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展开更多
利用华东区域实况自动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的FNL再分析资料对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层辐散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伴随正涡度,沿西北气流下传并在低层侵入气旋后部...利用华东区域实况自动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的FNL再分析资料对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层辐散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伴随正涡度,沿西北气流下传并在低层侵入气旋后部,气旋前部850 h Pa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和气旋西侧槽前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通过潜热释放共同促成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同时在气旋发展初期,高层高湿位涡区的向下传输,也加速了气旋的快速发展。气旋第三象限的大风由动量下传触发强对流并形成大风叠加所致,低层西北干冷气流切断低层的增湿,使大风区降雨很弱。低层切变线与地面带状CAPE高值区重合,该区域未来1~2 h将出现大风,对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云迹风等资料较好地模拟了2006年6月10日严重影响浙江的一次强飑线演变过程,得到了与实况比较接近的飑线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强对流活动与边界层内的中尺度辐合有密切联系,除了雷暴出流在其前沿形成的阵风锋外,还模拟得到了宁波东部地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线(简称宁东辐合线);宁东辐合线呈现出明显的西干东湿、东侧上湿下干和弱的稳定层结特征,其存在阻挡了边界层顶强不稳定的东传;在宁东辐合线东侧的山谷地带,近地面形成一个尺度仅为10~20km的中尺度垂直闭合环流,该环流导致地面弱的东风气流又反过来加强了宁东辐合线。当之前已存在的雷暴出流形成的阵风锋辐合线与宁东局地辐合线相遇时,形成一条新的阵风锋,边界层之上的湿度显著增强,强不稳定得到逐步释放,加剧了对流的爆发,天气现象进一步加重。
文摘利用华东区域实况自动观测资料和全球预报系统的FNL再分析资料对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引发的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发现,由高空急流调整导致叠加在气旋上空的中层辐散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伴随正涡度,沿西北气流下传并在低层侵入气旋后部,气旋前部850 h Pa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和气旋西侧槽前西南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通过潜热释放共同促成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同时在气旋发展初期,高层高湿位涡区的向下传输,也加速了气旋的快速发展。气旋第三象限的大风由动量下传触发强对流并形成大风叠加所致,低层西北干冷气流切断低层的增湿,使大风区降雨很弱。低层切变线与地面带状CAPE高值区重合,该区域未来1~2 h将出现大风,对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