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对油气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冠杰 张滨鑫 +6 位作者 徐珂 沈传波 张辉 尹国庆 王海应 王志民 刘敬寿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6,共12页
天然裂缝是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对库车坳陷博孜区块油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在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厘定... 天然裂缝是深层致密砂岩储层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对库车坳陷博孜区块油气产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在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厘定了天然裂缝对油气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博孜区块超深层储层构造裂缝发育,其中主要发育未充填-半充填的高角度剪切缝,局部发育半充填-全充填张性缝,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主要发育N-S向和NW-SE向天然裂缝,部分呈近EW向;裂缝是研究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通过成像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构建了裂缝发育系数和裂缝有效系数用以定量表征裂缝对油气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这两项表征参数和油气产能的定量评价图版,通过验证说明裂缝发育系数和裂缝有效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研究区裂缝的有效性,实现了通过裂缝参数对裂缝性储层品质的分类预测。研究成果不仅为研究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提供了一个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对油气产能影响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产能 裂缝特征 致密砂岩储层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超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西区梅山组储层成岩-孔隙协同演化机制
2
作者 高彦杰 甘军 +4 位作者 胡潜伟 江汝锋 汪紫菱 葛翔 沈传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4-2028,共15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高温超压环境下梅山组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碳氧同位素、黏土X衍射等资料,开展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高温超压环境下梅山组储层成岩及孔隙演化过程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合薄片、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碳氧同位素、黏土X衍射等资料,开展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确定成岩共生序列,建立孔隙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储层经历压实、胶结、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成岩序列为早期黏土胶结→方解石胶结→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石英加大、自生石英颗粒→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一期油气充注→长石、碳酸盐矿物溶蚀→二期油气充注;高温和超压抑制胶结物发育的同时改善成岩流体,发育溶蚀孔隙,具有高温增孔、超压保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岩作用 超压 孔隙演化 深水 梅山组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课程实验教学创新探索
3
作者 马奔奔 周江羽 +1 位作者 石万忠 沈传波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0期30-33,共4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解决该课程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与行业发展趋势不匹配的问题,聚焦行业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展科教一体化融合的实...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解决该课程传统实验教学环节与行业发展趋势不匹配的问题,聚焦行业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展科教一体化融合的实验教学创新探索。该实践教学探索最大特色之处是把成岩过程的物理-数值模拟一体化实验加入到教学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以创新型实验学习为核心,将专业理论与实验技能有机结合,对于地质工科类教学具有适用性与示范性;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助力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模拟 创新实验教学 科教一体化 人才培养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存构造对大陆裂谷演化的构造继承性作用
4
作者 邹耀遥 李堃 +2 位作者 沈传波 刘飞 王亮 《华南地质》 CAS 2024年第4期601-618,共18页
大陆岩石圈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先存构造,这些先存构造对晚期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性作用深刻地影响了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塑造了裂谷的结构及相关断层的几何特征。如何准确地揭示先存构造对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 大陆岩石圈在多期次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先存构造,这些先存构造对晚期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性作用深刻地影响了裂谷盆地的演化过程,塑造了裂谷的结构及相关断层的几何特征。如何准确地揭示先存构造对大陆裂谷的构造继承性影响,是裂谷盆地构造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针对这一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大陆裂谷盆地中岩石圈尺度和上地壳尺度的先存构造类型,以及野外地质调查、卫星遥感图像识别、地球物理资料解译等识别先存构造的主要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先存构造的“再活化”和“应变/应力重定向”这两类主要的构造继承性作用机制,以及其诱发的断层平面、剖面模式,阐释了先存构造的空间展布、深度和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强弱的重要因素。重点展现了构造物理/数值模拟实验在先存构造-裂谷演化研究中的近期成果,讨论了模拟实验在先存构造活化机制研究和对裂谷演化影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构建不同类型先存构造的地表-地下识别标准,开展先存构造与晚期裂谷结构的三维精细刻画和空间叠置特征研究,以及加强构造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的相互印证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存构造 裂谷盆地 构造继承性 构造物理/数值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被引量:103
5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体系 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 造山带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0
6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2,共6页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24Ma之前,博格这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m/Ma,11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m/Ma;而南缘在26~9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m/Ma,9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隆升 中新生代 博格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定年的Re-Os同位素方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沈传波 David Selby +4 位作者 梅廉夫 阮小燕 胡守志 刘昭茜 彭蕾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93,共7页
Re和Os易于被有机物捕获而富集,并长期稳定地保存在烃源岩、原油和沥青中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可以对烃源岩、原油和沥青进行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获得与油气成藏相关的精确的绝对年龄信息。Re-Os同位素实验分析包括样品的溶解、Re和O... Re和Os易于被有机物捕获而富集,并长期稳定地保存在烃源岩、原油和沥青中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可以对烃源岩、原油和沥青进行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获得与油气成藏相关的精确的绝对年龄信息。Re-Os同位素实验分析包括样品的溶解、Re和Os的化学分离与纯化、Re和Os同位素的质谱测定。原油中沥青质组分的Re,Os同位素组成能够近似代表全油的Re,Os同位素组成,对原油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实质就是对原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中的Re-Os同位素体系进行分析,其年龄记录的是油气生成的年龄,原油和烃源岩的187 Os/188 Os比值的对比可以进行油源示踪。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揭示的是油气大量生成运移的时间,年龄数据分散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不同187 Os/188 Os初始比值的烃源岩对Re-Os体系的贡献。川西龙门山北段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Re-Os同位素组成和等时线年龄指示了油气生成和运移的时间发生在~164 Ma,并来源于两种烃源岩。Re-Os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等时线年龄的精度和油气地质意义、烃源岩多期熟化作用和混源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Os同位素方法将在油气成藏年代学领域,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成藏定年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体系 油气成藏 原油 沥青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隆起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51
8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刘昭茜 徐思煌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60,共7页
通过对8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3个样品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以及时间-温度热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黄陵隆起中新生代的隆升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黄陵隆起自晚三叠世20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200Ma~1... 通过对8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3个样品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测定以及时间-温度热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黄陵隆起中新生代的隆升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黄陵隆起自晚三叠世20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4个阶段:200Ma~160Ma±的缓慢隆升冷却作用阶段;160Ma~98.4Ma的快速隆升冷却阶段,岩体进入磷灰石部分退火带中;之后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随后36.7Ma~28.4Ma以来,再次快速隆升剥蚀冷却。两次快速的隆升作用指示了中扬子地区两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和构造变革。作为印支期以来持续的古隆起,黄陵隆起周缘地区是中扬子地区海相油气运聚有利的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升 中-新生代 黄陵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6
9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田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01-2910,共10页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120~11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加速隆升3个阶段,并且随着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构造的扩展变形,隆升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大巴山120→110Ma的快速隆升冷却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剥露作用的体现。随后大巴山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10~6Ma以来大巴山加速隆升,这一构造事件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历史 中-新生代 隆升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的时空分异: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0
10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5 位作者 张士万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严淑澜 骆吉春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70,共8页
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博格达山同属于北天山构造带,它们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于134Ma~118Ma开始隆升,中生代以来经历了5期隆升过程:134.1Ma~118.6Ma,68.2Ma~65.5Ma,37.1Ma~36.2Ma,23.8Ma和9.8Ma;博格达山于152Ma~106M... 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博格达山同属于北天山构造带,它们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表明,依连哈比尔尕山于134Ma~118Ma开始隆升,中生代以来经历了5期隆升过程:134.1Ma~118.6Ma,68.2Ma~65.5Ma,37.1Ma~36.2Ma,23.8Ma和9.8Ma;博格达山于152Ma~106Ma开始隆升,中生代以来经历了4期隆升过程:152.3Ma~106.3Ma,65Ma,43.9Ma~42.6Ma和25Ma。博格达山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具正相关性,依连哈比尔尕山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样品高程具负相关性。中新生代隆升年代学及隆升机制在区域小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北天山中尺度以及整个天山大尺度上中新生代、特别是65Ma以来的隆升和演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异性。导致这种时空分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挤压效应的动力诱导,更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天山造山带不同区域深部(地幔和地壳)特定条件下的差异性活动、热-流变学性质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构造边界活动的差异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升 中新生代 构造演化 博格达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郭彤楼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4-26,共3页
通过对6个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时间—温度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距今105~80Ma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距今80~12Ma的相对平静阶... 通过对6个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时间—温度演化历史的反演,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的热历史。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的构造—热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距今105~80Ma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距今80~12Ma的相对平静阶段、距今12Ma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在早白垩世末地层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开始抬升剥蚀,总剥蚀量为2240m;构造变形始于距今105~80Ma,构造的发育与气烃生成的高峰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区内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的形成;距今12Ma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得川东构造带进一步的隆升并最终定型,导致了油气的晚期成藏并最终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中生代 新生代 热历史 裂变径迹 磷灰石 剥蚀量 气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8
12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凡元芳 汤济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3,共7页
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 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今后会朝着深层次退火机理、新的应用领域、自动化技术和可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造山带 热年代学 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6
13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汤济广 吴敏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4-576,共3页
通过对18个裂变径迹、电子自旋共振(ESR)和K—Ar定年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时序。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232~195Ma,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形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的... 通过对18个裂变径迹、电子自旋共振(ESR)和K—Ar定年结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时序。研究结果表明,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活动主要发生在232~195Ma,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形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的反映。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发生在133~100Ma、70~60Ma、48~33Ma和12Ma,且由北东向南西的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这与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由北东向南西构造不断扩展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是一致的,为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的递进扩展变形提供了年代学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带 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断层封闭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立林 曾佐勋 汤济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断层封闭性能与应力作用密切相关,可以在考虑断面受到区域构造应力与断面上覆地层负荷联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断面所承受的正应力来研究断层封闭性。该文利用MSC软件公司开发的MARC有限单元分析软件,以渝东油气区的F3断层为例,通过... 断层封闭性能与应力作用密切相关,可以在考虑断面受到区域构造应力与断面上覆地层负荷联合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断面所承受的正应力来研究断层封闭性。该文利用MSC软件公司开发的MARC有限单元分析软件,以渝东油气区的F3断层为例,通过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计算,探索了断层封闭性的三维构造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封闭性受埋深及断面倾角的影响;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既可研究断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封闭性,也可以定量评价断层不同层段、不同部位的封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断面 正应力 数值模拟 封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断层封闭性研究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汤济广 杜学斌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4期1-5,共5页
论述了断层封闭性研究中断层封闭机理、地应力与断层封闭性、断层的伴生构造、断块的封闭性等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和断层封闭性评价的可靠性 ,并对其中断层封闭性的双向性、非均质性以及碳酸盐岩的封闭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断层封闭性 研究 地应力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11-14,5,共5页
从对博格达山构造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批较为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并对部分样品的T-t热历史进行了定量模拟。研究表明,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具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等特点。这些特点... 从对博格达山构造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了一批较为系统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并对部分样品的T-t热历史进行了定量模拟。研究表明,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具跨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匀,记录了构造隆升活动的时间等特点。这些特点暗示的构造意义是:博格达山的初始隆升始于152.3~106.3M a,而且南、北缘具不均匀抬升的格局;博格达山北缘水磨沟断裂有距今113.1~106.3M a和42.6~28.8M a间2次向北逆冲的断层活动;博格达山北缘山前逆冲褶皱带为有利的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 隆升 断裂 博格达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在油田断裂研究中的某些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传波 李祥权 杜学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共3页
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并在断裂构造岩中得以大量保存,通过对油田断裂构造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能直接或间接得到许多有关流体(油、气、水)性质、活动特点及断裂构造特征的信息。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油田断裂研究的... 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并在断裂构造岩中得以大量保存,通过对油田断裂构造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能直接或间接得到许多有关流体(油、气、水)性质、活动特点及断裂构造特征的信息。论述了流体包裹体应用于油田断裂研究的理论基础、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内容及流体包裹体在烃类运移研究、油气保存条件研究及断裂构造分析中的某些应用,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断裂 油气运移 封闭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建设与改革 被引量:12
18
作者 沈传波 石万忠 +2 位作者 李纯泉 李建威 葛翔 《中国地质教育》 2020年第1期45-49,共5页
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转型及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地谋求突破,开展新能源方面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以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的建设与改革为例,分析了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国内的建设现状,重点探讨了中国地质大学(武... 为了适应世界能源的转型及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地谋求突破,开展新能源方面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本文以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的建设与改革为例,分析了新能源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国内的建设现状,重点探讨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英才班的建设目标,以及为适应建设目标的需求而开展的改革举措。相信新能源英才班的建设将在汇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新能源 资源勘查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断裂中构造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及应用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传波 胡勃 青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6,共3页
构造流体包裹体是构造热事件的流体代表,在断裂构造岩中大量保存。利用构造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荧光、均一温度及同位素等测试结果,分析研究了其在油气运移和保存条件,以及断裂的力学性质、应力场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油田 断裂 构造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制约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给出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组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实例,认为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油气成藏作用研究的前提。盆山体系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烃源岩属性、油气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的差异。多期次的盆山构造活动制约了烃源岩演化、油气充注期次、输导体系的变化、聚集成藏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盆山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影响具有建造和改造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盆地 盆山耦合 盆山体系 油气成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