的,并发症少,为异位胰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胰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超声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梦玲 洪捷敏 《现代实用医学》 2007年第9期730-731,共2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探讨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226例,分别取胃体及胃窦黏膜各1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Hp检查。根据有无Hp...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探讨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226例,分别取胃体及胃窦黏膜各1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Hp检查。根据有无Hp感染及Hp定植部位分为四组:Hp阴性组、胃体Hp阳性组、胃窦Hp阳性组、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和雷贝拉唑抑酸治疗,Hp阳性者同时行Hp根除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226例RE患者中Hp阳性65例,阳性率28.76%,其中胃体Hp阳性组12例(占18.5%),胃窦Hp阳性组17例(占26.2%),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36例(占55.3%)。胃体Hp阳性组REⅠ级者较多;而胃窦Hp阳性组REⅢ级较多(P<0.01);胃体Hp阳性组的疗效较其他各组差(P<0.01)。结论胃内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作用不同。胃体部Hp阳性者RE程度较轻,而行抗Hp治疗可能影响RE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食管炎 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诊治食管浆液性囊腺瘤1例
15
作者 贺旭妮 洪捷敏 朱音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2,共2页
食管浆液性囊腺瘤为一种罕见的食管良性肿瘤,内镜下需要与食管平滑肌瘤、囊肿和血管瘤等其他黏膜下肿瘤相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内镜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目前文献报道的食管浆液性囊腺瘤较少。
关键词 食管浆液性囊腺瘤 超声内镜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标活检评价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随访分析
16
作者 吴益群 林琪 +3 位作者 劳波 洪捷敏 尹雪 张佩翡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447-449,共3页
目的通过定标活检术评价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tt食管(BE)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胃镜和定标活检后病理证实的BE患者35例,予以行APC,术后辅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通过定标处内镜下所见及病理结果评价其疗效,并分析并发... 目的通过定标活检术评价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tt食管(BE)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经胃镜和定标活检后病理证实的BE患者35例,予以行APC,术后辅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通过定标处内镜下所见及病理结果评价其疗效,并分析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行40次APC治疗,平均1.14次/例,经治疗后34例(97.1%)获得BE完全逆转。单次定标成功率100%,随访超过6、10及12个月的患者中,定标存在率分别为100%、93.3%及77.8%。结论 APC治疗BE安全有效,用定标活检术评价APC治疗BE更为科学和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标活检 BARRETT食管 氩离子凝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39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张劲松 洪捷敏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3期61-62,共2页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与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值得临床医生重视。为此,本文总结我院自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C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诊断与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值得临床医生重视。为此,本文总结我院自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39例CP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率及诊断治疗现状,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清淀粉酶 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上皮内瘤变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与黏膜下剥离术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贺旭妮 洪捷敏 +2 位作者 林琪 程秀 朱音 《现代实用医学》 2015年第7期892-894,共3页
目的 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MBM)与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MBM治疗的25例(MBM组)及接受ESD治疗的23例(ESD组)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 的完全切... 目的 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MBM)与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MBM治疗的25例(MBM组)及接受ESD治疗的23例(ESD组)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 的完全切除率、并发症、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及麻醉风险。结果 MBM组完全切除率92.0%,ESD组完整切除率95.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M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8±15.1)明显短于ESD组的(76.5±21.7)min(P〈0.05)。MBM组平均治疗费用为(8556±202)元,明显低于ESD组的(18216±348)元(P〈0.05)。MBM组出血率为8.0%,明显低于ESD组的30.4%(P〈0.05)。两组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结论 MBM和ESD均是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手段。与ESD相比,MBM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的优点;对于有麻醉风险的患者,MBM更能在清醒状态下完成,减少麻醉的并发症,适宜广泛推广和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上皮内瘤变 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 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洪捷敏 田德安 +1 位作者 刘南植 王家駹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8-471,共4页
目的 观察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 ,探讨不同亚型NOS表达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饮水中加入乙醇建立乙醇性脂肪肝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动态观察肝组织中NOS... 目的 观察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 ,探讨不同亚型NOS表达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饮水中加入乙醇建立乙醇性脂肪肝模型 ,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的方法动态观察肝组织中NOS的蛋白及基因表达 ,同时检测肝组织中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成功建立乙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造模大鼠肝组织在第 4周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表达已显著增加 (P <0 .0 5 ) ,第 12周达高峰 ,而后有所下降 ,第 2 0周时又明显上升 (P <0 .0 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在第 4周时表达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P <0 .0 5 )。肝组织中NO水平在第 4周时无明显升高 (P>0 .0 5 ) ,以后显著增加 ,第 12周达高峰 ,而后有所下降 ,第 2 0周时又明显上升 (P <0 .0 1)。肝组织中MDA含量在第 4周已显著升高 (P <0 .0 5 ) ,随饮用乙醇时间延长进行性增加。肝组织中NO、MDA含量与iNOS表达成正相关 (P <0 .0 1) ,与eNOS表达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 乙醇诱导脂肪肝过程中肝组织NO水平升高主要与iNOS的活化有关 ,iNOS产生的NO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而eNOS产生的NO可能起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脂肪肝 肝组织 一氧化氮合酶 基因表达 NOS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对核苷(酸)类似物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预测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国军 喻一奇 +7 位作者 范平 邵凌云 陈少隆 洪捷敏 修自力 林琪 李昌水 张文宏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0-106,共7页
目的观察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未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接受NUC治疗≥... 目的观察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未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停药标准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2a联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接受NUC治疗≥1年未实现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HBeAg阳性CHB患者,加用(peg—INF)-α-2a联合治疗48周,记录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值,停药后随访24周。以加用peg—INF的时间点定义为基线,探讨基线HBsAg水平和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程度对HBeAg/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确定基线HBsAg水平对联合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Cox回归模型用于分析与联合治疗后HBeAg/HBsAg消失相关的因素;计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并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peg—INF-α-2a停药24周后,50例患者HBeAg消失,占60.2%;27例HBeAg血清学转换,占32.5%;23例HBsAg消失,占27.7%;12例HBsAg血清学转换,占14.5%。基线HBsAg%1000IU/mL的11例患者均HBeAg消失,与基线HBsAg1000-3000IU/mL(共12例,8例HBeAg消失;HR=0.215,95%CI:0.078~0.591;P=0.003)和〉3000IU/mL(共60例,31例HBeAg消失;HR=0.251,95% CI:0.120~0.526;P=0.000)的患者比较,更易实现HBeAg消失。结论对于长期NUC治疗未取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的患者,加用peg—INF-α-2a时的血清HBsAg水平对HBeAg和HBsAg消失具有预测价值。基线HBsAg%1000IU/mL者,联合治疗后可获得高HBeAg和HBsAg阴转率;而HBsAg〉1000IU/mL(包括HBsAg〉3000Iu/mL)者,联合治疗12周时的HBsAg较基线下降水平可预测HBeAg/HBsAg的阴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HBSAG定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核苷(酸)类似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