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研究进展
1
作者 沈林波 潘继红 +3 位作者 王会敏 冯小艳 张树珍 王文治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20-2333,共14页
甘蔗花叶病是危害甘蔗生产的主要病毒性病害之一,其病原主要包括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3大主要病原。甘蔗花... 甘蔗花叶病是危害甘蔗生产的主要病毒性病害之一,其病原主要包括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3大主要病原。甘蔗花叶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甘蔗的品质和产量,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品种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甘蔗花叶病的危害和防治途径、甘蔗种质资源的抗性评价、抗性遗传分析、分子标记、抗性基因的挖掘利用及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甘蔗抗病育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花叶病 病害防治 抗花叶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条点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超敏 何美丹 +3 位作者 王文治 袁潜华 张树珍 沈林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甘蔗条点病毒(sugarcane striate virus,SStrV)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从SStrV基因组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构建含有SStr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质粒pMD19-T-SStrV-qN作...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甘蔗条点病毒(sugarcane striate virus,SStrV)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从SStrV基因组保守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构建含有SStr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质粒pMD19-T-SStrV-qN作为阳性质粒标准品,以其为模板建立SStr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进行了测试,随后用该方法对甘蔗不同组织部位中SStrV载量进行检测。【结果】将含有SStr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质粒按10倍比稀释成标准品,将其作为模板进行荧光定量PCR,获得标准曲线y=-3.337 x+38.197,相关系数r2=0.999,说明Cq值与标准品浓度拷贝数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最低可以检测到13拷贝重组质粒/μL,是普通PCR灵敏度的100倍。该方法能特异的检测SStrV,特异性高,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在0.13%-0.94%之间,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SStrV的载量在甘蔗的不同组织部位中差异较大,+4叶中SStrV的载量最高,与其他组织部位达到了显著差异。【结论】建立了能灵敏特异检测SStrV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明确了+4叶是甘蔗中SStrV检测的最佳采样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条点病毒 荧光定量PCR 病毒载量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基因ShTP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
作者 赵雪婷 赵婷婷 +7 位作者 冯翠莲 高利燕 林继山 冯小艳 王文治 沈林波 张树珍 王俊刚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69-2276,共8页
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triose-phosph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是一种磷酸丙糖转运蛋白,在植物碳代谢途径以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蔗糖具有广泛的食用价值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蔗糖占中国产糖量的80%... 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triose-phosphate/phosphate translocator,TPT)是一种磷酸丙糖转运蛋白,在植物碳代谢途径以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蔗糖具有广泛的食用价值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蔗糖占中国产糖量的80%以上,因此实现甘蔗高产高抗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为材料,克隆获得甘蔗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基因ShTPT,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hTPT进行蛋白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跨膜结构预测和蛋白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hTPT基因CDS全长1221 bp,编码40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43.63 kDa,等电点(pI)为9.80,富含丙氨酸、亮氨酸,不稳定系数为42.51,亲水系数为0.583,是一种不稳定的疏水性蛋白;ShTPT蛋白不含信号肽并具有9个跨膜结构域;保守结构域预测显示ShTPT含有1个TPT结构域,符合TPT家族特征;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hTPT与高粱SbTPT(XP_002454867.1)、玉米ZmTPT(NP_001105497.1)聚在一起,同源性分别为97.04%和94.13%。进一步对ShTPT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ShTPT定位在叶绿体。甘蔗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hTPT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在根部和茎中的表达量极低。在PEG模拟的干旱胁迫条件下ShTPT的表达量表现出升-降-升的趋势,表明其响应干旱胁迫。该研究结果表明ShTPT是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跨膜转运蛋白,可能参与甘蔗叶片中的原初碳代谢化合物的转运,响应干旱胁迫。本研究初步确定甘蔗ShTPT基因在叶片中碳同化物的转运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磷酸丙糖/磷酸转运蛋白(TPT) 亚细胞定位 干旱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50个甘蔗品种黄叶病毒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沈林波 何美丹 +4 位作者 冯小艳 王文治 蔡文伟 冯翠莲 张树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3-348,共6页
为明确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在海南省被甘蔗黄叶病毒(SCYLV)侵染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类型,从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0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样品50份,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进行甘蔗黄叶病毒检测和病毒基... 为明确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在海南省被甘蔗黄叶病毒(SCYLV)侵染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类型,从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0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样品50份,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进行甘蔗黄叶病毒检测和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50个甘蔗品种中有31个被检测到SCYLV,检出率为62%;病毒基因型有古巴(CUP)基因型、巴西-秘鲁(BAR-PER)基因型和留尼汪岛(REU)基因型3种,主要以CUP基因型为主,占58.06%,其次是BAR-PER基因型,占51.61%,REU基因型最少,占29.03%;未发现CHN1、CHN2、CHN3基因型。另外,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总混合侵染率达32.26%。可见,海南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严重感染甘蔗黄叶病毒(SCYLV),且存在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建议推广种植脱毒种苗来控制甘蔗黄叶病的发生。本研究为在海南蔗区推广和种植甘蔗脱毒种苗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黄叶病毒 基因型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情况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林波 吴楠楠 +4 位作者 冯小艳 王文治 熊国如 赵婷婷 张树珍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4期314-318,共5页
为明确我国甘蔗产区(简称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Sugarcane 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从我国甘蔗主产区的12个蔗区收集甘蔗叶片样品598份,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宿根矮... 为明确我国甘蔗产区(简称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Sugarcane 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从我国甘蔗主产区的12个蔗区收集甘蔗叶片样品598份,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宿根矮化病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598份甘蔗样品中有99份能检测到RSD,平均检出率为16.56%。12个蔗区的RSD检出率各不相同,临沧蔗区的RSD检出率最高,为27.78%;南宁蔗区的RSD检出率最低,为4.88%。15个主要甘蔗栽培品种均能检测到RSD,阳性检出率为15.38%~44.44%,其中新台糖22号RSD发病最严重,阳性检出率为44.44%,海蔗22号RSD发病最轻,阳性检出率为15.38%。可见,宿根矮化病在我国甘蔗栽培品种中普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分子检测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细菌HN-1的鉴定和拮抗作用的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沈林波 熊国如 +3 位作者 董丽莎 孔冉 郭婷 张树珍 《热带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44-48,68,共6页
在香蕉枯萎病园区中,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HN-1,并进行对峙培养、孢子萌发抑制测定。结果表明:HN-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将HN-1鉴定为短短芽... 在香蕉枯萎病园区中,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HN-1,并进行对峙培养、孢子萌发抑制测定。结果表明:HN-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将HN-1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与病原真菌对峙培养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短短芽孢杆菌HN-1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个甘蔗品种在广西受病毒侵染情况 被引量:7
7
作者 沈林波 吴楠楠 +5 位作者 冯小艳 熊国如 赵婷婷 王文治 王俊刚 张树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为明确国家糖料体系甘蔗集成示范及区试品种在广西被病毒侵染情况,2017年从广西北海、南宁、崇左、百色、来宾、柳城、桂林等地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2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甘蔗花叶病、甘蔗黄叶病和甘蔗杆状病毒病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叶片样... 为明确国家糖料体系甘蔗集成示范及区试品种在广西被病毒侵染情况,2017年从广西北海、南宁、崇左、百色、来宾、柳城、桂林等地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2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甘蔗花叶病、甘蔗黄叶病和甘蔗杆状病毒病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叶片样品,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和PCR方法进行5种病毒检测(甘蔗黄叶病毒、甘蔗线条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和甘蔗杆状病毒)。结果表明,SCYLV的平均检出率为25.00%;SCSMV的平均检出率为7.97%;SrMV的平均检出率为7.69%;SCMV的平均检出率最低,为7.42%;SCBV的平均检出率最高,为68.41%,远远高于其他病毒。7个地方的甘蔗受病毒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北海的病毒混合侵染率甚至高于单一病毒侵染率。52个甘蔗品种在广西受5种病毒的总侵染率为79.67%,对甘蔗的生产安全存在着严重的潜在威胁,建议推广种植甘蔗脱毒种苗来缓解甘蔗病毒病害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黄叶病毒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高粱花叶病毒 甘蔗花叶病毒 甘蔗杆状病毒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冯小艳 王文治 +2 位作者 沈林波 冯翠莲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28,共7页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综述了SCSMV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危害、鉴定与检测、基因组结构与功能、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SCSMV及其所致病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甘蔗 花叶病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除草剂bar基因与EPSPS基因在转基因甘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文治 杨本鹏 +6 位作者 蔡文伟 熊国如 冯翠莲 王俊刚 武媛丽 沈林波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78,共6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bar基因和EPSPS基因导入到甘蔗中,分别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两种除草剂的转基因甘蔗。通过直接喷洒田间施用浓度的草铵膦和草甘膦除草剂,证明了转基因甘蔗T0、T1代、宿根1代和宿根2代外源基因遗传稳定,且均具...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bar基因和EPSPS基因导入到甘蔗中,分别获得了抗草铵膦和草甘膦两种除草剂的转基因甘蔗。通过直接喷洒田间施用浓度的草铵膦和草甘膦除草剂,证明了转基因甘蔗T0、T1代、宿根1代和宿根2代外源基因遗传稳定,且均具有稳定的耐除草剂的功能。因此转耐除草剂基因的甘蔗,可以与转耐除草剂基因的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一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甘蔗 耐除草剂 BAR基因 EPSPS基因 草铵膦 草甘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10
10
作者 熊国如 赵更峰 +6 位作者 伍苏然 沈林波 冯翠莲 王俊刚 蔡文伟 王文治 张树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28-1334,共7页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 采集海南蔗区8个县市24个乡镇的甘蔗黑穗病菌样品24份,通过甘蔗黑穗病菌鉴别寄主NCO376(免疫)、NCO310(抗小种2,感小种1)、F134(感小种2,抗小种1)、F173(高感)及主栽品种ROC22,确定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理小种。接种甘蔗黑穗病菌后1 a新植,2 a宿根的发病情况表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为小种2,或优势小种为小种2。这对了解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及分布情况,以及对今后海南蔗区甘蔗黑穗病的防控及抗黑穗病甘蔗种质的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黑穗病 黑穗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螟虫抗性甘蔗种质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乃博 伍苏然 +3 位作者 沈林波 张雨良 张树珍 杨本鹏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螟虫抗性甘蔗种质中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初步揭示营养物质对甘蔗抗螟虫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甘蔗抗螟虫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抗螟虫种质云蔗03-258、粤甘26,易感螟虫种质柳城03-1137、德蔗03-83、粤甘35和... 【目的】比较不同螟虫抗性甘蔗种质中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初步揭示营养物质对甘蔗抗螟虫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甘蔗抗螟虫种质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抗螟虫种质云蔗03-258、粤甘26,易感螟虫种质柳城03-1137、德蔗03-83、粤甘35和感、抗虫性居中的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室内栽培,测定苗期各种质材料的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抗螟虫种质的各项营养物质含量均低于易感螟虫种质和抗性中等种质,云蔗03-258、粤甘26、新台糖22号、柳城03-1137、粤甘35和德蔗03-83的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41.12、29.10、42.23、76.37、73.55和42.74mg/g,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3.73、36.05、37.16、38.00、43.22和45.12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58.32、64.13、64.26、68.52、73.11和75.30 mg/g。【结论】抗螟虫种质各项营养物质含量均低于易感种质,甘蔗种质的抗螟虫性与其营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抗螟虫性 营养物质含量 抗坏血酸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甘蔗植株Southern杂交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学强 张树珍 +1 位作者 沈林波 冯翠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对甘蔗Southern杂交体系的优化,旨为转基因甘蔗Southern杂交鉴定分析提供参考。以转基因甘蔗为材料,就探针不同标记方法的比较、甘蔗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DNA酶切量、酶切时间及杂交过程等方面,对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技术进行... 对甘蔗Southern杂交体系的优化,旨为转基因甘蔗Southern杂交鉴定分析提供参考。以转基因甘蔗为材料,就探针不同标记方法的比较、甘蔗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DNA酶切量、酶切时间及杂交过程等方面,对地高辛标记的Southern杂交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提取的甘蔗DNA能满足后期实验的要求;PCR法标记探针的效率较随机引物法标记探针的效率高,更适合用于Southern杂交;40μg的DNA在400μL酶切体系中,酶切10 h可获得良好的酶切效果;杂交温度40℃,杂交18 h,可获得清晰的杂交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SOUTHERN杂交 地高辛 PCR法标记探针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甘蔗BtG-2的T-DNA侧翼序列分析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冯翠莲 万玥 +5 位作者 冯小艳 王俊刚 赵婷婷 王文治 沈林波 张树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68-2477,共10页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 转基因甘蔗BtG-2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Cry1Ac-2A-gna融合抗虫基因导入‘新台糖22号’的转基因甘蔗株系,具有良好的抗虫特性和农艺性状。为了明确转基因甘蔗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以BtG-2的T2代为研究材料,利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了该转化体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tG-2株系;经过3次的热不对称巢式PCR扩增,获得外源基因T-DNA左边侧翼序列984 bp和右边侧翼序列705 bp;以这2个序列和相应的T-DNA的左右端序列分别设计3对检测引物对,建立了BtG-2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扩增效率最高的引物对LS011/LA451和RS160/RA588分别扩增到440 bp和428 bp的特异片段。其中T-DNA左侧设计的LS011/LA451检测引物对扩增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在甘蔗BtG-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目的成分,相当于9个单倍体基因组拷贝数。本研究完成了转基因株系BtG-2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转基因甘蔗 T-DNA侧翼序列 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 染色体步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抗虫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杨乃博 伍苏然 +2 位作者 沈林波 张树珍 杨本鹏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61-68,89,共9页
本文从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植物主要的抗虫机制的研究进展对国内外对植物抗虫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详细综述了茉莉酸甲酯对植物抗虫性的影响。
关键词 抗虫机制 组成抗性 诱导抗性 营养物质 次生代谢产物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鳞象甲在甘蔗大豆间作田种群分布及取食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乃博 伍苏然 +4 位作者 熊国如 肖春 沈林波 张树珍 杨本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63-66,共4页
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 间作模式是作物虫害综合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田间甘蔗与大豆间作(1∶1模式)、单作种植,调查绿鳞象甲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绿鳞象甲成虫在大豆上重要发生期为5月上、中旬,甘蔗上主要集中在5~6月;间作或单作大豆田种群数量均高于甘蔗田;间作田甘蔗上种群数量高于单作田,间作田大豆上种群数量则少于单作田;在甘蔗与大豆间作模式下均为聚集分布,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升高.室内取食性选择试验表明:绿鳞象甲雌、雄成虫均喜食大豆叶片,差异极显著;取食相同寄主时,雌虫取食量高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鳞象甲 间作 甘蔗 大豆 取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甘蔗病毒性病害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小艳 沈林波 +6 位作者 赵婷婷 熊国如 王俊刚 杨本鹏 王文治 冯翠莲 张树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98-2203,共6页
【目的】了解5种常见甘蔗病毒性病害在云南的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的种类和分布,为制定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对采集自云南保山、临沧和德宏3个甘蔗种植区的113份样品进行甘蔗花叶... 【目的】了解5种常见甘蔗病毒性病害在云南的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的种类和分布,为制定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对采集自云南保山、临沧和德宏3个甘蔗种植区的113份样品进行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和甘蔗杆状病毒(Sugarcane bacilliform virus,SCBV)的分子鉴定。【结果】113份甘蔗样品中有89份检出病毒,病毒检出率为78.8%,检出的病毒种类有SrMV、SCSMV、SCYLV和SCBV,检出率分别为5.3%、11.5%、20.4%和70.8%,未检出SCMV。30份样品存在病毒复合侵染现象,复合侵染率为26.5%,其中有27份样品为2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3.9%,3份样品发生3种病毒复合侵染,占2.7%;未发现4种或5种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结论】目前云南地区甘蔗病毒性病害由SrMV、SCSMV、SCYLV和SCBV引起,其中SCBV广泛分布,SrMV、SCSMV和SCYLV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布;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明显,以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病毒性病害 分子鉴定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ry1Ac-2A-gna基因甘蔗BCG-17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冯翠莲 万玥 +5 位作者 王俊刚 冯小艳 赵婷婷 王文治 沈林波 张树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8-258,共11页
转基因作物外源T-DNA插入的侧翼序列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分,也是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评价和监管所必需提供的重要信息。为了明确抗虫转基因甘蔗BCG-17的分子特征和建立其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及未来的监管工... 转基因作物外源T-DNA插入的侧翼序列是转基因事件检测的关键组分,也是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评价和监管所必需提供的重要信息。为了明确抗虫转基因甘蔗BCG-17的分子特征和建立其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推进其生物安全性评价工作及未来的监管工作,以其T2代为研究材料,通过Southern 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内的拷贝数;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分离外源基因在甘蔗基因组中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并建立该转化体的高效灵敏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外源T-DNA以单拷贝方式插入BCG-17株系;经过3-4次的热不对称PCR扩增,分离到510 bp的T-DNA左侧翼序列和915 bp的右侧翼序列;以此为基础,分别设计左右侧翼检测引物,建立了BCG-17株系的转化事件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左侧翼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极限为0.1%,相当于9个单倍体甘蔗基因组拷贝数。转基因株系BCG-17的分子特征及其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的完成,为该转基因甘蔗及其衍生产品的检测和身份识别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转基因甘蔗 T-DNA侧翼序列 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 染色体步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RNA沉默抑制子的寄主互作蛋白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小艳 王俊刚 +4 位作者 王文治 沈林波 赵婷婷 冯翠莲 张树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1239,共9页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一种主要病原。SCSMV编码的P1蛋白是RNA沉默抑制子,在SCSMV抑制寄主的RNA沉默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与寄主蛋白互作是RNA沉默抑制子发挥...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一种主要病原。SCSMV编码的P1蛋白是RNA沉默抑制子,在SCSMV抑制寄主的RNA沉默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清楚。与寄主蛋白互作是RNA沉默抑制子发挥其抑制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鉴定与病毒RNA沉默抑制子互作的寄主蛋白是研究抑制子作用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为探究SCSMVP1抑制寄主RNA沉默的机制,本研究首先将SCSMVP1基因连接到质粒pGBKT7上构建诱饵质粒pGBKT7-P1,然后对pGBKT7-P1进行毒性和自激活检测,最后以pGBKT7-P1为诱饵,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甘蔗cDNA文库中筛选与P1互作的寄主蛋白。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GBKT7-P1诱饵质粒。将pGBKT7-P1诱饵质粒转入Y2HGold酵母菌株后,酵母菌株在SD/-Trp平板及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表明pGBKT7-P1诱饵质粒对Y2HGold酵母菌株无毒性。含pGBKT7-P1诱饵质粒的酵母菌株在SD/-Trp/X-α-Gal平板上长出白色菌落未变蓝,在SD/-Trp/X-α-Gal/AbA和SD/-Trp/-Leu/X-α-Gal/AbA平板上无菌落生长,表明pGBKT7-P1诱饵质粒无自激活活性。用pGBKT7-P1诱饵质粒对甘蔗cDNA文库进行筛选,经SD/-Trp/-Leu/X-α-Gal/AbA平板筛选1次及SD/-Trp/-Leu/-His/-Ade/X-α-Gal/AbA平板筛选3次后,获得42个阳性酵母克隆,提取阳性酵母质粒并导入大肠杆菌中扩大培养,经测序及blastx比对分析,获得13个可能与SCSMV P1互作的寄主甘蔗蛋白,分别是生长素应答蛋白IAA1、IAA15,转录因子NAC、GATA4、OFP4,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5A,分子伴侣DnaJ,辅分子伴侣SBA1,重金属相关异戊二烯化植物蛋白HIPP35,mec-8和unc-52蛋白同系物抑制子SMU2,外膜孔蛋白OEP24,及2个未表征蛋白。基于这些蛋白的功能,推测P1可能通过与寄主蛋白互作来调控寄主防御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或通过与寄主蛋白互作来影响寄主RNA沉默相关蛋白的合成、加工或转运,从而发挥其RNA沉默抑制子的功能。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解析P1抑制RNA沉默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RNA沉默抑制子 P1蛋白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1Ab基因转化甘蔗及转基因抗虫植株的获得 被引量:9
19
作者 冯翠莲 沈林波 +3 位作者 赵婷婷 王俊刚 熊国如 张树珍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21-26,共6页
构建玉米UBI启动子驱动Bt Cry1Ab基因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UBTB,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甘蔗愈伤组织,经过除草剂PPT三次连续筛选,共获得67株抗性植株,经PCR扩增检测,得到22株阳性植株,并对其进行RT-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其... 构建玉米UBI启动子驱动Bt Cry1Ab基因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pUBTB,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甘蔗愈伤组织,经过除草剂PPT三次连续筛选,共获得67株抗性植株,经PCR扩增检测,得到22株阳性植株,并对其进行RT-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其中的15株甘蔗基因组中,且得到了有效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CrylAb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小艳 王俊刚 +5 位作者 赵婷婷 彭李顺 王文治 冯翠莲 沈林波 张树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目的】克隆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并分析其在甘蔗不同组织及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抵抗铝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ScTD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 【目的】克隆甘蔗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基因(ScTDT),并分析其在甘蔗不同组织及在铝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及抵抗铝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蔗品种ROC22中克隆ScTDT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甘蔗不同组织(根、茎和叶)及在铝胁迫(0、10和20μmol/L Al^(3+))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623 bp,编码54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相对分子量57.34 kD,理论等电点(pI)5.77,为不稳定的疏水蛋白,可能定位于质膜、液泡和/或高尔基体,其氨基酸序列与高粱(XP_002460443.1)、水稻(XP_015612609.1)和玉米(PWZ04635.1)的TDT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其中与高粱的TDT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达96.30%,说明ScTDT与高粱TDT的亲缘关系最近。ScTDT基因在甘蔗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但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茎和叶(P<0.05,下同)。在铝胁迫处理下,3个甘蔗品种(ROC22、柳城05-136和中糖1202)的根中ScTDT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0μmol/L Al^(3+))均显著升高,尤其是柳城05-136和中糖1202随着营养液中Al^(3+)浓度增加,ScTDT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升高趋势,说明高浓度Al^(3+)胁迫更能诱导ScTDT基因高效表达。3个甘蔗品种中,以中糖1202的ScTDT基因表达量变化最大,柳城05-136次之,以ROC22的变化最小。【结论】克隆获得的ScTDT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高效表达可能与甘蔗抵抗铝胁迫相关,即植株通过上调根中ScTDT基因表达,从而加快液泡中苹果酸的释放,促使苹果酸从根中分泌到土壤与Al^(3+)反应,从而减少铝毒害,表明ScTDT基因可能参与甘蔗抵抗铝胁迫,且不同甘蔗品种的抗铝胁迫能力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液泡膜二羧酸转运蛋白(TDT) 基因克隆 组织 铝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