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嫩江流域蒙古敖包考述 被引量:8
1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71-73,共3页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 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乌裕尔河流域的杜尔伯特、后郭尔罗斯、扎赉特(泰来部分)、伊克明安等四个蒙古部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过文化变迁的洗礼,在祭祀敖包方面,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特点。不论敖包的数量、分类、装饰、用途等,均有别于其他蒙古部落。下面就嫩江草原的蒙古敖包作一考述,求教于方家。 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的蒙古敖包,分为祭祀敖包、路标敖包、分界敖包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流域 蒙古 敖包 祭祀敖包 路标敖包 分界敖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列延游牧方式的演变 被引量:5
2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2-76,共5页
古列延古列延,是古代蒙古人的一种游牧方式。古列延一词,有两种解释。一叫'圈子',二叫'营',实际上二者类同,都是一个意思。《蒙古秘史》与《史集》两部典籍,都把古列延释为'圈子'或'营',即环形之意,也... 古列延古列延,是古代蒙古人的一种游牧方式。古列延一词,有两种解释。一叫'圈子',二叫'营',实际上二者类同,都是一个意思。《蒙古秘史》与《史集》两部典籍,都把古列延释为'圈子'或'营',即环形之意,也就是一个游牧氏族或部落从此地迁徙到彼地驻营时,把居住的蒙古包与愰车安紥成环形。氏族或部落酋长的毡帐,座落在这个圈子的中心,然后从这个中心依次向四方延着环形一层一层地展开,这种驻牧形式就叫古列延,这是在草原上形成的一个圆形驻营。波斯史学家拉施特说:'许多帐幕在原野上围成一个圈子,驻扎下来,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古列延。'①古列延一词,由古代一直延传至现代,只是由于过去汉译不准确,语音稍有变异,但其含义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蒙古书面语中把古列延读为乎列耶.当代汉语译为'库伦'。古代蒙古语中的 g,K 两个语音,与当代 x 音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蒙古人 古列延 游牧方式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91-95,共5页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查玛”文化 文化起源 表演形式 傩文化 宗教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克多尔山祭奠仪式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87年第2期31-34,共4页
多克多尔山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下游东畔的松嫩平原.大约在北伟46°30′与东径124°10′之交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镜内.多克多尔山为南北向,宽一公里,长八公里,内有四个水湾,三十五个山包,南北两端各有一峰,... 多克多尔山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中下游东畔的松嫩平原.大约在北伟46°30′与东径124°10′之交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镜内.多克多尔山为南北向,宽一公里,长八公里,内有四个水湾,三十五个山包,南北两端各有一峰,南峰海拔196.2米北峰海拔172.6米.俗称大山.当地的蒙古族称它为神山、博格达山.它是在平坦的草原上拔地而起的小山峰,两侧是嫩江畔低洼的沼泽地.所以,多克多尔山西麓形成很陡的山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 杜尔伯特 蒙古族 黑龙江省西部 仪式 嫩江中下游 祭祀 松嫩平原 草原 博格达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哲萨满派系、种类、名称和职能 被引量:4
5
作者 波.少布 徐景民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0-85,共6页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和实地调查,将过去赫哲族萨满分工的三类、四类、五类、六类、七类等说,规范为五类。同时,对赫哲萨满名称的不同称谓,按照国际音标标音统一了称谓。
关键词 赫哲萨满 派系 种类 称谓 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朝的马政制度 被引量:3
6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1-47,共7页
元朝的马政制度波·少布蒙古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史以来就以逐水草而牧闻名于世。从事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养马业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号称“马背上的民族”。12世纪末叶至13世纪初叶,广袤无... 元朝的马政制度波·少布蒙古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史以来就以逐水草而牧闻名于世。从事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养马业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号称“马背上的民族”。12世纪末叶至13世纪初叶,广袤无垠的漠北草原,为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马政制度 养马业 管理制度 管理机构 赋税制度 孳养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鄄城蒙古苏氏考 被引量:4
7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6-63,共8页
鄄城蒙古苏氏考波·少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之后,在今山东省郸城县居住着一支自称元裔的苏氏蒙古人(大约有M万人口)。笔者于1995年9月下旬曾赴该县梁屯乡蒙古苏氏聚居地苏老家村、北王召村进行了... 鄄城蒙古苏氏考波·少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变迁之后,在今山东省郸城县居住着一支自称元裔的苏氏蒙古人(大约有M万人口)。笔者于1995年9月下旬曾赴该县梁屯乡蒙古苏氏聚居地苏老家村、北王召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对苏氏蒙古人的村舍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氏蒙古人 蒙古苏氏 考证 鄄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蒙萨满的派系及其职能 被引量:2
8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0-54,共5页
'东蒙'是个地域概念,指蒙古东部区而言,但它没有明确的界限,辽河、松花江、嫩江流域都属于东蒙范畴.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东蒙地区就有蒙古人生活的足迹.所以,东蒙地区的萨满,既保留了10世纪以前原始萨满教的遗存,又继承了13世纪... '东蒙'是个地域概念,指蒙古东部区而言,但它没有明确的界限,辽河、松花江、嫩江流域都属于东蒙范畴.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东蒙地区就有蒙古人生活的足迹.所以,东蒙地区的萨满,既保留了10世纪以前原始萨满教的遗存,又继承了13世纪最兴盛时期的萨满文化,同时还承袭了明代后萨满融于喇嘛教的一些痕迹,东蒙萨满分多种派系,看上去似乎一致,实际上都有区别.大体可分为两路四派.两路,即黑白两路;四派,即查干额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干额勒 勃额 古尔坦 赖青 蒙古 东蒙萨满 派系 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尔伯特草原喇嘛寺庙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1-94,共4页
从金元始,古杜尔伯特人以及成吉思汗季弟斡赤斤后裔,都曾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过。当时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也曾有所传播。但是喇嘛教真正在民同兴起,还是在明末清初之际。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博迪达喇的... 从金元始,古杜尔伯特人以及成吉思汗季弟斡赤斤后裔,都曾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过。当时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也曾有所传播。但是喇嘛教真正在民同兴起,还是在明末清初之际。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博迪达喇的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左畔杜尔伯特草原,承袭了杜尔伯特部之名号。从此,喇嘛教格鲁派文化,从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嫩江之滨。喇嘛教传入蒙古社会后,草原各部大兴修庙之风,从清初到民国年间,杜尔伯特草原共建喇嘛寺庙12所。现就杜尔伯特草原12所喇嘛寺庙的始建年代、人员机构,宗教生活、偶像崇拜、活佛转世等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尔伯特草原 喇嘛寺 寺庙 考证 金代 喇嘛教 藏传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满族的构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波.少布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9,共8页
黑龙江省满族由土著满族、屯垦满族、驻防满族三部分组成。土著满族是从肃慎、挹娄、勿吉、、女真一脉相传而来的东海女真人;屯垦满族是从京城、辽宁、吉林迁徙而来的八旗闲散;驻防满族是为保卫边疆,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满洲八旗军及... 黑龙江省满族由土著满族、屯垦满族、驻防满族三部分组成。土著满族是从肃慎、挹娄、勿吉、、女真一脉相传而来的东海女真人;屯垦满族是从京城、辽宁、吉林迁徙而来的八旗闲散;驻防满族是为保卫边疆,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满洲八旗军及其家属。这三部分人的后裔构成黑龙江省当代的满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满族 屯垦满族 驻防满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柯尔克孜族述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6-70,共5页
历史上迁至黑龙江地区的柯尔克孜族共有三次,每次的安置各有不同。元代至元年间徙来的第一批柯尔克孜人,安置创业谋生;清代雍正年间徙来的第二批柯尔克孜人,编佐披甲驻防;清代乾隆年间徙来的第三批柯尔克孜人,赏给索伦官兵做奴。
关键词 柯尔克孜族 迁徙 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朵儿边部史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59,共6页
“朵儿边”起初是一个氏族,后来发展为部落。11世纪初叶源于宝尔罕哈勒敦,辽代时迁徙到贝尔湖以东、以南地区;辽末时又迁至兴安岭以东、嫩江以西地区;金代初年再迁至嫩江以东蒲与路地面。辽代受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金代受上京... “朵儿边”起初是一个氏族,后来发展为部落。11世纪初叶源于宝尔罕哈勒敦,辽代时迁徙到贝尔湖以东、以南地区;辽末时又迁至兴安岭以东、嫩江以西地区;金代初年再迁至嫩江以东蒲与路地面。辽代受上京道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金代受上京路的蒲与路管辖,并成为金朝的贡珠民,同时负责西部边境的防护任务。当时,朵儿边部一分为二,一支臣服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另一支与蒙古部对峙。1204年被蒙古部统一。蒙古汗国建立后,受(?)木哥斡赤斤封地管辖,建元以后成为辽阳行省的贡珠民。明朝初洪武年间归明。明嘉靖年间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迁徙到嫩江东畔草原后,始称其部落为杜尔伯特部,从此朵儿边部再未见史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朵儿边部 迁徙 史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具特色的《游牧文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波.少布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58-158,共1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发展,关于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专题性研究逐渐深入。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邢莉同志所著《游牧文化》一书,就是这类专题研究中一部值得介绍的著作。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其文化也存在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发展,关于本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专题性研究逐渐深入。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邢莉同志所著《游牧文化》一书,就是这类专题研究中一部值得介绍的著作。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其文化也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如果说,早在殷商时代中原地区建立的农耕文化辉煌于世的话,那么雄踞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游牧文化也应令世人瞩目。与农耕文化迥然有别的游牧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之园的一朵奇葩。但学术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探讨尚十分欠缺。既往的蒙古学研究成果多偏于语言学、文学、史学、宗教学等方面,即使关注到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也多为零碎的篇什。《游牧文化》一书,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深度与广度、理论性与系统性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 蒙古民族 研究成果 本土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地域 语言学 游牧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族女性敖包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4
作者 波.少布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34,共5页
女性敖包是母系氏族社会伙婚制家族向偶婚制家族过渡时期的残余 ,女性敖包的装饰与祭典过程充分反映了洪荒远古时代的历史实际 ,它不仅仅是伙婚制度的遗存 ,同时也是生殖崇拜的象征。
关键词 女性敖包 伙婚制 生殖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尔伯特努图克人原始文化遗迹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1-50,共10页
解放前,蒙古族地区均已进入封建社会,这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遗迹. 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大约明朝嘉靖年间迁徙到这里,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第十六代... 解放前,蒙古族地区均已进入封建社会,这是毫无异议的.然而居住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或多或少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遗迹. 杜尔伯特草原的蒙古努图克人,大约明朝嘉靖年间迁徙到这里,是成吉思汗弟弟哈萨尔第十六代孙爱那嘎的后裔.下面就蒙古努图克人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习俗、生产形式等方面的原始文化遗存现象以及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一探讨.也许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和民族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图克人 原始文化遗迹 蒙古族 杜尔伯特草原 社会组织 婚姻习俗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哲萨满牛尔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5-80,共6页
赫哲族萨满行巫时,常常用两种牛尔罕,一种是治病用的牛尔罕,另一种是狩猎用的牛尔罕。用这两种牛尔罕,分别为病人禳灾和为猎人祈求丰收。本文对牛尔罕的制作、种类、内容、功能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 赫哲萨满 牛尔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勃额教与喇嘛教、傩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4-58,共5页
蒙古人在他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信仰过勃额教(萨满)、喇嘛教和傩。下面就这三者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勃额教与喇嘛教的关系 蒙古人把萨满称为勃额,勃额教是蒙古人的原始信仰,蒙古草原是勃额... 蒙古人在他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信仰过勃额教(萨满)、喇嘛教和傩。下面就这三者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作一探讨。 一、勃额教与喇嘛教的关系 蒙古人把萨满称为勃额,勃额教是蒙古人的原始信仰,蒙古草原是勃额的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额教 喇嘛教 傩文化 民族宗教 蒙古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评《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0-192,共3页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杰女士新著,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内容新颖,方法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从内容看,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鱼皮服饰、纹饰、器物、建材、制作技艺等...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杰女士新著,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内容新颖,方法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从内容看,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鱼皮服饰、纹饰、器物、建材、制作技艺等,并对其历史沿革、民俗内涵、审美意义、艺术价值等作了充分的论证。从研究方法看,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并利用阿伊努、那乃人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提出了"鱼皮包绣"、"鱼皮传统猎装"等新见。本书配发了408幅珍贵图片,多数为首次问世,图文并茂,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哲族 鱼皮制品 鱼皮制作技艺 鱼皮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研究概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9-94,共6页
对黑龙江省柯尔克孜的研究,历史上曾有过6次调查,撰写了11部专著,发表了98篇文章;学术界在很多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调查 专著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鄂伦春族往昔生活的一部力作——评于学斌《鄂伦春游猎生活》 被引量:1
20
作者 波.少布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9-120,共2页
于学斌撰写的《鄂伦春游猎生活》,从生活习俗的角度全面反映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 鄂伦春族 游猎生产方式 游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