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1
作者 康义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吴莎 马淑敏 吴迪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82,共10页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 对河北省塞罕坝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不同营林区内林下植被组成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重要值、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探究林下植被物种重要值及多样性指数在3个营林区内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3个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共116种,隶属44科86属。林下植物的科、属、种总数在3个营林区中表现一致,即母子沟最高,莫里莫次之,北岔最低。灌木层优势科均以蔷薇科居多,草本层优势科则各有不同,显示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莫里莫营林区灌草层的指数值高于其他2个营林区,母子沟居中,北岔最低。莫里莫营林区高灌草层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较高健康度和韧性,而母子沟的中等多样性测度指数可能表明其生态系统正处于过渡状态,北岔营林区的低多样性测度指数暗示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潜在风险。研究结果对第三乡林场不同营林区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重要值 林下植物 塞罕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结构调整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法蕾 裴顺祥 +6 位作者 杜满义 马淑敏 吴莎 吴迪 王海霞 李佳林 许基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 [目的]为评估结构调整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对结构调整干扰的响应机制。[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构调整后山西省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的类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探究,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整能够降低土壤的pH值,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未发生较大的变化,土壤的优势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而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结构调整后油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显著增加,多样性较对照样地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对结构调整前后的油松人工林微生物类群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分析,pH、总氮、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类群变化的主要因子。[结论]结构调整后的油松人工林样地仍处于恢复期,微生物类群结构与未调整样地相比具有相似性,但调整后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更为丰富,变形菌门和担子菌门的增加使得土壤中固氮菌的比例提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向有助于有机质分解的方向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结构调整 目标树经营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水曲柳伐根分解过程中大型真菌动态 被引量:4
3
作者 法蕾 胡增军 +3 位作者 张春雨 赵秀海 贺伟 汤志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水曲柳伐根的分解过程影响着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过程,而真菌又是显示伐根分解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踏查的方法对水曲柳伐根上大型真菌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曲柳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不同分解年份... 水曲柳伐根的分解过程影响着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过程,而真菌又是显示伐根分解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踏查的方法对水曲柳伐根上大型真菌的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曲柳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数量和种类都较多,不同分解年份的伐根上大型真菌数量相差不大,而种类则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分解时间为3a、7a、10a的伐根上真菌多样性程度较高,而5a、12a的伐根上真菌多样性较低.真菌类群主要集中在多孔菌科和炭角菌科,这两类真菌出现的频率占所有真菌的47.34%.Scutellinia scutellata和Irpex lacteus是水曲柳伐根分解过程中时间跨度最大的真菌,而数量比例最大的真菌则是Coriolus versicolor.水曲柳伐根上真菌数量与分解时间和光照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桩径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伐根 大型真菌 分解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九龙山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有机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法蕾 郭嘉 +2 位作者 马淑敏 贺淑霞 孙长忠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49,共5页
采用土壤剖面方式研究了九龙山不同林型林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动态及差异,以及植被类型、海拔、郁闭度等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山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49~77.29 g/kg,最高的为灌木林,最低的为日本落叶松... 采用土壤剖面方式研究了九龙山不同林型林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动态及差异,以及植被类型、海拔、郁闭度等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龙山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49~77.29 g/kg,最高的为灌木林,最低的为日本落叶松林;阔叶林下土壤有机质高于针叶林,混交林高于纯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动态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层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郁闭度、土壤结合水含量等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山 立地类型 土壤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山杨伐根分解过程中真菌动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法蕾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90-94,共5页
山杨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阔叶树种,择伐后的伐根很多.山杨伐根在多种真菌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不断地向周围释放养分,构成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随分解的不断进行,山杨伐根上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一定的变... 山杨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阔叶树种,择伐后的伐根很多.山杨伐根在多种真菌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不断地向周围释放养分,构成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随分解的不断进行,山杨伐根上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高峰出现在伐后的第5年,而种类高峰则出现在伐后的第7年.这一时间上的交错现象是由真菌的不同分解能力引起的.分解能力强的主要分解菌将难于分解的木质素、纤维素等分解为易于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为其他真菌提供了营养来源,便于其他真菌的定殖.另外,伐根上的真菌数量还与伐根桩径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山杨 伐根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真菌动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法蕾 张春雨 +1 位作者 赵秀海 贺伟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种类较多,共涉及14个科,其中以层菌纲伞菌目的真菌数量最多;伐根上大型真菌的数量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对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分解过程中,红松伐根上着生的大型真菌子实体种类较多,共涉及14个科,其中以层菌纲伞菌目的真菌数量最多;伐根上大型真菌的数量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多样性却随分解时间的递增而降低,表明红松伐根上的真菌有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汇聚的现象;不同真菌在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出现的时间不同,白蘑科和侧耳科是红松伐根分解过程中最常见的真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根分解 木腐菌 多样性 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8
7
作者 封焕英 杜满义 +5 位作者 辛学兵 高旭 张连金 孔庆云 法蕾 吴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2-1582,共11页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 以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幼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生长季节叶、枝、根(0—10 cm、10—20 cm土层)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生长季节与器官以及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以上特征的影响,研究有助于理解植物各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C含量为414.97—461.58 g/kg,枝最大,根(0—10 cm)最小;N含量为6.57—14.28 g/kg,叶最大,枝最小;P含量为0.39—1.28 g/kg,叶最大,根(10—20 cm)最小;C∶N为31.76—70.98,枝最大,叶最小;C∶P为369.93—1099.20,根(10—20 cm)最大,叶最小;N∶P为9.21—23.81,根(0—10 cm)最大,枝最小。整个生长季节中侧柏各器官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均小于7%;P含量变异性最大,变异系数均超过15%,N含量变异性介于两者之间;各器官中C∶N和N∶P较C∶P更为稳定,C、N与P具有较好的耦合协同性,C∶P和N∶P的变化主要取决于P的变化。2)器官对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均存在显著影响,生长季节对N和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两者交互作用只对P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器官对侧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异的贡献大于生长季节。3)侧柏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多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仅有叶与枝中的P及C∶P显著相关,说明侧柏器官分化过程中各器官对元素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侧柏叶片N∶P<14,说明生长季节里幼龄侧柏人工林更多受到N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器官 季节 侧柏人工林 石质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2 位作者 杜满义 郭嘉 辛学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目的]为了揭示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油松人工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性、生态位重叠及群落稳定性,并在此基础... [目的]为了揭示种间关系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油松人工林下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性、生态位重叠及群落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种间关联和生态位理论在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及群落稳定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结果]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常见物种总体上显著正联结;χ^(2)检验结果显示,无联结种对(372对)远高于有联结种对(34对),说明常见种间联结较松散;联结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正联结种对大于负联结种对,但显著正联结种对(AC≥0.20,145对)小于显著负联结种对(AC≤−0.20,168对),且与油松天然更新竞争最激烈的物种主要为土庄绣线菊、五角枫、粗齿铁线莲、青榨槭、金线草、披碱草。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正相关种对大于负相关种对,但显著相关种对远小于无显著相关种对。油松人工林下披针薹草的生态位最宽(23.47),红椋子最窄(3.87),而油松天然更新的生态位宽度为14.69,相对较高;常见种总体生态位重叠较低,但有11个种对生态位重叠指数大于0.98,说明部分种之间存在较大的生态相似性;油松天然更新与费菜、披针薹草、华山松、赤瓟等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但联结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更新与以上物种正联结,说明油松天然更新与这几种植物资源利用相似或占据了相近的生态空间;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交点坐标为(61.28,38.72),显示群落稳定性较差。[结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的成熟度相对较低,存在一些以竞争相同资源的物种,群落的总体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较低。竞争可能是导致该区域油松天然更新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在以油松为目标树种的森林经营管理中,应注重清除林下与油松天然更新竞争较强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联 生态位重叠 群落稳定性 油松人工林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核桃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兴红 王然 +5 位作者 法蕾 张永安 王海霞 刘学 侯欣 夏明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119,共7页
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陕西省陕南和关中的核桃(Juglans regia)炭疽病样品进行了分离,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并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子(rDNA-ITS)、β-微管蛋白(TUB2)、钙调蛋白(CAL)、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采自陕西省陕南和关中的核桃(Juglans regia)炭疽病样品进行了分离,采用形态学、培养特性并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子(rDNA-ITS)、β-微管蛋白(TUB2)、钙调蛋白(CAL)、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以及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陕西省核桃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果显示:12个代表性菌株被鉴定为胶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个代表性菌株被鉴定为尖孢刺盘孢复合种(C.acutatum)中的C.sp.,C.sp.与古代稀刺盘孢(C.godetiae)在系统进化关系上最接近,自展支持率为91%。致病性测定显示,胶孢刺盘孢和C.sp.能够侵染核桃果实并产生典型的炭疽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炭疽病 胶孢刺盘孢 尖孢刺盘孢复合种 致病性测定 古代稀刺盘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满义 封焕英 +4 位作者 裴顺祥 张连金 法蕾 郭嘉 辛学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2-76,共5页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h≤10 cm表层土壤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影响超过10 cm<h≤20 cm和20 cm<h≤40 cm土层次的土壤。(4)林分密度不改变土壤属性垂直分异的基本规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密度不断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均不断减小,土壤密度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表现出相反的增减趋势。(5)林分密度2500株·hm^(-2)左右相对更利于晋南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密度 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级的全国主要树种树高-胸径曲线模型 被引量:86
11
作者 李海奎 法蕾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90,共8页
采用树高分级方法,通过双重迭代算法,建立栎类、杉木、马尾松、杨树、落叶松和油松6个全国主要树种的树高-胸径曲线模型。数据来自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树高测定资料,总样本数118441个,其中建模样本79095个,验证样本39346个。与... 采用树高分级方法,通过双重迭代算法,建立栎类、杉木、马尾松、杨树、落叶松和油松6个全国主要树种的树高-胸径曲线模型。数据来自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树高测定资料,总样本数118441个,其中建模样本79095个,验证样本39346个。与未分级方法相比,分级后模型的决定系数从0.5203~0.7532提高到0.9438~0.9665;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和验证模型的应用表明:模型总体稳定,参数可靠,为构建全国所有树种的树高-胸径模型提供可行的方法,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进一步考虑林分特点,可以用来进行全国所有现有森林的立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胸径模型 树高分级 双重迭代算法 参数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 被引量:5
12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2 位作者 杜满义 郭嘉 辛学兵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该研究以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不同大小的子群落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并确定影响该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种,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地区林下物种频度分布格局呈... 该研究以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林下不同大小的子群落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并确定影响该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关键种,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地区林下物种频度分布格局呈明显右偏,且不同样方物种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2)常见种对群落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大于稀有种。(3)最常见的物种解释了整个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的88.4%(P<0.01),而最稀有物种仅解释了24.5%(P>0.05),去除最稀有物种后,最常见物种可以解释剩余物种的90.8%(P<0.01),而去除最常见物种后,最稀有物种仅能解释剩余物种的48.6%(P<0.01)。(4)当子群落中常见种越多时,子群落与整个群落的丰富度分布格局相关性越高。(5)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鞘柄菝葜(Smilax stans)、多歧沙参(Adenophora wawreana)、金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等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贡献最大,但并非越常见的物种对群落丰富度格局贡献越大。(6)与频度较高物种的种间关联度低的物种对于群落物种的分布格局贡献较大,但此解释并不适用于稀有种。研究发现,稀有种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存在较大的贡献,所以在油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并不能只关注常见种而忽视稀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度 分布格局 物种多样性 油松人工林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素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余海 辛学兵 +5 位作者 裴顺祥 吴迪 吴莎 法蕾 马淑敏 郭慧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6期191-198,共8页
文章以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9月和10月北京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和林缘、林内海拔梯度变化。通过观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饱和水汽压、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 文章以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9月和10月北京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和林缘、林内海拔梯度变化。通过观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饱和水汽压、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指标的平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化研究气象因素和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九龙山林缘地区10月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比9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80%; 9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10月上旬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上升趋势,10月中旬和下旬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为幂函数曲线型,整体为下降趋势;(2)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比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高4%,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变化成波浪形,对应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海拔梯度变化成显著单峰型,变化趋势与林缘地区相反;(3)在所有气象因素指标中,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提取空气湿度最低值,饱和水汽压最低值和空气温度最低值进行通径分析,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064,-0.817和0.468。因此空气湿度最低值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大直接因素。空气温度最低值通过空气湿度最低值和饱和水汽压的作用,成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大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情况并与林内进行对比,揭示了林缘地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缘 空气负离子 通径分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羊寨哺乳动物化石看柳江盆地洞穴堆积的时代与环境 被引量:9
14
作者 牛平山 张燕君 法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山羊寨洞穴堆积是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众多溶洞的洞穴堆积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发掘整理与鉴定,采用生物地层学和哺乳动物生活习性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其时代为Qp2 3,晚于辽宁营口"... 山羊寨洞穴堆积是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众多溶洞的洞穴堆积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发掘整理与鉴定,采用生物地层学和哺乳动物生活习性对比分析方法,确定其时代为Qp2 3,晚于辽宁营口"金牛山下组动物群",早于河北"迁安爪村动物群"和内蒙古"萨拉乌苏动物群",其特征反映了中国华北与东北过渡地带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并反映出当时区内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水域条件等生态环境的多次时空变化。如此众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保护区遗迹资源的多样性和保护价值;为该区洞穴堆积的时代与沉积环境研究提供了依据;改变了区内洞穴堆积仅为中更新世地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化石 洞穴堆积 时代 古环境 更新世中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放牧林草地土壤团聚体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永霞 廖超英 +3 位作者 孙长忠 法蕾 唐海滨 边丹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6-191,共6页
通过放牧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破坏率,以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不同放牧植被类型条件下表土的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破坏率。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性质有影响,重度放牧下土壤团聚体含量最小;从畜牧羊种选... 通过放牧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破坏率,以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畜种、不同放牧植被类型条件下表土的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破坏率。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土壤性质有影响,重度放牧下土壤团聚体含量最小;从畜牧羊种选择来看,绵羊相对于山羊来说对土壤结构破坏较小,土壤中团聚体含量较高;对于不同植被类型,放牧草地的土壤结构要比柠条林地的好。团聚体破坏率分析结果和团聚体含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放牧强度、畜种和植被类型不同均影响着土壤表土的团聚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含量 团聚体破坏率 干筛大团聚体 湿筛大团聚体 放牧林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永霞 廖超英 +2 位作者 孙长忠 法蕾 马淑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3,共4页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件下稳定;从光照条件来看,全光和暗光条件下藻类生物量逐渐减少,而弱光条件下生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弱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最旺盛;水分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含水量达到30%~35%时藻类生长良好,说明足够的水分供给能够增强液体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藻类接种的初期,加强水分的供应能够保证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结皮 生物量 人工培养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解促进剂对九龙山林下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淑敏 王海霞 +3 位作者 辛学兵 裴顺祥 郭慧 法蕾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针对北京九龙山林下凋落叶分解缓慢、极易导致火灾发生等问题,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分解促进剂对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采用尿素(N)、益生菌(EM)、饲用复合酶制剂(S)及本地真菌环炳菇(Lepiota)(以下用F.L表示)和杯伞(Clitocybe)(... 针对北京九龙山林下凋落叶分解缓慢、极易导致火灾发生等问题,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分解促进剂对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采用尿素(N)、益生菌(EM)、饲用复合酶制剂(S)及本地真菌环炳菇(Lepiota)(以下用F.L表示)和杯伞(Clitocybe)(以下用F.C表示)对栓皮栎、油松凋落叶及栓皮栎与油松1∶1的混合凋落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喷施分解促进剂后,各种类型凋落叶分解速率差异较大,栓皮栎分解最快,栓皮栎与油松的混合凋落叶次之,油松分解最慢.(2)经过18个月的分解,栓皮栎与油松的混合凋落叶在F.L处理下,失重率最大,达到37.9%;栓皮栎凋落叶在F.C处理下,失重率最大,达到38.7%;油松凋落叶在S处理下失重率达32.9%,这3种处理下的凋落叶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通过指数模型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栓皮栎凋落叶在F.C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0.0 a;栓皮栎与油松混合凋落叶在F.L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2.5 a;油松凋落叶在S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3.3 a.说明分解促进剂对凋落叶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类型凋落叶所适用的分解促进剂也不同.针对不同类型凋落叶,选出分解凋落叶最快的促进剂种类,对减少森林火灾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进剂 凋落叶分解 北京九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嘉 辛学兵 +4 位作者 郭慧 法蕾 裴顺祥 吴迪 马淑敏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32-40,共9页
由于前人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以及城市森林及其周边大气污染物协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以建立在北京市门头沟的3套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依托,以主要大气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典... 由于前人对城市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论缺乏统一性,以及城市森林及其周边大气污染物协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研究以建立在北京市门头沟的3套固定空气质量监测站为依托,以主要大气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典型居民区、林缘和林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月、季及特定天气下的变化规律,拟揭示北京门头沟主城区及其城郊森林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林内SO2浓度为夜间高于白天,其余大部分为白天高于夜间;林内氮氧化物的日变化特征为双峰型,居民区为单峰型;居民区、林缘空气中SO2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单峰型,林内SO2日变化秋季为凹面型,冬季无明显特征;林内、林缘、居民区空气中SO2浓度均为冬季高于秋季,林内、居民区空气中NO2为秋季高于冬季,NO、NOx冬季与秋季无显著差异;居民区、林内SO2在2月份达到峰值,林缘1月达到峰值,林内氮氧化物10-11月份达到峰值,居民区11-12月达到峰值;居民区氮氧化物显著高于林内,SO2为林内、居民区显著高于林缘。在典型大气污染过程中,秋季林内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冬季林内空气中NO、NOx浓度波动幅度较居民区小且无明显滞后特征,秋、冬季节林内空气中SO2浓度波动幅度较林缘、居民区大且无明显滞后特征;不同观测点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正相关。城郊森林可以对其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起到缓冲、抵抗和吸收作用,但特定天气条件下,森林中的大气污染物会向城市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郊森林 大气污染物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九龙山林下真菌对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3 位作者 王海霞 裴顺祥 吴迪 辛学兵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0-518,共9页
为研究华北石质山区林下真菌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在北京九龙山林下凋落物层收集真菌,分离纯化得到供试菌种,并选用了杯伞(Clitocybe)、光柄菇(Pluteus)和环炳菇(Lepiota)3个菌种(分别用F1、F2、F3来表示)。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不同... 为研究华北石质山区林下真菌对凋落叶分解的影响,在北京九龙山林下凋落物层收集真菌,分离纯化得到供试菌种,并选用了杯伞(Clitocybe)、光柄菇(Pluteus)和环炳菇(Lepiota)3个菌种(分别用F1、F2、F3来表示)。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不同菌种对栓皮栎阔叶、油松针叶凋落叶及栓皮栎与油松1∶1的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菌剂处理下,不同类型凋落叶失重率不同。经过21个月的分解,栓皮栎在F1处理下失重率最大,为49.8%,油松凋落叶在F2处理下失重率最大,为37.2%,栓皮栎与油松的混合凋落叶在F3处理下失重率最大,为45.6%。通过指数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栓皮栎在F1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9.92 a;油松凋落叶在F2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5.13 a;栓皮栎与油松混合叶在F3处理下分解最快,95%分解时间为10.59 a。不同菌剂处理对凋落叶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添加真菌处理后,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N、P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CK;C元素含量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油松在F2、栓皮栎在F1处理下的K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其他各处理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九龙山林下真菌对凋落叶分解有促进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凋落叶,筛选出分解最快的真菌种类,对减少森林火灾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真菌 凋落叶分解 养分释放 九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裴顺祥 法蕾 +1 位作者 杜满义 辛学兵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88,共9页
【目的】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 【目的】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环境因子对灌木、草本、藤本物种分布的解释率(校正解释率)分别为45.7%(34.5%)、37.0%(20.4%)、43.4%(30.6%);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环境影响,海拔和土壤通气性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和藤本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草本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性影响,且随着海拔、土壤通气性的升高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下降。【结论】地形(海拔)和土壤(土壤通气性)因子对区域群落生境的关键塑造作用所形成的环境筛是影响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分布 物种多样性 油松人工林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